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94708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docx

1《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

《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

设计者:

金志华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小学

指导者:

闫玉华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请帮我一下吧》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请帮我一下吧》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中的第二个主题。

本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养成相互帮助的好习惯,旨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自身生活必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

本课以培养学生学会求助方法,养成相互帮助的意识和习惯为核心,引导他们和同龄人友善相处,相互扶持,一起快乐成长,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本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为了了解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情境问题:

有一天,乐乐在公园放风筝,跑着跑着,风筝挂在树上拿不下来了。

如果你是乐乐,你会怎么做?

调查结果显示:

请爸爸妈妈帮忙24人,自己爬树10人,找阿姨帮忙9人。

这个数据说明:

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让家长来处理,依赖性较强,不敢,也不会像陌生人求助。

在教学中,通过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求助的方法,懂得在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主动向别人求助是一种生活能力,也是学生成长的表现。

3.学习目标确定

情感与态度:

(1)懂得面对困难要有积极的心态。

(2)愿意接受帮助并帮助别人,懂得感恩,让友爱与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主动向别人求助的基本方法。

(2)能举例说出需要求助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模拟活动,知道基本的求助方法。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求助,锻炼其救助技能。

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求助能力

5.学习评价设计

再出示情境,完成问卷调查

请爸爸妈妈处理

自己爬树

找阿姨帮忙

课前

24人

10人

9人

课后

3人

0人

40人

从问卷显示和数据变化,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求助意识,也知道了在向别人求助时要选择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把话说清楚,有礼貌的表达。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谈话导入,知困难

教师活动1

(一)谈话导入,感受困难

师:

同学们,有一天老师去书店,在一排书架上看到了一本特别喜欢的书,可是怎么也拿不到。

你们猜猜我当时是怎么做的?

师:

你们说的这些方法我都试过了,可是还是够不到,最后只能请工作人员帮忙,拿到了书。

(二)交流讨论,说困难

师:

老师在买书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提问:

在生活和学习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你的心情怎么样?

小结:

不仅是老师和你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困难。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着急,不要慌张,要想办法解决困难。

学生活动1

 

生1:

自己找梯子

生2:

找工作人员帮忙

生3:

跳着够试试

 

拿不到书

生:

交流困难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谈话导入,以老师遇到的困难为例,激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知道困难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懂得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环节二:

深入探究,会求助

教师活动2

(一)交流讨论,辨别求助情境

提问:

回想一下,当时你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对策1:

爸爸妈妈帮助了你,你有什么感受?

对策2:

你是怎么说的呢?

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可以说,请帮我一下

师追问:

如果爸爸妈妈当时没在身边,会怎么样呢?

小结:

在遇到困难时,主动找别人寻求帮助,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困难,还能节省时间,让自己不那么着急。

师:

有人帮就是不一样啊,是不是当我们一旦遇到困难就要向别人求助呢?

在这些困难中,哪些自己可以解决,哪些需要向别人寻求帮助呢?

先想一想,再和同伴说一说,可以自己解决的贴一个大拇哥的贴画,需要帮助的贴星星。

师:

用一句话总结一下,什么时候需要求助

(二)情景模拟,学会求助的方法

过渡:

我们看看这位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

师: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师:

如果在外面玩,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这时你看到一位阿姨和她的女儿在休息,你会怎么样向他们求助呢?

情景模拟

梳理:

通过解决风筝问题,我们发现求助并不简单,这里还有很多技巧,想一想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师:

当我们再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主动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能力。

(三)巩固强化,了解其他求助方式

过渡:

生活中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向别人求助的方法也有很多。

我们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商场,人太多,和爸爸妈妈走失了,我们该怎样做呢?

小结:

通过模拟,我们知道了一些求助的电话、求助的场所以及可以求助的对象,这样在需要求助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慌张了。

学生活动2

生:

交流讨论【预设:

自己解决,爸爸妈妈帮忙解决】

预设1:

爸爸妈妈主动帮助。

生:

很高兴,一下自己就把困难解决了

预设2:

请爸爸妈妈帮忙。

 

学生选择,需要求助的情境,并交流汇报

 

困难事例

我能行

需要帮助

跑步摔倒了

不会跳绳

风筝挂树上了

读书时,有字不认识

……

 

生:

不能够自己解决的,需要求助

风筝挂在树上拿不下来了

学生交流

 

学生进行情景模拟

生:

选择合适的人,在适当的时间,把话说清楚

 

预设1:

原地等待父母

预设2:

向他人寻求帮助

对策:

你会向谁求助,怎么求助?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求助,帮助学生掌握求助的方法和方式,增长生活智慧。

环节三:

总结提升,传递爱

教师活动3

师:

刚才我们帮助了某某同学解决的困难,你有什么感受?

