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89946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docx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2

各地高三模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2)

一、(福建省龙岩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①

杜甫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②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③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④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注∶①此诗大约作于唐代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

杜甫时年五十岁,居于成都草堂。

②莫,没有。

③槎,木筏。

④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海”表明江水的宽度和深度,且具有动感,是引发诗人灵感的重要原因。

B.首联是诗人对刻意求工的艺术追求的总结,此特点在《登高》诗中有所体现。

C.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江水,只用水槛垂钓、故着浮槎来暗示锦江的水势之大。

D.诗人行将衰老,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

16.诗中的“短述”流露出作者对诗歌创作从执着到平和的心态变化。

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案】

15.D

16.①开篇说自己过去对诗歌的追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②现在老了写诗完全是胡乱应付,即使有春花美景也不会动心;③今天面对美景,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

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D.“春花美景已不能引起自己的深愁,转而追求陶谢的悠闲生活”错。

诗歌尾联的大意是:

今天看见江水如海的美景,很想找到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的诗人,让他们写诗记下这次一同游春赏景的感受。

面对美景,作者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

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结构思路及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

开篇写“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说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颔联写“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写现在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颈联和尾联写“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写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今天面对美景,作者反而想将写诗的事情交给陶谢这样有才华的人。

诗人至此没有了过去的刻意求工,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二、(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

李商隐

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

云通梁苑①路,月带楚城秋。

刺字②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

【注】①梁苑,一名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围,故址在今开封市东南。

②刺字,刺于名帖上的字(官职、姓字)。

《后汉书·祢衡传》:

“祢衡避难荆州,来游许下。

始达颍川,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于刺字漫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以“万里”二字落笔,境界阔大;“风”渲染出凄冷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眼前所见,云彩浮动,飘向梁园;月照楚地,带着浓浓秋意。

C.第六句中的“阻修”,意为阻隔又遥远,与《蒹葭》中“道阻且长”意思相同。

D.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感叹遭遇,悲凉之中又包含着些许愤慨。

16.请简要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15.B

16.①诗人借云寄意,望月怀乡,含蓄地抒发了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

②借用祢衡刺字漫灭的典故,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③尾联写前程似“烟水”般渺茫,诗人无奈滞留他乡,抒发前途迷茫之感。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三四两句写诗人眼前所见”错误。

“梁园路”并非诗人眼前所见,当为想象,意思是说故乡远在天边。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万里风来地,清江北望楼”意思是“迎面吹来的风似乎从万里之外的故乡吹来,我站在高楼上眺望远方”;颈联“云通梁苑路,月带楚城秋”意思是“云彩浮动似乎通向远处的故乡,月照楚地,带着浓浓秋意”。

诗人于月夜登高怀远,借云寄意,含蓄地抒发了有家难归的郁闷之情。

颔联“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意思是“那名帖上的字已经渐渐淡去,而归途茫茫”。

诗人借用祢衡刺字漫灭的典故,抒发了仕途坎坷之意;“阻修”,意为阻隔又遥远。

官场不得已,而归途又漫漫,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

尾联“前程更烟水,吾道岂淹留”意思是“前程就像‘烟水’一样飘渺迷茫,我的归程怎能就此滞留呢?

”诗人把前程比作“烟水”,表达了前途迷茫的感慨和滞留他乡的无奈。

三、(福建省厦门市集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①(节选)

韩愈

球②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

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③驰。

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

发难得巧意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

(注释)①汴泗交流:

指徐州,诗人此时在张仆射手下做幕僚。

②球:

马球,古代的一种体育比赛。

③神珠:

马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红牛缨绂黄金羁”句描写了群马装饰着用牛毛做成的红色马缨,马的笼头是用黄金做成的,侧面体现了马的威武。

B.诗的第三联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打马球的两支队伍的表现,一支队伍悠闲自在,另一支队伍则神态紧张。

C.“发难得巧意气粗”意在描写张仆射在打马球的竞争中技艺超群,在艰难的情况下依旧发挥出高超的技艺。

D.尾联最后一句通过描写观赛士卒发出响彻云霄的欢呼声来突出张仆射的击球本领,紧扣题目。

16.“霹雳应手神珠驰”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中的“弓如霹雳弦惊”两句诗都使用了“霹雳”,试分析“霹雳”在两句诗中的异同。

【答案】

15.B

16.①相同点。

霹雳,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用声音来表现描写对象的速度之快。

②不同点。

韩诗用霹雳比喻马球被击打的声音,表现马球被打出去的速度之快;辛诗用霹雳比喻将士射箭的声响之大,以此表现将士的勇猛。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一支队伍悠闲自在,另一支队伍则神态紧张”,错误,该句译为“球超遥远去,两队人马也散开,中间出现了一个供人喘息的闲暇,一会儿球来迅急,而两队又纷纭争球,队形变化多端”,描写的是打球时的场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霹雳应手神珠驰”句译为“只听见应手响起霹雳般的打击之声而神珠般的球飞驰而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霹雳”为声音,说明马球被击打时飞驰而去的场景。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

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弓如霹雳弦惊”句译为“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霹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将士射箭的声音之大。

在“霹雳弦”的巨响中,看到了战场上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根据上述分析梳理答案即可。

四、(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①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②,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③。

【注】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

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

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

②从:

同“纵”,放任。

③文翁,名党,字仲翁,西汉循吏,曾任蜀郡守,政绩卓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内涵。

16.“忧于天下,乐于天下”的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常有体现。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乐”和“忧”?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答案】15.B

16.①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以百姓之忧为忧,进而为百姓解忧。

②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

③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湖上参差半佛宫”可知,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再联系注释①“北宋皇佑二年,吴中发生饥荒。

此时范仲淹任杭州知府,他发动各地整修寺院,翻修官仓,借工程雇佣大批饥民。

因措施得力,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安定无事,百姓平安度过灾荒”,诗人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这是为百姓解“忧”。

而从“万户千门尽郁葱”可知,如今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作者十分欣慰,这时候才“乐”上心头。

由此可知,诗中的“乐”和忧是分不开的。

另外,从“却惭何道继文翁”可知,诗人是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为民做更多事情而惭愧,心生“忧”情。

综上可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系百姓、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一致的。

五、(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三综合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

【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

②吹箫:

《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

③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叙事点题,诗人午后小憩,时间不长,于梦中却似已历百年,“去悠悠”三字,寓无限惋惜。

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生机勃勃之景。

C.颈联“朱户”“画楼”代指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

D.本诗主要通过诗人午后梦醒时的所思所感,抒发兴废之愁。

结句中的“兴废”两字实为一篇之纲。

16.前人对王安石诗作有“擅说理,善用典”的评论。

请结合本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15.C

16.①擅说理:

颔联花开花落、鸣鸠相乳相酬,(或颈联旧路掩盖又另辟新径,朱门坍塌、画楼崛起),揭示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富贵荣利不足慕的道理。

[或答:

诗的开头“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新法推行又被革除宛如一场春梦的感慨。

]②善用典:

首联用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典,写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借梦境以抒发人生百年犹如春梦般短暂的感慨。

用此典入诗,贴切自然。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豪门迭出,奢靡不绝,诗人对此予以委婉批评”理解错误,“朱户欹斜见画楼”通过朱户、画楼的兴废迭代,暗示世间人事的不断变化和富贵荣利的不足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擅说理”:

首联意思是,一觉睡醒虽短暂梦中却仿佛已过百年,只可惜自己没有神仙道术可以留在梦境之中。

“百年春梦”,既是实写,又寓有政治上的感慨。

春梦短暂,人生百年犹如春梦,也很短暂。

诗人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