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254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docx

七年级生物吸收作用3

吸收作用(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2)识别绿色植物吸收水分的结构基础――根毛;

  (3)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及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

  (4)说出氮、磷、钾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5)说出无土栽培的要领和发展前景。

  2.能力:

  

(1)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用科学探究的技能;

  (3)通过对无土栽培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参与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考〗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因为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

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

因为:

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时分配〗

  本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准备〗

〖设计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

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

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演示实验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具有较好的硬件设施(每个班级都配备多媒体,有生物多媒体教室,且实验室设备较为完善),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我就是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的。

值得高兴的是本节教学效果超出了我所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1.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了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可以感受到,学生和我一样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一堂课的。

  2.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1)在引导探究之前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尽管心里明白,但总是不知如何表达。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溶液”和“浓度”等相关的知识。

  

(2)让学生在课前先进行简单的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对课前的实验进行再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且能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小孩拔河”的Flash动画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

从学生观看动画的表情,及回答问题的自信和肯定程度,我想他们能长久地记住这个动画和这部分知识。

  3.《焦裕禄》影片片段的播放不仅使学生看到了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真实场景,进一步明确了根毛吸水的道理。

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一位不同时代的英雄,一种实在、可视、可学的人格和工作精神。

  4.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他们的这一切也深深感染了我。

在参与他们的活动中,我有很多的感受,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参与了“幻想组”“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全过程。

这个方案确实很不错,它将定性实验变成了定量实验。

用液面和萝卜重量变化的具体数据来说明问题,可以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

然而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使人无法解释的问题。

第一次实验,材料放置了一天后开始测量液面和萝卜重量的变化。

实验结果却出乎意料,从理论上说,浓度越高萝卜细胞失去的水分就应该越多。

然而,实验结果是:

浸入5%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去的水分最多,其次是30%食盐水中的萝卜条,失水最少的是15%浓度中的萝卜。

是不是在称量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失误?

于是,又做了一次实验,其结果还是一样。

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呢?

是不是实验放置的时间太长,浸入30%和1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在短时间内死亡了,而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没有死亡,不断在失水,故失水最多。

这个问题的提出受到了其他老师们的赞同,于是同学们将实验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静置半个小时后开始测量),他们同时做了三组。

结果这三组实验显示了另一种现象:

失水最多的是15%食盐水中的萝卜,其次是5%,失水最少的是30%食盐溶液中的萝卜。

这一组实验结果虽然还不能完全解释问题,但它使同学们看到问题的结果很有可能与我们的推测是一致的。

同学们继续缩短实验时间,最后,实验成功了。

放置10分钟后测量的实验结果证实,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

  在这个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发现实验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实验结果外,还发现:

应该先调整好液面再放入萝卜条,这样做每个装置中的液体量才是一致的;称量萝卜必须同步(即:

四个量筒的萝卜要同时称重)否则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使用的量筒必须是型号较大的,这样误差才能减小。

  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当然,这节教学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例如,这节课有很多演示实验,原本想让组长或兴趣小组的同学与老师一起准备,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介绍。

但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学业负担非常重,课余时间十分有限,他们在完成我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任务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了。

而且,有个别小组在课堂上设计了实验方案后,课后并没有真正地去实施。

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

汇报过程中相互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

  在大班额教学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

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附录(“小孩拔河”动画说明)〗

  “小孩拔河”动画的制作和演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背景是液体环境和一个植物细胞。

背景上有两个交互按钮,分别写着“细胞吸水”“细胞失水”,点击这两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场景。

用小孩人数的多少来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

假设每个小孩的力量是均等的。

  当分析在清水中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时,先让学生说出清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然后点击“细胞吸水”按钮,即出现这样的动画画面:

植物细胞的大液泡上出现了4个小孩,水溶液中出现2个小孩,他们正在拔河,绳子和水溶液中的2个小孩不断地向细胞的方向移动,它们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流动的方向。

此时,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胀大。

  当分析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原理时,点击“细胞失水”按钮,出现与“细胞吸水”相反的动画场景,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缩小。

  此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点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束缚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该课为学生构建了一种愉悦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条主动获取知识的渠道,并设置情境自然而然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问题的解决,从而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在交流和合作中主动构建知识,发展多种能力。

作为一个新课改的成功的教学案例,该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通过演示、观察和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样既便于教师教,又便于学生学。

例如:

让学生观察教师课前分别培育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的两株玉米苗,从描述两株玉米苗的生长状况的不同开始,引导学生讨论,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植物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结论。

又如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课前进行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的结论。

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发展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这堂课中教师是“组织者”、“顾问”、“引路人”,她给予了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为学生的独立探究提供了线索;学生则是探究的主体,他们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愿望。

整堂课的气氛十分融洽,学生和教师始终都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合作、交流和互动的。

这生动地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

  3.多媒体的应用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如: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以“小孩拔河”的动画,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诙谐的氛围中理解和掌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而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4.通过教师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实验,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如:

“幻想组”的探究实验所暴露出的教师从未想到、也难于解释的实验现象,不仅引发了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的活动,而且引发该校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更合理、更严密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从而科学地解释了实验中难以解释的问题。

这不仅体现了教、学互动和教研相长的关系,而且使师生双方都受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5.该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处理,如:

将第二课时“观察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幼苗”的演示实验调到第一课的开始,既作为情境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为教材一开始就出现的“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做了直观的解释,并且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让他们看到土壤浸出液中确实存在着无机盐,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

又如:

针对教材中“根尖的结构”知识编排在该课内容之后,不利于学生认识根毛和根毛细胞的实际。

通过结合“观察根毛”的活动,播放“根尖显微结构”的视频材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教学矛盾,也为以后“根尖结构”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过上述教学处理,使该课结构更为合理,教学过程更为流畅。

  6.从教学效果看,该课较好地完成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

但是,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和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对由不同原因引起的类似的生物学现象(如:

用肥过多、浇水过多、过频引起的作物萎蔫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