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707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8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docx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着作。

正是在这部着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

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

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本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

在《形而上学》的第7、8、9卷,亚里士多德对本体、形式和质料、潜能和现实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他在《范畴篇》中的本体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本体和其他范畴——性质、数量、关系等区分开来,认为只有本体是主体,是其他一切属性(即其他九个范畴)的载体,其他范畴都是属于本体的,是本体的性质、本体的数量……所以本体是最后的主体(或基质)。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其他范畴都不能离开本体而存在,但是本体却可以离开其他范畴而独立存在,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本体的“分离性”特征。

当然,亚里士多德这里所说的本体可以和其他范畴分离,并不是说本体可以根本不具有任何性质、任何数量等等,可以根本没有任何属性,他的意思是本体可以不具有这种属性而具有那种属性。

比如,“白”总是某种本体的颜色,它不能离开本体而独立存在;而本体如苏格拉底这个人,他可以是白的,也可以不是白的;他可以从原来的白变为后来的不白。

属性可以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而本体不变。

本体是“变中的不变”。

这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体具有分离性的意义。

  本体既然是分离的,它就是可以一个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是“这一个”;其他范畴都只能表示本体是“如此这样的”,只有本体才是“这一个”。

所以,“个体性”是本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亚里士多德根据本体的这些特征明确指出,具体的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此外,具体的“属”和“种”也是本体,但它们是“第二本体”。

比如,“苏格拉底”是第一本体,作为苏格拉底的属“人”和种“动物”就是第二本体。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又重新提起《范畴篇》中提到的那几个特征来讨论本体问题,但得出和《范畴篇》完全不同的结论。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以《范畴篇》中提出的“最后的主体(基质)”作为本体的特征,那就不能说具体事物是最后的主体,因为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和形式组成的,质料才是基质。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将具体事物中的一切形式、一切规定性都剥掉,最后剩下的就是质料。

比如,将一个具体事物的一切属性都去掉,它便只是一个占有空间的,即有长、宽、高的物体,再将长、宽、高去掉,它就成为一个空无所是的、没有任何规定性的质料。

既然质料是什么规定性都没有的空洞抽象的东西,又怎么能说它是第一本体呢所以,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更强调他在《范畴篇》中所说的本体的另外两个特征,即分离性和个体性。

如果用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则形式和具体事物(它是由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才能有这两种性质,所以,它们比质料更是本体。

但如果我们在形式和具体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它们中的哪一个本体性更大呢从表面上看,具体事物无疑具有分离性和个体性,但问题是,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的分离性和个体性不是来自质料,而是来自形式。

或者,用亚里士多德更严格的说法,质料只是潜能,只是有分离性和个体性的可能性,形式才具有现实性,是形式使质料的潜在的分离性和个体性成为现实。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现实先于潜能,形式先于质料,当然也先于具体事物(因为具体事物中也包含潜能)。

这样,第一本体的位置只能给予形式,而不能给予具体事物。

这样《范畴篇》中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的含义就发生变化,主次关系正好颠倒。

  另外,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本体的主要意义就是本质,因而探讨本体主要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我们要认识一个事物,不但要认识它是如此这般的东西,而且还要问它为什么是这样的东西,它之所以是这样的东西是由什么决定的这就是本质问题。

当然,在亚里士多德的关于本质的思想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偏见,他认为事物的本质只能是形式,而把质料完全排除在本质之外。

比如,他认为,一个环的本质在于它的圆形,至于它的质料是铜还是木,是与环的本质无关的。

一个人的本质只在于他是“两足动物”,而与组成他的血、肉等质料无关。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在研究“本体是什么”的问题时,都是企图探求事物生灭变化的根本原因。

他在总结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事物生灭变化归根到底不外乎四个根本原因:

质料因、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

一个事物的形成首先必须有一定的质料,例如铜像是用铜制成的,银碗是用银制成的,没有铜和银就造不成铜像和银碗,这就是质料因。

但是,只有质料还造不成东西,一个事物之所以为一个事物,都有它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否则世界万物就会混沌一团,没有界限,没有区别,也谈不上生灭变化,这就是形式因。

