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32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docx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教案

授课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3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内容,即生物圈的范围,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对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根据教材中展示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认同生物圈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各种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要掌握的名词较多,但好在同学们接受和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寻找各名词之间的关系及联系,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查资料并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提高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描述各种生态系统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2.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整合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四,教学重点

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树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义务和职责。

五,教学重点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六,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

七,教学媒体

多媒体,板书

8、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

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欣赏美丽的生态系统图片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圈和生态系统的概念,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复习提问:

1生物圈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真听问题,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温故而知新,复习上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导入新课:

生物圈是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呢?

我们发现,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强调的都是生物与环境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所指的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可小到一块农田,一个池塘,那么可大到什么范围呢?

是不是只能大到包括整个地球?

(是)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了?

这节课我们就看看这个是不是正确的假设。

学生凭生活经验得出有生物的最大范围就是整个地球。

强调应从生物与环境两方面去理解生物圈和生态系统,引出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物圈是不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圈的范围

刚才我们说生态系统最大可能大到包括整个地球,那么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物生存呢?

究竟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呢?

在白板上展示喜马拉雅兀鹫和深海狮子鱼的图片。

为什么会把生物生存的地方叫做生物圈呢?

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

这一薄层就像一个圈圈环绕着地球,所以科学家们把它形象的称之为生物圈。

学生思考,并归纳得出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

整个厚度大约20千米。

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作出各种解答。

 

学生体会地球之大,生物圈之小。

通过分析,了解生物圈的范围。

 

通过形象比喻,让学生对生物圈的范围有直观的认识。

在这个约20千米的厚度中,可以把生物圈划分为几个圈层呢?

分组讨论

同学们知道在这三个圈层中的生物因素有什么不同吗?

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填课件的表,然后大家一起归纳。

提问,人类除了立足在岩石圈,还那个到达哪些圈层呢?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猜测出生物圈根据环境因素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思考,讨论,总结归纳三个圈层中生物因素的特点。

分析得出人类活动通过一定的工具能够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

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使学生对生物圈的划分有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各圈层生物因素特点的理解

现在我们知道从范围上看,生物圈符合最大的生态系统的条件了,但生物圈是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呢?

我觉得不是!

因为在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也是千差万别,因此,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面我们就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

先作出否定,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其兴趣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在看视频之前,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去观看

多媒体展示问题

播放视频《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欣赏视频,注意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

使用视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组织学生通过教材的插图、注解以及课件图片展示来总结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思考,讨论,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

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

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地球氧气年产量的70%。

淡水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通过图例与课堂提问加深对几种组织的认识。

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但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问题引出下面的内容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组织学生看教材“资料分析”,思考

1.河流生态系统与哪些生态系统相关联?

2.各生态系统之间是各自独立、彼此互不相干的吗?

3.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思考,讨论,推断出河流生态系统和其它之间的关系。

从河流生态系统的实例得知生态系统是彼此关联的。

归纳出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非生物因素来说:

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到同样的阳光,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2.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生态系统也是相关联的。

3.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很多生物可以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

通过分析河流生态系统与许多生态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明确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关联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外延伸—生物圈‖号

引导学生阅读开篇的“想一想,议一议”,提出问题:

为何南极洲的动物体内会出现其他洲使用的DDT?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起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生物因素与环境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见,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DDT的流通途径:

DDD->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

 

理解,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实例进一步强调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和地球上其它的生物共同生活在生物圈内,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并且还是唯一的家园,为什么呢?

1,观看图片说出感受

2,播放视频《生物圈2号》

目前我们人类还无法人工模拟出一个与生物圈类似、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学习“技能训练,作出假设”。

正因为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一旦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其他的生态系统。

所以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请学生思考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去保护生物圈。

观看图片

观看视频。

 

积极思考,作出自己的假设。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视频和练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从我们身边的事情做起,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意识。

作业

做练习并解答课后练习P32,1、2、

积极思考,回答

小结,巩固本节课内容。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1.生物圈的厚度:

以海平面为标准进行划分,

包括海平面以上10千米,以下10千米,共20千米

2.范围

(1)大气圈的底部

(2)水圈的大部

(3)岩石圈的表面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系统

1.森林生态系统

2.草原生态系统

3.湿地生态系统

4.海洋生态系统

5.淡水生态系统

6.农田生态系统

7.城市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每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生态系统相互联系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十.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