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9676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docx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

18.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

要求

1.学会认读11个生字,正确读写12个生字。

2.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感受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学习生字词。

2.学会正确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录音

一、导入明标。

1.师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

手术台就是阵地。

请同学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18.手术台就是阵地)

“阵地”,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

阵地是战士保卫祖国,消灭敌人的战斗的地方。

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

解放军叔叔打仗时常常说“人在阵地在”。

  请你再读课题,想一想:

把哪儿当成了阵地?

(手术台)“手术台”是专门用来干什么的地方?

(医生抢救病人、为病人动手术的地方)

  当你读课题读到这里的时候,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呢?

(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呢?

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他在这个阵地上怎样战斗的呢?

……)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学习课文后就可以知道了。

2.师口述并用投影打了本课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抓词语,了解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学习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指导理解词语:

气焰嚣张:

气焰,比喻敌人的气势。

嚣张,放肆。

气焰嚣张:

形容敌人气势逼人的样子。

火线:

战场上作战双方火力所带到的地带。

硝烟: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匆匆:

急急忙忙的样子。

沉思:

一声不响地埋头思考。

恳求:

诚恳地请求。

争分夺秒:

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

三、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

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思考:

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坚持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事的?

 

3.师归纳总结:

课文的题目: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2-4自然段集中讲述了白求恩   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求伤员的经过,可以合并成为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

 

4.指读课文一和五自然段,思考:

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板书:

第一段:

(1) 

第二段:

(2-4) 

第三段:

(5) 

6.请学生回忆分段的方法,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下:

   

师出示投影:

(1)通过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找出课文表现主要内容的段落,即:

重点段。

(3)思考其它自然段各讲了什么,给课文分段。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

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

有经验的老师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的教学中,采取从质疑入手,用解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

”“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

”“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预习课文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他“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

通过这些质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1.理解课文的内容。

2.体会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对工作的极端负责的精神。

多媒体课件。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了解事件背景。

指名一人第一段,其他人思考:

通过读这一段,你了解什么?

2、学习课文第二段,了解白求恩的事迹,体会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节:

用“___”划出描写战斗情况的句子,用“___”划出描写 白求恩表现的句子。

思考:

从中计懂了什么?

(板书?

情况表现)

(2)教师补充白求恩的资料。

白求恩:

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

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集体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方法:

读句子   抓词语    谈体会

①抓住“几发炮弹、小庙前、弹片、烟雾”等词语,体会出战斗形势很紧张。

板书“几发炮弹  小庙前   弹片  烟雾

②抓住“敏捷、十分镇定”等词理解白求恩医术高明、临危不惧、不考虑个人安危的品质。

   板书:

敏捷  十分镇定

(4)教师归纳总结:

战斗形势这样紧张,白求恩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但他心中只有伤员,坚守在手术台前是那样镇定从容。

(5)指导朗读。

(6)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分角色读。

(7)出示投影,总结学法。

一读了解内容二找重点词语三议深入理解四读体会感情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采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形式学习。

①学习这自然段主要抓以上词语理解:

(板书以下词语。

情况:

不断盘旋  不断在周围爆炸

表现:

低不继续做手术

②重点指导学习理解白求恩说的四句话。

指名学习角色读卫生部长与白求恩的话。

理解上级命令、甚至恳求白求恩撤走,白求恩完全可以服从命令,但他为了给伤员做手术,坚决不走。

默读、指名读、齐读、反复读白求恩说的四句话,思考:

白求恩为什么不肯走?

引导学生体会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事业的伟大的精神。

③指导学习读这一自然段。

(2)第四自然段完全自学后讨论交流。

抓以下词语并板书:

情况:

一连几发、落下瓦片、布帘烧着

表现:

仍然、争分夺秒、一个又一个 

3.整体感知全段内容。

     

指读第二大段,思考:

二、三、四自然段是怎样连起来的,说明什么?

