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5217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docx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

关于撤点并校的思考

公平与效率视野下农村“撤点并校”的影响及思考

万芳

【摘要】本文以“撤点并校”政策解析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写起,分别从公平与效率角度下分析了该政策给农村中小学学生、教师、当地政府与农民带来的好处和由此引发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对该政策未来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公平;效率;

一、“撤点并校”政策的缘起

2001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份名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文件,其中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该条具体规定: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即是所谓“撤点并校”。

这个政策产生的背景是由于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目前的办学体制上看,农村中小学传统的“村村办学”的办学格局在未来的日子里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于是2001年起,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二、从公平角度分析“撤点并校”政策的现状

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

置向示范性高中、重点初中、中心小学倾斜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把建设“窗口学校”作为政绩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政府对中小学应当实行公平的财政政策,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配置向名校、强校倾斜的不公平做法。

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做法直接妨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制约着教育公平理想的实现。

1.家庭承担教育成本提高

“撤点并校”从表面看来农村学校战线缩短,教育经费开支减少,农村教育成本下降;实质上,对那些因学校被撤并而被迫转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教育成本却因为撤点并校而大大地增加了。

这些学生需要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与从前相比,家长需要额外再支出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费用,还要承担学生走读带来的安全风险,这严重加大了贫困家庭的负担。

国家对贫困学生虽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对于学生上学所需用的所有费用来说只是蜻蜓点水。

如果学生在村里上学,农民就可以减少这部分费用。

许多父母不放心孩子,学校附近出现父母租房“陪读”现象;这在其它地方也存在类似现象,这无形中也投入了教育成本。

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对当地农民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农民就难以承担这么重的经济负担。

2.师生比例过大

“撤点并校”后,学生相对集中在一起,尤其镇、县地区的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的情况。

本来一个教师管理整个班级35左右的学生,“撤点并校”后,班级人数增加到60左右人。

并且随着学校寄宿制的实施,管理难度更是大大增加。

教师不仅要管理学生的学习,同时管理学生的生活,而且还是那样庞大的一支队伍,自然身心疲惫,致使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据业内专家分析,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2006年调查显示:

超过82%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6%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1%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5%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2%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7%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

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同时显示,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三、从效率角度分析“撤点并校”政策的现状

“效率”原本为经济学名词,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

在一般的物质生产领域,这一比值的大小是可以检测的。

教育作为特殊的产业部门,其效率有些可以直接检测,而有些则不尽然。

因为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育的“投入”既包括资金的投入也包括精神的投入,教育的“产出”也包括经济的产出和精神的产出,因此,教育效率也应包括经济效率与精神效率,而精神效率的大小是难以用数字权衡的。

教育的经济效率是指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教育的精神效率是指教育投入所产生的精神结果。

(一)“撤点并校”的优势

1.加大教育投入,集中教育资源

近年,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乡镇,包括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和县乡一级的财政拨款三部分,但实际上县乡财政拨款极少,主要依赖于向农村征收教育附加费和进行教育集资,换句话说,完全是农民自己掏腰包,在维持庞大的农村基础教育系统。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部分人数较少的农村中小学被关闭,教师、学生被整合到较大型的学校,这样就集中了教育资源,减轻农民负担,提升教育效率。

2.改造薄弱学校,提升教育质量

目前的情况是农村大部分人都在城市打工,子女也随之来到城市读书,再加上农学学校布点分散,所以许多农村学校都是小班教学,一人一班、一人一年级的现象非常普遍,浪费了师资。

同时,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学历偏低和老龄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改要求远远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对于国家提出的关于教育的新政策新理念没有时间进行解读,一味的按照陈旧的思路进行教学,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原有的学校被整合到附近大型学校,班级规模会得到应有的扩充,教师质量也会大大提升。

3.聚集教育经费,创建良好环境

国家每年按生均下拨给学校公用费用,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源数量较少,得到的公用费用额度较低,不能或仅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又由于学校点多面广,危房改造、校产修缮、教学及生活设施添置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资金分散后,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无疑增加了教育成本,加重了政府和农民的负担。

