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512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料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

浅谈高考中的热点问题

-----以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为例

全国I卷高考历史命题向来就不回避热点,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已是公开的秘密。

有人说“高考命题就是在专题和热点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笔者觉得很有道理,这一观点在最近五年的高考命题中也得到印证。

如2013年卷Ⅰ的海洋利用题、2014年与2016年卷Ⅱ的移民题及2016年卷Ⅰ的人口题、2015年卷Ⅰ的儒学演变题及卷Ⅱ的法制观念题,甚至包括2016年卷Ⅲ的福利制度题,2017年卷Ⅱ的矿业政策问题与卷Ⅲ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问题,无不与当前海洋开发与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国内人口流动与国际移民现象、人口控制与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儒学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福利制度利弊争论、去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祖国统一等诸多现实热点问题息息相关,这些命题既具有鲜明学科特点、现实意义,也涉及到了社会及国际热点问题,不仅体现了命题者的现实关怀及以史为鉴的学术智慧,也使考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但是历史毕竟不是时事政治,高中历史教学与考试,既要注意历史的现实性,更要关注历史的过去性,再加上历史命题与热点的结合往往不是显性的,因此,复习备考时需用历史的眼光考察现实问题的成因,解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分析时政问题。

本文仅就其中的“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作简单地梳理,抛砖引玉,以希望达到引导学生掌握热点复习方法的目的。

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既是高考社会热点也是长效热点,这一观点可以在教育部近三年全国卷的分析报告中得以证实:

2015年全国I卷分析报告:

文综试题的特点之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全国I卷分析报告:

命题突出自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全国I卷分析报告:

历史试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认为“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对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弘扬,有助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各类会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传承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习近平指出: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习近平多次在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跟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节奏,我们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

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之后的两年间,习近平又对此有过多次论述: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6年5月和6月,习近平又连续两次对“文化自信”加以强调,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这一高考热点的内容又涵盖了必修三的诸多知识,现将大致内容列举如下:

1.中华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朝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

(3)宋明朝时期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艺术(四大发明、古代中国的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成就书法艺术、绘画艺术、戏曲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3.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毛泽东思想:

(1)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

(2)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时期(3)抗日战争时期(4)解放战争时期(5)新中国成立以后(6)“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邓小平理论:

(1)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1982年中共十二大、1987年中共十三大、1992年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

(2)一国两制(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

三个代表: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02年,中共十六大被写进党章。

5.现代中国的文艺事业

对于热点问题,在高考复习备考中要重点聚焦,剥茧抽丝,条分缕析,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以形成多维立体的历史认识:

考点解读一:

凸显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意识

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新时期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17课标全国Ⅲ,第40题以台湾问题为命题视角,通过考查郑成功收复台湾,隐性考查祖国统一和文化认同等社会热点,彰显我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的决心。

针对训练

1.(原创)《诗经》中: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本意是指战友们相互约定“齐赴疆场共生死,终生相伴不分离”,而非对爱情的吟诵;唐朝高适也有“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的愤激峻切……这反映出家国情怀成为

A.中国的一种文化传承B.一切精神生活的统领

C.历代政府弘扬的主体D.我国古代诗词的基调

参考答案:

A

2.(改编)民族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民族文化后所产生的归属感。

历史学家认为,在西周时期,中原大地逐渐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政治和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著名学者许倬云在《西周史》写道“周克商以后,安抚殷商遗民,以为周用,同时进用各地的才俊,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族的大联盟。

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政治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周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

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

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

这一串历史性的递嬗,代表了天命的交接,代表了一个文化秩序的延续。

中国从此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和求发展的长篇史诗。

依据材料,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西周分封王族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形成了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与商等先代贵族子弟形成政治联盟,确立了超越部族之上的神圣天命权威,形成朝代更替的天命观念。

考点解读二:

彰显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2017课标全国Ⅰ,41以民族主义为主题,通过对比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考查对于民族主义的历史解释。

在解释民族主义的内涵时,要联系近代法国和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和主要任务,认识民族主义对两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针对训练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

这显露出(  )

A.“尚同”的治世理想  B.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

C.专制统治的特征D.百家融合的趋势

参考答案:

A 【解析】为了避免出现“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墨子开出的治世良药叫“尚同”,“尚同”的治世理想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人性本恶的思维惯性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专制统治的特征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百家融合的趋势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考点解读三:

显现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016课标全国Ⅰ,40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人口问题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唯物史

观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针对训练.

1.(原创)话本小说“三言”“二拍”在200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者涉及到市民的作品就有75篇。

约占三分之一还要多。

作品不仅以如此大量的笔墨描写市民阶层,而且,这些世情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大多是来自于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这主要说明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变化

C.市民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D.商品经济助推了世俗文化发展

答案D

2.(改编)2004年,“包租公”一词通过周星驰的电影《功夫》流传开来,探求根源“包租公”其实是一个粤语词汇,是租赁户对男房东的称呼,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广东,一般与“包租婆”连用。

这一群体的出现反应了当时我国

A.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

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

D.农村改革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

B

考点解读四:

体现历史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针对训练

1.(原创)史学界历来就有“以诗证史”的传统:

李白的诗句:

“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杜甫也有诗曰:

“儒术与我何有哉?

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最可以证明

A.唐代三教并行、儒学地位下降

B.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儒家思想吸收佛道思想有所发展

D.唐代社会安定,促进了文化繁荣

参考答案:

【解析】以诗证史,通过李白杜甫的诗句可以证明相关历史事实

考点解读五:

展现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针对训练

1.1985年5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

此次教育改革

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

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注意时空定位,明确了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决定,就迎刃而解了。

2.(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 间

东方

西方

14—15世纪

14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了一位世界级的大旅行家汪大渊,1328年到1339年,他从泉州出发,周游世界,写成了《岛夷志略》,涉及到220多个国名和地名,范围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