     

板书:

对工作极端负责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

3、学习课文第三段。

    

齐读这一段,思考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师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次介绍白求恩:

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

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

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

课后你们可以到图书馆去借一借有关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以便增加对白求恩大夫的了解。

2.生带着对白求恩的崇敬之情,再次朗读全文。

     

 18.手术台就是阵地

当时情况            怎样做的

 黑烟滚滚弹片纷飞        镇定敏捷

敌机盘旋炮弹爆炸        阵地继续

烧着布帘火苗扑来        争分夺秒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

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

这种方法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

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陆续——    迅速——    关心——    镇定——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结束——    同意——    迅速——    敏捷——

  三、按照课文原文填空。

   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  )上,硝烟滚滚,(  ),小庙被烟雾(  )了。

白求恩仍然(  )地站在手术台旁。

   2.敌机(  )地在(  )吼叫,炮弹(  )地在周围爆炸。

   3.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

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

挂在(  )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  )扑过来。

白求恩仍然(  )的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四、课文中的三次战斗环境和气氛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了白求恩的(   )、(   )的崇高品质。

  五、读下面的一段话,联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仍在盘子里。

   1.从哪里看出白求恩的“镇定”?

2.白求恩为什么能这样镇定?

参考答案:

一、连续快速关注镇静二、开始反对缓慢笨拙四、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五、1.在弹片纷飞,硝烟弥漫的情况下为伤员取出弹片。

2.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同志满腔热忱。

1、作者介绍

周而复(1914年-2004年1月8日),原名周祖式,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文化部副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

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在延安、重庆等地从事文艺和编辑工作。

193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夜行集》。

周而复是中国第一位介绍白求恩事迹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曾被开除党籍并撤销党内职务、罢免作协副主席的职位。

后于2002年9月平反并恢复党籍。

2004年1月8日在北京病逝。

2、白求恩的几个故事

1.群众血库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

“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

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了血。

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

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

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

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他的身旁不容置否说:

“我是O型血,抽我的。

”白求恩因此被群众称赞为“群众血库”。

2.讲授课程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

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

“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

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

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

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3.抗洪救险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着河北完县神北村。

几名老乡死死地把他抱住,不让他冒险。

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

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要求参加了突击队。

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萝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

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

4.注重感情

1923年秋,33岁的白求恩到英国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结识了22岁的英国姑娘法兰西丝。

白求恩对法兰西丝一见钟情,很快两人结为伉俪。

一年后,白求恩染上了肺结核。

白求恩对妻子说死神就要来到他的身边,不能把肺病传染给妻子,要和妻子离婚。

尽管白求恩反复“动员”,可妻子法兰西丝一再拒绝。

白求恩只好硬起心肠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了败血病。

生命垂危时,他给聂荣臻写了封信,把遗产一一分给战友们。

他也想起了法兰西丝。

他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他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并要求向她说明,自己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自己曾经是很愉快的。

5.认真工作

1937年年底,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到中国。

有一次,白求恩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护士给伤员换药,发现药瓶里装的药与药瓶上标签名称不一致,也就是说,药瓶里的药不是应该用的药,如果药用错了,会出问题的。

白求恩严肃地批评了那个小护士,告诉她,做事这样马虎,会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标签刮掉,并说:

“我们要对同志负责,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种情况。

”小护士挨了批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白求恩心里很生气,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

“请你原谅我脾气不好,可是,做卫生工作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不行啊!

”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

三、精彩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按照要求完成填表。

2.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并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3.了解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的动人事迹,深切感受并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课文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出示课题,指名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同学们想要从课文中了解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问题:

“手术台”指什么?

“阵地”指什么?

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这句话是谁说的?

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

3.过渡:

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悟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字词,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填空]

()年,著名的()战斗打响了。

在(),白求恩大夫正在()。

他已经()没有休息了。

战斗越来越激烈,师卫生部长恳求他撤离,可他认为不肯离开,继续()。

他一连工作了(),直到战斗结束。

2.交流填空。

教师简介资料:

“齐会战斗”、“白求恩”。

3.读了课文,白求恩大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悟课文

1.过渡:

白求恩大夫的事迹十分感人,课文2-4节详细记叙了他不愿撤离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情景。

下面我们着重学习这一部分内容。

2.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2-4节,边思考“白求恩在怎样的情况下坚持动手术?

他是怎么表现的?

”划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3.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归纳点拨,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1)当时情况主要抓住三方面,着重进行朗读指导:

A.白求恩身体十分劳累,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眼睛里布满了红丝。

朗读时注意重读“两天两夜”、“布满红丝”。

B.三次环境描写。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前后3次环境描写,真切体会当时战斗形势紧张,一次比一次危急——炮弹数量在增加,持续时间在延长,爆炸范围在扩大,方位距离在缩短……。

指导有感情朗读,要读出当时的形势紧张、危急,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小组读,齐读。

C.师卫生部长请求白求恩撤离,注意读出首长恳切的语气。

(2)白求恩的表现充分体现他崇高的品质,教师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品味字词,同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①第2节着重抓住关键词“镇静”、“敏捷”、“扔”。

可联系上文,在身体疲劳、战斗紧张的情况下,“镇静”更突出了白求恩沉着不慌张;“敏捷”写出了白求恩做手术非常熟练,突出了他的镇定;“扔”有一定力度,比“放”花力气,表露了他做完手术的宽慰、轻松的心情。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白求恩品质的一些关键词要重读。

个别读,齐读。

②第3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白求恩大夫对师卫生部长的2次对话。

A.体会“沉思”,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情况,思考他可能会沉思些什么?

