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3265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6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docx

风城地区稠油粘度特性研究总结汇报

1地质概况

风城油田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端,距克拉玛依市东北约130km,该区北界为哈拉阿拉特山,东邻夏子街油田,南邻风3井区和沥青矿(已废弃),西面为重32、重检3井区,勘探面积约200km2。

井区内平均地面海拔380m,由于差异风化作用,地形起伏较大,残丘断壁四处可见,形成了有“风成城”之称的风蚀地貌。

区域构造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断褶带的夏红北断裂上盘中生界超覆尖灭带上,北以乌兰林格断裂为界,南邻玛湖凹陷北部斜坡带。

风城油田自上而下地层可划分为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齐古组、三工河组、八道湾组,三叠系,二叠系及石炭系。

侏罗系与上覆和下伏地层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侏罗系上统和下统之间也是角度不整合接触。

其中八道湾组在重40-重14井一线以北区域缺失,齐古组在乌兰林格断裂上盘和风16井北断裂以北区域缺失。

风城地区地下浅层蕴藏着丰富的稠油资源。

50年代中后期就发现了稠油,由于原油粘度高、流动性差,受当时工艺技术条件限制,未进行重点勘探。

到80年代初期,随着开采工艺及技术水平的提高,风城地区的稠油勘探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7年新疆油田公司对风城地区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部署滚动评价井63口,并对部分评价井进行了取样分析,在此过程中发现风城地区原油粘度普遍偏高,部分原油在50℃时粘度达到了上百万,并且发现在不同时间取得的相同层位、同一口井的原油样品粘度差异较大,为了准确取得风城地区原油基础物性资料,必须对目前的粘度测试方法进行详细分析论证。

2基本概念

2.1粘度的定义

粘度是评定液体流动性的指标,它表示分子之间作相对运动时分子之间内摩擦力的大小,液体的粘度一般可以由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来表示。

1)动力粘度又称绝对粘度,是指液体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单位是Pa.S,通常的使用单位是mPa.S。

动力粘度的物理意义可以理解为:

在单位接触面积上,相对运动速度梯度为1时,流体所产生的内摩擦力,由下列牛顿方程式所定义:

式中F——作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层间的内摩擦力(剪切力),N;

A——两相流层间的接触面积,m2;

dv——两相流层间的相对运动速度,m/s

dl——两相流层间的距离,m

η——液体内摩擦系数,即该流体的绝对粘度,Pa.S;

2)运动粘度vt:

是指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数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即vt=ηt/pt单位是m2/S,通常的使用单位是mm2/S。

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分别用旋转粘度计和毛细管粘度计来测定。

原油含水率、测试方法、仪器类型、选用的剪切速率值等因素对实验室测得的原油粘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讨论影响原油粘度测定值的因素。

2.2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

绝对粘度不随剪切速度梯度dv/dl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系称为牛顿体系,其η在一定温度下为一定值;如果η不是定值而是随dv/dl的变化而变化时,称为非牛顿体系。

一般的液体油品为牛顿体系,但当有蜡析出或含有较多的沥青质或加入聚合物添加剂后,则往往是非牛顿流体。

3风城地区超稠油粘度测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含水率的影响

在实际的稠油开采过程中,由于蒸汽吞吐向地层注入了大量的高温高压水蒸汽,极大地改善了油层中稠油的流动性质,有利于稠油的采出,但同时将会产生稠油乳状液,特别是W/O型稠油乳状液不利于采出液在地层、井筒和地面集输管线中的流动。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环烷酸等极性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和乳化能力,是原油中的天然乳化剂。

对于绝大部分原油,沥青质乳化能力最强,无论是以分子状态还是以微粒状态存在,沥青质作为乳化剂都可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对乳化起关键作用。

