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6161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docx

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

因素及对策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然而,由于不少师生对新课改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上缺乏宽松的课改实验环境,小组合作学习显效较难,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该如何应对呢?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首先,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办法是利用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即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一下学习结果就算完成任务。

实际上,这种所谓“小组合作学习”,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

操作者没有意识到仅让学生在距离上靠近,不一定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这说明:

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实质。

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

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其次,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总体设计师,又是主要组织者。

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估等都要进行全盘考虑,同时要事先让学生知道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提前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还必须给予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

然而,现实中有相当部分教师在实践操作中显得很茫然,缺乏小组合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有的教师苛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就让学生合作讨论;有的教师则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小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还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形式,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就要求结束等等。

上述这些状况都无法让学生明白什么叫相互配合,分不清什么是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

小组合作表面上轰轰烈烈,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实际上只是东拉西扯,甚至嬉闹说笑,缺乏实效。

再者,教师的评价没有走出选拔甄别的误区。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引导者。

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是为了不断调整小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活动规范,引导小组成员向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我们在实践中常常看到: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用的是“团体目标评价”,即根据预定的目标,对每个小组的总结发言或作业(调查报告、小论文等)打上一个团体分数。

“团体目标评价”造成了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是唯一的裁判者,评价主体单一。

二是评价内容缺乏“人文”思想。

三是评价只着眼于小组整体,没有关注学生个体反应。

四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由此可见,这种“团体目标评价”把优秀的成绩给予某个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也就是极少数学生,从而使得评价“穿新鞋、走老路”,又成了选拔甄别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首先,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个别学生频频发言,大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一声不响,成为“多余人”,这种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本不能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而造成的原因主要是:

①部分学生性格、能力、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等因素不能很好的与别人交流,有较强的胆怯,羞涩心理而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②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私心理严重,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③学生的个人职责不明确;④有些学生不愿意当众暴露自己的思想。

其次,学生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

如果教师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没有激发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学生领会基本的合作规则,有的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不知道怎样建立信任、如何正确清晰地与其他成员交流、如何解决冲突等等。

这时学生相互之间就显得生疏,他们不会意识到合作学习将带给他们带来的好处,结果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低效。

第三,学生缺乏自制力,不专心,易受干扰。

有的学生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爱跑题,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题,或过于喧闹,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现的几个问题

(一)合作时间太短。

有些课看似很热闹,实如一盘散沙。

当学生才讨论了30秒、1分钟,教师就一拍手:

“好”!

“停”!

学生其实根本就来不及思考,对问题的理解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正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

这样的合作不但不能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相反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人云亦云”,学生就会逐步形成从众心理。

(二)教师指导不够。

在现行的合作教学,不仅是生生之间的合作,也体现为师生之间的合作。

然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游离于学生之外。

有些教师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则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

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使得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开小差。

有的教师在进行任务分工时不明确,导致各小组成员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导致有的小组成员开小差。

(三)过高估计合作学习的效果。

专家们认为,提倡了合作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就能代表小组的意见,统一小组的认识,并取最佳的意见来汇报。

显然,要求过高。

面对低年级和程度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不是看他们合作学习后的成果如何,更应看他们有否愿意合作学习的态度。

(四)学困生参与度不够。

合作学习确实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他们往往扮演一种帮助的角色,而学困生就成了听众,他们往往越过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较少;同时在合作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

三、有效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我认为,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的前提下,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应采取以下有效策略:

(一)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组建学习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研究设计,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各小组开展公平竞争。

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6人组成;分组时不仅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出发,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

小组建成后,还必须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分组时应遵徇以下原则:

第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小组合作学习提倡合作,鼓励竞争。

在教学实践中,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也就是说学习小组是有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家庭背景搭配等等各不相同的同学组成,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取长补短,利于分工协作。

全班若干学习小组之间要有可比性。

第二,组员编号原则

凡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会有这样的发现:

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

如何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步、成长,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呢?

