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790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docx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

 

--------------------------------------------------------------------------------

来源:

心理研究发布时间:

2007-09-06

 

在评价任何一项研究时,都必须考虑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通过研究设计得到的研究变量间关系的准确程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的概括性,即研究结果可以推广的程度。

在这一节里,要讨论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问题。

在这一节的最后,还要简单讨论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的问题。

一、影响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因素

(一)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一个研究要有很好的内部效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在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真正测量了变量本身,而不是在测量这个变量同时混入了其他的变量;

(2)研究很好地控制了无关变量,研究能够肯定研究中各变量的关系。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两个条件的满足呢?

下面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

1.变量的测量问题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很多变量,我们都无法直接测量,如焦虑、孤独、智力等。

在对这些变量测量前,需要编制测量工具:

首先要提出一个变量结构,然后对这个变量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分别测量。

比如,需要测量智力,在韦氏智力测验中,先把智力分成操作和言语两部分,然后言语部分再分为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背数六个分测验,操作部分分成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六个分测验。

这样将智力的测量分成了各个分测验的测量。

将某个变量结构化,然后再进行测量,得到的最终结果是否能真正代表要测量的变量,这个问题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如果在对变量结构化的过程中,定义的结构不符合原变量的真实结构,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是原变量的真实反映。

这时,研究再基于变量测量结果,得出与其他变量间的各种关系,这种变量间关系的可靠性就值得怀疑,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内部效度。

同样,在实验研究中,对一些变量要有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的适当程度,也决定着最终测量的结果是不是真正要研究的变量。

比如,要研究工作记忆容量,却将工作记忆容量的操作性定义具体化为当数字以系列形式迅速出现时,被试能记住的最长的系列中数字的个数。

用这种操作性定义确定的测量工具测得的结果是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并不是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

工作记忆应该包括存储和加工两个过程,它的操作性定义可以是同时呈现某一任务(如算数学题)和单词,当被试完成这一任务的同时记住单词的数目。

这样测得的结果才是工作记忆的容量。

如何才能使研究中测量工具真正测量要研究的变量呢?

如果是将变量分成各个结构,然后分别对变量各维度进行测量,我们可以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factoranalysis)验证测验结构。

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可以知道,测量结果是否很好地拟合了变量结构,进而分析变量结构的正确性。

如果是对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可以从这个操作性定义与其一般定义的重合程度来考虑。

用以上两种方法测量得到的变量数据,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程度确定是否测量了需要研究的变量。

如果测量的变量与同类变量相关高,而与不同类变量相关低,那么测量结果就很可能是要研究的变量。

假设对孤独的问卷测量结果与抑郁、孤立、自闭等状态正相关,与智力无关,这时问卷测量的就很可能是孤独这个变量。

2.混淆变量问题

为了得到科学的结果,需要控制很多无关变量。

研究中未能加以控制,又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无关变量称为混淆变量。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很多混淆变量会影响研究结果,以致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

第一,当测量被试某个心理特征的年龄差异或年龄变化时,随着群伙、测量时间的不同,被试的心理特征可能会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被试心理特征年龄的差异或年龄变化,就会混有群伙、测量时间的效应。

所以,群伙、测量时间就是必须控制的无关变量。

前面已经提到在发展研究中,群伙、测量时间会影响年龄差异或年龄变化的测量。

例如,在横断研究中测量年龄差异时,群伙是一个混淆变量;在纵向研究中考察年龄变化时,测量时间是一个混淆变量;在序列研究中,年龄、群伙、测量时间也会混淆研究结果。

除了发展研究,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需要基于年龄差异或年龄变化作出解释,在这些研究中对年龄差异或年龄变化的测量也需要控制群伙和测量时间效应。

但是,年龄、群伙、测量时间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当其中某两个变量恒定时,第三个变量也是固定的。

所以,希望单独考察某个变量的效应是不可能的。

例如,希望考察年龄效应,就需要选取不同年龄的被试,如果是同一测量时间,选择的被试只能是来自不同的群伙(群伙将成为混淆变量),即横断研究;如果为了使这些被试来自同一群伙,只能选择不同测量时间(测量时间将成为混淆变量)、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即纵向研究;如果使用序列研究,可以考察年龄、群伙、测量时间中任意两变量的效应,但是这时测量结果中第三个变量肯定是变化的,即第三个变量成为了混淆变量(没有加以控制的无关变量)。