风城地区稠油中含有很高的胶质和沥青质,从目前的检测数据来看,一半以上的原油胶质和沥青质总含量大于30%,平均值为28.31%,酸值平均为5.31mgKOH/g油,可以看出,风城地区稠油中含有较多的极性很强的胶质、沥青质、环烷酸等天然乳化剂,在开采中可以形成稳定的油水乳状液。

SY/T0520-1993《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平衡法》中第1款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含水不超过0.5%的原油的粘度。

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如果脱水原油含水率达不到0.5%以下,会对原油粘度参数造成较大影响。

将不同时间取得的风重009井、风重003井原油经脱水后加自来水并高速搅拌,配制成不同含水率的稠油乳状液,分别在30℃、50℃、70℃、80℃下测定粘度数据,结果见表1。

表1不同含水率下稠油粘度数据对比表

井号

层位

取样日期

含水率%

动力粘度mPa·s

30℃

50℃

70℃

80℃

风重009

J1b

2007-10-10

0.3

984000

61400

7724

3379

1.0

998000

63500

7763

3385

5.0

1040000

71200

9345

4020

8.0

1080000

74864

9778

4211

10.0

1300000

91780

11622

4907

15.0

1410000

86600

11448

4820

20.0

1550000

105000

14157

6429

25.0

1720000

113000

15422

6732

29.3

1950000

125000

16172

7000

风重009

J1b

2007-10-24

0.1

360000

28800

4310

1980

5.0

376000

31300

5060

2140

10.0

398000

34200

5690

2420

15.0

413000

35700

5920

2510

19.5

422000

36600

6069

2560

风重003

J1b

2007-09-16

0.8

639000

44151

6209

2747

3.0

673000

47390

6419

2831

5.0

764000

52030

7356

3505

6.0

500000

36112

5009

2292

8.0

771000

52152

7262

3270

10.0

733000

51091

7220

3289

12.0

835000

55536

7723

3326

15.0

795000

56964

8036

3549

20.0

847000

59322

9013

3854

由表1可以明显看出,随着原油含水率的增大,粘度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例如风重009井J1b(取样时间2007-10-10)原油含水率达到30%时,其粘度大约是脱水原油的2倍。

风重003井J1b(取样时间2007-09-16)原油含水率为20%时的粘度是脱水原油的1.33倍。

图2风重009井J1b(2007-10-24)稠油不同含水率下粘温关系曲线

图1风重009井J1b(2007-10-10)稠油不同含水率下粘温关系曲线

 

图3风重003井J1b(2007-09-16)稠油不同含水率下粘温关系曲线

3.2测试方法的影响

3.2.1旋转粘度计法测定动力粘度

研究院实验中心使用美国产的博力飞系列流变仪,重油公司目前使用新购置的安东帕流变仪,这两种仪器都执行石油行业标准:

SY/T0520—93《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法》,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含水率不超过0.5%的原油的动力粘度和表观粘度。

测试所使用的仪器型号、测量范围、精度等见表2。

表2旋转粘度计、流变仪的型号及动力粘度测试范围表

仪器名称

仪器型号

测量范围mPa•s

精度

温度范围

控温精度

使用

单位

博力飞旋转粘度计

LVDV-Ⅲ+

1.2~6×106

±1%

-20℃~300℃

±0.1℃

研究院

RVDV-Ⅲ+

20~107

±1%

-10~120℃

±0.1℃

安东帕流变仪

MCR51

1~109

±1%

0℃~200℃

±0.05℃

重油公司

3.2.2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定运动粘度

运动粘度测定仪的主体部分为毛细管粘度计,主要用于测定液体运动粘度,可测液体温度范围:

0℃~80℃,执行标准为《GB/T11137-89深色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逆流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此标准适用于深色石油产品,不适用于测定沥青的粘度。

可测液体粘度范围见表3:

表3逆流毛细管粘度计尺寸和运动粘度范围表

尺寸号

粘度计常数C(mm2/S)/S

运动粘度范围vtmm2/S

毛细管内径mm(+2%)

