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182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docx

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评报告

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

报告表

(适用于生态型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

建设单位(盖章)福司

法人代表

(盖章或签字)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第一章前言

1.1项目由来

福建大田县金凤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拟在大田县屏山乡和吴山乡建设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主要涉及村庄为屏山村、内洋村、美阳村、科山村。

拟建设2万亩高标准茶园,项目总投资13000万元。

通过项目的实施形成以高峰茶业为龙头屏山乡美阳村千亩示范片、以大方广茶业为龙头屏山乡内洋村千亩示范片、以吴山乡科山村铜锣盘为中心千亩示范片。

本项目通过农地资源保护性开发与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气候智能型耕作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保障,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农地水土资源安全保障的水平,带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项目总投资13000万元,其中农地资源保护、开发、基本建设及水资源利用投资85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66%;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及使用有机肥投资377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29%;组织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6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5%。

为了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过程中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2008)的有关规定,项目实施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合理开发,及环保主管部门加强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

为此,福建大田县金凤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南京国环环境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

本公司接受任务后,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环评导则要求编制了本环境影响报告表。

1.2项目评价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实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

(9)《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修订)

(10)《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11)《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2002年;

(12)《大田县城市环境规划(2001年-2020年)》;

(13)《大田县生态功能区划》(2003年12月);

(14)《福建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1年修订)

(15)《福建省森林条例》(2001年)

1.2.2技术规范导则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

(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

(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

(8)《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HJ555-2010

1.2.3项目相关文件

(1)《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福建大田县金凤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4年7月1日(附件一);

(2)《大田县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建议书的批复》(田发改投资[2014]33号)。

1.3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

1.3.1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

(1)生态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关于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本工程种植总规模为2万亩,涉及的林班主要地分布在大田县的屏山村、内洋村、美阳村、科山村,种植影响区域不涉及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特殊生态敏感区,因此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确定评价区的范围为屏山村、内洋村、美阳村、科山村境内。

(2)地表水环境

本项目的地表清理、树苗种植、抚育等营林过程对周边水体的影响主要是受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以及运输车辆清洗时产生的少量石油类和SS对区域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不涉及饮用水源。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环境》(HJ/T2.3-1993),地表水环境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3)大气环境

本项目建设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林地清理时进行堆烧等活动,产生的烟尘及颗料物,以及运输车辆产生的烟尘、CO及扬尘等。

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本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较小,仅进行简要分析。

(4)声环境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方法,本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在3dB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本项目对声环境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1.3.2评价重点

根据本项目工程特点以及项目影响区的环境特征,分析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对现状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地土壤环境的改变,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对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现状景观格局的改变,现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减缓不利影响的防护措施。

1.4评价标准

1.4.1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所在区域内的水域主要水体功能为工业、农业灌溉用水,因此,水环境质量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具体列表1.4-1。

 

表1.4-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序号

项目

Ⅲ类标准值

1

pH

6~9

2

高锰酸盐指数

6mg/L

3

NH3-N

1.0mg/L

4

石油类

10mg/L

(2)环境空气质量

项目所在地环境空气规划为“二类”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

根据关于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通知,2016年1月1日开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标准值详见表1.4-2。

表1.4-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类别

标准

项目

标准限值

环境空气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二级标准

TSP

年平均

0.2mg/m3

日平均

0.3mg/m3

SO2

年平均

0.06mg/m3

日平均

0.15mg/m3

1小时平均

0.50mg/m3

NO2

年平均

0.08mg/m3

日平均

0.12mg/m3

1小时平均

0.24mg/m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PM10

年平均

0.07mg/m3

日平均

0.15mg/m3

PM2.5

年平均

0.035mg/m3

日平均

0.075mg/m3

SO2

年平均

0.06mg/m3

日平均

0.15mg/m3

1小时平均

0.50mg/m3

NO2

年平均

0.04mg/m3

日平均

0.08mg/m3

1小时平均

0.20mg/m3

(3)声环境质量标准

项目位于农村区,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

表1.4-3《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昼间

夜间

1类

55dB(A)

45dB(A)

1.4.2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排放标准

本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周边林地浇灌。

项目污水经处理后需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地标准要求。

(2)废气排放标准

运营期和施工期粉尘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颗粒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即1.0mg/m3。

(3)噪声排放标准

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表1中的1类区排放限值,即昼间等效声级55dB(A)、夜间等效声级45dB(A)。

表1.4-4《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限值

昼间

夜间

1类

55dB(A)

45dB(A)

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噪声限值见表1.4-5。

表1.4-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等效声级Leq[dB(A)]

