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23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昆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昆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昆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昆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石.docx

《昆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石.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石.docx

昆石

观赏石漫谈

 石头,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矿物;观赏石,具有艺术之品,具备天然之美,使人领略奇妙意境,让人感觉超凡脱俗的石头。

因其千姿百态、观赏性强,称其为观赏石。

因其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称其为奇石。

因其高雅脱俗、赏心悦目,称其为雅石。

因其供奉厅堂、镇宅避邪,称其为供石。

因其风姿绰约、美不胜收,称其为美石。

因其玩味无穷、妙趣横生,称其为玩石。

因其江河冲刷、水显精灵,称其为水石。

因其置之文案、陶冶情操,称其为案石。

古今中外人们冠以观赏概念美石的雅号大致这些,现大多统称其为观赏石或奇石。

 观赏石给人于美的享受,给人于灵感;灵感又赋予观赏石新的生命、新的境界。

从广义说,观赏石按种类大致可分为名山奇峰、园林假山、赏玩摆设等多种类别。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名山奇峰比比皆是,让游客心旷神怡、陶醉其中。

在秀美的园林中,处处有她身影,像苏州狮子林神态各异的假山,上海豫园内精巧的玉玲珑,吴江静思园的灵壁新秀,都是园林观赏石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观赏石是大自然奉献给人类的杰作,而今天的人们把这巧夺天工之物收藏进自己的小天地而与之“天人合一”,自然之子成了爱好者观赏摆设的奇葩。

“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已成为新一代有文化艺术素养群体的共识,让许多爱好者和收藏者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观赏石进行发掘、品评、玩赏、展览、交流收藏,已经逐渐形成热潮,造就了独具魅力的现代赏石文化。

其实,玩石原本是古代文人雅士自我陶醉、相互品味的小玩意。

苏轼有诗云“摩挲掌上日相将,袖中常见烟云绕。

”可见当时流行的奇石是体积不大的掌中之玩。

尽管赏石玩家、赏石文化古已有之,但远不像今天这样蓬勃,无论是广度、深度、力度远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这种赏玩摆设类观赏石既是现在收藏的亮点,又增添了新时代的文化特色,本文要漫谈阐述的也正是此类观赏石。

 笔者是有近叁拾年时间赏石藏石情结的爱好者,以本人一孔之见,认为目前赏石界正处于“百石争宠,百家争鸣”的阶段。

很难说谁的见解就是经典名言,也很难说谁的藏品就是旷世精品。

理论的高低在于各界的认同,像李白的诗一样,文人景仰,老婆婆也能听懂,这就是公认的高度和水平。

藏品的优劣判别也取决于大众的审美观和时代的价值观。

我敢断言,许多观赏石精品在一些不知名的收藏者手中,有待于被不断的发现,精品不一定都在大商场、展览会和收藏馆。

赏石文化大有可为,还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还将继续改变人们的艺术观和审美观,使人们的素质和情操得到升华。

 从理论上说,从宋代赏石家米芾总结的“皱、瘦、漏、透”,到今天赏石爱好者提出的“形、色、质、纹”,“清、奇、怪、丑”等这些赏石美学观念,都代表了赏石家不同时代对不同石种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收藏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提升,赏石理论还会随时被补充、完善和创新。

 从观赏石品种来说,灵壁石、英石、昆石、太湖石曾长期被认同为四大名石,灵壁石又尊为名石之首。

近年来随着红河石、木化石、戈壁石、火山石等新观赏石出现,以及人们在旅游或生产、生活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奇石,不断有新的品种提供给赏石界,扩大了收藏者的视野。

新的观赏石完全有可能取代原来名石的“霸主”地位,对新品的认同或收藏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新陈代谢并不意味原来的名石会降低身价,既然在千百年的历史中被认可的名石品种,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名堂。