100

0.015

3~15

0.63

150

0.035

7~35

0.78

200

0.1

20~100

1.02

300

0.25

50~200

1.26

350

0.5

100~500

1.48

400

1.2

240~1200

1.88

450

2.5

500~2500

2.20

500

8

1600~8000

3.10

600

20

4000~20000

4.00

/

60

12000~60000

4.50

/

66

13200~66000

5.00

试样的运动粘度按式

(1)计算:

vt=C·t………………

(1)

式中:

C——粘度计常数,(mm2/S)/S;

t——试样的流动时间,S。

3.2.3两种方法检测数据对比

2007年以来,对风重地区八道湾、齐古组储层稠油、超稠油进行了51井次的原油粘度测试,通过对该地区原油粘度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老井的原油粘度与新井新测得的粘度数据有一定的差异,即使是相邻井,其粘度数据也差异较大。

例如,老井重44井与新井风重006井相邻,但原油粘度资料显示,在50℃条件下,重44井J3q2原油粘度为23020mPa·s,而风重006井J3q2原油粘度为185000mPa.s(2007-7-30测试),二者粘度值相差较大。

老井粘度数据为前期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得,新井粘度数据为目前使用的旋转粘度计法(DV-Ⅲ+型旋转粘度计)测得,从表4中发现风重地区老井粘度数据普遍低于新井。

表4风城地区部分原油粘度数据表

层位

井号

粘度(50℃)mPa·s

备注

层位

井号

粘度(50℃)mPa·s

备注

J3q2

Z114

3385

老井

J3q3

重检3

4000

老井

Z113

5505

重19

3122.5

Z117

9495

重10

35475

重33

7220

风重001

448000

新井

重32

7847

风重010

81125

重1

23091

风重015

161741

重44

23020

风重016

316000

风重005

7180000

新井

风重018

9575

风重006

185000

风重023

13320

风重007

25300

重55A

684000

风重013

38700

重57

2100

风重017

15580

重58

20514

重59

88857

J1b

重046

3469

老井

J1b

风重003

126625

新井

重43

10135

风重004

37187

重45

21450

风重009

59442

重24

7492

风重018

9275

重26

10509

风重019

9462

重14

16198

风重024

9313

风重001

9413

新井

重57

56300

风重002

49867

重58

6465

为了分析毛细管粘度计法和旋转粘度计法对稠油粘度测定数据的影响,选取风重009井、风重003井、重58井、风重016井脱水原油样品,在50℃、80℃下分别使用旋转粘度计法和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定粘度数据,结果见表5。

表5旋转粘度计法和毛细管粘度计法测试原油粘度对比表

井号

取样日期

密度(20℃)g/cm3

动力粘度mPa·s(50℃)

动力粘度mPa·s(80℃)

备注

旋转粘度计法

毛细管粘度计法

误差%

旋转粘度计法

毛细管粘度计法

误差%

风重009

2007-10-10

0.9663

61400

52550

7.76

3379

2759

10.10

风重009

2007-10-24

0.9628

28800

22558

12.15

1980

1680

8.19

风重003

2007-09-16

0.9660

44151

40883

3.84

2747

2466

5.34

重58

2007-08-16

0.9528

6465

6353

0.87

650

546

8.18

风重016

2007-08-16

0.9685

527000

461771

6.20

16680

14250

7.9

2007-08-16

0.9810

430000

445794

1.80

14980

14562

1.4

2007-08-17

0.9750

316000

298185

2.90

11370

10056

6.2

备注

25℃下标准油粘度96320mPa·s;

旋转粘度计法测得粘度97250mPa·s,相对误差0.96%;

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得粘度97692mPa·s,相对误差1.40%。

通过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方法允许的测量范围内,使用旋转粘度计法和毛细管粘度计法测得的原油粘度相差不大,可以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是准确可靠的。

