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651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docx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如何让学习通过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呢?

以下是本人收集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一: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浑然天成。

  该文被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最后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二篇。

它的前面有本板块的《赤壁赋》和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两篇散文: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

它的后面为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美国作家的散文:

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象山那样思考》。

本专题的“写作指导”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实践”是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专题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根据此文的特点和苏教版教材编者的意图,笔者以为,此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继续引导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

  即目标3。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

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

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

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

是否写西山的山水?

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

(PPT)

  僇(lù)人惴(zhuì)栗(lì)施施(yíyí)斫(zhuó)榛(zhēn)莽茅茷(fá)衽(rèn)席岈(xiā)然垤(dié)攒(cuán)蹙(cù)培塿(pǒulǒu)颢(hào)气

  明确:

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三、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过度:

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

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

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否可以这么去思考:

写景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

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后是什么心情?

从哪里可以看出?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心情

  1、你怎么理解“恒惴栗”?

可以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

“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

“惴惴”,只是表明不安的样子,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么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可以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

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

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子,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PPT):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

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

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

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

从“恒惴栗”可以看出,身为“僇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

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往往故作轻松,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心情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

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

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

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

为什么这么快?

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

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

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研读次段,领悟作者游西山之情

  过度:

作者在文末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意思是说我先前的游览全是白游了,根本算不得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是从游览西山开始的。

作者否定了第一段的游览,肯定“西山”的游览,这又是为什么?

  1、齐读第二段,思考(PPT):

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

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

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

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

(板书:

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

(板书:

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

(板书:

境界宏大)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由此看到西山之“博大”。

(板书:

博大)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

(板书:

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相机补充解释字词。

  2、游西山后是什么心情?

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与游永州其它山水心情一样吗?

引导学生重点研习“引觞满酌”、“犹不欲归”、“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等词句。

  明确:

作者游西山后的心情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

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可以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怪特而自慰。

游他山是“倾壶而醉”,是存心灌醉自己,而此时酒还是那个酒,却是“引觞满酌”,一“倾”一“引”,一“壶”一“觞”,虽然都是一醉,但醉的境界大不相同。

前者醉而睡,醒而归;而此,虽醉而流连忘返,“犹不欲归”,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

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板书:

心疑形释)

  3、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

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明确:

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

一言以蔽之:

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

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

(板书:

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4、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等内容?

  明确:

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5、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6、自由读全文,思考:

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

(1)作者到它山时是“披草而坐”,而到西山时是“箕踞而遨”。

“披草”是分开草,这种坐只是说作者到山上坐得比较随意;而“箕踞”,意为“形同簸箕状坐”,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更强调了一种不拘礼节的无拘无束,“遨”则与《兰亭集序》之“游目骋怀”相类,均突出了西山使作者到达了忘我之境带来的精神享受,且与后文“与万化冥合”相照应。

  

(2)作者登上永州其它山水时饮酒,登上西山时也饮酒。

但前者是“倾壶”,一个“倾”字一个“壶”字,暗示这是作者有意把自己灌醉,以便忘记现实中的忧愁;而上西山后是“引觞满酌”,一个“引”字一个“觞”字,暗示这是作者此时的陶醉,是忘我,是享受。

  (3)上它山醉后梦,梦醒后即归,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恋忘返。

  小结:

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

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

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西山。

  7、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

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明确:

写游它山主要为后文写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一则突出作者得到西山之不易,二则突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点以及它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总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

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

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

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附板书设计:

  •它山(异态)→醉→卧→梦→觉→归

  •罪→惴→游→(衬托)

  •西山(怪特)→醉→犹不欲归→心凝形释

  •↓↓↑↑

  •人迹罕至不甘沉沦

  •高峻博大特志高不俗

  •境界宏大立胸怀宽阔

  •↑↑↑↑

  •不与培塿为类卓而不群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二: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

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

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

补充注释。

  斫(zhuó):

砍伐。

  遁(dùn)隐:

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

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

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

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2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

文章过渡自然。

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

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

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

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

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

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

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

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

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

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

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

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

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

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

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

真可谓?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

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5)翻译句子

  ①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7.课堂小结,强化能力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

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

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初游。

宴,安逸,快乐。

游,游览。

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

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

僇,通“戮”。

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