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入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32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哲学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佛教哲学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佛教哲学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佛教哲学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佛教哲学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教哲学入门.docx

《佛教哲学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哲学入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教哲学入门.docx

佛教哲学入门

佛教哲学入门

(哲萱按:

西历2008年11月18日台中教育大学在“圆善论”课中讲。

2009年3月20日哲萱整节录文。

4月5日季谦修订)

今天将整个佛学的大旨稍微说说好了,就从头讲起吧:

佛学,最先是因为释迦牟尼佛——他那时还没有成佛,应该称作释迦摩尼先生(笑)——看到所谓生老病死──他首先看到人间的苦,生起了一种要设法解脱的意识。

印度民族本来很注重修行,他也想通过修行解脱痛苦。

印度修行的方法叫做「冥想」,「冥」是表示很深远的,也带有一种超越的,超越于现实的意思。

「想」就是思维,冥想,是很深远又安定的思维,所以冥想又叫「静思维」。

「静思维」的音译为「禅」,这时候心念是定的,叫「禅定」。

这是一切要悟道者共通的修行法门。

释迦牟尼佛就是通过静思维的修行,悟透了人类痛苦的来源,以及解脱的办法。

他最先是跟印度一般的修行人做苦行。

苦行也有一种意义,锻炼你的心念要能够放下,能够离,能够舍。

就是你不要有欲望,凡有生命本来就有欲望,告子所谓「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类本能,是属于生理的,生理的本能是外在的,也是最粗重的,对生命有一定的影响,对心灵有很大的阻碍。

用苦行──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可以把这生理本能隔离、抛弃。

苦行有涵有一点意思是:

我连生命都不要了,我连「色体」都可以割舍,于是连着心里的一些欲望,透过苦行也可以割舍。

释迦牟尼经过五六年的苦行,他很精进,他的苦行故意做得比同修的人还要加倍的苦,但他还是没有达成到他理想中的了脱的境界,而且渐渐起了疑心:

「这就是办法吗?

」于是就离开了苦修的团体,去用自己的方式静坐、禅定。

在菩提树下坐下来,他就决心:

如果不悟道,誓不起坐,我就死在这里算了。

所以有些神话就说,他坐了很久,鸟粪都着在头上,一窝一窝的(笑),其实不是,是因为他的头发发变形了,变得很漂亮,这是「八十种好」的一种。

好了,到后来,终于悟道了。

他的悟道,在佛教神话和宗教历史中——为什么要说「佛教神话和宗教历史」呢?

因为印度人历史感不强,印度人过日子比较随兴,本来就对世间变化不很在意,中国人历史感很强,所以中华民族很早就有很精确历史记载,印度就不是,于是他们的一些事情就只保留在传说中,所谓传说,是一代代口耳相传,难免有很多加油添醋,所以我才说「神话」和「宗教历史」,不是真正的历史。

──在佛教神话中说,佛悟道以后,他非常喜悦,自享法乐,自己享受悟道所带来的愉悦,自享法乐两个七天,然后开始说法,说的是心中所证的法。

当时是现毗卢遮那佛法身,座庄严道场——就是示现出无限光明的宝相,而说法的道场也很富丽堂皇——说《华严经》。

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分为五个时段,首先说的法是《华严经》,叫「华严时」。

说法时有各阶层的修行人来听,结果二乘人以下——就是小乘的两种果位:

阿罗汉、辟支佛──从凡人修行到阿罗汉就很了不起了,而阿罗汉辟支佛以下,包括凡人——都如聋如哑,听不懂。

只剩下大菩萨可以听得懂,要不然今天你去看看《华严经》,你能看得懂吗?

看得懂,了不起,不过,我相信我们还是看不懂,是如聋如哑。

佛就想:

这样不行,如果我的法只有高程度的人听得懂,又怎么能度化众生呢?

