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184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docx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编制人:

冷福庆

编制单位:

基础部

编制日期:

2010年8月日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

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示办制

二〇一〇年九月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容与要求

四、课程实施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二)师资条件

(三)教材编写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七、参考文献

八、其他说明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

所有专业

课程类别:

基础学习领域(基础、专业、拓展)

修课方式:

必修(必修、选修)

教学时数:

45学时

总学分数:

3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交流与表达》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今后的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交流表达能力是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具有跨职业属性。

开发高职“交流与表达”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交流与表达”是信息与情感的传递,“交流与表达能力”不仅指口语能力,也包含书面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语音、交谈、演讲及相关写作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规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同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本课程与相关素质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系列课程及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并驾齐驱,共同构建起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表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是一个统一体,是构成人类活动体系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离开了行来谈知,这种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会走向片面的,这是人才培养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不讲应用的知识或最终无法应用的知识都是残缺的,无法形成应有的行为能力。

本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任务,为此,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训练为推进,以任务实施为手段”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实效性。

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情境模拟和任务导向,促使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改革了传统的语文类课程的模式。

传统的语文类课程因理论性较强,时代性不足,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够紧密,在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上存在缺陷。

本课程克服了传统语文类课程的缺陷,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能力现状以及未来职场的需要,对课程容进行整合创新,在形式上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按照模块进行教学。

1、各个模块的培养侧重不同,但应用能力的训练贯穿课程教学全程

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即“普通话与朗诵”、“演讲与交流”、“常用应用文写作”三大模块,下设七个训练项目:

(1)音准训练;

(2)朗诵训练;(3)交谈训练;(4)演讲训练;(5)公务文书写作训练;(6)事务文书写作训练;(7)其他事务文书写作训练。

每个项目又由相应的若干任务构成,项目训练的实施即落实在每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每项任务在完成过程过理论教学、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形成知识与能力交互渗透、职业素质逐步提升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练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恰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鉴影音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

影音材料和精美的课件具有直观、富有吸引力等优势,对教学增强效果具有良性影响。

但须注意,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和教师人格力量的熏感染,也不能代替师生感情的交流,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3、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实践

指导学生参加校园辩论赛、演讲赛以锻炼口才和思辨能力;在学院开展文化活动之际,要求学生写作专题活动策划书;鼓励学生进行校园调查,写作调查报告,积极参加征文比赛,开展礼仪状态点评等。

二、课程目标

(一)课程知识目标:

1、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和朗诵技巧。

2、掌握口才活动(演讲、介绍、交谈、发言等)的心理及调适方法;掌握口才活动(演讲、介绍、交谈、发言等)的基本礼仪、技巧和方法。

3、掌握演讲的礼仪和态势语言,能针对不同的情境,设计恰当的演讲容(演讲稿);

4、了解公文的特点和格式,掌握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了解事务文书的特点和格式。

(二)课程能力目标:

提高普通话及口语表达水平,能使用正确规的语言进行交谈。

在会谈或讨论时,能围绕重点提出问题。

在公开场合能做到主动发言,发言容主题突出、逻辑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例证准确丰富。

书面表达时能辨别文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工作任务,正确选用文种,撰写相应的文书。

(三)课程素质目标:

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交谈习惯,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拥有律己、宽人的待人风格和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获取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三、课程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口语交流和表达训练

项目一:

音准训练

1、方言因素带来的音准校正

结合各地方言学说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

任务一:

声母训练;

重点:

n/l、j/q/x、zh/ch/sh/r;

任务二:

韵母训练;

重点:

撮口呼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

任务三:

声调和变调训练;

重点:

阳平、上声的音高;上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

任务四:

轻声和儿化训练

重点:

区别并会读不同声调后轻声,会读不同韵尾音节的儿化音节。

任务五:

误读校正

1、常见字误读校正;

2、成语误读校正;

3、姓氏误读校正;

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减少误读,掌握正确规的读音,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项目二:

朗诵训练

任务一:

掌握朗诵的技巧:

重音、停顿、语速、语调

任务二:

作品朗诵与赏析(《乡愁》、《雨巷》、《再别康桥》、《致橡树》等)

要求:

通过训练,感受朗诵带来的美的意境,学会使用一定技巧朗读作品。

项目三:

交谈训练

1、介绍

任务一:

自我介绍;

任务二:

介绍他人(居间介绍);