事物的生灭变化,还需要一种力量作为促使它生灭变化的最初源泉,就好像制造品需要有制造者来制造它一样,这就是运动因。

最后,任何一件事物,它之所以这样还必须有一定的目的,例如散步的目的在于健康,这就是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运用“四因说”对先前的希腊哲学进行考评,他指出先前的希腊哲学家都在寻求世界的本原和原因,但他们都未研究全部存在的全部的本质性原因,因而常常以偏概全,将部分原因、次要原因说成是全部原因、首要原因。

如泰勒士所说的水,阿那克西美尼所说的气,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火,恩培多克勒的元素,都是只用质料因来说明本原;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阿那克萨戈拉的努斯,则是从元素外寻求动力因;毕达哥拉斯将万物的原理归结为数,是将次要的数量属性夸大为本体;爱尼亚学派说的“存在”和“一”,是脱离现实的抽象的、空泛的规定;而柏拉图学派在可感的现实世界之外设立作为本质原因的“理念”不仅有把世界二重化的危险,而且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

  亚里士多德在提出“四因说”后,又进一步把形式因、运动因和目的因归结在一起总称为“形式”,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动力、目的这三种原因常常合而为一。

这样,形式和质料是结合在个体事物中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形成事物。

例如,一尊铜像,是由铜的质料和像的形状结合而成的统一的整体。

质料是形成世界万物最基本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底层”或“基质”,金、木、水、火、砖、瓦、石等,都是这样的东西,世界万物就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形式和质料的区别具有相对性,一个个别物体是形式或质料,是由它和其他事物的具体关系决定的。

例如,对于土来说,砖是形式,但对于房屋来说它又是质料。

  不过,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事物是形式和质料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但形式和质料并不处于同等地位。

在他看来,质料不具有独立性和个别性,它只是事物生灭变化所必须假定的东西。

事物之所以形成不是决定于质料,而是决定于形式。

形式是事物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是事物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认为,有所谓脱离开任何质料的纯粹形式和所谓脱离开任何形式的纯粹质料。

但他认为,纯粹质料只是一种逻辑假设,不是现实的存在,而纯粹的形式却是实际存在着的。

人的理性灵魂,是这种形式,而“神”更是这种形式。

神是感觉不到的永恒的本体,它是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最高原因,一切形式的最高形式。

因而,他宣称,以研究本体为主要对象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实际上也是神学。

  亚里士多德还在他的潜能和现实学说中进一步阐述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他把质料和形式说成是潜能和现实的关系,并用它来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他认为质料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不确定的东西,它还不是现实,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只有当它与形式结合起来,形式给予它以一定的性质,它才成为现实。

比如,砖瓦木石在未造成房屋以前,它们只有造成房屋的可能,只有在它们被造成房屋的时候,表现出房屋的形式后,它们才从造成房屋的可能性变为造成房屋的现实。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就是质料形式化、质料和形式统一起来的过程,或者说是从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不过,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质料看作消极被动的东西,把形式看作积极能动的东西,认为在质料形式化的运动过程中,引起运动的原因不在质料自身而在形式之中。

他把运动的完成称做“隐得来希”,“隐得来希”是运动的结果,运动的目的。

这个目的不仅在运动的最后,而且在运动的开始时就存在于事物之中,是推动事物向前运动的最初原因。

事物向前运动的目的总是要使自己得到完善,这种逐步完善的结果最后必然要达到一个最大的完善。

这个最大的完善,就是神。

因此,神是整个世界的“隐得来希”,是推动整个世界运动的“第一推动者”。

因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整个世界运动的结果就是一个以神为最后目的的目的论等级体系。

  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将本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加以分析并进行论证的,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人。

从古希腊哲学始祖泰勒士提出“本原”以后,无论是唯物论哲学家所讲的物质性元素,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讲的“数”,或爱尼亚学派巴门尼德所讲的“存在”,一直到柏拉图所讲的“理念”,实际上都是讲本体。