昼间

夜间

70

55

1.5环境功能区划

该项目所在区域为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规定的二类区。

项目内的水域功能主要是农灌、工业和景观用水,非饮用水源保护区,水体环境功能为Ⅲ类水域。

该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功能区划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

该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为大田县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230342501),主导功能为水源涵养,辅助功能为水土保持、备用饮用水源(图1.5-1)。

1.6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

1.6.1项目环境敏感目标

项目开发区所在地敏感目标主要包括附近河流、地下水、生态植被、域生态公益林。

1.6.2确定其控制污染与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对环境影响的初步分析确定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及评价的相关指标。

见表1.6-1。

表1.6-1环境保护目标和相关评价指标

序号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指标

1

水环境

评价区内所有河流,水环境质量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质标准

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2

土地

资源

土地

利用

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性,最大限度减少项目建设对耕地的占用。

开发方式,占地类型

土壤

保护土壤质量和数量,减少占压、开挖耕地。

土壤污染(农药化肥使用量)水土流失量

3

生态

环境

生物

多样性

避免动、植物的损害,保护生物多样性,避免外来物种侵入。

生物多样性变化受影响的动植物种类、分布

土壤

生态

土壤退化、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地侵蚀、次生盐渍化

水体

生态

基本生态用水

确定合理的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定额

4

大气环境

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满足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控制过量施用氮肥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化肥农药使用量

5

固体废物

秸秆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废农膜、化肥袋、农药瓶无害化处置。

秸秆处置,农膜、化肥袋回收利用

农药瓶回收处理

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

2.1项目概述

2.1.1项目的名称

大田县2万亩高山茶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项目

2.1.2项目实施和建设单位

大田县水土保持与乡村发展亚行贷款项目办公室

2.1.3项目建设地点及建设规模

本项目地点位于大田县屏山乡和吴山乡,涉及村庄包括屏山村、内洋村、美阳村、科山村内,建设2万亩高标准茶园项目。

具体详见图2.1-1。

2.1.4建设性质及总投资

新建项目总投资13000万元,申请亚行代款6200万元,业主自筹6800万元。

其中环保投资68万元。

2.1.5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施工期安排为: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共计3年。

2.1.6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农地资源保护性开发与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的气候智能型耕作模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保障,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经济包容性增长,带动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对于本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农地水土资源安全保障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2.2项目工程建设内容

2.2.1工程组成

工程组成详见表2.2-1。

 

表2.2-1项目工程组成一览表

项目工程组成

主要内容

备注

主体工程

种植2万亩高标准茶园

配套工程

灌溉渠道建设17公里

主要是引水渠道

蓄水池3万立方,山塘10个、喷灌1万亩,营造防护林4395亩,排水沟24公里,坡改梯6900亩。

每100亩建设1个蓄水池

环保工程

水土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措施

2.2.2茶叶种植工艺

(1)开发种植过程

(2)造林技术措施

造林地选择:

高山茶喜光树种,海拔800-1100米的高山地区。

该区域年平均气温17.5℃,年降雨量1770mm,昼夜温差大,云雾露水多,湿度大,土壤中层至厚层(70cm以上),红壤、黄红壤,酸性至微酸性山地。

林地清理:

9~11月进行全面劈除林地杂灌、杂草,要求伐根高度低于20cm,同时进行全面清理注意水土保持,并挖除杂灌和五节芒兜根。

林地清理后,应及时整地挖穴,回表土,以减少灰分的流失。

对采用林下套种方式造林的,采用块状林地清理,块状劈除林地内杂灌和杂草。

整地挖穴:

①坡度小于15°以下,实行全面整地。

深度:

山区20~25cm,丘陵25~30cm,全面整地要适当保留山顶和山脚部位的植被。

②坡度在15°~25°,应采取阶梯式整地方式。

③环山水平撩壕整地,挖宽60cm、深50cm的沟,将杂草、表土填入壕沟,筑成外高内低的梯土带,在梯带内侧开一条深宽20~30cm的竹节沟,以利蓄水保土。

④带状整地,必须沿等高进行。

带宽应控制在2m左右,带内全垦,带间可保留原有矮小植被。

⑤挖穴:

挖60cm×60cm×60cm长、宽、深的大穴。

施基肥:

复混肥、腐熟的厩肥、堆肥、菜饼、桐饼等有机肥作基肥,每穴施2~10千克,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满待稍沉降后栽植。

造林密度:

纯林密度69~85株/亩。

以3.0m×3.2m、2.8m×2.8m、3m×3m株行距比较合适,一般每亩栽植85株,平坡土要稀一点。

植苗造林:

种植时间为立春到惊蛰和十月小阳春。

定植宜选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雨天土太湿时不宜。

在事先标好的定植点,对苗木适当剪除过密枝叶保留主枝,定植时在根蔸处加些细黄泥土作定植土,将苗木根系自然舒展开,加土分层压实,即采取先用脚踩紧,再用锄头在苗木周围重敲3~5下,再培一些松土。

栽植茶树苗时,栽植深度尽量采取适当深植,嫁接苗可超过嫁接口,半同胞实生苗可以达到茶苗高度的一半左右,如遇晴天,做到浇透水,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做到根舒、苗正、土实。

要做到随起苗随造林,最好用生根粉(GGR)50~100PPM的黄泥浆浸根后造林。

(3)幼林培育技术

茶幼林期是指从定植后到进入盛果期的阶段,一般为6~9年。

此时期的管理特点是促使树冠迅速扩展,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促进树体养分积累,为进入盛果期打下基础。

除草松土:

①造林当年除草松土1次。

2~3年内,每年松土除草2次,第一次在5~6月间,第二次在8月下旬至9月间,不同地区有所不同。

三伏天地表炽热,不宜松土除草。

②松土深度一般以3~5cm为宜。

造林当年宜浅,以后逐年加深;幼树蔸边宜浅,向外可逐渐加深;无性系苗宜浅,实生苗宜深;壤土宜浅,粘土宜深。

③化学药剂除草,采用草甘膦除草剂,施用量1.5~2.0kg/亩,兑水30~60kg搅匀,于杂草生长旺盛季节施用。

缺株补苗:

植苗造林的茶树,发现缺株,选用同品种类型的大苗或容器苗,在各地适于造林季节补植,以保全苗。

增施肥料:

①幼林施肥,一年两次,冬施基肥,如火土灰或其它腐熟有机肥;春施速效肥,如尿素、硫铵、磷铵等。

②茶幼林不同龄期的施肥量如表2.2-2所示。

③幼林施肥方法,有点状施、环状沟施2种。

点状施即在树冠周围挖3个小穴,将肥料放入穴中,盖上泥土;环状沟施,即在树冠外沿,挖宽深各20~30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施入。

表2.2-2高山茶幼林不同龄期的施肥量单位:

kg/亩

年份、种类、施用量

硫酸铵

过磷酸钙

硝酸钾

第一年

3~6

1.5~3

0.25~0.35

第二年

4~7

2~4

0.33~0.50

第三年

6~8

3~6

0.46~0.70

第四年

9~12

5~9

0.70~1.05

第五年

14~18

8~14

1.05~1.57

幼树整形:

高山茶幼树整形方法分两步:

首先是养干,造林后第1~2年内,顶芽萌发的春梢,应全部保留,使其迅速形成主干;第二步是定形,视树干情况,对徒长的夏梢和晚秋梢进行压低修剪。

林地间作:

高山茶林地宜间种花生、豆类等作物。

适于间种的冬季绿肥有满园花、紫花苕子、紫云英、肥田萝卜等;优良夏季绿肥有印度豇豆、日本菁、三叶猪屎豆等。

并及时压青。

(4)成林经营技术

高山茶接苗定植后,一般从第3-4年进入茶叶盛产期,此时,必须加强成林管理,才能保证茶叶稳产高产。

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茶树生长状况、以及生长的不同时期,施以不同类型的肥料。

大年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小年以磷氮肥为主。

每年每亩施复合肥15kg以上,并着重有机肥的施用,广开肥源,绿肥上山,枯饼还山。

修剪:

茶树以疏剪为主,大年重剪,小年轻剪。

在每年采收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结合林地垦复时剪除枯枝、病虫枝、交叉枝、细弱内膛枝、脚枝、徒长枝等。

调整密度:

密植林地和宽行窄距,一般在5~8年,枝叶互相覆盖。

此时应视林地情况,在2~3年内,分1~2次进行密度调整。

高接换冠:

对于成林后部分劣株,经两年观察标定,用优树穗条,采用撕皮嵌接方法,加以改造。

嫁接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定,一般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为好。

同一片林地必须在1~2年内完成。

(5)主要病虫害防治

①茶树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等。

主要虫害有蛀茎虫、茶梢蛾、天牛、象鼻虫、尺蠖、茶毛虫、金龟子、叶蜂等。

②在进行垦复、间作施肥时要注意深埋病枝、病叶和病果,杀死虫卵和虫蛹,砍除历史病株。

③保护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保护和培育黑缘瓢虫、大红瓢虫等天敌,抑制介壳虫的繁衍,从而减轻茶树的危害。

利用寄生蜂、寄生蝇、菌类,防治茶树尺蠖。

④推广农业生产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黄色诱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

