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93838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docx

《文化遗产学概论》名词解释期末复习资料doc

名词解释

1、遗产

“遗产”一词从字面理解,是指留给后代的财产。

三个要素为需要完成代际传承,具有珍稀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和人类社会演变遗留下来的应当加以维护以保存其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遗产是自然进化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两大类型。

2、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先前文化的精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还应该是珍稀性和经典性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传承的物事。

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文化遗产下面又分为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分为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两种。

3、自然遗产

自然遗产是地球自然演变遗留下来的遗存,可以是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或者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自然遗产下面可以分为生物遗产、地学遗产和自然景观。

4、物质文化遗产

又称“有形文化遗产”,是人类行为创造的物质遗留,如城镇、村落、宫殿、庙宇、陵墓、工厂、器物、艺术品等。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

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由其所具有的物质性,是以一定的形态(形式、形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

它的“静态”文化内涵,是需要通过人的研究、挖掘、探索等取得认知。

5、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它是被各地区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

6、遗址

遗址是历史上人类聚居或进行某种大规模专门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已经废弃,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大部分毁坏,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其基址还大多掩埋在地下,需要进行考古勘察和发掘才能够揭示其平面布局等信息。

7、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幻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

“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某种需要而有意识设计和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如住宅、坟墓、寺庙、桥梁、作坊、园林等等。

不同功能的建筑集中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建筑群。

举例而言,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8、纪念碑

“纪念碑”(monument)—直是古代西方艺术史的核心,例如金字塔、雅典卫城等体量庞大,集建筑、雕塑和绘画为一身的宗教性和纪念性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集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视觉形式的追求和为此付出的代价。

纪念碑不仅仅存在于“有意而为”的庆典式纪念建筑和雕塑中,也存在于“无意而为”的遗址或任何有年代价值的物件中。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9、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类型遗产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被认为有独特价值、值得有意加以维持以延续其固有价值的、包括人们自身在内的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物的综合体。

至今还被人们使用,其生活方式、产业模式、技术工艺、艺术传统和行为观念没有中断并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文化遗产,都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文化景观是人类行为及其行为产物的复合遗产,是介于"物质(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无形)文化遗产"之间的遗产类型,兼具这两种文化遗产的特征。

10、文化线路

《文化线路宪章》定义一一任何交通线路,或陆上,或水上,或其他类型,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和自身特殊的动态体制和历史功能,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明确界定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必须来自并反映人类的互动,和跨越较长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和大陆间的多为、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

2必须在时空上促进守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

3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有历史关系和有文化遗产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孙华老师定义:

文化线路是由特定交通线路为基础串联起来的一条呈线性分布(包括线段、环线、网线)文化遗产的集合体,它主要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文化交流或产品贸易目的,具有较长的历时性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同时跨越较远的地域空间成为跨文化的联系纽带。

特点:

(1)有一线性遗产为主干;

(2)使用了较长的时间;(3)具有跨文化的空间。

11、价值学

价值学是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及其意识规律和实践方式的科学,是由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关于价值的研究所构成的一门综合学科。

"价值"(value)源于拉丁文valus(堤)valallo(用堤护住,加固,保护),取其"对人有维护、保护作用”的含义演化而成。

“价值”一词(value)本身就具有“可珍贵”和“值得重视且加以保护”的意思。

12、遗产价值学

遗产价值学是分析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存在价值、价值构成以及如何保持其价值的学问。

它是遗产保护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础。

更恰当的表述应当为:

世界遗产应当具有“突出的客观价值”,为遗产所在地和世界的人们普遍认同。

遗产价值学的构成要素

从时间纵向来看,遗产具有初始价值和衍生价值,还因为历史悠久,具有了年代价值和稀缺价值。

从空间横向来看,遗产有本体价值和环境价值,有经典价值和多元价值。

从三维结构来看,遗产具有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

13、价值评估

以遗产进行价值研究为基础,对遗产进行基本价值和延伸价值的说明。

基本价值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以是否稀缺为标准,将其划分为稀缺价值和经典价值;后者又包括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延伸价值是遗产的当代社会经济价值。

包括功能价值、资源价值和情感价值,以及利用这些价值而产生的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甚至政治价值。

遗产基本价值的评估往往与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等学术活动紧密相关。

有的遗产原先对它的价值认识不足,当研究展开和深入后,需要进行重新评估。

遗产基本价值的评估也与遗产保护学的学科发展密切相关,从工业考古到工业遗产,从保护文化多样性到保护村落文化景观等,都是学科发展才延伸出来的新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当然,遗产基本价值评估也与遗产是否稀缺有一定的关系。