于是佛就改变方式,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四阿含经》。

那时候应该没有很老,三十五岁,但是他现老相。

「老比丘相」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现丐帮帮主的相(笑)。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修行人所吃所用的东西都是托钵来的。

鹿野苑,可能就是人家养鹿的地方。

这样说比较合乎事实。

一般佛教徒把佛陀说法所在的「祇树给孤独园」说得很神气,这个叫作宗教的历史。

我看佛的道场没有那么富贵,假如那么好的话,佛就不可敬了。

所以我宁愿佛是非常辛苦的走一辈子,他走来走去,什么地方都可以弘法。

不要说那样票亮的,丰足的,要用黄金铺地才能买下来的土地,一定要像在台北忠孝东路北京中观村那样的地方才可以传法,我认为这样的佛并佛不可贵。

所以不要往佛脸上贴金,因为佛本来就是光芒万丈的,不需要,不需要你往他脸上贴金。

所以这和尚们都这样讲,我觉得并不妥当。

(学生问:

可是,这些也记载在经典里啊)──唔──经典上的记载,也是「宗教的历史」啊,那「祇树给孤独园」的那个「给孤独长者」真是那么富有吗?

我不相信,没这回事。

一个花园,不要说多大,能够以黄金都铺满地上,我不相信有这么富有的人,就是集合全国的财富,都不一定有这么多,所以这只是个神话。

但是无所谓,宗教人士愿意这样说也好。

譬如基督教圣经说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康德就说这样并不好,因为如果耶稣是木匠的儿子,则耶稣以人成道,可以供后人学习,就很可贵。

但如果是上帝的儿子,则不可贵,因为凡人就不能以他为老师了。

这就如同世俗总比较尊敬白手起家的人,含着金汤池出世,而终身富有,就不可敬了。

他现老比丘相,在鹿野苑说阿含经。

华严经叫第一时,这叫第二时。

《阿含经》共有四部──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最主要的是说三法印,四圣谛,十二缘生,八正道等,就讲这些。

其中四圣谛尤能概括佛法要义,所谓「圣谛」,就是「佛教的真理」,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个字──也就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个观念,这四个观念,又分为两组。

依佛的看法,世界是苦的聚集,叫「苦集」,最深层意义的「苦」,是以「无常」来规定,所谓「无常即苦」,生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无常的,都是苦的聚合,既然是苦,又是苦的聚集,无所不苦,真是个苦海。

所以人总希望能够「灭苦」,灭苦就要「修道」。

所以「苦集」是一组,「灭道」是一组。

苦集是现实的状况,灭道是走向超越的修证。

阿含经说:

「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所以苦当知,要知苦,集当断,要断集,灭当证,要证灭,道当修。

合起来是「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简单地讲,阿含经所讲的就是要人知道世间是苦,人生是苦集,你要解脱这苦集,就要修道而入灭,入灭就是所谓「证涅盘」,「涅盘」就是「纯粹寂静」的意思。

比照佛教后来的发展,我们称四阿含所讲的教法,叫作「小乘」。

「乘」是车子,「小乘」就是小车子,小车子是什么意思呢?

只能载一个人,叫「自度」,叫「自了」,所以阿罗汉我们又叫他「自了汉」,「自了」就是自己证成了,自己成佛了,自己寂灭了,自己涅盘了,这就完成了修道的历程。

按照真实历史,佛在世的时候,就只说了这四阿含,叫做「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的「教」,比照后来的发展,称为「小乘法」。

但是这个法也很多,累积起来,这也叫藏,而且有三藏,称为小乘三藏。

修小乘三藏教法的,天台宗就叫他「藏教」。

佛入灭──就是涅盘──入灭以后,一些后来的修行人,怀念佛之所说,自己入定也有所证,渐渐去演绎佛所说的道理。

就着佛在世所说的教理引申开去,认为佛好像还没有把意思说完,于是就有佛灭后几百年间所谓「集结」的经典,其实就是这些修行人集合起来开会,说我听过什么,我听过什么。

其实不是他真的听过什么,因为佛已经不在几百年了,应该说,是他在修行的境界里面悟到什么。

大家认为不违佛理,于是就相互承认,也算佛说,也成为「经」,这种经典就渐渐关注到万法存在的问题,而不只是关注到自己的心,所以小乘的修行只是要证空,证我这里空,所谓「此有故彼有」,我的心有所造作,于是就有了所造作的世界,「此灭故彼灭」,我的心灭了,那世界就灭了。