相反,原来的名石由于开采的贫竭,若干年后你会重新发现她显得更可贵。

例如昆石,它就出产于上海市边缘的江苏昆山市玉峰山中,80多米高的玉峰山开采昆石已有千年历史,原本是个袖珍小山,现已无石可采。

2002年国庆节,我和妻子特意去昆山再次探寻,在亭林公园门口看到,苏州市博物馆摆出的很小的昆石也要二千多元一块。

进入山中,根本没有想象中的奇石,凭我妻的军人工作证进了山顶的军事禁区才见丁点残迹,昆石的稀有由此可见一斑。

像福建华安的九龙江奇石、内蒙巴林右旗的巴林鸡血石,它们进入市场也就三十来年历史,但颇为人青睐。

这种“藏在深山人不识,待到见时满堂惊。

”的美石,只是一些赏石爱好者当时无缘、无灵感而已。

又如,湖南一位艺术研究会会长捡到的一块像五官齐全老农的奇石,重庆市南桐煤矿老马顶山上一游人捡到的酷似敦煌莫高窟的奇石。

“平时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类似这种绝无仅有的奇石报上登载了,你能说它不是精品吗?

观赏石珍奇的基本道理也是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老。

能独树一帜、独具特色的就是佼佼者。

 如此而言,观赏石有没有一个范畴呢?

可以说既有也没有。

说有,是因为赏石圈内有公认的基本石种和潜在的行为规则;说没有,是因为新的观赏石层出不穷,包括偶尔出现的个别精品异石,难以约定俗成。

我认为,凡是具有观赏性、天然性、不可重复性和可把玩性的石头都是观赏石。

观赏性:

即当一块美石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突然感到的,或是诗情画意,或像高山湖泊,或似阡陌丛林,或如花鸟神怪,或就同栩栩如生的人或物,形似或神似,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形神兼具,让人回味无穷、感叹不已的美物。

天然性:

即是由地火迸裂、海风天雨、溪流瀑布、沙侵石袭的大自然运动之结晶。

她天生丽质,没有人工的雕琢、伪饰和仿冒,是在沉睡了亿万年之后又现显人间的精灵。

记得1979年铁路春运期间,笔者在南京助勤一个月,曾以为雨花台盛产雨花石,欣然前往求雅,到了雨花台方知“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几乎无此雅兄可捡。

后来才知雨花石主要产自扬子江畔六合丘陵地带,且现产量已不多。

近年却见花鸟市场自称是雨花石精品论斤在卖,细探究方知大多为浙江人搅拌出来的卵石而已,也算是鱼目混珠。

不可重复性:

即像树叶没有相同的两片一样,应该独具个性、浑然天成,而不是重复生产,或切割后加工或拼凑重叠的再造物。

1997年著名国画家吴冠中先生看到柳州草化石时曾写下“踏破铁鞋无觅处,终生追求忽显现;今日拜到石头前,还笑米芾未曾见。

”的诗赞。

草花石是观赏美石,但目前许多流行于市场的却是山农先开矿取得毛石,然后再切割、细磨、加工成形、外涂清漆,这种批量生产出来的草花石应该说是石制工艺品。

可把玩性:

即体积不是很庞大,适宜家居摆设,厅堂展示,博古架陈列,案己置放。

可供人们茶余饭后欣赏把玩,进行交流品评,与之交融,倾心会悟的玲珑之物。

有的需要多人合力甚至起重设备搬运的观赏石应属园林类;除此以外,相当有名的田黄石、鸡血石等传统的刻章、石雕美石;以及权威机构推荐的国石(二玉四石):

和田玉、岫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巴林鸡血石等等,都有它们自行的鉴别标准,这种兼容广义的观赏石除原石外,经人加工成品后则视为艺术品,另当别论。

 总而言之,观赏石是自然成形、天然成美、闲中成趣的另类艺术品,不是古玩胜似古玩,只有具备以上四性的石头才能称之为纯粹的观赏奇石。

失其中任何一性,石头只分好或差,再好的石玩只是观赏石的衍生品或石质工艺品,而没有观赏石独特的品格灵性。

孰是孰非,就要凭眼光去分辩,凭文化底蕴去想象,叫慧眼识珍宝。

观赏石是一种既特殊又传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各具特色又标新立异、既超凡脱俗又源于乡土、既有大家闺秀的华贵又有小家碧玉的淳朴,从某种意义上说,观赏石讲究的就是极端品位,是完全的独门领域产物。