14、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类都认同的观念集合在一起。

普世价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国家、民族,任何一个自诩文明社会的人类,只要本于良知与理性皆认同之价值、理念。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价值体系。

15、《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

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一一《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该大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提出“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16、《威尼斯宪章》

《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全称《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64年签订。

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的见证。

宪章分定义、宗旨、修复、历史地段、发掘和出版6部分,共16条。

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指出古迹的保护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日常维护,保护与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同时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与修复文物建筑。

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其目的是完全保护和再现历史文物建筑的审美和价值,,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

各个时代为一古迹之建筑物所做的正当贡献必须予以尊重,修复的目的不是追求风格的统一。

还强调对历史文物建筑的一切保护、修复和发掘工作都要有准确的记录、插图和照片。

《宪章》还提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

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

”,即真实性和完整性。

这些原则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城市历史建筑和遗产保护的国际潮流的出现。

〔7、《奈良真实性文件》

《奈良真实性文件》于1994年11月1日至6日召开的“奈良原真性会议”上确定,以《威尼斯宪章》为基础,并顺应当代世界对文化遗产日益扩展的相关内容和利害关系,拓展这种精神。

为《威尼斯宪章》的相关条款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示例。

《奈良真实性文件》强调文化和遗产的多样性,改善了价值和原真性的定义,主要就如何建立与亚洲遗产保护规范有关的准则,以及如何将非物质性文化的保存和纪念物与遗产地的保护相结合做出了规定。

18、《会安草案》

《会安草案》于2001年在越南会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研讨会上确立。

旨在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遗产资源真实性的行为的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指导。

草案将遗产资源分为五大类,对每一个大类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并清晰阐述了各类遗产分类方法的总体概念。

还特别关注了作为每一种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的非物质性资源的保护。

最后一部分则强调了遗产地的社区在保护中的重要角色。

并特别论及了文化旅游对亚洲遗产所在地的风险和惠益。

19、《世界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会各国代表鉴于国家一级在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于1972年在巴黎通过的一个国际公约。

该《公约》提出对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进行特别保护,因为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公约》对自然遗产进行分类。

第一层分类将人类共同的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

文化遗产的第二层分类:

文物、建筑、遗址。

"将自然遗产从从审美或科学角度、从科学或保护角度、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分为三类,但《公约》没有对这三类遗产命名。

20、《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中国近代的文物保护观念和方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有效保护了一大批濒于毁坏的古迹的同时,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理论和指导原则,并由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相关的法规。

在此基础上,参照以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为代表的国际原则,制定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它是在中国文物保护法的体系框架下,对文物古迹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的行业规则和评价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也是对保护法规相关条款的专业性阐释,同时可以作为处理有关文物古迹事务时的专业依据。

准则中突出的几点是:

提出了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狭义的"保护"工程管理,机制的运作,展陈方案和档案资料的收集与管理;把对文物价值的评估放在首位,以价值取向决定保护方法;制定了保护工作的程序流程;明确了保护规划的法规地位;明确了保护工程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日常保养"规定为保护工程中最有效的方法;第一次提出了文物保护的审美标准,指出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

《准则》公布以来,已经成为国内重要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工程实践的指导性文件,收到很好的效果。

同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评价为"代表了东方木构体系文物保护最先进成熟的理念。

"

2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即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CouncilonMonumentsandSites)1965年在波兰华沙成立,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

它由世界各国文化遗产专业人士组成,是古迹遗址保护和修复领域唯一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审定世界各国提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名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于1993年加入ICOMOS,成立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ICOMOSChina),即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我国为加强文物保护而颁布的法律,是国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1982年11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25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施行,共8章,33条,各章节分别是总则、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法律责任、附则。

在1991和2007年先后两次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而制定的。

它为加强文物保护、制止文物破坏,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把中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3、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24、“修旧如旧”

上世纪20年代,以梁思成先生为首的营造学社将古建筑修缮列入文物保护范畴,并提出“修旧如旧”的修缮思想。

相对于“修旧如新”,这一理念是进步且符合中国修复传统的。

由于其对维修保护的核心内容和修后建筑的视觉效果有明确要求,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维修和保护概念,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和相当广的范围内替代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

