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175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docx

中国社科院政治经济学博士真题1620

中国社科院202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

月日

(注: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 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答:

(1)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绝对剰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剰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 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3. 简要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根源。

   答:

1)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4. 如何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答:

(1)不断提髙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

(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

5. 简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答:

(1)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辩证统一的。

(2)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互促进的。

二、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答:

(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

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第二,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必须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外,也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现为Ⅱ(c+v+m)>Ⅰ(v+m/x)+Ⅱ(v+m/x)或Ⅱ(c+v-m/x)>Ⅰ(v+m/x)。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剰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即Ⅰ(v+△v+m/x)=Ⅱ(c+△c)。

由此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条件Ⅰ(c+v+m)=Ⅰ(c+△c)+Ⅱ(c+△c)。

2.试述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答:

(1)自由竞争必然导致生产和资本集中。

原因在于:

①自由竞争的结果是"大鱼 吃小鱼";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③"联合制"的实现。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①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②生产和资本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又使垄断成为必要。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3.试述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答:

(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国家贸易安全、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运行安全、国家调控经济能力都产生影响。

(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国际合作、建立预警机制。

 

 

 

 

中国社科院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

月日

(注: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一、简答题

1.简述商品经济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

答:

(1)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经济条件主要有:

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上述两个基本条件,都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2.简述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以及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答: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2)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③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包括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状况,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作用;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

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影响很大。

3.简述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

信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可以增加投资机会、促进资本的自由转移,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2)可以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3)可以加快商品流转的速度、节省流通费用;

(4)可以给居民提供新的投资渠道和金融资产的持有方式,可以使每个家庭把它们的消费按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安排,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5)可以有效地调节着国民经济运行。

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

(1)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髙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贸易在范围、规模、程度等方面迅速增长,形成了全球性的贸易体系。

(3)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数量剧增,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

5.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答:

(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

影响较大的经济组织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政府首脑会晤是政府最高领导人一级水平上对重大经济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之间经济关系和经济政策,"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之间最重要的政府首脑会晤协调机制。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

在全球众多区域经济联盟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欧洲眹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二、论述题

1.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及其联系和区别。

答: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髙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2)绝对剰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用这种方法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延长工作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实现。

它表现为在内含上增加劳动量,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剰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与此同时,还必须提高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 生产率。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

(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主要方法,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

在资本主义瑰实经济生活中,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剰余价值生产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补充共同起作用的。

2.试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答: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上述基本要求,为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有效的制度安排。

3.试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答:

(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日益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日益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频频出现也不容忽视。

(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后起者优势",从而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却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

(3)引进和利用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但却影响和制约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4)中国将在国际经贸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一些成员对中国开放市场要求过高。

 

 

 

中国社科院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

月日

(注: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一、简答题

1.简述经济规律的特点。

  答:

(1)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

答: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①劳动者本人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维护劳动力的再生产;②劳动者养育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用于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3)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如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3.简述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答: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就某个部门来说,利润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动;就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企业来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利润率也相对较高。

(3)不变资本的节约。

节约不变资本,可以使资本家的预付资本量减少,从而提高利润率;可以使同量资本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转移的部分,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4)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年利润率和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

4.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答:

(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简述“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答:

(1)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额加工互利合作;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鼓励制造业优势企业有效对外投资,创建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扩大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中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2)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

提高综合统筹能力, 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宏观指导和服务;加快完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制度,积极商签投资保护、避免双重征税等多双边协定;健全境外投资促进体系,提高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程度,维护中国海外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二、论述题

1.试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

答: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是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绝对地租则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任何土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

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的差别,使农业资本家的等量资本在不同等级土地上有着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

生产条件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产生超额利润,形成不同等级土地的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的情况下,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其差额构成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否则会造成劣等地的荒废。

这样,占有优等地的资本家就获得了超额利润。

这部分超额利润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形成级差地租。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使农产品可以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从而使农业部门中长期稳定地存在超额利润,形成为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绝对地租。

2.试述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答:

(1)宏观调控目标是宏观调控任务的具体化,主要目标: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国际收支这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往往相互联系又此消彼长。

四个经济总量指标可能走向一致,也有可能互相背离,往往呈现出周期性波动。

(2)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同时也运用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①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价格、信贷、汇率、补贴等。

税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是通过税种、税率的变动来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当国家需要调节收入分配的状况,缩小收入差距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所得税税率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标。

价格手段是利用价值规律的内在机制,通过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他们的经济活动。

利率手段主要是通过利率变动来影响信贷规模,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汇率手段主要是通过汇率变动来影响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的情况,由此影响宏观经济状况。

补贴手段主要是通过国家对不同的经济主体和不同的产业、部门和不同的经济活动给予经济上的补贴,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条件,来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的调控。

②法律手段是依靠国家法权的力量,通过立法和司法程序,以法律法规为手段来调节经济活动,达到对经济活动的调控。

③计划手段主要是通过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进行引导,使社会经济能够按照符合规划的要求来发展。

④行政手段是政府依靠行政力量实施的带有强制性的命令,要求各经济主体必须执行。

宏观调控的这些手段各有所长、各有优势,但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和不足。

宏观调控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调控体系,既做到由生产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又保证整个经济活动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要求顺利运行。

3.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答:

(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极大地享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地发挥。

经济全球化能够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发挥自身生产要素的优势,促进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增长。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世界经济的运行。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多数规则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制定的,这些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必然会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世界经济的运行秩序并从中获益。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经济全球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更加便利地向其他国家转移危机,缓解国内矛盾。

 

中国社科院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回忆版)

考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

月日

(注: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一、名词解释

  1.进口替代:

是指发展本国的工业,用本国生产的制成品代替从国外进口的制成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内市场来推动。

(√)

  2.出口导向:

是指以生产出口产品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由国际市场来推动。

  二、简答题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1)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无所不包的和充分发展的经济国际化状态,它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即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国外市场和学习科学管理的机会。

总之,带来加快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产业演进的机会。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在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即它带来的是不均等的竞争机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是大于挑战的。

我国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机遇,迅速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赶超发达国家。

对全球化的挑战,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循序渐进,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2.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1)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就是发展同国外在商品和生产要素方面的交流。

  

(2)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第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很多益处。

只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和本国的需要出发来参与国际分工,各国都能获得很多利益。

具体讲,一是可以获得绝对利益,二是可以获得比较利益,三是可以利用比较优势。

  第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能获得后发性利益。

  第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在国际竞争中求得进步。

 

中国社科院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回忆版)

考试科目:

政治经济学考试时间:

月日

(注:

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

 一、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管理:

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调控:

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3.社会总需求:

是指社会的有效需求,也就是货币供应量与其周转次数的乘积所体现的购买力。

  4.社会总供给:

是指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5.国际收支: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二、简答题

  1.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全社会的经济活动从总体上进行控制和调节,为微观经济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各部门、各地区、各经济主体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有机整体。

要使国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良好的状态,国家就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第二,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市场机制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各自独立,其行为的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因而不可避免会产生盲目性,与国民经济的整体需要、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和矛盾。

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引导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弥补市场机制不足,政府有必要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2.宏观经济管理的性质和职能

  

(1)宏观经济管理既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又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同一定性质的国家相联系。

作为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其管理的内容和管理的方式都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作为同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宏观经济管理,在不同性质的国家里,其性质有着本质的区别。

  认识宏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质,对于我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社会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有相似之处,因此,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方法。

另一方面,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2)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能主要有五项:

  第一,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第二,调控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三,承担公共部门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四,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五,管好用好国有财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