“撤点并校”政策实施后,学生数量增加,使得大型学校得到更多的公共费用,那么用于增加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的资金也会更多,能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

1.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升学率不升反降

撤点并校后,一些学校的布局不合理,边远贫困地区,尤其是那些一村一校的地区,村与村之间距离较远,把学校撤并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

为了安全,有的孩子由家长常年接送,有的由母亲随同租房陪读,有的举家搬迁,既影响生产,又增加负担,有些农村干脆劝孩子退学、务农或打工,间接导致了升学率的降低。

2.大量农村中小学被撤并并兴建寄宿制学校,浪费了原用公共教育投资

“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似乎以为会“既便宜又实惠”,比如坚信会使教育资源获得更合理的配置;会提升教育质量;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等等。

但事实证明,上述期望,都没有实现。

“撤点并校”之后,貌似优秀的师资、先进的教学设备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

但随之而来的浪费问题,更加严重。

其一,原有的教育资源大量闲置废弃。

虽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

“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贯彻。

其二,县级财政投入虽然锐减,但其他相关财政支出猛增。

最直接的财政支出,就是扩大校舍和兴建寄宿制学校。

3.过早的寄宿生活,严重威胁农村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极大改善了项目地区的办学条件,为“两基”攻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基本解决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进得来”的问题。

但是,由于项目地区多为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缺乏经验,不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困难和新问题。

身体方面的发育因为过早的寄宿制而被摧残。

由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学者共同组成的“农村教育行动计划”(REAP)项目组通过抽样调查发现:

因长期营养不良,样本区许多孩子的体格发育滞后。

其中,非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5厘米,而寄宿学生的身高,比世界卫生组织同龄人的平均身高低9厘米。

仅从身高这一维度考察,这些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之间的身高差距,由一年级的1.3厘米增至四年级的3.5厘米。

在寄宿制学校住宿的儿童特别是女童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教学,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寄宿制学生缺乏生活老师,无暇照顾孩子的特殊需要等问题都亟需政府来解决。

4.校车安全事故频发

在XX、谷歌等搜索引擎中键入“校车事故”字样,粗略分析其搜索结果,不难看出,县城、乡镇一级的校车事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远高于大中城市中小学校车事故的比例,在死亡人数上更是遥遥领先。

直接原因多种多样,但历史原因,则无一不是“撤点并校”之后上学远所致。

11月份甘肃正宁的校车事故,与“撤点并校”有关;丰县的校车事故,也同样关系密切。

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13条,“撤点并校”得以进入狂热状态,乡镇中小学校车事故随之而来,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几乎无人遵守该《决定》第13条中所强调的三原则之首:

“小学就近入学”?

四、“撤点并校”的未来之路

从理论上讲,此次提出的“撤点并校”是针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件大事,不仅有利于教育,而且也势在必行。

但“良策”如何真正保证完美实施,应该是一切变革方案的根本出发点。

对于农村教育,我们刚刚取消了村办小学制度,马上就调整布局,不仅仓促,还可能摧毁村民原本就不甚强烈的教育热情。

教育部几番强调不得简单、强行撤并农村中小学,这体现出国家教育行政一种可贵的民本意识,但落实到市、县层面,就容易盲目行事。

从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角度来讲,撤点并校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资金和办学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撤点并校是尽可能提高办学效益的最好方式。

无疑,在未来物质文明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学生在就近入学的同时,可接受最佳教育,两全其美。

但是在目前的阶段,我们是不是首先要考虑在保证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再研究对于教育效率的追求呢?

毕竟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受教育、并且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权利,在我们盲目追求教育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很多农村中小学的学生正饱尝辍学之苦,农民子女作为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是接受教育。

盲目的进行“撤点并校”也许会影响农民子女的未来。

毕竟公平与效率间的博弈不应该以牺牲祖国“未来的花朵”为代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