前一个“旧”字指修复前的旧貌,后一个“旧”字的理解存在争议,是指原有工艺、结构、形制,还是包括色彩和新旧程度等,这些争论归根结底是对文物价值再认识的问题。

同时,“修旧如旧”的理念与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不完全一致,仍需要发展和深化。

p.S伟大的周双林老师在校内上作了如下解释(竟然这么多),大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4条:

''古建筑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建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暂行条例》第11条:

''一切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

根据专家解释,文物建筑的''原状"是该建筑初建时的状况,是健康的,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而不是面目全非的状况。

同时指出,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可以''先保持现状",以便在根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

''修旧如旧"的提法非常普遍,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和相当广的范围内替代了''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但是''修旧如旧"的提法不严谨科学,容易引起误解。

''修旧如旧"容易导致是修复后应该和现状没有区别这个结论。

如果修复后和没有修之前一样,这种方法是不对的[1]。

另外有些作者[2]对修复后作旧的办法也有不同意见。

25、《建筑修复史》

《建筑保护史》作者:

尤嘎•尤基莱托。

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做出了全面介绍:

提供了大量案例、信息和史料研究,叙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概念都有所涉及。

二是将保护历史与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文化背景、技术发展相融合:

对于保护理念的发展,从传统到现代社会,提供了比较深入的解释。

三是通过认识和描述建筑与古代遗迹保护的发展历程,说明了这种发展是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以及怎样形成了当今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

目前惟一一本详尽论述西方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巨著,完整地涵盖全世界现代保护运动的各种方式

26、宏观监测

・宏观监测又称环境监测

・遗产地的环境监测除了环保、气象、地震诸部门的监测数据外,遗产管理部门自己可以做的有地貌、景观、水文(地表水、地下水)、生物系统、文化事项等诸多方面的监测。

我们遗产地管理部门,已经比较注重地貌和景观的监测,定期利用新的场景照片、航空照片和卫星照片与原有照片的对照,以发现地貌和景观的变化。

此外遗产地的树木、花草、候鸟等,都是观察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很好的参照物。

27、微观检测

即遗产本体监测,是遗产监测的核心,除了专业的科研机构实施监测外,遗产管理部门自己应该做的有遗产本体的稳定情况、侵蚀状况、风化状况、老化状况等等。

这些监测项目,有些凭肉眼就可以观测,有的需要借助于仪器设备。

遗产本体监测的手段很多,比如在生物类自然遗产地,管理部门给保护动物脖子上戴个有定位装置的项圈,监视其行踪及迁移规律;又如文物类遗产定期对建筑的柱梁和雕塑的裂隙进行探伤,以了解文物内部的病害情况。

28、永乐宫

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迁至山西省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

始建于元代(1247年),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明、清两代的建筑简洁、明朗。

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

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29、白鹤梁题刻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是自唐广德元年至清宣统元年1200年间60个年份中,中国重庆市涪陵区的人们观察和记录当地长江枯水状态的数据资料,位于涪陵区城北的长江中一道天然石梁一一白鹤梁上,古代常有白鹤在此栖息,传说有道士在此乘白鹤升仙,故称之“白鹤梁”。

白鹤梁高140米,仅比最低水位高2~3米,却比最高水位低约30米,几乎长年淹没于江中。

水位极低的年份,出水高度可至3米,古人关注枯水水位线在梁上的变化,通过在石梁倾斜面雕刻鱼和文字将其标出。

题刻主要记述石鱼出水的枯水现象和枯水程度、就石鱼出水现象与本年或来年农业丰收的关系发表的议论和观看石鱼的人的题名。

该题刻以坚硬岩石为载体、以雕刻石鱼为水位基准点、以镌刻数字或文字来说明当时水位与石鱼标准点尺度关系来记录水位的方式,是当地人基于自己传统的独立创造,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白鹤梁题刻是现存题刻数量最多、延续时间很长、相关信息最丰富、记录手段也较科学的古代水文题刻,也是当地人们依靠经验预示来年收成的民俗节庆的活动场所。

它是长江上游建立现代水文观测站前最重要的枯水水文信息来源,堪称中国古代的不可移动的实物水文档案库。

30、五岳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以佛、道人文景观之胜兼具自然景观之美的风景名胜区,属于宗教文化景观。

包括: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河南)、南岳衡山(湖南),泰山居首。

五岳是封建帝王封禅祭祀之所,它们不仅是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政治疆土的象征。

五岳的说法始见于《周礼》:

“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

五岳的思想是糅合商代以来的四方神和战国初期的五行观念而形成的山岳崇拜。

五岳是封建帝王加封的,汉以前五岳之制因势而异,汉武帝时,正式创立五岳制度,但以天柱山为南岳,隋文帝时将衡山定为南岳,五岳之制成为定制,唐玄宗、宋真宗时封五岳为王、为帝,明太祖时尊五岳为神。

唐宋以前,五岳是佛、道共尊,寺、观并存。

宋以后,佛、道展开争夺。

明清时期,南岳、北岳和中岳仍然保持佛、道共尊的局面,东岳和西岳则以道教为主,成为全国道教的中心。

除人文景观外,五岳的自然景观以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闻名于世界,“五岳归来不看山”成了登过五岳后的人们的共同感慨。

论述题

1、从文化遗产的定义谈谈你对奥运主场馆“鸟巢”申遗的看法。

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的遗留。

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三个层面的内容。

遗产保护学界的文化遗产,应具有珍稀性和经典型,需要加以人为干预才能继续保存下去。

根据以上定义,对“鸟巢”申遗分析如下:

(1)文化遗产首先必须是“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因此必须完成代际传递,而“鸟巢”显然没有完成代际传递,因此暂时不能列为文化遗产,不必申遗。

(2)“鸟巢”所代表的文化形态,不管是建筑形式,还是建筑背后的体育精神、奥运文化、中国文化因素,都没有终结,因此不是“一种文化形态终结之后传承给后继文化的遗留”。

因此暂时不能列为文化遗产,不必申遗。

(3)从保护的角度,不管列不列入文化遗产名录,“鸟巢”都将受到很好的保护,不必施加更多的人为干预。

“鸟巢”申遗从保护的角度看紧迫性不强、意义不大,因此也不符合遗产保护学界对文化遗产的要求,不必申遗。

综上,在目前看来,“鸟巢”不宜申报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鸟巢”建筑上的典型性,并不排除它几十年后被列为文化遗产。

到那时再谈“鸟巢”的申遗问题会更有意义。

2、谈谈你对遗产分类的认识。

完整版

遗产分类是遗产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反映了保护者对遗产性质的认识水平,是实施正确保护的前提条件。

《世界遗产公约》首先根据其是地球自然演变的遗留还是人类行为的遗留将人类共同的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对遗产的第二个阶层的分类就不是那么准确了,它将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碑/文物”、“建筑”和“遗址”三个并列的概念,但用同一分类标准无法在同一阶层来划分这三类遗产,同时这些类型的命名和它们的特征描述并不明确。

对自然遗产分类和各类遗产特征的描述,比文化遗产要清楚一些,第一类好像说的是包含古生物化石在内的地层结构即地质遗产,第二类好像说的是“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生物遗产(但也包括了地质和地形结构等内容),第三类比较清晰,应当是包括天然风景名胜在内的地貌遗产。

但这三类遗产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分类和描述也不是严密和科学的。

我们认为,遗产的分类需要掌握这样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遗产分类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

第二个原则是,遗产分类需要建立具有内在联系的、多层级的分类阶元系统,避免平铺直叙式的、单层级的、杂乱无章的遗产类型。

第三个原则是遗产分类的每个阶元都要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同一阶层的分类标准要相同,不同的标准只能在次一阶层中出现,否则就会造成分类的混乱。

第四个原则是遗产分类的每一阶层和每一单元都应当有统一的命名标准。

遵循这四个准则,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个合理的遗产分类阶元表:

1.自然遗产

(1)地学遗产

%1地史遗产

%1地质遗产

%1地貌遗产

(2)生物遗产

%1动物遗产

%1植物遗产

(3)自然景观

2.文化遗产:

(1)物质文化遗产

%1遗址

%1建筑及纪念物

(2)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产业、工艺

%1风俗、节庆

%1音乐、演艺

%1宗教、信仰

(3)文化景观

3.混合遗产简缩版:

遗产分类是遗产保护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反映了保护者对遗产性质的认识水平,是实施正确保护的前提条件。

《世界遗产公约》首先将遗产划分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类,这是非常正确的。

但对遗产的第二个阶层的分类就不是那么准确了,它将文化遗产分为“纪念碑/文物”、“建筑”和“遗址”三个并列的概念,但用同一分类标准无法在同一阶层来划分这三类遗产,同时这些类型的命名和它们的特征描述并不明确。

对自然遗产分类和各类遗产特征的描述,第一类是地质遗产,第二类是“动物和植物”栖息地的生物遗产,第三类是地貌遗产。

但这三类遗产之间也存在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