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4100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docx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篇一:

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

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

摘要:

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

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

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可以

1

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

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Bradley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和健康状况有关,Goodman发现,家庭经济状况和抑郁、肥胖症和自我评估的总的身体状况有关。

[贫穷的青少年更可能显示出发育迟

2

缓。

Velenzuela认为,长期营养不良能耗尽父母和儿童的能量资源,使儿童更加没有生气,因而很少得到父母的注意,父母对儿童的反应更加不敏感,缺少对儿童的支持,这不仅威胁到儿童的成长,而且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消极情感和控制动机不强。

(三)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影响

一个人的职业是现代社会衡量其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父母的职业往往代表着这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的质量,而这些又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进而会响到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期待,从而影响子女的发展。

父职业与他们受教育的程度、经济收入、居住条件及对儿童的经济投入密切相关。

父母职业可能通过以上因素共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

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

(1)父母从事专门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反省性、外向性、友人多、不合群、协同性、钻研性、顺从性、意志力、虚荣心、责任感;

(2)父母无职业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内向性、友人少、好读书、协同性、亲切、决断力;

(3)父母从事事务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好、合群、做事慢、空想、自私、顺从性;

(4)父母经商者,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反

3

省性、内向性、友人多、喜欢群集、虚荣心、空想、自私、见异思迁、依赖、意志薄弱;

(5)父母从事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一般表现为轻微神经质、外向性、人际关系不良、不合群、无协同性、不亲切、嫉妒、依赖无责任感;

(6)父母从事半技术性职业,子女个性往往表现为人际关系恶劣,嫉妒、不亲切、无责任感。

二、主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关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影响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是最早,也是最多的。

研究者大多关注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影响。

P.M.Symonds曾根据许多研究成果认为双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可用两个独立的轴形成的平面图来表示:

一是拒绝———接受(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二是支配———服从(不是支配孩子,就是服从孩子)。

其中可表示4种双亲的教育态度,即保护的、严格的、溺爱的与放任的。

美国学者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

4

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

同时研究还发现,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此后,许多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也都肯定了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父母期望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期望是指主观上希望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一种心理倾向。

德裔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Rosental)通过实验提出了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指一个人的信念、偏见和期望可能对其接触的对象产生影响。

如果是个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的期望,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亦会产生类似的效果,Borge报道,儿童行为的发展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值密切相关,父母受过高等教育和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是

儿童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

但是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子女对自身的期望不符,也会导致子女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5

(三)家庭人际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或联系,是以婚姻或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关系,它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祖孙关系姑嫂关系、叔侄关系等。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他们心理影响最大的是与自己联系紧密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

吴念阳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不同类型的不良好亲子关系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拒绝型亲子关系与敌对、抑郁存在高相关,支配态度的亲子关系与强迫症的产生呈高相关,保护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焦虑症的产生呈高相关,盲从态度的亲子关系与人际关系不良呈高相关,矛盾态度的亲子关系与神经症的产生呈高相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庭环境不同因素对子女心理、人格以及学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但以往的研究侧重家庭环境的某个或某些因素的研究,

其实,家庭的主、客观环境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他们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而不是某一因素单方面的力量。

比如,父母的文化素质会影响父母的职业的类型,进而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期望、教养方式以及亲子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父母的社

6

会地位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期望,而对子女的

篇二: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文献综述

摘要:

家庭是成功孩子的港湾和出发地,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导师和助手,既要负责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负责孩子的心理发育。

本文针对家庭不正当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对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有关家庭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内在因素,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关键词: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家长是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决定者,学生除家长由遗传给以先天性的心理素质外,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塑造学生心理品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

因此,我呼吁家长们不要以为教育孩子可以无师自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

有很多调查结果表示,家庭教育还存在多种的问题,首先,家庭教育观念不合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在对待子

7

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职责,至于其他的则是其次。

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其次,家庭教育方法也不当,有很多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增加作业量、不给零花钱”等。

还有,许多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的父母经常打架拌嘴,闹离婚,给孩子心灵造成创伤;有的父母热衷于搓麻将、炒股;有的经常双双对对出入酒吧,歌舞厅。

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也不称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孩子的母亲。

作为孩子的母亲,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

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的特征是在家庭中形成起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让孩子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性的教育方法,注意自身素

8

质的培养和提高,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家庭。

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

用律已正已的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把自己看成是教育者,要善于自觉地利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和影响子女,做孩子的榜样,要求子女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家长要做子女的知心朋友,与子女进行平等的交流。

在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子女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与他们平等相处,心心相印,经常同子女进行自然的交谈,耐心倾听子女的诉说,让子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心中的烦闷,心理保持健康。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发扬民主作风。

只有把自己的子女看成是一个与自己平等的、需要交流、需要得到别人理解和尊重的知心朋友,才能取得子女的信赖,子女才会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父母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同时,家长要要正确评价孩子,不要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期望过高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弥补孩子的不足,不要随意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比较,有榜样当然好,但若是经常这样比较,容易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

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由于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受到溺爱多、保护多,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情操教育,使得孩子心理过于脆弱,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家长要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培养健康的心

