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627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docx

西北大学考古学博物馆学考研笔记资料博物馆学

博物馆学

第一章、博物馆学概说

第一节、什么是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要素与特征:

1、要素:

藏品、开放的陈列,(或有“专业人员”);实物、基本陈列、向公众开放、专业人员。

2、特征:

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

(1)、实物性:

一定数量、质量的藏品,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

物的收集与保存;物的研究;物的利用,体现博物馆的目的。

(2)、直观性:

可通过人体感官接受,与实物结合,直观的传播方式。

生动、直观、具体的传播方式。

(3)、广博性:

可有可无欤?

以文物和标本为基础,组成形象化的、科学的陈列体系,以直观地宣传教育观众。

二、博物馆的性质与任务:

功能。

1956年,博物馆工作会议,性质:

三性说:

物质文化遗存、自然标本、精神文化收藏、科研、教育机关。

任务:

二务:

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博物馆的定义:

1.词义:

Mouseion,来源于Muse,缪斯,诗歌与艺术女神。

埃及亚历山大城有一机构,名Mouseion,为供奉缪斯,研习学问之地,内藏各种标本及器物以便研究。

17世纪,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Museum。

王韬将英文译成中文“博物馆”。

2.国外:

各国各有不同。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

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平的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的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3.我国:

性质与任务。

1979年重新肯定:

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与物的关系。

社会参与性,社区文化中心。

第二节、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学的相关内涵:

1.研究对象:

保存、研究和利用自然标本与人类文化遗存,以进行社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包括博物馆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演进、内部机制的经营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博物馆学条》)

2.定义:

(由研究对象而来)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现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3.学科性质:

一般认识:

社会科学。

学科性质不明,不易划分。

跨学科。

与实践紧密联系,应用学科。

4.任务:

(1)、研究博物馆本身:

研究博物馆的藏品、陈列、观众的各项工作及各项工作间的关系。

研究博物馆的事业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及博物馆与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3)、历史演进与未来的发展。

5.分支:

理论博物馆学、博物馆方法学、博物馆管理学、历史博物馆学、普通博物馆学、专门博物馆学。

三大块:

理论博物馆学、应用博物馆学、博物馆管理学。

理论博物馆学:

研究博物馆的性质、任务、发展过程等。

应用博物馆学:

内部各种实践活动及外部发展。

博物馆管理学:

机构设置、人员组织等管理。

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呈很强的交叉性。

教育学:

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心理学:

研究心里规律的科学,博物馆如何吸引、感染观众,二者间的关系。

社会学:

社会现象,人们在何种思想支配下参观博物馆;博物馆社会学。

目录学、管理学、人才学等。

落后性、不确定性。

第三节、博物馆的类型

一定数量的博物馆,按某种共同标准,相互联系,形成不同差别。

博物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意义:

对博物馆事业建设有宏观的计划。

藏品、展出、资金、人员。

地区差别。

所属单位。

宏观管理;内部运营、组织。

二、类型划分:

1.国外:

英国:

艺术类;历史;科学三类。

日本:

综合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国际习惯:

历史;艺术;科学;综合;其他(包括自然保护区)。

2.中国:

综合;纪念;专题。

所属:

文化系统(主体、最多);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军队系统(纪念馆);园林系统;民政系统;专业部门。

按性质与内容分:

兴办博物馆的目的并结合博物馆的性质。

综合划分、缺乏艺术类博物馆,偏少。

纪念性博物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章、博物馆发展简史

第一节、外国博物馆史略

一、起源及早期形态。

早期收藏活动等,思想、物质积累。

1.缪斯:

亚历山大城内机构,建于约公元前3世纪。

亚历士多德利用亚历山大大帝的战利品讲学。

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建立亚历山大博学园,约为公元前290年,集中学者与学生,是科教单位,内有动物园、植物园以及——缪斯,专门收藏文化珍品,其内供奉九位缪斯女神,成为博物馆的最早形态,后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科学和艺术文化中心;几世纪后毁于战火。