但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握住本体这个概念,还不能把本体与性质、数量、关系等其他范畴区分开来,常将它们混淆在一起,由此出现不少混乱。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首次把本体和其他范畴区分开来,并在《形而上学》中对本体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本体论,从而也在哲学史上确立起亚里士多德作为本体论哲学奠基人的历史地位。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本体学说,对后世哲学的影响深远。

在17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关于本体的形而上学几乎达到鼎盛状态,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学家都讨论本体问题,如笛卡儿、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等人,都承认或设定某种形式的本体(实体)。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非常推崇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在论述诸范畴之间关系时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20世纪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

可见,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所形成的哲学问题,一直是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使用概念、范畴的体系来表述哲学思想,即用哲学形式来讲哲学。

在亚里士多德以前,哲学家对其哲学思想的表述或用诗歌、格言,或用对话的形式,只有到亚里士多德才使用一系列含义明确的概念、范畴来表述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是哲学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努力的开端。

时至今日,亚里士多德探讨本体问题所形成的形式与质料、种与属、潜能与现实、本体与性质、偶然与本质等范畴,仍然是哲学常用的概念和术语。

  另外,《形而上学》对哲学史的研究也有重要贡献。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先前的哲学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这种总结不是先前哲学材料的综述,而是以其“四因说”为指导,对先前哲学进行理论上的概括,是以认识史的眼光来看哲学的,因而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史。

  这部西方哲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无疑是后学者研习哲学所必须跨越的第一道门槛。

但无论是从哲学本身所固有的艰涩和刻板的特性,还是从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年代已经距离我们太为遥远以及由此导致的用语规范的差别等各个方面来看,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形而上学》一书中的真理,尽可能地避免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误读并非易事。

因此,把这些深奥的哲学原理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表述出来,使它具有更多的受众,将这一哲学史上十分珍贵的思想财富运送到尽可能多的人的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便有了这本通俗本的《形而上学》。

  该书在篇章结构上除对个别小节做了合并或改动之外,基本上保持了和原书的一致。

这种个别地方所做的处理也是为了调整原书存在的某些结构散乱的问题,以获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效果。

在专业术语方面,我们尽量采取原书的用语,仅对个别难以理解的语言,如其他译本所用的“所以是的是”等用具体常用的语言替换。

因本书相对于原书来说,要相对简化些,所以,我们在编译中特别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做了重点和非重点的分析,重点内容相较于非重点内容多着以笔墨,如对于四因,即质料因、运动因、形式因、目的因的探讨在本书中一般都予以详细介绍。

  不论是翻译还是改编,或多或少难免会产生误读误改,加之编译者本人的水平有限,因此,尽管本书在编译的过程中已经在尽可能地避免疏漏和不当,但相信仍然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智慧是关于本原与原因的科学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人类通常使用感觉来认识事物,而在诸多感觉之中,视觉最受青睐。

因为通过观看,我们能够辨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动物也有感觉,有些动物甚至还能从感觉中获取记忆,这就使得它们比其他动物要显得更为聪明一些。

但所有的动物,包括那些更为聪明的动物,都因为没有经验的获得而无法与人类相比。

人类凭借记忆的多次积累而形成经验,并将经验转化为科学和技术,他们是唯一有着技术和推理的群体。

  经验和技术在实践中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明显。

但事实上,经验是一种个别知识,技术则是一种普遍知识。

知识和技能更适合归属于技术的范畴而非经验的范畴。

那些有技术的人要比那些有经验的人更有智慧,因为他们不仅知道事物的所然,还知道事物的所以然,即原因。

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却只知道事物的所然,而不知道事物的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则不能教授他人。

所以,技术比经验更像是一门科学。

此外,我们还不能把感觉当做智慧。

尽管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不得不通过感觉,但感官并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原因,如它只能告诉我们火是热的,却不能说明火为什么是热的。

  那些发明了技术的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羡,不仅是因为这些发明有实用价值,更是因为发明人聪慧过人。

而在众多的发明之中,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发明,如只是为人们提供快乐的发明要比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发明更有智慧,而既不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娱乐为目的的知识,如数学,其智慧又远在前两者之上。