9

理品质。

社会是个大课堂,家长应让子女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

最后,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报告书”、“家教互动”网络,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取得教育的一致性,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

实践证明,很多孩子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是杰出的家庭教育。

教子

成材是父母的职责和义务,要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培育和教育,要想使家庭教育成为滋润孩子心田的潺潺不竭之泉,家长们需要了解教育的奥秘,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每时每刻把握教育的时机,挖掘教育的潜力。

重视家庭教育,让每一位家长为教养子孙而修行,这是每一个国民必须承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的作用与意义[J].2010-04-08

[2]陈家骥.学校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闵乐夫.家长学校可持续发展研究[R].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4]郭霖.解读罪与错――当代家庭教育与犯罪心理调查[R].社会出版社.2000

[5]雷园花.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10

[R].2010

[6]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J].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篇三: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

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的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对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气氛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说明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一些特

11

点。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

涂尔干认为:

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

?

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

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

?

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

“社会化就是一个结

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发展心理学家缪森(P.H.Mussen,1990)指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

12

综上所述几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社会化进行了自己观点的阐述,涂尔干说的“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对社会以及价值观的共同认识,而其他两位分别从对社会的贡献和适应和社会方面来阐述,他们各自阐述了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二、国外相关研究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

他采用多种形式研究父母的行为,认为有两个维度可以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即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和支配—服从(不是去支配孩子,就是服从孩子的要求)。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以鲍德温(ALBaldwin)为代表的费尔斯(Fiels)研究机构也都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本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琳德(Baumrind)

采用在特定设计的情景下观察父母与儿童在一起活动方式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此后,霍夫曼(Hogman)等人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他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

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

?

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

13

社,1998.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夺以及威胁等。

这种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

但他们的实验长期以来只是局限于研究家庭中亲子关系间的单向的影响,即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自70年代以后,儿童才被看成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个体。

并且,他们也很少从社会环境出发来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社会因素。

三、国内的相关相关研究

我国心理学家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和相关研究,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家庭结构方面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家庭按其人口和序列,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我国学者在家庭教育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面把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干家庭

这种家庭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其规模相对比较大一些,在主干家庭中老人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老人既可以协助子女在生活上照顾第三代,又可以协助子女教育第三

14

代,当父母对孩子教育有缺点时,老人可以及时发现和指出。

但是我国学者吴凤岗的研究结果表

?

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

所以主干家庭对儿童的社会

化影响是否积极,关键在于第一、二代人能否和睦相处,在对孩子教育方法上能否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干家庭中儿童受到的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关键的。

2、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双全、有一个或两个小孩的家庭,这是现代最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

这种家庭人口少,家庭关系简单,而且感情亲近,在教育子女上思想上容易一致,矛盾较少。

父母往往以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对孩子关怀备至,重视对孩子各方而的教育,而父母本身的价值观、文化修养和性格气质等条件,又对孩子发生着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具有使儿童身心得到很好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起到的主要是引

?

导作用。

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种家庭在近几年有增多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父母一方因故去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子女家庭离婚或分居的现象增多。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和因之而形成的单亲家庭给

15

青春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带来了不

?

可忽视的影响。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方面比较多,学者们主要从经济上、父母以及

子女的精神状态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展开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全国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表明:

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力较低,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表现出问

?

题的人数比例较高。

4、留守儿童家庭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2200多万,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由于代养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都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

昊凤岗《中国家庭教育:

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年版。

?

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

?

张肖敏,赵山明,贺占元(试论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

(1)(

?

马春伟,曹红娟(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

16

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1(3)(

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代养人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和行为指导,使得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敌意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二)父母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

有些研究也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中社会阶层学者们主要从父母的文化素养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方面来研究。

1、家庭经济状况方面

麦克洛德的研究指出由较低家庭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许多债务、失业等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成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低收入成人更为急躁易怒,各种消极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也更大,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而这些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问题。

之后,康格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与不良儿童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有力支持了经济压力假设。

2、父母的文化素养方面

张溯、陶沙、关颖、鲍德温等人经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教育方式之间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者在教育子女时,多数人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例较高。

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多采

17

用专制、放任的教育方式。

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受过良好和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在教育儿童时,除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外,还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

其次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高,不仅要求他们长大有个工作,养活自己,而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己,充实自己。

儿童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生活、学习,陶冶着自己的理想情趣。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但是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没有把家庭文化和人际心理环境,尤其是家长自身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给予应有的重视。

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文化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模式方面

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都肯定和强调了儿童个性发展及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将成才教育作为终极目标,中国父母处处在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打算。

美国的家庭教育一直将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孩子还在幼年的时候,父母们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这将注定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

18

家庭教育融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是引渡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

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儿童提供了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在家庭范围内,父母抚育子女的内容和目的就是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全部力量和全部素质”“有意识地实现儿童不断的发展”。

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因素,是抚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采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加强对家庭教育及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

研究者要深入到儿童生活的真实环境中,从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获有效的研究成果,丰富和促进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

总之,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

传统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来自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现代系统论观点则倾向于将家庭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亲子之间相互作用,子女也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

而家庭又处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体系(如邻居、社区和社会)之中,这个社会体系同样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和儿童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