2.罗马的家庭陈列室:

罗马缺乏公共文化设施,贵族专门放置、陈列战利品等在家庭中,即家庭陈列室。

3.中世纪的寺院陈列:

一切皆为神学服务,但对艺术品仍有爱好,但主要为寺院陈列,且规模非常大。

修道院利用此宣传宗教。

二、十五~十八世纪的博物馆。

1.文艺复兴:

思想解放、古物收藏。

2.大航海时代:

发现人本身,开拓思维。

获得珍品。

3.工业革命:

生产关系变革。

人本主义,新认识、新观念。

阿什莫林博物馆,1682年开放,英国人阿什莫林将自己的收藏品全部捐给牛津大学,建立该博物馆,近代博物馆之先河,首先使用“Museum”这一名称。

卢浮宫,其开放是博物馆近代化的标志,法国大革命的成果;1793年开放,“共和国艺术博物馆”;真正的博物馆的开放,面向大众,推动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法国大革命成为博物馆社会化的起点。

三、十九世纪。

1.规模化:

陈列、管理。

汤姆森,三期陈列,出现科学陈列。

复原陈列、系统陈列。

2.研究加强,出现专业组织。

出现著名博物馆,史密松学院,由詹姆斯.史密松遗嘱将遗产捐给美国成立促进文化发展的机构,在华盛顿建史密松学院,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群,有13个博物馆和17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筹建第十四个博物馆。

四、二战后博物馆的发展。

长期大范围和平。

民族独立运动催生大量以此为题材的博物馆。

独立国家建立国家博物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象征。

社会主义运动,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博物馆迅速发展。

1.多样化。

涉及人类生活各方面几乎都有博物馆。

2.科技类博物馆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发展起来,影响人类发展。

为适应新的社会,科技类博物馆快速发展并担当科普的任务。

博物馆教育。

社会教育的要求。

工业、技术。

3.管理、宣传与教育手段现代化。

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博物馆、文物的研究与保护。

4.专业组织建立与国际交流。

1946年11月,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哈姆林提议成立国际性组织,即国际博物馆协会,位于巴黎。

促进博物馆专业的研究、交流。

中国与1983年加入。

下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各负责一项事务。

5.大型博物馆改造。

卢浮宫1984年改造,贝聿铭设计为玻璃金字塔形。

6.社会化程度与加加深。

冲破传统概念,更加社会化,普及文化等各方面发挥作用。

与大众关系愈加密切。

无展柜陈列。

服务质量提高。

第二节、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道路

一、博物馆的渊源追溯——金石学。

①、宝贵期:

国宝重器,春秋之前,收于太庙;孔子庙堂,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设立用于祭祀孔子(前478年),孔子生前物品置于此,供人瞻仰,司马迁尚且见过,有学生按时来此演习周礼。

东汉云台二十八宿将。

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岳飞庙、文天祥庙、台湾郑成功祠等等。

纪念性博物馆。

与西方之相同:

保存、利用文物进行教育活动。

与西方不同:

西方用以科学研究,科学精神;中国纪念、宣传性质博物馆,东方文化传统,尊重人文精神。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

一直未能发展成真正的博物馆。

②、祥瑞期:

汉唐,祥瑞之物,收于宗庙、武库等。

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得一鼎,改元元鼎,将鼎置于宗庙。

各地收藏之风开始发展,汉明帝本人便是爱好者。

唐玄宗已为此中好家。

③、研究期:

宋至清,脱离皇家收藏,进入民间、贵族,仍以皇家收藏最为丰富。

出现艺术品市场。

有专门收藏市场。

私人收藏数量很大。

赵明诚《金石录》。

罗王之学。

奠定基础。

二、旧中国的博物馆:

1.酝酿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早期认识:

西学东渐。

王韬引入“博物馆”一词,其认为:

人受限于时空,故而为广博知识,集万物于一处,以便学习、认识。

(2)、外国人在华建的博物馆:

教会组织。

格致书院,上海英国亚洲文会创办,1867年开馆,1874年开始筹办,由传教士傅兰雅受托具体筹办,第一所自然科学学校;英国人出钱,比利时等国也有资助;自然科学、新技术、生物、考古等;不向大众开放,主要向洋人、书院学生、早期开化资产阶级开放。

徐家汇博物馆,法国人韩伯禄,1868年来华,1883年博物馆开馆,全称“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集中若干传教士收藏;相永年;20世纪30年代于震旦大学建新馆,后并入该大学,改名“震旦博物馆”,成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前身,曾号称收藏量亚洲第一,但未向公众开放。

北疆博物馆,法国人桑志华,又名黄河白河博物院,白河即今海河,北方古生物化石,发掘整理。

(3)、筹建:

郑观应、康有为最早提出建博物馆。

张之洞等也提议。

强学会,章程中便有建博物馆一项。

张謇,多次提议建博物馆,以求发现新的科学技术,但均遭失败。

2.初创时期的博物馆。

张謇,1894年考上状元,后放弃仕途转向实业和教育,实业兴国;建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归属南通师范学校,故而也是中国第一座学校博物馆;分中、南、北三馆;中为动物标本,南馆字画,北位化石;又养有珍禽异兽及种有植物,故而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

新式学校的博物馆,农业、动物标本、工业产品等。

李鸿章,天津“考工厂”,展览新式物品。

历史博物馆,第一所国家博物馆,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筹设,具体由鲁迅负责;1913年组织文物参加莱比锡世博会,其中赵州桥模型引起轰动;1926年从国子监迁至故宫端门至午门之间。

1914年,内务部,古桥陈列所,以热河、奉天文物为主,置于文华、武英二殿,展出多次,影响很大。

1921年,《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有13件博物馆。

3.发展时期的博物馆(1924~1937年):

兰州市博物馆。

1936年,中国已有博物馆77处,421名专业从业人员,不包括台湾与伪满。

①、故宫博物院:

1924年冯玉祥“北京革命”,将溥仪赶出故宫,清理资产,宣布要开放故宫;挽救众多珍贵文物;其意义不亚于卢浮宫开放,中国博物馆社会化。

1925年10月10日博物院正式成立,成为中华民国最大的博物馆。

1928年,议会通过《故宫博物院组织法》,成立管理委员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宋子文等也在其中。

现在也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

1932年开始,故宫文物开始南迁,一部分运往南京,一部分运往四川,另有多批运往各处。

运出的珍贵文物最后迁往台湾故宫博物院。

②、中央博物院:

1933年4月设筹备处,蔡元培任理事长,下设自然、人文、工艺三馆。

经费由庚子赔款支持。

地址设于南京,33年7月动工修建,力求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博物馆。

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故第一期只完成75%便被迫停工,即现在南京博物院前身。

③、博物馆协会成立:

1935年9月在北京成立,以研究博物馆学术,发展博物馆事业并谋求博物馆之间互助为宗旨。

出版《中国博物馆协会会报》。

④、博物馆学的研究:

陈端志《博物馆学通论》。

《博物馆学概论》。

《征集品之保存与修复》。

4.战乱(1937~1949):

停顿状态。

文物古迹破坏、流失。

三、建国后博物馆事业的历程:

1.对旧中国博物馆的改造(1949~1952年)。

①、机构设置:

刚建国即成立以王冶秋为首的五人小组接管北平的博物馆。

1949年11月成立文物局。

要求各地成立相应的文物管理部门。

②、相关法规颁布:

《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法令。

③、旧博物馆的改造:

以故宫和北京历史博物馆为重点改造。

“改造陈列内容,整顿库房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建立健全制度,努力清除旧时代的影响。

”利用博物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整顿队伍,对人员进行思想改造。

2.五、六十年代博物馆事业大发展:

①、地质博物馆:

模仿苏联模式,又叫“地方志博物馆”,收集、保管、陈列历史、科学、自然、农业、经济等各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博物馆。