2.2.3配套工程建设

(1)灌溉设施建设

本项目采用人工浇灌和喷灌技术相结合。

本工程拟按100亩种植基地内设置1个150m3蓄水池以及排水沟,共计200个畜水池,共计3万m3畜水池。

采用喷灌技术1万亩。

(2)排水设施建设

在春天雨季时,为了及时排水,在每一行株茶树内侧设置排水沟,并将排水沟的末端设置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的水排入周边的溪流。

设置排水沟24公里。

(3)道路和生活设施建设

本项目的林区管理主要聘请当地的林农,基本无需另设集中生活点。

各林区所在地的乡村均有简易村道通往林区,无需新建道路,只需对部分林道进行定时除草维护。

但是后期为了采摘果实需要,对每个种植区域内都需进行道路的开挖,道路宽一般设置3.5m,采用人工开挖。

(4)其它工程

营造防护林4395亩,主要在茶园工地周边种植防护林。

将现有山坡种植地改造为梯田型种植地,改造面积6900亩。

2.2.4设备方案

(1)耕作设备:

包括农用拖拉机、犁刀、镰刀、锄头、测棒(绳)等。

(2)采摘设备:

剪刀、蒌框等。

(3)喷药、运输设备:

喷药桶、农用车等。

2.2.5主要原材料供应

(1)种苗品种

选择地理种源相近,生长健壮的优良单株进行育种。

(2)肥料品种

施肥时,尽量选择农家肥、火烧灰等低污染的肥料,少用或尽量不用化肥,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肥料品种主要为有机肥等。

根据估算,每年使用肥料约1000吨。

(3)农药品种

采取生物防治为主,在选用农药时,选择有害物质残留量低的农药,减少农药造成的污染,喷撒的农药选择短效期有害物质残留量低的农药,尽量使用生物农药,禁止使用长期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农业生产绿色防控技术,使用黄色诱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

2.3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2.3.1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环节

从项目生产过程来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林地清理、整地及挖穴、施肥和抚育管护等主要环节。

2.3.2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时段、途径分析

(1)影响时段

根据该项目的特点,将本项目生产过程划分为2个时段,即施工期和运营期。

见表2.3-3。

表2.3-3茶叶种植过程生态环境影响时段划分

时段

建设环节

施工期

山地选择

山地清理

整地及挖穴

施基肥、回表土

栽植

运营期

抚育管护、采摘

(2)影响途径分析

茶叶种植采摘对生态环境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茶叶种植规模、布局等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等影响。

②地块选择确定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施工期对植被、土壤、水土流失的影响。

④运营期的除草、施肥等活动对局部植被、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方面的影响。

2.3.3项目建设阶段对环境主要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期的活动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主要包括林地清理、整地。

幼苗种植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区域生物多样性、区域景观生态、区域水环境影响等。

2.3.3.1林地清理、整地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1)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不适当的林地清理、整地会导致林地的严重水土流失,在山地坡度较大的坡面上施行挖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劈草清杂或者进行劈草堆烧的过程中,使地表丧失了枯枝落叶和采伐剩余物的的覆盖,从而使地表直接随雨水的击打,溅蚀加大;其次是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胶体的水稳定性聚体数量减少,团聚力减弱,因地表的覆盖物和植被的减少,抗蚀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水土流失。

(2)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的林地清理采用劈草堆烧,在堆烧过程将产生大量的烟气,主要污染为烟尘,对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该过程是暂时、短暂性的。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工程的林地清理、整地工程使地表的植被减少,使地表裸露,短暂地降低了区域的绿化面积,同时对原有栖息在林地中的动物和微生物正常活动、繁衍造成了扰动。

本工程的林地清理、整地所破坏的植被主要为草丛、灌木丛以及杉木,本项目所占用的非生态公益林、也未涉及自然保护区,而且本工程所占用地林地,仅占大田县全县林业用地的0.05%,待茶树种植后将恢复其绿化面积,不会减少区域植被覆盖率,但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造成区域生物多样性减少。

(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在林地清理过程中,在进行劈草清杂和劈草堆烧的作业方式后,裸露的地表经雨水冲刷形成结皮,降低了地表的通透性,土壤物理结构有所恶化,在林地清理过后,一些采伐剩余物的分解,使得土壤的肥力有所改善。

随着苗木的成长,也会使得土壤的肥力慢慢恢复。

(5)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林地的整地和清理过程将造成区域的景观元素类型发生改变,原本的林地范围有一部分的植被已经被大雪破坏,在建设期会使整个景观格局破碎度增加,随着苗木的成型,景观格局会比以前更好。

2.3.3.2幼苗种植、抚育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幼苗种植对区域土地的利用、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区域生物多样性、区域景观生态、区域水环境影响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