看来,如何控制群伙、测量时间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进行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时,一般要根据已有的研究或理论,先假定群伙或测量时间其中某一变量对年龄效应没有影响,然后再对另一个变量加以控制,考察出真正的年龄效应。

第二,研究中对被试的重复测量产生的被试变化也会成为研究中的混淆变量。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时需要测量被试变化的情况,如纵向研究、群伙序列研究、干预研究。

为了测查被试变化的情况,必须对被试进行重复测量。

对被试的多次测量,测量本身可能使被试产生了变化,这样也会产生混淆变量。

多次测量可能产生的混淆变量如下。

(1)被试在第一次测量之后,对测量过程敏感度增加,有了测量经验,导致在后面几次测量中成绩提高。

这样,后面几次成绩的变化可能是由于被试对测量的敏感性提高,而不是因为被试年龄的变化或者干预措施造成的。

被试对测验的敏感性提高,还可能歪曲实验结果,比如,被试的某项心理能力应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由于被试对测量的敏感度增加,所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可能没有变化或者反而升高。

(2)与前一个混淆变量相反,被试也可能由于多次参加测试,产生了对测验的反感,在后面几次测验中成绩降低。

这同样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比如,在干预实验中,干预措施应是有效的,但是由于被试对多次测验反感,后测的成绩可能与前测相同或者反而下降,得出干预措施无效的结论。

又如,研究某项心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情况,由于被试对多次测验反感,研究结果很可能夸大这项心理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3)前测与干预措施的交互作用也会成为一个混淆变量。

这就是说,在干预研究中,只施行干预措施的被试,后测成绩不会提高;只进行前测的被试,靠被试测验经验的增加,后测成绩也不会提高;只对那些又进行了前测,又施行了干预措施的被试,后测成绩才会提高。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不能得出干预措施有效的结论,因为为了使干预措施有效,必须在干预措施之前进行测验。

换句话说,研究结果反映出来的干预措施有效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第三,研究过程中被试的流失也会产生混淆变量。

在需要对同一批被试进行多次测量的研究中,如追踪研究或干预研究,被试很可能在研究中流失,他们可能只参加其中一两次测量,而不能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如果被试的流失不是随机的,而是只具有某一类或某几类特征的被试才流失,那么造成被试流失的特征将成为研究中的混淆因素。

这时,如果几次测量结果间有差异,我们就不知道是被试的特征,是年龄或者干预,还是二者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差异。

比如在干预研究中,所有坚持性低的被试都流失了,所有坚持性高的被试都继续留在研究中,坚持性就成为了一个混淆变量。

如果在后测中被试的成绩提高了,我们不知道是由于被试接受了干预措施还是由于被试坚持性高,或者是由于被试的坚持性与干预措施的交互作用造成的。

被试的特征(坚持性)就成为了混淆变量。

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具有哪些特征的被试流失了,不能确切知道哪些特征是混淆变量。

当我们知道引起被试流失的被试特征时,虽然在这个研究中不能排除,但在以后可以将这个特征作为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但是,如果引起被试流失的特征是不明确的,而且研究结果又明显受到了被试流失特征的影响,对这样的研究结果就很难解释。

所以,在研究中,应该尽量避免被试的流失。

即使被试不得不流失,也应该尽量少地流失。

少量被试的流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会很大,研究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因素外,还有很多混淆变量会影响研究的内部效度,如测量材料的适宜性、测量的物理环境、被试情绪等,这些在研究中都必须加以控制。

(二)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研究结果能推广到多大的总体中,是度量研究外部效度的标准。

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一般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进行研究,将样本的研究结果再推广到总体中。

所以,为了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必须保证被试样本能很好地代表研究总体。

(1)研究前选取的被试必须能很好地代表总体,样本代表什么总体,研究结果才可能推广到什么样的总体。

(2)被试参与研究后,参与研究的被试的特征与参与研究前没有发生变化,仍能代表最初的总体。

如果被试参与研究后,被试的特征发生了变化,这时的被试将不能代表最初的总体。

下面就研究中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1.研究前取样代表性问题

对于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结论,总希望能推广到总体,而不仅仅是得到某个样本的研究结果。

为了保证样本的结果推广到总体的准确性,必须使样本能充分地代表总体。

但是,什么样的样本才可以说充分代表总体呢?

