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745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docx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1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

摘 要 本研究采用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

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性表现出自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

的联合任务次序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关键词:

内隐联结测验 攻击性 性别差异

1 引言

  自Greenwald&Banaji(1995)[1]首次对内隐社会认

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

拓展和更新,这主要得益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

创新和完善。

当前许多内隐测量技术应用于内隐社会

认知诸领域,其中最为主要的方法是内隐联结测验

(IAT,ImplicitAssociationTest)。

IAT由Greenwald等

人(1998)[2]年提出后,研究者对其心理计量学特征进

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认为IAT具有较好的心理计

量学特征,如良好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

以及较好的重测信度和项目一致性[3]。

IAT被大量应

用于传统社会心理学领域,如刻板印象、态度等;同时,

IAT也被大量应用于具体实践研究中,如消费者行为

学中用来检测消费者的内隐态度[4],以及精神病学中

检测个体的焦虑症[5]。

当前,采用IAT技术来测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

研究尚为鲜见。

本研究试图以IAT作为手段,以个

体的内隐攻击性作为研究对象,探测IAT应用于测

量个体行为倾向性的可能性。

Anderson,C.A.,&

Bushman,B.J(2002a)[6]将“攻击”界定为“意图伤害

他人的行为”,并指出“对攻击行为而言,攻击者相

信,这一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

机。

研究者在不同维度上对攻击性进行了区分:

绪性和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冲动性和计划性攻击性

行为、反应性和积极的攻击性行为。

这些两极性的

攻击性行为区分,区别在于前者可能是自动化的、无

意图的、迅速发生的、没有考虑到行为后果的攻击性

行为,通常和愤怒的情绪相联系,后者可能具有一定

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是个体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深

思熟虑后的行为倾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区

分具有概念上的模糊性和理论上的不明确性。

这些

不同攻击性行为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并不明晰。

从理

论角度而言,也受到一些研究者的置疑。

内隐社会

认知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具有内隐性。

ShuiumAndrewChen、杨治良(1996)[7]等采用内隐

社会认知研究的方法,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

了探讨,结果表明内隐记忆的方法也可发展到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并且攻击性具有内隐性。

杨治良等

(1997)[8]使用攻击和被攻击者相互作用的实验图

片,采用3种加工类型×2种测验方式的混合设计来

考察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结果发现,加工

类型对被试的再认测验和偏好测验有不同的影响,

出现实验性分离,从而支持了攻击性行为具有内隐

性特征的结论。

叶茂林(2001)[9]使用表示攻击和被

攻击相互作用的动词为实验材料,考察未成年人攻

击性的某些内隐社会认知特征,研究验证了在未成

年人身上也存在有内隐形式的攻击性。

当前内隐社

会认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更加强调个体社会行

为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特征,因此,本研究试图在杨治

良等(1996,1997)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体攻击性行为

的内隐性和自动化特征进一步展开探讨。

2 方法

2.1 被试

  浙江师范大学学生95名,其中男性45人,女性

50人,年龄在21~24岁之间。

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

实验,对电脑的有关操作均熟悉,视力正常。

2.2 内隐攻击性测量

内隐攻击性IAT程序采用汉化了的美国In-

quisit专业软件,实验均采用个别施测,每个被试单

独完成两个测验。

程序记录被试的每一次揿键反应

的时间及正误。

IAT测试材料包括两种维度:

类别维度和属性维

度,在本研究中,类别维度由5个自我/非我词组成,其

中“自我”词包括:

我、自己、本人、俺、我们;非我词包

括:

他、他们、外人、他人、他。

属性维度为攻击性/非攻

击性词汇,其中“攻击性”词汇包括:

侵犯、攻击、搏斗、

战争、报仇;“非攻击性”词汇包括:

和平、温顺、合作、信

任、仁爱。

内隐攻击性IAT包括五个步骤。

通讯作者:

戴春林。

E-mail:

dcl@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批准号:

2004BJY004。

2.3 数据处理

遵循Greenwald(1998)的数据处理模式,对数据

进行必要的整理:

被试反应时长于3000毫秒或少于

300毫秒,重新记分为3000毫秒和300毫秒;每一组

的前两次测试不纳入分析;IAT测试错误率超过

20%的被试,不纳入分析,接受调查的被试共100

人,最后获得有效数据95人,有效率为95%。

由于

IAT所获得的数据呈正偏态,研究对所获得的数据

进行必要的对数转换,在转换后的数据基础上采用

SPSS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

3.1 被试的内隐攻击性分析

表1 被试在内隐攻击性IAT上的反应时

自我-攻击性自我-非攻击性

反应时(ms)SD反应时(ms)SDt

男性1000.76392.201141.94333.132.928***

女性814.83282.461027.63300.255.483***

  注:

表1中,**表示p<0.01;***表示p<0.000

  由表1可以看出,男女两性被试均表现出对攻

击性词汇的偏好,相对于非攻击性词汇,表现出对攻

击性词汇的较快反应,反应时差异极为显著(男性:

t

=2.928,p=0.005;女性:

t=5.483,p=0.000)。

研究也发现,被试在总体上表现出对攻击性词汇的

偏好,t(94)=4.751,p<0.000(M=902.90vsM

=1081.78)。

为了检验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本研究以

IAT效应作为因变量,以被试的性别和联合任务次

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2)

发现,联合任务次序对IAT效应影响不显著(F=0.