师:

是啊,帮助别人不仅能够给他人解决问题,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师:

请你回想一下,在咱们班中,你得到过谁的帮助或者你帮助过谁呢?

师:

我们获得和给与的帮助可真多,让我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对同事的感谢吧。

请你把手中的爱心小贴纸贴在他的身上。

 

总结:

我们帮助了别人,别人可能再回帮助其他人,这就是爱的接力棒。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互相帮助,和睦相处,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了一个友爱的,温暖的大家庭。

学生活动3

生:

心情愉快

 

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

预设1: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贴纸

对策1:

很多同学都开心的笑了,每个贴纸代表一份爱,每个人都是这份爱的传递者,正是因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才让我们的班集体更加和谐。

预设2:

个别学生身上没有贴纸

对策2:

采访:

在生活中,你帮助过谁或得到过谁的帮助?

在以后,当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会怎么做?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爱心贴纸的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帮助”的价值与意义,在生活中不仅要能接受别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与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7.板书设计

请帮我一下吧

选时机找对人

话说清有礼貌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活动引领,获得方法长智慧

要让学生思维和学科知识活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

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

离开个人的体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

通过联系生活会辨析—情景模拟学求助—爱心贴纸传递爱等活动,引导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会辨析,初步培养辨析能力。

创设生活情景,以够风筝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情景模拟,体验求助的过程,知道在求助时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合适的求助对象,把需要求助的内容表达清楚,注意文明礼仪等。

对学生进行求助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以后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能够利用这种方法主动求助,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

(2)基于生活,培养意识促发展

本课以儿童生活需要为出发点,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如:

遇到困难时,在家过渡依赖父母,在外不会求助等问题。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存在的困难进行辨析,知道需要求助的情形。

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帮助过自己或者自己帮助过的人,并把爱心贴纸送给他,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在同伴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培养同伴间养成相互帮助的习惯和共在的意识,创建和谐友善的集体,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在一起,主要想引导学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与习惯,引导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学习解决与同伴相处时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和谐共进,共同成长的同伴关系。

本课内容是《请帮我一下吧》,以培养学生学会求助方法,养成相互帮助的意识和习惯为核心,引导他们和同龄人友善相处,相互扶持,一起快乐成长,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为了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在课前我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

由于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化与活动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通过“知困难—会求助—能互助”的活动,学习求助的方式方法,养成互相帮助的意识和习惯,引导他们与同伴友善相处,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一)运用情境化策略,学习求助的方法

知识往往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之中。

现实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教学只有联系生活,走进生活,才能使人真正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因此,现实生活应该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应与现实生活连接。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自理能力很差,在家里中,一旦遇到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向家人求助。

由于家人很少会拒绝给予他们帮助,他们随口一说或者没有开口,家人就会帮助他们。

所以,他们就更加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可是在外面则不然,如果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困难不会主动求助,不仅会浪费时间,有时也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为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了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知道当我们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要在恰当的时间,向合适的人去求助,在求助的过程中,语言要表达清楚,还要有礼貌。

除此以外,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还设计了商场内求助的方式,力图引导了解多种求助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助意识。

(二)运用活动化策略,培养互助的意识

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求知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离开了个人的感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需要求助的情境,我把学生所列的生活中的困难进行了整理。

在课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贴画辨析的形式,了解需要求助的情境。

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会有所争论,但由于个人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学生懂得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事情要学会主动向他人求助即可。

另外,在学生了解需要求助的情境,掌握求助方法以后,通过传递“爱心”的活动,让学生回忆在班级生活中得到过的帮助和给与别人的帮助。

通过贴爱心的形式,营造出了“你帮助我,我帮助你”的温馨画面,感受得到帮助和给与帮助获得的快乐。

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适时向别人求助,也要学会乐于助人,让得到的爱可以传递,这样我们的班集体才会更加友爱,和谐。

通过运用活动化和情境化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在“做”中思维,通过思维提出和解决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