用这个「灭」的方式,让自己的心归于安定,甚至归于最深的寂静,称为「寂灭」。

但那证悟只证了自己的心的绝对定静,永不再起念,与心外的万法是隔离的,是不管万法的,叫做「灰身入灭」。

不过后来修佛法的诸大菩萨,他认为佛的教理不应该是如此而已,所以就有了「大乘经典」。

大乘就是大车子,车子为什么要大呢,因为要载着众生,最后不仅是载着众生,是载着万法。

所谓要渡尽众生,渡尽万法。

为什么要渡尽众生呢?

到最后他们思考的结果认为,众生与自己是同体的,甚至万法就是自己,所以假如你只渡自己,你并没有真的渡完自己,你必须要把众生都渡尽了,把万法都渡尽了,你才真渡尽了自己,所以说「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大家不要认为这个愿有多特别,这并不特别,因为你如果对众生与万法有所认识,你就非这样不可,这就是大乘精神。

「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这本来就是理该如此,不是观世音、普贤与地藏王等菩萨特别的主张。

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也都认为是佛所说。

照实际历史,其实不是佛所说,但在宗教历史中,可以认为是。

当然如果深入研究佛教的哲学,佛所说的原始佛法里有没有蕴含大乘的意思呢?

当然可以说有,可以从阿含经里面发挥出这些意思,因为解脱既然是生命中的事,生命是活在现实中的生命,是活在世界上的生命,如果不渡尽众生,不渡尽万法,可见对生命的意义还不能完全了透。

如果生命与世界隔绝,那你怎么去解释原来的世界呢?

所以必须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结果,必定得到一个结论:

众生与世界跟你的生命是一体的,所以你非渡尽它们不可,你就走入大乘了。

大乘所说的是方等经,称为「方等时」。

什么叫方等?

方就是大方,等就是平等,大大方方广大无际与佛智慧平等平等的法,这就是第三时。

方等经的特色是「责小弹偏,叹大褒圆」,「责小弹偏」,责就是批评,弹就是讥斥,小跟偏都指小乘而言,就小乘的法有所批评,有所讥诮,「叹大褒圆」,他赞叹大乘,褒奖圆满。

「责小弹偏、叹大褒圆」,是天台宗总括第三时,大乘方等时的说法特色。

佛既然又讲了小乘,又讲了大乘,说了很多法,对于这些法,我们要怎么样来消化它呢?

因为佛一直教人不能「执着」,执着就是「有」。

所谓「此有故彼有」,你心中一有执着,对象一定受你扰乱,你对世间一定只有迷惑,没有「明」,叫作「无明」,所以你的执着就是「无明」。

造成眼前的无明之惑的,就是生命原始的「无明」的作用,由于生命长久以来的无明作用,你的生命与世界因此充满了无明。

因此,要清净,就不能执着。

所以到第四时,开始说「般若」,叫「般若时」。

什么叫「般若」?

又译为「智」,所以我们也叫「般若智」。

「般若」一辞的梵音为「普拉泥呀」,翻译成汉文的意思是「智」或「智慧」,用音译就写成「般若」,这两个字用古音念出来,声音与梵文是相近的。

如果翻为「智慧」,平常我们也讲智慧,大体是儒家的意思,但是般若跟儒家的智慧意义不大一样,佛家的般若智慧专门破有,破执着。

所以我就说般若是「佛教的智慧」、「专门破有见空的智慧」。

它有特别的意思的,因此,玄奘在翻译的时候,不翻智慧,他都翻般若,以免与中国儒家「知仁者智」的「智」混淆。

佛到了第四时所说的般若,意义涵盖甚广,不只是普通执着要破,就连佛说的法,都不能执着,都要破掉,所以佛在第四时就说一切皆空,连我所说的法都空。

《金刚经》就说:

「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他做了个比喻,像渡船一样,这个船能够渡你到彼岸,这是法,但到了彼岸,要下船,不要背着船上岸,也就是修了道,得了法,这些法不管有多难得,都应该舍弃,何况非法?