036,p=0.851),性别对IAT效应影响不显著(F

=1.485,p=0.226),性别和任务次序的交互作用

不显著(F=0.106,p=0.746)。

表2 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

变异源总体方差和dfMSFSig.

性别.1631.1631.485.226

联合任务次序3.910E-0313.910E-03.036.851

性别×联合任务

次序1.160E-0211.160E-02.106.746

4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表现出自动化

特征,个体对攻击性相关词汇的反应时要快于对非攻击

性词汇的反应时,差异极其显著,且男女被试都表现出

这一倾向性。

Bargh,J.A.&Pietromonaco,P.

(1982)[10]曾经指出,个体力图以某种行为获得某种目标

的多次重复,可以导致个体该行为的自动化和习惯化。

AlexanderTodorov&JohnA.Bargh(2002)[11]进一步指

出,个体行为习惯化以后,环境中相关线索会导致个体

前意识的、自动化心理活动过程,且这一过程不需要个

体的意识性监控。

研究者采用启动技术以探测个体的

自动化攻击性倾向,结果发现,攻击性相关意识结构的

阈下启动,影响了个体的知觉、判断和行为,更重要的

是,个体更容易将模糊性行为知觉为攻击性并表现出较

多的攻击性反应。

攻击性行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

有机组成部分,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导致个体形成与攻

击性行为相关的心理结构或图式,这一心理结构或图式

影响了我们对环境线索、他人行为表现等解释过程。

时,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的目标导向行为除了可经亲社

会行为实现外,可能还伴随着一定的攻击性行为,这些

目标导向行为的一致性和经常性的使用,就可能导致个

体内隐攻击性的形成。

Payne,Lambert,&Jacoby

(2002)[12]采用加工分离程序发现,在黑人启动的条件

下,被试更容易将手工工具错误知觉为武器,在白人启

动的条件下,被试更容易将武器错误知觉为无害的物

品,且这一过程是自动化的。

之所以出现上述效应,原

因在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关于黑人和

武器相关联的经验。

因此,本研究以为,在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自我概念与攻击性概念的联结成为个体头脑中

联结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环境中相关刺激存在时,

自我的自动激活所导致的激活蔓延,使得个体的攻击性

特质和行为可以自动产生,从而表现为个体的内隐攻击

性。

本研究考察了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人们一

般以为女性攻击性低于男性。

Loeber&Hay

(1993)[13]指出,与婴儿期相比,学前期攻击发展的一

个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参与更

多的冲突,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学前期、小学、中学),

攻击行为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

张文新

等人(2003)[14]研究发现,男女攻击性性别差异至少

在3~4岁时就已经存在,男孩的攻击性高于女孩。

但徐大真和杨治良(2001)[15]使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

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研

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时,发现攻击性行为

的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也发

现,性别对内隐攻击性IAT效应作用不显著,这就意

味着,男性和女性在内隐攻击性上没有存在差异。

对于攻击性行为的性别因素,我们以为,可以从攻击

性行为的直接性/间接性维度上展开探讨。

间接性

攻击性行为可以被界定为被攻击者不在攻击情境中

的攻击性行为,如恶意诽谤和攻击使得他人陷入困

境;直接性攻击性行为可以被界定为被攻击者处于

攻击情境中的行为。

一般说来,男性通常采用相对

直接性的攻击性行为,而女性通常采用相对间接性

的攻击性行为。

这一观点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

(Bjorkqvist,Lagerspetz,&Kaukiainen,1992[16];

CrickandGrotpeter,1995[17];Lagerspetz&

戴春林等:

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97   

Bjorkqvist,1992[18])。

因此,尽管男性和女性在攻击

性行为表现方式上存有差异,但共同存在着对攻击

性行为倾向的偏好。

本研究考察了联合任务次序对IAT效应的影响。

假若IAT足以应用于测试个体的行为倾向性,首先必

须保证IAT在测试个体的行为倾向性时,具备必要的

心理计量学特征。

Greenwald等人(1998)[2]的研究中,

发现IAT测试的项目数、时间间隔、左右手分配对IAT

效应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联合任务的次序影响了

IAT效应,先期进行“一致性”联合任务,比先期进行

“不一致性”联合任务,产生较大的IAT效应。

尽管该

因素不会严重到改变IAT效应的方向,但它的存在使

得研究者难以确定绝对零点。

在本研究中,我们没有

发现联合任务次序对IAT效应的影响作用,这部分支

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进一步的

研究,将沿着更为精细考察IAT作为测量个体内隐攻

击性的心理计量学特征展开。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倾向表现出自

动化特征,性别因素和IAT测试的联合任务的次序

不影响IAT效应;本研究支持了IAT测量个体内隐

攻击性的有效性。

 

体验我的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在个体无法觉察的情况下,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现在作业任务的无意识的影响,在生活中,例如骑脚踏车时,就是受到内隐记忆的作用,我们在骑车的那一刻不会刻意的去想该如何操作,而是一上车,就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把车骑出去了。

像这样的实例很多,如游泳,打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