 如今,赏石既是收藏者的雅兴,也是一些人身份、身价的象征,也有投机者的炒作,也为经营者提供潜在的商机。

但赏石首先应该是文化,是一种修养、一种档次,因而是“阳春白雪”。

古代赏石只是一些文人墨客的爱好,只是皇公贵族的享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贫民是不会、也没有条件和心情去玩弄这些东西的。

但今非昔比,社会中兴,生活安定,经济富裕,文化进步使赏石有了新的生力军和广泛基础,“下里巴人”也乐在其中,也可拥有心仪的观赏石而自爱。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推波助澜、异曲同工、繁衍共生。

据报载,1979年一批铁路工人从安徽把灵壁石带到北京潘家园,开始了新时期观赏石市场的兴起。

笔者也曾亲历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人常添乘机车去蚌埠,发现那里经常有农民在街头摆地摊兜售石头,有的通体雪白酷似和平鸽,有的色彩斑斓如风景画,有的漆黑光亮似人物,有的不同角度看是不同的动物,有的背面黄泥斑驳石缝间还有植物根须,后来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灵壁石。

当时的售价只是挖石头的人工费加车马费,凭上海人见多识广,讨价还价后的成交价在今天看来更是不可思议。

如那酷似和平鸽的纯白灵壁开价50元,最后6元卖给了我。

当时许多人对此不屑一顾,还有人讥笑我把这么重的石头背到上海是搭错经。

事实证明,这些原汁原味的灵壁石不缔是精品,如果没有后来赏石文化的发展,笔者当时确实象傻瓜。

因此,“下里巴人”同“阳春白雪”在一定文化氛围中是可相互转化的,其角色并无褒贬之分。

正因为有许多“下里巴人”钟情于观赏石才会造就赏石界的“阳春白雪”。

 为使赏石文化能理性发展,使赏石界有个健康的机体。

既要有有识之士总结、研究赏石理论,使人们达成共识;也要在交流中还观赏石自然面目,使其有市有场。

俗语说:

“黄金有价玉无价,还有石价野歪歪,最后成交见真价。

”《鉴宝》节目中看到,一块明朝文人祝允明收藏过的拳头大小的灵壁石,专家鉴定是40万元人民币。

还在报上看到,说有人从日本化重金收购回一块叫“锁云”的灵壁石。

碰巧,不久后我在上海文化名人街的多伦现代美术馆“国际奇石展览会”上见到了此石,除石上镌刻有“锁云”二字,一尺见方大小的黑灵并无十分特别。

说实话,当时觉得没自己家里的漂亮呢。

举这二个例子是想说,如今常有人攀龙附凤,把观赏石改头换面,刻意“做旧”或“做新”,意图把一般的糊弄的更神奇。

把原本靓丽的美石仿古,刻意“做旧”,弄的灰不溜秋,说成是老货。

实际上赏玩摆设类观赏石从古保留至今的当属凤毛麟角,经几十年的把玩也无甚包浆而言,只是一些人故弄玄虚而已。

从墓葬发掘来看,从未见有观赏石作为陪葬出土。

我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是:

古代手工业水平底下,陶器、铜器、玉器这些手工业制品相对珍贵,而自然的观赏石反而不稀奇,不像现在的人们有返朴归真的情结。

古石少有流传下来的另一原因是,在长期的战乱和动乱中,利用了观赏石的原始功能,被当作工事用石。

例如上海嘉定名园“秋霞圃”内的名石“米汁囊”失踪了35年,2001年又被人发现,原来“文革”时被当作石料修防空洞了,幸被懂行的人再发现,得以重见天日。

所以,爱好者不要轻易相信市场上的古石,做的再古朴也是自欺欺人。

其实,具备“四性”的新赏石也不失为精品本色。

但却有人画蛇添足,刻意“做新”,或打磨上清漆,或粘些不恰当的小东西装饰,反而不伦不类。

观赏石不在大小,成品则灵;观赏石不在新旧,精巧则美。

 观赏石的价位目前也参差不齐,市场上一般性的也会开出天价,结果有价无市,使人望而却步;已开价成百上千的,最后几元、十几元成交,结果有市无价,使人捉摸不透。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差不多的东西,完全可能有不同的成交价,关键在于买卖双方的把握。

举亲历的二例:

一是前面提及的文化名人街,近年每逢黄金周长假有大型的奇石市场,石商来自全国各地。

一次我见到一块蛮大的孔雀石,开价二万,摊主说北京故宫慈禧太后的也没这块大。

我也确在此前不久于故宫见过,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礼品架中间的就是块孔雀石。

但孔雀石现价没这么贵,此石非那石,还价三千,自然谈不拢。

二是2001年,在张家界旅游,在“贺龙公园”门口,见到很多漂亮的钟乳石,摊主说钟乳石每年只能长0.1毫米,我选中一块高约50公分,开价500元,我还价5元,想不到他想想竞愿意卖,我再选块差不多大的再5元。

买好我才悟出道理:

一,石头是当地人从当地山洞里挖来的,只需劳动和运输成本。

二,山顶上买了石头谁背的动?

游人一般不会买这么大的石头。

二块石头约三四十斤,距旅游点汽车还要翻过五座山峰,经过“十里画廊”。

急中生智,我随即5元钱买个布包,再花25元钱叫个民工背着跟随我把石头送到旅游汽车上。

搬到上海还是合算,这就是不同地方的不同市价行情。

应该说,在当今活跃的市场经济情况下,不大可能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也不会再是纯粹的赏石文化。

光讲文化没有经济基础赏石市场难以兴旺;光讲金钱没有文化韵味赏石活动未免世俗。

既要有文化的培养熏陶,也要有经济的推波助澜。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规范了市场,理顺了相互关系,观赏石商机的潜能才能蒸蒸日上,新时代赏石的发展才会日新月异。

 诚然,任何文化离不开生活。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居的改善,观念的更新,欣赏水平的普及,上海家庭的装璜已开始出现高雅艺术品。

如果你是一位赏石爱好者且有收藏,你完全可以以己所长、一举两得,用观赏石把居室装饰的别具一格、美轮美奂。

或把观赏石置于博古架而琳琅满目,或把观赏石摆放一隅而画龙点睛,或把观赏石陈列台柜而雍容华贵,或把观赏石镇座厅堂而气势恢宏。

如此而已,家居自然满室生辉、不同凡响,主人的素质、情操和档次不言自明。

 当你得到一块心仪的原始观赏石后,需要做三件事。

一是清理,观赏石的天然性不是单纯为自然而自然,而应适度清理加工,只要不伤筋动骨,自然石更具观赏性是对天然性的褒扬。

如昆石,毛石要用草酸洗尽黄渍,并用碱水浸泡使其变白。

灵壁初石的泥沙毛糙不容易去清,就难显真相,只要用稀硫酸浸泡少时,再用水冲洗,就能眉清目秀。

二是配座,海派风格的观赏石都有漂亮的底座,如俗语所说“好马配好鞍”。

要独具构思,切忌本末倒置,好马难求,好鞍随时可置。

观赏石品质之高低,关键是观赏石的石。

三是起名,同任何抽象艺术品一样,经起名的观赏石会更形象更具生命力。

作为赏石爱好者,起名是赏石过程中的一种乐趣,静静的把玩,细细的琢磨,慢慢的品味,充分反映你的文化底蕴,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笔者曾在湘西芙蓉镇购回一对民间艺术品,每对有老鹰和雏鹰,老鹰似展翅欲飞,雏鹰象嗷嗷待哺,先起名“母爱”,后觉得这没反映出雄鹰的特性,再起名”壮志凌云“又感到鹰没起飞,不切其意。

苦思冥想不得要领,之后我当时读大学的儿子回家,告诉他东西的来历,起何名为好?