所以一切皆舍,这样就是般若精神。

所以般若精神就是「融通淘汰」,融通,不要执着一处,淘汰,把你心中的所知甚至所证都要忘掉。

佛讲般若以后,已经老了,最后还讲两部经,是为第五时。

一是《法华经》,一是《涅盘经》。

法华是一个简称,全称是《妙法莲华经》。

第五时这两部经,就是「圆教」的经典。

刚才不是说有藏教吗?

小乘是藏教,般若叫通教,大乘经叫别教,法华跟涅盘叫作圆教。

天台宗判教把佛一生五时说法的全部内容,归结为「藏、通、别、圆」四教,也就是分为四大类四个层次。

佛的全部教导,就这么多,这就是所谓的「佛教」。

其中大乘经为什么称为「别教」呢,因为它有「特别」的意思,这个「别」一方面不是小乘,一方面不是圆教,所以叫做「别」。

华严宗也判教,华严的判教把佛法分为「小、始、终、顿、圆」五大类。

法华经判四教,华严经判五教,其内容是相差不多的。

很明显的,华严的「小教」即是天台的「藏教」,其「顿教」很类似天台的「通教」;牟先生依华严的「始教」和「终教」,把把天台的「别教」分为两个阶段,叫「始别教」「终别教」,而华严经就摆在终别教里。

到了唐朝贤首和尚以华严经为宗,自判华严经为圆教,叫「华严圆教」,这样的判法称为「华严宗」。

「藏通别圆」是隋朝智者大师所判,以法华经和涅盘经为圆教,称为「法华圆教」。

因为智者大师成道后住在天台山德清寺说法,所以后人就以天台山作为宗派的名字,叫「天台宗」。

我今年暑假去宁波,宁波的朋友们带我去天台山国清寺参拜智者大师的道场,引为人生一大乐事。

判教以圆教为最高标准,什么是「圆教」呢?

圆教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圆满」,一个是「圆融」,从圆融讲无碍,叫「圆融无碍」,从圆满讲无尽,叫「圆满无尽」。

这两个特色是圆教的标志。

天台和华严都说自己所宗奉的的教是这样的,都认为自己所说的圆,是圆融无碍圆满无尽。

于是,接下去,我们应该看圆融跟圆满怎么样表现。

如果直接从天台圆了解起,不太好了解,要对照一下才比较容易,所以我们从华严圆教说起。

华严自己认为是圆教,在天台宗判是别教,别教就不是圆教,既跟小乘有别,也跟圆教有别。

华严宗是后起的,先前已经有天台宗了,天台判法华涅盘为圆教,华严宗主华严经,以华严经为圆教。

那岂不是有两个圆教吗?

牟先生在这里就下了一个评判:

「圆教只能有一个,如果还有第二个,也是同一个圆教。

比如无限就一个无限,无限之外怎么能还有一个无限呢?

所以圆满只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

如果出现了两个,必定一是真,一是假。

」这道理古人也知道的,所以贤首和尚在天台早已判了法华涅盘为圆教之后再作教判,他一方面既以华严经为圆教,又不能否定法华为圆教,这样就说不下去了。

于是,贤首和尚就创了两个词语,一个是「同教一乘圆教」,一个叫「别教一乘圆教」,华严就是「别教一乘圆教」。

我们刚才讲过别教,天台宗说别教就是和圆教还有不同,也就是说尚有一层之隔。

那华严宗说自己是别教一乘圆教,他的「别」的意思,就不是「有别于小乘与圆教」的「别」,而是「特别」的「别」的,说华严是最特别的,所以称为「别教一乘圆教」。

好,假如说它是特别,那么天台的圆教放哪里去呢?