  那到底什么才是智慧呢结合之前的分析,即有经验的人比有感觉的人更有智慧,有技术的人比有经验的人更有智慧,思辨科学比创制科学更有智慧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关于某些本原与原因的知识就是智慧。

  二、哲学的性质

  智慧是关于什么原因、什么本原的科学,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对智慧之人的理解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智慧我们认为,智慧之人几乎无所不知,即使是那些常人不易了解的事物,他们也知道。

他们能够向他人准确地传授各种原因;以科学本身而不是以其应用为目的而从事着研究。

并且智慧之人应该能够主动作为,发号施令,而智慧不如他的人则应该服从于他。

  智慧之人何以能做到上述诸点只有了解事物背后的全部依据,尤其是那些常人往往不易探究到的决定事物本质的最原始和最初的原因,他才能具有最全面的知识;也只有关于个别事物原因探讨的思辨科学,才更适宜拿来传授;也只有以最值得研究的最初原因为对象的科学才是最高科学,它在各种科学中居于最主导的地位,对其他科学有着指导意义。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科学,它是关于事物最初本原和原因的科学,属于思辨科学的范畴。

  哲学研究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万象的思考——日月生辉、斗转星移、万物存灭等,它们在让人类感到神秘的同时激发了他们为摆脱无知的探索。

这种对于哲理的探索,显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纯粹的求知。

因此,哲学当之无愧的是各门科学中唯一的为学术自身而存在的科学。

  哲学是各种科学中最为神圣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即万物的最初原因与神相关,因为神作为万物各种原因的起点已经是世所公认,而且只有神才掌握最多的这类知识。

其他科学和哲学相比的确更为实用,但任何科学都不如哲学神圣。

  三、早期哲学家关于事物原因的探索

  对于事物的认识开始于对于事物原因的认识。

原因有四种:

一是本因,即形式或本质意义下的实体;二是物因,即质料和载体;三是动因,即事物运动及变化的来源;四是极因,即事物生成与运动变化的目的。

以前的哲学家也曾经谈到过某些本原和原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早期的哲学家们大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以质料为形式的。

无论事物的表面发生何种变化,它的本性是永远存在并保持不变的。

但在这种本原的表现形式和具体数量上,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这类学说的创始者泰勒士说这种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与第欧根尼则认为气先于水,它才是最高的本原;而迈特庞图的希波索斯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之原;恩培多克勒则主张土、水、气、火是万物之原。

克拉佐门的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本原是无限的。

  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似乎万物的原因只有在质料形式下才可称为原因。

但这一原因并不能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木材不能自己变成床,青铜不能自己制造成型,载体自身不可能造成自身的变化。

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另一种本原,即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

  四、另外一些关于本原的观点

  巴门尼德和赫西俄德认为,情爱及欲望是现存万物本原。

恩培多克勒则把友爱与争斗当做本原,以此来解释自然中存在着的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的事物。

但这些人似乎并未注意到质料因和动因之外的其他原因,而且即使对于这两种原因,他们似乎也并不能很清楚地予以阐释,就连他们自己都几乎不用或者很少使用他们的原理。

在这些人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原因理论,即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立的两个。

此外,他的关于质料形式有四种的观点也是前所未有的,而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认为,充实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

差别也是事物的原因,这些差别有三种,分别是形状、次序和位置。

  五、以数学为基础的本原论

  素以数学领先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所有事物的本质和偶性都是由数塑造出来的,数是自然万物之源,万物也都可以用数来说明,数的要素就是万物的要素。

全宇宙也是一个数,宇宙的各部分在数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秩序。

在他们看来,数才是事物的本原、质料或偶性。

而数自己也有它的元素,数的元素就是偶和奇。

  他们当中还有些人则将此观点延伸开来,认为本原有十对,依次为:

有限对无限,奇数对偶数,一对多,右对左,雌对雄,静对动,直对曲,明对暗,善对恶,正方对长方。

阿尔克迈翁的观点也与此类似。

在他那里,事物都是成对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如白与黑,甘与苦,善与恶,大与小。

与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的是,他所谓的这些相反的东西相对随意些,不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有确定的数目与内容。