笔者认为组员编号的分组原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所谓组员编号,就是给各小组的成员编上1号、2号、3号、4号的序号,用学生在组中的序号,来区分其在组内的学业水平。

比如,在组内成绩好的都编为1号,成绩中等的编为2号和3号,成绩差的编为4号。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教师就向全班声明:

请每一组的某号代表本组发言,请大家同心协力帮助他,为他的发言做准备。

在小集体的支持及压力下,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合作学习积极性高,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在多人小组活动初期,教师还可以用编号来引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比如,让几号干什么,请几号帮助几号干什么等等。

尤其后者,让每组的优秀生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困生学习的正确率,使之不断进步,同时弥补了教师对学困生无法一一纠正的不足,因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组长轮流当或竞选。

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组长可以轮流当或竞选。

初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如教给他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内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等。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

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各成员应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和具体的责任分工。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

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

“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这就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分工协作,帮助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合作学习目标。

教师要围绕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教材的重难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师生共同设计既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功能的

思考题、讨论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沿着目标方向有理有序地进展,提高同伴间合作效率。

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如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等,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具体做到:

1、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式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有组内,展开热烈有序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每个学生有发表意见、表达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

2、让组长学会接纳他人。

例:

如何在小组内分工,如何处理小组讨论,当别人发言时如何倾听,如何补充意见等。

(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即: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有效地沟通;成员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互相帮助和支持,形成强烈的集体责任感,并妥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主要包括:

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主动表达自己见解的意识和技能;

(四)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当教师抛出问题合作学习时,老师的要求还没有说完,学生己迫不及待地展开了讨论,老师的后半句话往往淹没在一片声浪中?

?

像这样的现象很多,往往让学生没有听清楚老师的学习目标,就进行合作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激发他们倾听的兴趣,更能有效的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学会小组讨论的意识和技能;尊重别人发言的意识和技能;以友好方式对待争议的意识和技能。

(五)、小组合作要选准时机

合作学习一定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等情况来选择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够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结合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以下情况适宜采用合作学习:

(1)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时。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

例如:

在一节“统计”课型的教学中,当学生学会了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播放录像:

1分钟从学校门口经过的各种车辆情况,让学生独立统计车辆的数量,学生纷纷动手认真地记录。

1分钟过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把各种车辆的数量统计出来,学生都说车辆太多,一个人统计不了。

此时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分工:

有的数小汽车、有的数货车、有的数自行车、有的数摩托车,最后又快又正确的完成了统计任务。

可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设置一定的障碍,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的效率。

(2)学生意见不一致时。

现在的学生不善于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出现有不同意见,只局限于表面的争论。

此时教师如果能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3)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和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4)讲到重点内容时。

重点内容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内容的掌握一节课中的最核心的任务,因此教师要通个各种方法让学生熟练掌握。

单纯地老师讲学生听必然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此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启示,相互帮助,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思维碰撞中使思想得到交流,重点内容得到巩固,知识得到熟练应用,更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六)小组合作要选好内容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地教学组织形式,但并不是任何的数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内容本身具有合作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展开,有利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达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经过实际教学实践。

有效的合作学习就是要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有效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当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教学难点则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落实,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在进行这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的教学时,如果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问题进行主动的探究,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之《去括号》时,去括号法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总结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去括号法则中的当括号前是“一”进行去括号则是本节课的难点,针对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先用实物火柴棒搭正方形,也就是教材引例的实物展示,然后根据所列的不同方式的式子,利用运算律去括号,对运算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清楚每个步骤的依据,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再请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说出不同与相同之处,最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由小组进行充分地研究之后,总结去括号法则,这期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容易并且印象很深地完成了知识的内化,注意到二者的区别,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不要总担心学生说不出来,其实,真正通过自己合作探究学来的知识,要比教师一味地讲解更扎实,更记忆犹新。

(七)建立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应该建立一种促进学生作出个人努力并且小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

这种良性制约机制主要是合理的评价机制。

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并更加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

(1)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

(3)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新课标指出: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评价应采取多元化。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

除了平常奖励的太阳、五角星、小红旗等,还可以多采用自评,小组长互评等形式。

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其次‘评价要及时、全面。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

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因此,我总结了一句话:

“一是利益上的诱惑,二是制度上的惩罚”。

  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可以避免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权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

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成功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这需要教师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并切实地运用于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改革。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研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