于是贤首和尚发明了「同教一乘圆教」一辞,两圆教并立。

像这样就说不清了,所以这是一个「遁辞」,就是词穷,没有办法了,只好这样判,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遁辞知其所穷」。

要不然你就像天台宗明白地说华严经不是圆教一样,也说法华经不是圆教总之,不可以说两个都是圆教。

那么,华严圆教怎么说的呢?

我们先从大乘学派的两个系统来说。

本来佛教在印度,自己就有分派,分宗。

就是「空、有」两宗。

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原有的两个宗派。

所谓「空宗」,以讲「空」为主,那些经典讲空呢?

般若。

所以讲空就是般若学。

而这个讲空的般若学,如果我们探讨一下,般若就是空,表面的意思就是放下执着,深层的意思就是照见万法无自性,万法没有自己存在的性相,用康德的辞语说;就是它们只有现象义,而现象乃是对着有限心「现出来」的「象」,并不是真实而独立的存在。

从这种现象没有「真实的存在的意义」的观点而说万法是「空」。

而从主体来讲,就是去掉执着,从「没有执着」,而说「空」。

因为你有执着,万法就相应着此执着而有了「相」──对此执着的心现起了「象」──叫做「现象」。

所以六祖慧能才说「无念、无住、无相」,无念是从主体来说的,凡是心上一起念就起了执着,心念就会停住在某一处,而引发了知见,而有了「相」。

你这里没有起念,就无所执着,无所停住,无住,就是你不停在那里,就没有现象发生,无相,就没有任何表象出现,你的世界就没有现象的意义,就是「空」。

什么叫现象?

「现象」一辞是译自西方的Phenomena,我们翻译得很好,现起来的相叫「现象」,什么是现起来的象?

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假如没有现起来哪有象呢?

那所谓现起来,对谁而现呢?

是对人的「认识主体」而现,对人的认识能力而现。

我们都是人,人的心灵结构都差不多,所以,我们眼前都有现象,而且眼前的现象大略相似,这样我们才可以沟通。

现在我站在这里,我手上有一支粉笔,你有没有看到?

(有。

)那你还没有悟道!

(笑)因为你所看到的是「现象」。

这是对你的念而有住,所以才有现象。

当然佛也不一定就说没有见到,但他是另一种见法,另外的见法就是见「物自身」。

物自身就是「物之在其自己」,物回归他自己,物没有被你的认识所牵动,所拉扯,所揪起来的原初状态。

譬如本来是一湖秋水如镜,你投下一块石头,起了涟漪,又如本来床单铺得很平,你去一拉,床单不是皱了吗?

涟漪动荡,平地起风波,就是现象。

等到你又把他回平了,又看不到皱褶了,那才是水和布的原始本相哩!

所以,你放回去吧,请你放回去,你不要那么执着了!

你把世界执着成这样子,整个宇宙都是你执着出来的知道吗?

所以你很伟大。

(笑)你越伟大,你离道越远,你愈沾沾自喜于人类的伟大,悟道愈慢。

所以物有其「在其自己」的一面,这在禅宗叫「本来面目」。

所以凡人所见的是现象,现象是对你的识心所现的相,你有识心,就是你有造作,你的造作就由于你的无明,世界就染上你的造作,整个世界都是无明的存在──这不是很有意思的想法吗?

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没有现象义,空是因无念而无住而无相。

小乘就已经能够见空,小乘也有般若,也不执着,大乘当然也不能执着,所以空宗的般若通于小乘与大乘,所以空宗般若学叫「通教」,两面通。

印度原有专弘扬这套学问的学派,叫「空宗」。

道理是不是只有「空」呢?

不是,不能只讲「空」,还要讲「有」,以讲有为主的宗派叫「有宗」,有宗来解释世界的存在。

你说世界是假的,是人的识心所造,当你这样解释的时候,你就承认你的识心有所「造」,这不是有了吗?