要求:

掌握介绍的要求和技巧,能够恰当地介绍自己和他人。

2、日常交谈

任务一:

模拟演练日常交谈;

任务二:

模拟演练拜访与接待

要求:

了解日常交谈的基本礼仪、技巧和方法。

能够克服障碍,进行熟练对话。

交谈

任务:

两人一组,围绕联系社会(毕业)实习单位的问题创设情境,自选角色进行交谈。

随机抽取三组当堂演示。

要求:

掌握打接的礼仪规。

项目四:

演讲训练

任务一:

态势语单项训练(坐姿、站姿、走姿、手势、表情等);

任务二:

态势语言综合训练;

任务三:

即兴演讲训练:

新生代表发言、教师节学生代表发言

要求:

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掌握演讲的礼仪和态势语言,能针对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演讲容。

第二部分书面交流和表达训练(应用写作训练)

项目五:

常用公务文书写作训练

任务一:

通知写作训练;

任务二:

请示写作训练

任务三:

报告写作训练

要求:

了解公文的特点和格式,掌握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会写通知、请示、报告。

项目六:

常用事务文书写作训练

任务一:

计划写作训练;

任务二:

总结写作训练

要求:

了解事务文书的特点和格式,能够完成计划和总结的写作。

项目七:

其他应用文写作训练

任务一:

消息写作训练;

任务二:

求职信的写作训练

要求:

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会写一般新闻稿件(消息),会结合自己的情况写求职信。

 

课时分配:

项目

学时数

项目一

音准训练

任务一:

声母训练

10

任务二:

韵母训练

任务三:

声调和变调

任务四:

轻声和儿化

任务五:

误读校正

项目二

朗诵训练

任务一:

朗诵技巧

4

任务二:

作品诵读

项目三

交谈训练

任务一:

介绍训练

8

任务二:

日常交谈

任务三:

拜访与接待

任务四:

交谈

项目四

演讲训练

任务一:

基本要求

6

任务二:

态势训练

任务三:

综合训练

项目五

公务文书写作训练

任务一:

通知

6

任务二:

报告

任务三:

请示

项目六

事务文书写作训练

任务一:

计划

4

任务二:

总结

项目七

其他应用文写作训练

任务一:

消息

4

任务二:

求职信

考试(口试2,笔试2)

4

合计

46

四、课程实施

本课程各部分容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

教学中最好不要改变项目顺序,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并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针对每次课程任务精心设计情境,在情景模拟中完成任务训练,每个单项任务可经老师或同学示,由同学分组完成。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示、模拟、演练为主,精讲多练。

以完成任务为课堂目标,以培养能力为课程目标,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作业:

第一部分(项目一——项目四)以口语练习为主,如绕口令、词语、段落的朗读(朗诵)课发言、讨论等,检查结果记入平时成绩;第二部分(项目五——项目七)以写作指定应用文(或提纲)为主,课后完成,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由教师或同学点评。

结果记入平时成绩。

考核:

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50%(出勤+学习状态+作业情况+课堂演练)+期末成绩50%(笔试+口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实行等级制。

等级根据学院相关规定,90分以上(包括90分)为优秀,75分—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0—59分为不及格。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及演练,利用电脑、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采集素材,收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

(二)师资条件

1、成立相应教研室,精心挑选教师,构建《交流与表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不同特长老师组成,分为语音组、演讲组和写作组。

语音组教师全都具备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证书,具有多年语音(普通话)教学经验;演讲组教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全国及省市比赛获奖者担任;写作组教师均为具有多年应用写作授课经历的教师。

拟采用分段式团队授课方式以确保教学效果。

2、为适应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团队将不断补充教师,新教师经教研室、基础部考核确认资质,经一学期的听课,通过试讲后方可承担相应容。

(三)教材编写

教材正在筹划中,讲义已经编写完毕。

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授课试用,结合课堂教学训练,不断补充修订完善,教材将正式出版。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开发

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每个项目,专人负责制作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课件。

2、购买相关音像资料,充实和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3、酝酿制作《交流与表达》院级精品课程。

七、参考文献

[1]朱彩虹.大学生实用口才训练教程[M].:

清华大学,2010

[2]兴炎.普通话口语教程[M].:

清华大学,2010

[3]红梅,毓敏.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M].:

清华大学,2010

八、其他说明

本标准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院办学实际,结合学生思想性格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