他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欲与天公试比高”。

用毛泽东诗词中的名句来起名湖南的特产,真是要意有意,要情有情,绝妙!

 其实,玩石最重要的也就是玩一个好心态。

只有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态,或许哪一天灵光乍现,你无意中就碰到了价廉物美的珍品奇石。

如果常常以捡漏觅宝的心态,你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骗上当。

观赏石归根结底是地球上地质运动的产物,随着时空转换,有的东西会灭绝,有的东西会衍生,有的东西会开采,如人类曾有铝比黄金贵的历史。

再说,观赏石的价格又不像其它艺术品那样有容易掌握的参考比较,也没什么标准的自身成本。

说玄乎一点,与观赏石结交,也要有石运、石缘。

报载说有一块奇石开价上亿的,有说一块奇石价钱相当奔驰轿车的,即使确有其事,也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这不是一般的老板可玩的,更不是工薪阶层能玩的。

大家知道,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其中之一就是一块惟妙惟肖像红烧猪肉的清代奇石。

这种称之为肉石的奇石,近几年却在广西开采到了。

最近我在上海第九届“多伦中华奇石展销会”购得二块,回家细瞧确实像猪肉,有皮有膘有精肉肥肉,形象十分逼真。

就是这种人们啧啧称奇的奇石,以目前的时价,价钱并不离奇。

虽说近年石价上涨,但工薪阶层还可玩得起。

玩石有了平常的心态大众的市场才会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如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则可能误入歧途、得不偿失。

 观赏石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可能也是管中窥豹,愿以文拜师,以石会友,拙文共推敲,疑义相与析。

赋小诗一首和诸友共勉:

                             赏石感悟

皱瘦漏透作标准,四大名石领风骚。

形色质纹来挑战,珍品云集掀热潮。

华夏神州多奇石,返朴归真养情操。

太平盛世添情趣,寓意立志攀新高。

                        

   题跋:

“上海世博会已在去年成功举办,本文是我原准备为迎接世博会改写的征文,但始终没投稿。

世博会展现了卅十年改革开放的进步,突出了社会的中兴,昭示了城市的和谐,彰显了海派文化的另类特色,足以让人刮目相待。

海派文化本来就是中西合璧引领东方文化潮流的先驱,赏石文化也抓准世博会的机遇为海派文化锦上添花,如广西馆、新疆馆、巴基斯坦馆、新西兰馆等世博展览馆都展示了美轮美奂的观赏石,目前观赏石真在成为大上海城市文明雅俗共赏的另一张名片。

观赏石的成名常与人文历史相关,文中提到的昆山,就是写下千古名句“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明朝大臣顾炎武家乡,亭林公园的亭林就取自他的号,昆石产自园内玉峰山,昆山县城本名叫玉山镇,江泽民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也慕名到过亭林公园看昆石听昆曲,并欣然命笔题词。

据近期一位网友的指正,说吴江“静思园”内江泽民抱过的一块奇石的镜头其实是在昆山赏石时拍的。

我与昆山的缘源可追溯到1970年秋,当年我还是回乡知青,和另二位村民从家乡(长江边苏州下属的一个县)驾五吨简陋的小水泥船靠摇橹拉纤用近四天时间去上海运输工业废水做肥料,第一次途经玉山镇时,那还是一个只有一条主街的小镇。

那时就从长辈口中知道顾大麻子(顾炎武绰号)的许多典故,所以我对环玉峰山小河边的风物特别在意。

1974年我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因火车头试车又常去昆山,当地人很少有人了解昆石是昆山一宝,颇有“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感觉。

所以,观赏石的兴盛和与之相匹配的文化氛围还得仰仗高人指点和营造。

可谓好风凭借力,集思广益方能博采众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