  我们所能从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中获得的也就这么多了,即存在物的本原是相反的,甚至对于这些相反的本原都是些什么,这些思想家们都给了详尽的阐释。

但他们却始终没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他们所谓的本原和我们所要探究的原因如何才能联系起来。

  上述这些观点与旧观点中的“自然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说法如出一辙。

但也有些人把宇宙的构成元素看成是单一的,这个“一”在他们那里是一种不发生变化和运动的存在。

至于这个“一”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说法又发生了分歧:

巴门尼德所谓的“一”是原理的一,麦里梭所谓的“一”则是质料的一,克塞诺芬所谓的“一”就是神。

这些人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门尼德的观点。

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毫无意义,所以断言存在就是一,除此之外并无其他。

他还提出了两种原因和两个本原,即热与冷,也可以说是火与土。

他把热归属于存在,冷归属于非存在。

  在此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这些古代哲学家们关于事物原因的探索。

从一开始,人们就将有形体的东西,如水、火等当做事物的本原,尽管在有形体是一个还是多个上面,大家存在分歧,但都认同这些本原的存在形式是质料。

一些人还在这种物因之外又举出了动因,即事物发生运动或变化的原因,这部分人中有的说动因只有一种,有的说动因有两种。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讨论也曾涉及物因和动因,但他们在此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他们认为有限与无限不是火或地或类似元素的本性,无限与“一”正是他们所谓事物的原因,而这就是数成为万物之本原的根据。

  六、柏拉图关于事物原因的观点

  柏拉图的哲学在大体上与这些思想家比较接近,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

他赞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即一切感性事物,也就是可感觉事物永远处在流变之中,而且想要认识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

柏拉图借鉴了苏格拉底关于用定义来解释事物的观点,但又反对将定义用于普遍事物。

他认为,由于感性事物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不可能有一个永远适用于它的定义,因而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关于感性事物的。

而这些非感性的东西在他那里被称为“理念”,那些感性的东西则需要用理念来解释说明。

柏拉图用“分有”这个词来解释和理念同名的事物的存在。

  他还说,在感性事物与形式以外,还有数学对象。

数学对象具有居间性,它们和感性事物不同,因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和形式也不同,因为形式是单一的,而数学对象则不是单一的,而是数量众多的,且其相互之间往往类似。

  形式既然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那么形式的构成元素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构成元素。

从质料的意义上来讲,大与小是其本原;从实体的意义上来讲,一则是其本原。

他同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一是实体,也同意他们所说的数是一切事物的原因。

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即他认为无限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一个双数,即大与小构成的。

此外,他还认为数离开感性事物而独立存在,这也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就是数的观点不同。

他将一与数从事物中分离出去,又引入了形式来解释。

他还认为,双数也是一种实体,是各种数目据以产生的基础。

但这一理论并不令人信服。

因为根据他的观点,形式是一次生成,而单一的质料却通过多次制作才能完成。

众所周知,一个质料只能制成一张桌子,而根据桌子的样式却可以制作出许多桌子来。

  柏拉图显然只讨论了两种原因:

事物是什么方面的原因,即事物的形式因;事物在质料方面的原因,即事物的质料因。

质料因是就事物的载体角度而言的,形式因则是以质料因为依托,描述感性事物。

他所采用的形式是一对,即大和小。

他还像他的前辈,如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戈拉一样,把善和恶的原因归结为两种。

  七、各家观点小结

  以上就是前人关于事物本原或原因的探索,从中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关于事物本原或原因的探索都没有超出我们在物理学中的相关讨论而有所创意。

他们中有的人把质料作为事物的本原,但对这些质料是什么又各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主张质料只有一种,有的人则认为不止一种;有的人认为是有形体,有的人则认为是无形体,如柏拉图所谓的“大与小”,意大利学派所谓的“无限”,恩培多克勒所谓的“四元素”(火、地、水、气),阿那克萨戈拉所谓的同素体的无限。

有的人主张气、火、水中的一种为主要元素,另一些人则把某种比火密,比气疏的东西作为主要元素。

  上述这些思想家只把握了这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些人则提到了动因,即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例如有人把友爱与争斗,或理性,或情爱作为事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