所以空宗有宗其实是讲同样的事,只是从不同角度看。

空宗不否定有,假如否定了有,哪里还有空呢?

有宗并不否定空,说有的目的是要说明这个世界的有都是假的,所以有是「假有」,当认识到有是「假有」的时候,这个「有」本身不就是「空」了吗?

这样的「空」是「真正的空」,说「真空」的时候,必定是从「有」看出「空」来,要不然就只有虚无,以虚无为空,叫「顽空」──顽固的空。

空是真空,有是假有。

所以从「空」一面看,真空里面有有,只是你不执着于有。

从「有」一面看,既然你认为有是假有,所以有本身就是空。

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

有宗就是来解释世界,就是来说明万法的来源,以及万法的特性。

说明不是要你执着万法,而是要告诉你万法是这样来的,他的来源是假的,万法的来源是如此如此变化的,这如此如此的变化都是假的,所以讲「有」的目的是要你证「空」,但是首先要对诸法有所认识。

刚才说对法有所认识后,你会了解到众生与法与你同体。

这就走入大乘了。

所以有宗是大乘,空宗通于小乘跟大乘。

而有宗,要解释万法存在,彻法源底。

贯彻到法的根源,用牟先生的话讲,就是「对万法做存在的说明」,对万法的存在做说明,这就是大乘的特色。

你要了解万法,了解万法的来源,以及了解万法的特色,这样你才可以从万法的纠结中明白过来,也可以说是渡化了万法。

在印度佛学中,解释万法的来源有有两个系统。

第一个是阿赖耶系统。

第二个是如来藏系统。

第一种用阿赖耶说,阿赖耶就是种子,种子的集合成为阿赖耶。

种子集合后,它会活动,活动就是心,所以阿赖耶也可以说就是心。

心的活动叫作识,所以称阿赖耶识,又叫种子识。

什么叫种子?

众生的生命活动所造的业,一点一滴都存在他生命的园地里,时机成熟,它就会发作,那发作又变作后来发作的种子。

种子是因,发作是果,因果一直循环,越累积越多,累积到最后有生命出现,有生命后继续更累积更多,所以轮回不醒,这都是阿赖耶的作用。

其实阿赖耶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内容的意思,为什么大乘有阿赖耶的说法?

这要追遡到佛说四阿含的时候,他一开口就说十二缘生,他说人生是苦,世界是无常。

那为什么人生是苦,世间是无常?

因为生命的来源就是错误的,不正常的,生命从「无明」而来。

延续这种对人生的观点,就造成后来用阿赖耶解释世界,来解释人生,解释万法的系统。

阿赖耶不仅是你主观生命,连客观的万法都是你的阿赖耶。

所以用阿赖耶来说世界,没有主客之分的,主客都是阿赖耶。

众生无知,往往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一方是你认为是自己生命的主体,一方是你主体所面对的客体,其实没有所谓主体客体,只不过都是阿頼耶的作用而已。

所以阿赖耶这个系统,又称唯识系统。

所谓「唯识」,就是「只有识」。

什么意思?

就是没有识的对象。

识的对象也是识,就是心啊。

所以不仅主体是心,客体也是你的心。

你的心把自己分成两面,一面认为这是我,一面认为这是外在的世界。

其实不是,只有你的心,你自己的生命也是你的心所变,你的世界也是你的心所变。

所以叫「境不离识,唯识所变」。

在这里不是有一个消息了吗?

什么叫万法?