我们来看下面一项研究。

这是一项横断研究,比较20岁和70岁被试在某项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的总体应该是所有正常的20岁和70岁的被试。

这里的“所有”,从地域上讲,应该包括所有的地方:

城市、农村;从性别上讲,应该包括男性、女性;从被试受教育水平上讲,应该包括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所有人……也就是说,选取的那些年龄是20岁和70岁的被试,必须具备20岁和70岁正常被试具有的所有特征。

这样的被试才能代表着研究的总体。

选取这样的被试是非常困难的,必须在全国范围内随机取样,才可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但是,这在实际研究中一般是行不通的。

这种大规模的抽样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有时是不必要的。

因为大规模抽样的结果,很可能与小范围抽样的结果相同。

而且,如果年龄不是这个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的话,大规模抽样的被试和同年龄组内被试在其他特征上差异会很大,这样同年龄组内的差异会大于年龄组间的差异,而且由于没有对被试其他特征进行研究,所以研究不能找到心理特征随某种变量发展的模式。

所以,一般研究者只选择重要的被试特征变量,只要选取的被试包含这些重要的特征变量,就可以认为这些被试可以代表总体了。

比较重要的被试特征变量有性别、生活地区、受教育程度等,所以如果抽取某一年龄段的被试,至少应该包括男性、女性,生活在城市、农村,不同受教育水平的被试。

但是,如果研究只是抽取了70岁的城市被试,那么研究结果就只能推广到70岁城市被试总体,不能推广到所有同年龄的被试。

在需要选取对照组的研究中,如横断研究、比较研究,对照组也必须是有代表性的样本。

只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对照组,对照的结果才能推广到年轻组和老年组的总体中。

但是,很多研究在年轻组的取样时,为了方便只选取大学生作为对照组。

这时,研究中的被试只能代表大学生总体,如果大学生总体与同年龄总体在研究的心理特征上有差异,那么对照的结果就不能推广到所有同年龄总体中。

这就影响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萨尔特豪斯(Salthouse,1988)研究了大学生与同龄人在认知任务上的差距。

结果发现,大学生被试与其他同龄被试在认知任务成绩上没有差距。

但是,这也只是认知任务上大学生与其他同龄被试的比较,如果研究中测量的变量不是认知能力,大学生被试能否代表同龄总体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2.参与研究后被试代表性问题

被试参与研究后,可能不再代表最初取样的总体,这样就降低了研究的外部效度。

这种情况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研究本身使被试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

前面已经提到,当对被试进行多次测量的研究时,会使被试发生某种改变,如被试对测量的敏感度提高、对测验反感等,这些被试的变化将对后测的成绩产生影响。

而这种变化的被试将不能代表最初的被试总体,研究结论只能推广到进行了前测的被试,并不能推广到没有进行前测的被试。

比如,在一项干预研究中,首先对被试进行了前测,然后对被试进行干预,再比较干预前后和控制组的差异。

这时,如果实验组和控制组产生了差异,但又不能排除进行前测后被试发生了变化的可能,那么实验的结果就只能推广到进行了前测的被试总体,而不能推广到其他未进行前测的总体。

在干预研究中,为了确定前测对研究结果是否有影响,可以在原有实验组、控制组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实验组、一个控制组,这两个组都不进行前测。

按照是否接受干预,是否接受前测,将被试分成四组,通过方差分析考察干预措施和前测的主效应、交互作用,确定干预措施和前测对被试成绩的影响。

这种设计称为所罗门四组设计。

但是,对于研究被试的发展问题,如纵向研究,就无法确定前测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被试的流失。

在第一节里,已经提到在纵向研究中被试流失的问题。

同样,当研究需要对同一批被试进行多次测量时,研究中都可能存在被试流失的问题。

如果被试的流失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特异性的,即具有某些特征的被试全部流失了,那么流失后被试代表的总体将与最初的总体不同。

研究结果只能推广到未流失的那些被试代表的总体,并不能推广到研究最初取样的总体。

研究的外部效度自然受到了影响。

二、其他问题

不论是发展研究还是实验研究,同一年龄组的被试年龄不可能都是一样的,选取被试之前,需要先决定如何划分被试的年龄段。

在发展研究中,需要划分年龄段来进行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比较,需要划分年龄段确定不同的施测时间;在实验研究中,也需要先找到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然后试图解释差异产生的原因。