说明白求恩一心为伤员着想,对伤员的负责,对自己的工作的负责。

指导朗读,要读出他下定决心,坚决的语气。

个别读,齐读。

B.理解白求恩不肯离开手术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

”这句句子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用陈述句来表达呢?

为什么把手术台比作阵地?

自己试着读一读,比一比,帮助学生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加强了语气,突出白求恩坚守手术台的态度是明朗的、坚决的;他对工作是极端负责的。

)指导朗读,齐读。

C.理解白求恩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

(引导学生体会“是……不是……”这句选择句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白求恩大夫不愿撤离的原因。

)指名读,小组读。

D.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白求恩和师卫生部长的2次对话,注意读出白求恩坚决不离开的语气。

③第4节抓住关键词“争分夺秒”、“做了一个又一个”。

4.小结:

我们通过“划句子、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下面我们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组成通顺的句子,用概括的语言完成课后填表练习。

5.交流练习情况。

四、积累拓展

1.学了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课文,你可以任意挑选第2节或第3节中最喜欢的一节试着背一背。

自由读背。

2.齐会战斗结束了,如果你是曾经受过白求恩大夫医治的伤员,当你再次见到他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3、课后延伸:

可以查阅有关介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事迹的书籍、图片或电影。

18《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个小故事,通过环境描写,写出来当时战争形势的严峻,对人物的描写也很细致,通过白求恩的语言、动作等,突出了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一、教学效果:

这节课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我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

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

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

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疑入手,一开始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

”“谁把手术台当做阵地?

”“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接着,又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学习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思考:

白求恩大夫在给伤员作手术是面临着怎样危险的环境?

“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

“‘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二、成功之处:

为了突出课文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采用以“情”激活课堂,让学生有情感体念的方法对文章重点段落进行分析,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教学文章的2、3、4自然段时,不仅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白求恩三句话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直接围绕这三句话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学着提问如:

白求恩沉思什么?

为什么不肯离开手术台?

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

通过这些问题联系上下文,进入角色,体验蕴含在话中的思想境界。

我在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指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另外,我还成功地采用以“研”激活课堂的方法,让学生有施展的空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内涵越来越深刻,因此学生经过读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有相对大的宽度和深度,可供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也比传统的提问应答要大得多。

但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偏解,往往会使课堂交流陷入“困境”。

学习本课时,学生就“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这个问题,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使课堂交流出现了对峙的状态。

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首先要敢于肯定学生的思考价值。

我充分相信学生能自己打破僵局,鼓励学生大胆往下说,让他们把话说完,而不忙着出来解困,即便不得已需要插话时,也只用“半截子话”加以暗示。

这种“延缓评价,暗示期待”的方法恰到好处地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打破了对峙的状态。

最后,通过学生激烈的讨论、理解,大家深深被白求恩大夫那国际主义精神所折服,课文主题自然而现。

三、不足之处:

通过课堂实践,我觉得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例如,设计的问题有些零散,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有些颇深,存在着老师牵者学生走的迹象。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注重对个,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适当的降低难度。

教学中,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去探讨问题,教师要放开手脚,把阅读放在主体位置,适当进行些分析即可。

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18手术台就是阵地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在齐会战斗中,他在形势越来越危机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体现了白求恩大夫对事情极端卖力,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教学效果

1.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手术台怎么会是阵地?

”“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他在这个阵地上干什么?

”学生通过质疑,对课文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习的兴趣。

预习课文后,再次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他“为什么要到中国来当医生”?

通过这些质疑,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一步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2.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作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运用质疑的方式层层逼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

“‘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讨论后一个问题,又提出两个疑问:

“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

”“他跟谁是一家人?

二、成功之处

1.通过挖掘文本的空白处,找出一些白求恩来中国时的历史背景及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读他来中国前的日记,感受他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孩子们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