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833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docx

二上数学教案12单元

 

科目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

小猪能能可能干啦!

有一天,他帮妈妈锄地。

他干了一整天,饿极了。

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

第二天,他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他吃了8碗饭。

这可能吗?

(碗有大有小)

2、矛盾冲突:

(1)我们先做一个量铅笔的游戏吧!

游戏分两个小组,一组男生,一组女生,女生先来1人,男生捂上眼睛不许偷看,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先别说。

女生捂上眼睛男生来1人,你们量的铅笔的长度有几根小棒那么长,记住了吗?

别说。

(2)女生说你们的铅笔有几根小棒那么长?

男生呢?

(3)你们说哪支铅笔长?

(4)出示两支铅笔,你们看怎么样?

这是怎么回事?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量数学课本的宽

(1)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2)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

开始测量时,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3)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

(4)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5)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

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

这说明什么呢?

(由此启发学生想到: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身边不同物体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等去量桌子、铅笔盒、椅子等物体的长度。

(2)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够怎么办?

(可以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用一个物品进行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应注意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量的时候可以作上记号。

(3)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

(4)让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怎样才会避免这种情况呢?

3、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1)用同一物品量,既可以量书上提供的,也可以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2)做一做第3题,用长、宽、高都是1厘米的正方体作标准(为过渡到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做准备)。

先看图估计所测物体大约有几个正方体长。

再用正方体进行实际测量。

三、小结

四、课后延伸:

要想准确的进行测量要用什么测量工具?

什么单位?

怎样测量呢?

教学小结: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

(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掌握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你有什么想法

问:

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为什么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呢?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师:

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来量呢?

(尺子)

过渡:

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一、创设情境

师:

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

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列表。

选择的物品

回形针

硬币

小刀

橡皮

……

松紧带长度

的尺子。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1)数按顺序读一读,问:

最左端是几?

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

叫零刻度。

(2)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3)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

(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

2个1厘米是几厘米?

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1)每小组发一张纸条,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学生汇报:

纸条几厘米?

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

三、拓展运用

1.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2.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的长度。

3.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

(介绍各种尺子)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1)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

(2)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3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我们还学会了以厘米做单位画线段的方法。

2.师:

请大家用手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新授

1.认识米

导入谈话:

看来,大家厘米的知识掌握的都不错,老师这有一道小难题,谁愿意到黑板前面来解决这个问题?

抛出问题(老师事先给学生准备好一把量程为12厘米的刻度尺)

A.请你用老师提供的尺子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把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B.在测量时,你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1)学生提问题。

(如A:

这把尺子也太短了,量这么长的黑板太费劲。

B:

有没有比厘米长一些的单位。

(2)师:

谁能回答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

(3)师:

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的两边相距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补充:

米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

(4)出示米尺,观察米尺有什么特点。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的)

(5)让学生拿着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到讲台前来和教师的1米直尺比一比,体验不同的尺子上1米的长度是相同的(在这里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2.用米量

(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3.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初步质疑。

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同学们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呢?

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画出1厘米。

师:

1米有多长呢?

同学们可以用两手比一下。

师:

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一把木制米尺,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

(3)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卷尺,1米里面是不是也有100厘米呢?

(4)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再次问:

谁来说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5)教师出示卷尺,说:

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尺子要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2.操作性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是____米____厘米。

(2)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感兴趣的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交流。

(如:

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

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

(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

谁能给他们分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

认识线段。

师:

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

(出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

(多媒体显示:

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

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同时板书。

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

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做动作)

(2)指出:

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

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

明确:

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

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

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

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

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

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

短的呢?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

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

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

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2、第二关:

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

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

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独立完成。

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

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教学小结:

教学随记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多媒体出示简笔画,让学生欣赏线条的美,对线建立初步印象。

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图是用各种线画成的。

这些线的学问可大了,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研究一下吗?

2、欣赏后,请小朋友用彩笔在纸上画出你认为最美的一条线。

(学生操作,师选取几张贴到黑板上。

3、这些线都一样吗?

谁能给他们分分类?

(在分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线有直直的、有弯曲的)

4、揭示课题:

认识线段。

师:

在线的王国里有许多不同家族的成员,今天我们要认识其中的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线段”。

(出示课题:

认识线段)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感受线段的“直”

(1)看:

(多媒体显示:

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问:

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

请小朋友猜一猜,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

(师作状后请学生猜)

(3)拉:

学生自己动手把线拉直。

(4)比:

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那跟线有什么不同?

(5)多媒体演示并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同时板书。

问:

线段是什么样的?

板书:

直直的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导思:

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做动作)

(2)指出:

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问:

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3)请同桌小朋友互相指一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3、练习。

4、认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线段(渗透线段有粗细长短)

(1)实际生活中的线段还有很多,下面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课前准备好的一些东西,找出里面长得像线段的物体或指出哪样物体上有线段。

与同组的小朋友交流。

(2)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3)学生举例。

明确:

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同时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4)小结:

是啊,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

尽管它们粗细长短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两个端点,而且都是直直的。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你想给你的新朋友“线段”画一幅画吗?

线段是直直的能直接画吗?

那怎么办呢?

(用尺)设想:

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

试一试,画一条线段。

2、学生独立画线段,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各种画法。

3、交流画法,选择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回答,并在黑板上示范画。

4、折线段。

(1)线段不仅可以画还可以折,请小朋友们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然后把你折的线段指给同桌看,并指出它的两个端点。

(2)你能折出比刚才那条线段更长的线段吗?

短的呢?

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线段,线段的用途可大啦!

不信,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里闯关吧!

1、第一关:

数线段。

(1)多媒体出示:

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

填在书上。

(2)指名交流。

2、第二关:

连线段。

出示两个点,提问:

谁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线段,这样的线段能画几条?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

画一画然后检查。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独立完成。

数一数,交流

五个点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从线段王国里走出来,你对线段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谁来说说你心目中的线段。

对于线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2、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

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3、激励探索:

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教学小结: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5课时画线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刻度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

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探索新知

(1)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

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 演示,直观感知。

③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③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  全课总结。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

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6课时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二、       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四、       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五、       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郭慧娟、张婷、肖兰

 

 

科目

数学

年级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课时不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2)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2+17=   

4+13=   8+12=   14+3=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iash动画。

教材11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① 口算。

② 摆小棒法。

③ 拨计数器演示法。

……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3)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  2

         

3 7

③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4)   教学例2。

3 5

+  3 2

         

6 7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

教师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   43+26=

(2)   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四、       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随记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

35+2=37(人)   35+32=67(人)

3 5        3 5

+  2      + 3 2

                    

3 7        6 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教学后记:

 

主备者:

成维副备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