所有这些,都必须考虑到同一年龄组包含的年龄范围应该有多大,不同年龄组的间隔应该有多大。

显然,如果同一年龄组包含的年龄范围过大,不同年龄组的间隔过小,那么不同年龄组间的年龄差异很可能大于年龄组内的年龄差异。

比如,进行追踪研究,每10岁划分一个年龄组,而一年或两年后再测一次,这时就很可能得不到随年龄变化的结果。

但是,如果同一年龄组包含的年龄范围过小,不同年龄组的间隔过大,就很可能不能正确描述发展过程。

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研究希望得到流体智力从儿童到老年的发展变化过程,如果只选择两个年龄组,即儿童组和老年组,研究结果很可能是从儿童到老年流体智力是一直发展的。

这个研究中年龄组间隔太大,显然没有包括中青年组,研究结果产生了偏差。

如果年龄范围过小,不同年龄组间隔也很小,研究结果固然可以得到某种心理特征的真实变化过程,但是这种研究却耗时耗力,而且会做一些“无用功”。

因为如果年龄范围过小,不同年龄组间隔也很小,心理特征在很短的时间里不会变化,这样很多年龄组间就是没有差异的,可以将年龄范围和年龄组间隔都放大。

那么如何较好地划分年龄组呢?

第一,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如何划分年龄组。

如果研究是为了准确描述某种心理特征的发展过程,同一年龄组内被试年龄范围和年龄组的间隔就要适当小一点儿。

如果研究是为了找出两组差异,同时对差异作出解释,同一年龄组内被试年龄范围和年龄组的间隔就可以大一点儿。

如只取年轻组被试和老年组被试,每个年龄组年龄范围可以放大到10岁。

第二,可以根据前人描述某项心理特征研究的年龄特点来选取年龄组。

第三,按照成人发展的阶段理论划分年龄组。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当把年龄作为分组变量时,同一年龄组内被试在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可能会大于或等于年龄组间的差异。

当被试年龄越高,同一年龄组内的被试差异就会越大。

为此,巴尔特斯和格拉夫(Baltes&Graf,1996)提出“发展的多向性”(multidirectionalityofdevelopment),认为不同个体同一特征随时间发展情况是不同的,同一个体不同特征随时间发展情况也是不同的。

巴尔特斯和格拉夫的理论说明,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年龄不是标志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

既然年龄不是标志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研究就应该从其他变量入手,寻找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

但是,什么是真正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

标志不同心理特征发展的有效指标是否一致?

这使研究遇到更多的问题。

因而研究者往往先选择年龄作为一个分组变量,因为不同年龄组间比选择其他分组变量更可能表现出差异。

所以,一般研究只能从年龄差异出发,在研究中逐步加入其他变量,考察包括年龄在内的多变量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从研究单一的被试特征(年龄)到多个被试特征,从研究被试单个心理特征的变化到多个心理特征变化,更多地使用复杂的多元统计方法,在描述心理特征发展的同时试图对心理特征发展作出解释。

本章主要观点

·在成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中,年龄、群伙和测量时间是三个重要因素。

根据对三个因素的控制情况,成人发展心理学研究可分为横断研究、纵向研究和序列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对不同年龄段被试的某个心理特征在同一时间进行测量,从而比较各年龄段被试在这一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纵向研究是指在同一群伙被试的不同年龄阶段,对被试的心理特征进行多次测量,也称为追踪研究。

纵向研究考察的是被试心理特征随年龄的变化过程。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而产生了序列研究。

序列研究分为三种,即群伙序列设计、测量时间序列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分别控制了年龄、群伙和测量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相关研究是为了确定两个或多个变量间的关联程度而进行的研究。

研究者不对研究的变量进行操作,只是将自然发生的结果作为变量进行测量。

在相关研究中,很难得到因果的结论。

·实验研究对一些变量进行操纵,对另一些变量进行控制,然后观察其他变量的相应变化。

实验研究中操纵的变量叫做自变量,研究者可以对实验中的自变量性质、数量进行改变,同时对无关变量加以严格控制。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即通过研究设计得到的研究变量间关系的准确程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的概括性,即研究结果可以推广的程度。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了保证内部效度,研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在研究中使用的测量工具真正测量了变量本身,而没有混入其他变量;

(2)研究很好地控制了无关变量,且能肯定研究中各变量的关系。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的概括性,为了得到较好的外部效度,必须保证被试样本能很好地代表研究总体。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