具有普及知识、进行文化教育的作用。

受国家号召,要求省市博物馆以当地自然富源、历史发展、民主建设三个部分为主。

1953年,以山东省为试点,各地共同参与,1年5个月完成山东省博物馆陈列。

1956年5月,要求各地照做;1957年除青海、西藏外各地均开始筹建。

毛泽东充分肯定。

②、1956年博物馆工作会议:

总结建国以来经验,提出博物馆“三性二务”原则。

③、三大馆建设:

1958年提出建中国历史博物馆——郭沫若主持、中国革命博物馆——陆定一主持、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军委筹建,为建国十年大庆献礼,号召全国支持,各地精品汇集北京。

集全国之力,一年建成。

3.动乱中的博物馆(1966~1977年):

与战乱时期一样,堪比塔利班炸巴米扬大佛之疯狂。

文物破坏、流失。

纪念馆非常多,单一的与毛主席有关,各处都有展览。

博物馆的特殊展览,都是宣传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之类,偶有出土文物展览。

造假现象。

4.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①、整理:

库房管理,恢复管理制度。

《文物保护法》。

②、改变陈列内容:

特色。

③、综合博物馆分化:

自然、科技、文物历史分开。

④、类型多样化:

内容多样化,自然、科技、美术等,管理体系多样化,非文物系统越来越多。

私营博物馆增加。

⑤、专业组织建立,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

专业研究、专业教育。

国际交流。

高校设置博物馆学专业;在职教育。

第三章、博物馆藏品征集

第一节、征集的作用

一、关于藏品

a.定义:

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征集物。

广泛搜索,进行挑选,典型性,代表性。

b.藏品价值:

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流通价格。

二、作用:

公立博物馆为主:

1.补充博物馆藏品的不足。

2.抢救、保护濒临破坏的文化遗产。

破坏:

基本建设;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原生态文化退化;盗窃、走私相当猖獗。

第二节、藏品征集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

明确。

征集的作用。

二、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

三、科学的计划性。

藏品现状、科研需要、来源的可行性。

四、加强预见性。

第三节、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

一、考古发掘。

最主要途径,但仍有相当的困难,并不十分畅通。

二、田野采集。

自然历史类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如生物、地质等。

采集原则、标本制作技术等。

有严格的程序,报批手续,技术规范。

三、民族学调查。

民族类博物馆藏品的征集方式。

四、社会调查征集:

世代家传或民间流散的新出土的文物。

五、收购:

私人藏品。

越来越成为主要征集手段。

六、捐赠:

非主要手段,偶为之。

手续、证明、档案、奖励、合法性。

七、调拨、交换:

互通有无,经常性的。

行政命令。

八、移交。

文物系统之外的部门为来源,如公安系统、废物回收系统、工商管理部门。

九、借展与征调展。

资源优化利用。

第四节、征集工作诸问题讨论

一、关于法律等问题:

征集工作的法律体系

1.完善与否、局限性。

流散文物的管理。

2.实施规则。

法律的落实。

二、征集工作的方式方法。

三、当前常见问题。

1.考古单位与博物馆间的交接问题。

不通畅。

2.购买和奖励问题,数额。

变相收购。

3.博物馆征集与民间收藏问题。

4.不同博物馆的不同性质与征集分工。

第四章、博物馆的保管工作

第一节、保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一、工作内容

1.保护:

延缓藏品自然衰老;防止机械性损伤;防止物理、化学、生物因素破坏;控制环境;修复。

2.管理:

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库房和藏品。

二、作用:

1.各种活动的基础,最重要的工作。

2.若做不好其他工作难以开展。

第二节、藏品管理

一、鉴定、定名、定级。

1.鉴定:

辨明真伪,断代,考证内涵,评定价值。

保证藏品的科学性。

重点在于传世文物。

手段:

直观鉴赏,凭借长期的经验;考证法,考证其各方面的内容;调查流传过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2.定名:

自然科学按分类法定名。

历史文物:

三个部分:

①、时代、款式、作者;②、特征、纹饰、颜色;③、类别、器型、用途。

有历史艺术价值但有残缺的,应注明“残”。

不能分割的文物定名时应定集体名称。

一组中的单独一个定名时仍要照顾整体。

无文字或无纹饰的应标明质地。

带有附件者附件名不在名称里而附在后面。

有明显特征的可以不标明质地。

3.定级:

大的分两类:

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一、二、三级。

一级为特藏品。

二、三级为普通藏品。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存量、工艺、出土地点,现状、质地。

参考品;介于文物与非文物之间的藏品。

降级问题,升级问题。

二、藏品登记、编目、管理

1.目的:

保护藏品安全,防止丢失损坏,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变为社会价值。

2.登记:

关键环节。

检查质量、数量的根据,国家文化财产保护的法律依据。

总登记簿,国家科学文化财产账,必须填写:

总登记号即藏品编号,按时间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衔接不能留空号,为藏品终身编号,写在藏品上,不能写于器底,不影响观看、展出、鉴赏,或写于标签上贴上或写上,已写字的也要写标签;时代、名称、考古文化期、朝代、地质时代、年号、建国后一律写公元纪年;数量,以件为计算单位,成套藏品视具体情况而定,部分文物按习惯通用单位。

标准要统一。

藏品现状,藏品的完残程度。

来源,正式发掘品要记清遗址单位及如何来到博物馆。

藏品登记卡,每件藏品一张卡片,项目与总账相同。

凭证:

入馆凭证、出库凭证、提用凭证,必须非常清楚,永久保留。

总账最重要,机要档案,需专人管理,账目与库房分管。

总账必须有一份手写体备份。

3.藏品分类:

按照一定标准,将不同特征文物区分为若干组。

便于管理、使用。

不同分类标准:

质地、时代、工艺、来源、族属、国别。

一般采用复合分类法,二层或三层分类,将多种标准结合起来。

先以大的范围(库房)分,在逐层缩小范围,出于保护和管理的方便。

4.入库排架:

基本原则:

既要便于保管,又要便于使用。

专柜、囊匣、标签。

记录以便于提用。

经常检查,保证卫生、安全。

5.编目:

编写目录卡,将卡片按一定次序组成不同的体系编成目录。

填写项目:

基本项目和鉴定项目。

基本项目:

与文物相关的基本内容。

鉴定项目:

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现状、评价、描述、修复措施,其中描述要揭示历史价值和背景。

6.统计与建档:

统计:

对藏品实施计量化管理,通过准确的数字反映藏品的实际情况,有年度综合统计、变动统计、动态统计等。

检查和清点,账目与实物核对,定期进行,先检查借处与陈列文物,再检查库藏文物,再作出统计。

建档:

每件文物都应有一专门的档案,非常详细,所有完备资料。

7.规章制度:

征集原则和入库规定;鉴定制度;登记制度和账册体系;藏品分类法;编目条例;出入库制度和批准手续;一级品管理使用制度;藏品统计的规定;修复、复制规定;安全措施管理和检查规定;各种工作细则。

三、藏品的计算机管理。

第三节、藏品保护

一、藏品损坏的因素。

1.人为:

环境破坏;旅游破坏;管理不善。

2.自然:

灾害;自然力。

二、藏品保护技术的主要内容

1.分析藏品成分、结构。

提出合理保护方案。

2.探索藏品质变机理。

3.调查藏品的地下埋藏环境。

创造合适的保存环境。

4.研究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

5.藏品的保养方法。

延缓衰老。

6.藏品修复技术。

7.年代测定技术。

8.藏品复制技术。

9.自然标本制作技术。

三、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

1.原状:

健康状况而非原始状况(刚生产出来的状态),常年流传之后的光泽、绣等包括在内,附着物。

2.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

3.预防性保护为主。

4.适当运用新技术、新材料。

5.继承、弘扬传统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四、藏品保护工作内容:

1.保护技术的核心:

修复与保养。

修复:

对已损害物品进行技术处理,去其病害、损伤。

保养:

延缓、阻止其衰老。

2.环境监控:

(1)、环境气候。

(2)、污染。

(3)、光线。

(4)、生物。

3.各类藏品的保护技术:

青铜器、铁器、陶瓷器、纸制品、纺织品、生物标本等。

第五章、博物馆陈列工作

第一节、陈列的类型与特点

一、陈列的基本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1)、指导思想、方向。

(2)、政策性。

(3)、国际、国内关系。

历史、民族、地方。

2.先进的科学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尊重历史真实;科学原理准确。

3.艺术性和普及性。

效果良好,印象深刻,喜闻乐见。

4.精品意识,创造精品陈列。

二、陈列的分类

1.陈列与展览

(1)、陈列:

基本陈列,主体,有稳定的主题、内容、展品,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博物馆性质与任务的主要陈列。

时间比较长,与建馆目的相适应,与博物馆建设相配套。

(2)、展览:

临时展览,不一定与博物馆的性质、内容相适应。

主题、内容灵活多样,时间短,主办单位不一定相同,艺术加工灵活精美。

非必要。

2.内容分类:

(1)、社会历史类:

通史类;断代史类;革命史类;专题种类;地方史类;民族、民俗史类;考古发现、珍贵文物陈列。

(2)、自然历史类:

自然史;人类学;专题。

(3)、艺术类:

艺术史;造型艺术;各流派。

(4)、科技类。

3.形式:

(1)、审美性陈列:

造型艺术。

(2)、主题性陈列。

(3)、模拟性陈列。

(4)、原状性陈列。

社会历史类。

(5)、体系性陈列。

自然科学类。

(6)、开放库房式陈列。

4.场所:

(1)、室内陈列:

展室陈列。

(2)、室外陈列:

露天陈列。

无法搬入室内的展品。

5.状态:

(1)、固定陈列。

(2)、流动陈列。

6.观众对象:

(1)、按年龄区分。

(2)、按性别区分。

(3)、职业博物馆。

针对某些职业。

三、各类博物馆的陈列特点。

第二节、总体研究与设计

一、研究、确定陈列选题。

博物馆实现其功能的基本前提。

最重要的任务。

1.基本陈列。

决策性重大问题,考虑到建馆方针、藏品状况等。

2.临时展览。

追求效果和经济利益,场地、时间、观众等。

二、主要任务:

解决陈列的全局性的问题。

1.研究并确定陈列主题。

提出基本内容和陈列艺术风格构想与要求。

2.审定陈列大纲和陈列内容设计方案。

3.审定艺术设计方案。

艺术形式设计。

平面、立面设计图。

4.研究重点。

重点主题或重点场面、文物突出。

5.确定整体布局与艺术风格。

6.解决内容和形式的谐调与平衡。

7.审定辅助陈列的造型艺术项目,突出主题效果。

8.审定文字说明。

9.谐调各环节、各部门。

10组织评估审查并决定必要的修改、调查。

第三节、内容涉及与研究

一、内容设计的任务:

根据主题进行陈列内容研究,制定陈列方案。

1.研究陈列主题所要表现的有关学科的内容。

2.研究表现主题所需文物标本、展品相关问题。

二、陈列大纲:

主题框架,纲要性,陈列的指导思想。

三、陈列方案:

将大纲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计划。

包括标本和展品。

文物(展品)组合——实质。

四、扶助展品:

陈列所需辅助性材料。

分类:

1.科学性:

地图、图表、沙盘、模型,拓片、照片等。

2.艺术性:

根据内容制造出来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

3.文字说明:

标题类、说明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朴实。

说明牌,复制品要注明。

4.语音导视。

第四节、陈列艺术

一、艺术设计的性质和要求

1.性质:

形式设计是艺术创作活动,遵循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有限制,要符合博物馆陈列设计。

2.任务:

鲜明准确地体现内容、揭示内容。

陈列语言。

表达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