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2629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123题.docx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123题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教案

一、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统计如下:

命题材料

题干与分值

涉及考点

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摘编自王芳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筛选文中信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归纳内容要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3分)(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意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理解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

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筛选文中信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1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文本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分析

二、规律总结

1.从命题形式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命题有什么规律?

考查一般采用单一命题形式,以三道选择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

2.从考查趋向上看,新课标全国卷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考点有什么规律?

201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新课标)对该考点的要求是: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它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

其中“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单独命题考查,其他考点往往综合考查。

三、真题(2016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

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

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

《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l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在根据各选项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本题中,原文是“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

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本题中,B项犯扩大化错误:

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本题中,B项错误是,原文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文章怎么读

高考对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因此,我们只要读懂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

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泛读和精读。

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

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一)圈注关键句

1.圈注论点句

论点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也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

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

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

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

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

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二)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三)、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

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

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由于“文题比对法”将在后面“备考怎么学”中专门讲解,此处不再细说。

下面通过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生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读文示范](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泛读,圈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关注理由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

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

“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1)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2)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3)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4)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5)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6)《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

(7)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查《老子》五十一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

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8)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

(9)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如《论语·卫灵公》: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

(10)《论语·宪问》: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

“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

”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11)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处中关注指代词“其”所指代的内容,这是命题人在指代词方面的命题点,第1题B项就是在“其”字上命题的。

还要关注第(11)处的“这”。

(2)处为本段的首句,也是观点句,是圈注的关键语句。

类似的还有第(9)处。

(3)处举《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三本书作为事实依据,是为了论证第

(2)处的观点句,这是比对论据和论点时的关注点,第1题C项、第3题A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

类似的还要关注第(10)处“如”“像”等举例的句子。

(4)处中对“甲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应”,比较肯定;对“乙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可能”,不确定,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从“说法绝对”的角度命题,第1题D项就是在这方面设题的。

(5)处标注的“无益”是否定性词语,命题者会从肯定与否定方面命题,第2题A项就是如此命题的。

同时,此句中的“但”表转折,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本”一词,表程度,是命题者从部分与整体方面命题的关注点。

(6)处中“故”,表“所以”意,是结论,前文为原因,这往往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角度、论点与论据关系角度命题的关注点,第3题的B项就从论点论据方面命题的。

(7)(8)两处圈注“同时”“至于”这两个属表明文脉层次的词语,“同时”表明此句所领内容与上文所说内容为同一层次,“至于”所领内容为另一层次。

这表明作者从两个角度来论证观点。

命题者往往从论证层次和隐含的论点两个角度设置选项。

第3题C项就是从隐含的观点方面命题的。

1.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

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

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

《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解析:

选B B项,“《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

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黄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黄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黄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解析:

选D D项,选项说法与原文有出入。

能成为“《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的,还应有“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一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解析:

选C C项,“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

四、题目怎么命

熟悉6大命题手段,明辨8大设题陷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

因此,在做论述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坚持一个原则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对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注意:

哪怕文中的观点与我们的常识矛盾,我们也要相信文中的观点而不要以我们的常识来判断,因为高考考的是我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非我们个人的常识经验)

2.培养两种心态

(1)专注。

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2)仔细。

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命题技巧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及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是导致答案“不准确”的关键因素。

下面我们就从命题选项的手段及设置选项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复习,以便在答案“准确”上有所突破。

熟悉6大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

1.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3.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明辨8大设题陷阱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1.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