万法就是你自己啊。

如果你明白了,整个宇宙就是你。

这通于陆象山所说的「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但陆象山所说的“「吾心即宇宙」的「心」是清明的道德心,而佛教唯识宗说这都是无明,整个生命是染污的,把自己又切开为两面,而且你认为环境都是外在的,其实是你把环境污染了。

这种系统叫作阿赖耶系统,又叫唯识系统,他讲的心是虚妄的,所以又叫妄心系统。

这都是同一个意思,说众生的本性是虚妄的。

用妄心的系统来解释万法的沉沦,人生的痛苦,这是很顺当的,因为你的生命之根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到最后你以为你有个「我」在,你有拥有的需要,拥有就贪,拥有而不得就发怒,发怒就嗔,所以贪嗔痴一起来,而它们的根本是痴,愚痴。

愚痴就无明,不明白道理。

他这样解释为什么万法沉沦,为什么时空无常,为什么人生痛苦。

这样解释很方便,因为生命的来源是无明。

但是,佛教之所以成为教,本是要教众生成佛的,而唯识宗要解释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就有困难了。

从阿含经以来,就存在着这个问题──解释苦集很清楚,解释灭道就不清楚,也就是无明的生命凭什么能成佛,不容易说明白。

这个系统很像朱熹,朱子说人的心属于「气」,我们人心是不可靠的,我们生命的活动都不可靠,那请问我怎么成圣人?

这与唯识系统的困境一样。

所以人的头脑大略相似,各个民族所发展出来的学问大略相似。

唯识系统解释世界的染污是直接的,解释成佛之道是间接的。

怎么间接?

必须听闻佛法,所谓「正闻熏习」,但如果没遇上佛呢?

岂不无望了?

所以进一步说我们生命中自然有清凈种子,既然生人命是从无明而来,怎么会有清凈种子呢?

又解释不清了,最后只好说:

「总之有就是了。

」(笑)他们真的这样解,叫「本性住种」叫「法尔本有」,在道理上本来就有了,就住在本性中了。

像这些解释都是搪塞,理论不完整。

所以后来发展出更完整的理论,就是在阿赖耶识上面再加一层,称第九识,即是阿摩罗识,是清净识。

其实加这第九识是不合法的。

最后,为了不要混着过,只好衍生出「如来藏系统」,就是以「如来功德」作为众生的本性。

如来藏(音zang四声)在还没有发展出来之前叫如来藏(音cang二声),就好象宝藏,这宝藏还不是现实的宝,它还藏在山里面。

什么叫如来,如来就是佛,所以众生本性是如来的本性,认为生命的本源即具有佛的一切功德,一切清凈性。

佛的清凈功德是很多的,有如恒河沙数,以此作为众生的本性,所以叫「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意思就是说,众生本质是清凈的。

众生本质,说性说是「佛性」,说心叫作「真常心」,所以「如来藏系统」,又叫「真常心系统」,或「真心系统」。

这个系统和刚才所说的「妄心系统」「阿赖耶系统」「种子识系统」相对,有宗就这两个系统。

而既然讲如来藏、真心,它对于成佛是积极的,是直接的,为什么人能修成佛,因为人本来就是佛,本来就具备佛性,所以佛学要讲到佛性,是经过长期的发展的,在阿赖耶系统里,没有所谓佛性,只有污染性,要讲佛性必须讲到真心系统,而这个佛性一定是无穷无量,叫恒沙佛法佛性,而且叫如来藏,所以连起来是「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这对于成佛的可能性之解答说是方便的。

但如果众生本性是清凈的,怎么还有污染的人生和世界呢?

又不方便说明了,于是就要有一个转折,就是这条线一划(板书,划一条横线),在这个地方(板书,在横线中间点一个点)有一下「无明风动」。

本来平静的水,忽然吹来一阵风,水就起皱褶了,也就是不干凈了,一不干凈,一直往下走,一直往下走,就好像一潭水平伏如镜,投下一颗石头,起了一阵涟漪,这涟漪越扩越大,它有「蝴蝶效应」,到最后波涛汹涌,完了,成了一片苦海。

所以,当你有不清凈的时候,不要顺着走,要把它逆回来,马上把它消除。

这在平常都要这样做,何况是整个长远的人生?

是几世几劫以来你就堕落在无明当中,累积了无明的业力,终于堕落在世间,所以我们要修回去的路是很长远的。

我刚才问说你有没有看到我拿粉笔,你说有,你就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