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613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docx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5

第二章

一、单选题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B)。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A)。

A.直接现实性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这段话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2.概念、判断、推理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

这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

A.都具有客观性   B.都具有能动 C.都具有社会性   D.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1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这说明( C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9.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C)。

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

20.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21.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具有(   C   )。

A.社会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有用性

22.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C   )。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23.“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现了认识论中的(A)。

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可知论

24.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就是要肯定(A)。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认识始于经验D.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25.“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A)。

A.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B.实质上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调

C.说明理论有比实践更重要的意义D.说明理论必须走在实践的前面

26.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C)。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27.“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是真理。

”这是(B)。

A.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D.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

29.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于(D)。

A.认识B.真理C.事物D.实践

30.绝对真理是指(C)。

A.绝对正确的认识B.人类追求的永恒真理

C.真理中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的客观内容D.绝对不变的真理

31.相对真理是指(D)。

A.含有一定错误的真理B.经常变化的真理

C.不具有绝对性的真理D.是一定限度和条件下的真理

32.真理是指(D)。

A.多数人的意见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C.能给外部世界最好的解释D.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C)。

A.片面夸大了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B.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

C.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思想D.否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34.概念、判断、推理是(D)。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3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36.思想观念、动机目的、计划、理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A)。

A.是否符合客观规律B.是否为群众广泛接受

C.是否为统治阶级所支持D.是否在一定历史阶段得到广泛传播

37.生产实践是(C)。

A.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活动D.处理外部世界各种物质关系的活动

38.“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句话的意思是(B)。

A.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B.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C.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D.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40.认识和实践的客体是指(B)。

A.客观事物B.实际入主体认识与实践范围内的客观事物

C.自然界和社会D.绝对精神

4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

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42.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43.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

4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45.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

46.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7.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48.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4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5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5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52.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5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54.列宁说: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5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5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5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8.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5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6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61.“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62.“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63.“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64.“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6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6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67.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D)。

A.批判B.唯物论C.可知论D.社会实践

6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

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

69.“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典型的(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反映论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7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A)。

A.社会实践B.客观规律C.客观真理D.主观能动性

7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D)。

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D.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72.不可知论者和可知论者的主要理论分歧在于(B)。

A.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B.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是否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D.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73.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A)。

A.将现象和本质完全割裂,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力B.思维和意识C.内容和形式D.反映对象

74.洛克说:

“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A)

A.这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B.这是感觉论的思想

C.这是认识论中辩证法思想D.这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思想

75.人们认识的起点是(C)。

A.客观事物B.社会意识C.感觉D.理性认识

76.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D)。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B.只有唯心主义才承认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7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生活方式B.社会劳动C.思维的产生D.大脑发育程度

7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D)。

A.人脑的主观创造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7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A)。

A.唯物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80.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是指(D)。

A.主体决定客体B.客体反映主体C.主观性原则D.主体的能动性

81.认识的主体是指(C)。

A.客观事物的主要部分B.物质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D.主要的客体

82.认识的客体是指(B)。

A.客观事物B.进入认识范围内的客观事物C.自然界和社会D.绝对精神

83.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C)。

A.自然属性B.认识属性C.社会属性D.具有感觉器官.思维器官和实践能力

84.主体对客体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的追求,认识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C)。

A.自主性B.社会性C.创造性D.适应性

85.认识的客体具有的属性是(B)。

A.主观性B.对象性C.社会性D.选择性

86.主体要和客体发生关系是通过(C)。

A.认识B.反映C.实践D.领悟

87.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D)。

A.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B.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D.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88.实践是指(B)。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89.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阶级斗争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9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91.“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句话的意思是(B)。

A.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B.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C.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D.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2.与世隔绝的鲁滨逊在荒岛上是一切生物中最强大的,就是因为他拥有来自文明社会的力量。

因此,即使是鲁滨逊个人的实践,也仍具有(B)。

A.能动性B.社会性C.客观性D.创造性

93.生产实践是(C)。

A.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活动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C.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实践活动D.处理外部世界各种物质关系的活动

94.实验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认识而进行的一种试探性活动,这说明(B)。

A.实验不是实践活动B.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

C.理论和实践必须相结合D.实践必须走在理论前面

95.思想观念.动机目的.计划.理想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A)。

A.是否符合客观规律B.是否为群众广泛接受

C.是否为统治阶级所支持D.是否在一定历史阶段得到广泛传播

9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A)。

A.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B.实践是人们的主观意志支配下的活动

C.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D.有些真理实践无法检验

9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B)。

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98.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应是(B)。

A.抽象的绝对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D.永恒的不变的统一

99.表象同感觉.知觉都是感性认识形式,但表象同感觉.知觉相比,它又(A)。

A.带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B.更形象C.更抽象D.更具体

100.概念.判断.推理是(D)。

A.个体意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01.感觉.知觉.表象是(C)。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02.夸大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会导致(B)。

A.诡辩论B.经验论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103.夸大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会导致(D)。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唯理论

10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

A.源和流的关系B.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C.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105.“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表述体现了认识论中的(A)。

A.辩证法B.唯物主义C.唯心主义D.可知论

106.坚持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就是要肯定(A)。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认识始于经验D.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10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说明()。

A.对象不能通过感觉把握B.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要以理性认识为基础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109.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是指(C)。

A.从感觉到知觉B.从理论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

110.“从认识过程的程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上述表述体现了认识论的()。

A.唯物主义思想B.唯心主义思想C.辩证法思想D.经验论思想

111.承认直觉的作用,就是(C)。

A.主张神秘主义B.否定实践的作用

C.肯定认识是一个能动创造的过程D.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11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A)。

A.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B.实质上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论调

C.说明理论有比实践更重要的意义D.说明理论必须走在实践的前面

113.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指(A)。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到实践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14.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

A.主观和客观的矛盾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

C.理论和实验的矛盾D.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115.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C)。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

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116.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C)。

A.片面夸大了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B.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

C.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思想D.否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117.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