3.3检测仪器设备的影响

首先需要用已知粘度的标准油校正DV-Ⅲ+型旋转粘度计,如果测得的标准油粘度值与实际粘度误差在要求范围内,则说明DV-Ⅲ+型旋转粘度计测得的原油粘度值是否准确有效,校正结果见表6。

表6标准油校正DV-Ⅲ+型旋转粘度计数据列表

标准油型号

温度℃

标准粘度

mPa.S

剪切率1/S

测定粘度

mPa.S

相对误差%

备注

100000

25

96320

2.00

97250

0.96

60000

25

55040

4.00

54930

0.20

30000

25

30720

5.00

30500

0.72

12500

25

13000

10.00

13120

0.92

为了证明DV-Ⅲ+型旋转粘度计、MCR51型流变仪的准确性,研究院实验中心和重油公司同时针对重58井J1b(2007-08-01)、重58井J1b(2007-08-16)、脱水原油进行粘度测试,结果见表7。

表7重58井脱水原油粘度对比

温度℃

重58井J1b(2007-08-01)

重58井J1b(2007-08-16)

粘度mPa.S(DV-Ⅲ+)

粘度mPa.S(MCR51)

相对

误差%

粘度mPa.S

(DV-Ⅲ+)

粘度mPa.S

(MCR51)

相对

误差%

20

301000

288200

4.34

237000

224000

5.64

30

73824

73530

0.40

58889

58810

0.13

50

7723

7659

0.83

6387

6470

1.29

80

675.7

696

2.96

569.3

614

7.56

100

202

223

9.88

181.4

194

6.71

120

81.9

90.2

9.65

76.1

78

2.47

150

29.8

30.8

3.30

28.2

31

9.46

 

 

图4重58井J1b(2007-08-01)原油粘温曲线图5重58井J1b(2007-08-16)原油粘温曲线

从表7中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相同的原油样品,DV-Ⅲ+型旋转粘度计和MCR51型流变仪所测得的粘度数据相差不大,相对误差都在10%以内,符合SY/T0520—93《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法》中再现性规定,即非牛顿流体再现性误差小于20%,牛顿流体再现性误差小于15%。

3.4剪切速率的影响

原油在低温下一般属于非牛顿流体,同一温度下粘度随着剪切率增大而减小;高温下,原油一般表现为牛顿流体特征,一定温度下粘度是一个定值,不随剪切率而变化。

选取重58井原油(O2007-13680),在同一温度下选择三种剪切率测试原油粘度,结果见表8。

表8重58井原油(O2007-13680)粘度随剪切率变化数据表

温度℃

剪切率1/S

粘度mPa.S

30

1.25

59200

2.25

58889

3.0

58750

50

12.0

6417

20.0

6387

27.5

6382

80

25.1

568.5

40.9

569.3

57.7

568.5

100

6.6

181.8

11.2

181.4

15.8

181.2

120

16.5

76.3

25.7

76.1

37.0

76.2

从表8中可以看出,重58井原油在30℃、50℃下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性质,粘度随剪切率增大而减小;80℃、100℃、120℃下表现为牛顿流体特性,粘度为一定值。

风城稠油含有较高的胶质沥青值,低温下一般属于非牛顿流体,检测其粘度参数时所选用的剪切速率不同,测得的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大而降低。

例如

 

图620℃下风重001井原油粘度与剪切率关系图图730℃下风重001井原油粘度与剪切率关系图

 

图850℃下风重001井原油粘度与剪切率关系图

从这三张图中可以看出,低剪切下风重001井原油在20℃、30℃、50℃时均表现为非牛顿流体特性,对于非牛顿流体来说,同一温度下,其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8中曲线可以看出,50℃时风重001井原油在低剪切率下表现出明显的非牛顿流体特性,粘度随着剪切率的增大而降低,当剪切率达到5S-1以上时,原油表现出了牛顿流体的特性,剪切率增大时粘度趋于稳定。

3.5热处理过程中放置时间的影响

SY/T0520-1993《原油粘度测定旋转粘度计平衡法》中第4.1款“试样及预处理”中规定:

将试样分装在磨口瓶中,置于恒温浴密闭加热至80℃,恒温1h后取出,自然降至室温,在暗处存放48h后可供使用。

在实际检测中由于样品量大、周期短,样品脱水处理后一般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存放48h后使用,为此以风重003井、风重009井原油样品为代表,经过热处理后分别放置0h、4h、8h、16h、24h、48h后测定其粘度,分析不同放置时间对样品粘度的影响,见表9。

表9风重009井、风重003井原油热处理后在不同放置时间下的粘度对比

井号

层位

温度℃

粘度mPa.S

0h

4h

8h

16h

24h

48h

风重009井(2007-10-10)

J1b

30

984000

987000

982000

986000

984000

979000

50

61400

62533

61892

60560

62320

61650

70

7724

7856

7635

7740

7833

7708

80

3379

3394

3321

3289

3297

3333

风重003井(2007-09-16)

J1b

30

639000

627000

642000

638000

630000

644000

50

44151

44520

43834

43960

44110

43706

70

6209

6140

6355

6287

6400

6375

80

2747

2750

2863

2811

2800

2790

通过表9中数据可以看出,风重009井、风重003井原油经过热处理后,不同放置时间对样品粘度影响甚小。

表10风重016井不同批次原油热处理后在不同放置时间下的粘度对比

井号

层位

取样时间

检测时间

粘度mPa.S

50℃

80℃

120℃

150℃

风重016井

J3q3

2007-08-16

2007-8-28

527000

16680

776.4

198.8

2007-9-9

523000

16313

734.8

192.7

相对误差,%

0.38

1.11

2.75

1.56

2007-08-17

2007-9-3

316000

11370

642.5

159.4

2007-9-9

319000

11674

565.4

160.5

相对误差,%

0.47

1.32

6.39

0.35

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对于风重地区稠油,进行热处理后,放置4小时后与放置一周后测定其粘度,对其测定值影响较小。

4风城稠油物性规律研究

4.1原油密度与原油粘度关系

风重地区稠油为高密、高粘、高凝固点原油,其原油物性的空间分布规律有以下特征:

从原油密度、原油粘度与深度关系图看(图9、图10),原油密度、原油粘度与深度关系不明显。

但是仍然看出一定的规律,相同深度条件下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粘度和原油密度要低于侏罗系齐古组原油的密度和粘度。

图9原油密度与深度关系图

图10原油粘度与深度关系图

基于目前得到的风城稠油粘度、密度资料,风城地区原油50℃粘度与50℃时的密度在趋势上呈指数变化关系,见图11。

图11风城地区50℃时地面原油密度与粘度关系图

4.2风城稠油族组份特征

粘度决定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大小。

烃类的粘度与其分子大小,环的数目和类型有关。

研究表明,各种烃类中,烷烃的粘度最小,环状化合物的粘度大,并且随着环在分子中的比例的增长,粘度也随之增加。

在两个环以下的烃类中,环烷环比芳香环增加的粘度要大。

三个环以上的烃类,芳香环比环烷环增加的粘度要大。

在环数相同的烃类中增加侧链的长度也会增加烃的粘度。

当原油中存在着一定量的非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时,相互作用的胶质包围沥青质形成了胶束,胶束大小对原油的粘度起着重要作用。

对风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原油烃类、非烃类的组分含量进行了实验分析与数据整理,其组分含量数据见表11。

由表11可知,风城地区稠油饱和烃含量变化在25.9%~47.2之间;芳香烃的含量主要集中在16.3%~26.5%之间;胶质、沥青质总含量较高,大部分集中在30%左右。

 

表11风城地区部分稠油组分数据表

层位

井号

井段

取样日期

密度(20℃)g/cm3

动力

粘度(50℃)mPa·s

族组分含量%

总收率%

饱和烃

芳香烃

合计

非烃

沥青质

合计

J3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