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百讲9.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91735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三百讲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论语三百讲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论语三百讲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论语三百讲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论语三百讲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三百讲9.docx

《论语三百讲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三百讲9.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三百讲9.docx

论语三百讲9

论语三百讲9

《论语三百讲》

 

第241讲 君子与小人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

一个人懂得自我要求的话,他的生命就会每天进步;相反的一个人总是要求别人,而他自己完全原地踏步,他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要求而改善了,他自己本身还是一样,到最后才发现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君子自重而不与人争斗,合群而不成帮结派。

“矜”代表自重,不与别人争,别人要争的话我就让,代表我很自重。

如果你不自重的话,别人争我也争打成一团。

“群而不党”是指我跟别人合群绝不成帮结派,这个世界上最怕党同伐异。

比如一个帮派的人就只谋求自己的利益,别人跟他不一样就去批评他,尤其在学术界更是如此。

学者的特色就在于有独立的人格,坚持自己的原则。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操守不好,就漠视他的话。

这段话的意思是听一个人说话要尽量客观,不要先认定这个人怎么样。

同样,他话说得好也不要太高兴,就认为这个人是个人才,且慢判断,要再做进一步的观察。

 

 

第242讲 终身行之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子贡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一切,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比较容易用在自己同宗的,同乡的里面,超过这个范围之后,对于不认识的一般人或是外国人,你也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才是真正的修养,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这段话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天下每一个人都在内的,就这个意义上看,这八个字确实有儒家的精神,而且在全世界都说出来也算是一条光明正大的人生正路。

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这八个字都能够琅琅上口,它的含义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要努力实践的。

 

第243讲 小不忍乱大谋

 

子曰: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动听的言词足以混淆道德判断,小事情不能忍耐,就会搅乱大的计划。

 

首先是言跟德的关系,因为你巧言就会混淆道德判断。

人活在世界上从小就接受许多的教育,在这个时候对于道德判断有一种共识,总认为某些事是善的,某些事是恶的。

但是进入社会之后发现,很多事情没有那么单纯,所以有些口才好的人,他可以颠倒是非黑白。

其次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你有大的计划的时候,细节上小事情你不能忍耐,那就麻烦了。

我们要学会尽量收敛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力气,针对大的目标才可能完成。

人在一生里面不可能完全顺利的,很多时候你就要受委屈,看你能不能忍耐,在这个时候就要修养自己。

 

第244讲 人能弘道

 

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人可以弘扬人生理想,而不是靠人生理想来弘扬人。

 

我们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有它非常深刻的意义,在这么早的年代就把人当做一个普遍的具有共同的特质,就是你内心里面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就会让你知道人生的路该怎么走,这是儒家很重要的特色。

我们今天学习孔子的思想,就要紧紧把握住人的主体,他这边讲的人也是每一个个人。

这些个人你愿意的话,人生的路就不是问题,就怕你没有诚意,缺乏一种坚定的意志。

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要记得,孔子因为是平凡人,他最后的成就如此不平凡,我们这些平凡人也同样会有希望。

 

第245讲 过而能改

 

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有了过错却不改正,那才叫做过错呀。

 

孔子所教的学生好学,一定要跟德行配合,你光是好学而没有改变自己,那是没用的。

所以好学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迁怒,不贰过”,不随便迁怒他人,绝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当你做坏事怕别人知道,这就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你做好事以后心里面很开心,就算没有人知道我照样快乐,这个人就是向善,所以从很多例子可以知道“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是很重要的一句话。

不要太苛责自己,犯错之后就改,改了之后就重新开始,并且对于将来别人犯错,你会比较同情,因为你知道自己也是很软弱的。

 

第246讲 思不如学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全部时间用于思考,可是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孔子在早先就强调过学习跟思考要配合,因为学习的时候所学的是别人的心得,思考之后就可以把它转化成我自己的心得,代表我不用亲身去经验这么多复杂的人生遭遇,而又可以透过他的书本上所写的东西自己去体会,使我的生命更为丰富,使我对于不同背景的人,可以了解得更为准确,更为深刻。

但是孔子说这个没有什么帮助,不如去学习,就是指念书。

阅读是最直接的一个学习的方法,透过阅读书本就知道天下许多事情。

我们说开卷有益,但是今天很多人都知道开卷未必有益,还要看你开什么卷。

选择一本书不要怕重复阅读,重复阅读心得就越深,只要这是好书。

 

 

第247讲 君子忧道

 

子曰: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君子追求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衣食无缺。

认真耕田自然得到了食物,认真学习自然得到了俸禄,君子挂念的是人生理想,而不是穷困生活。

 

一般人活在世界上,都是要先让自己衣食无缺,而衣食无缺有他最低的标准跟无限的要求。

一般来说我们在衣食方面如果讲究最低标准,不需要费太多心思,那么你所应该去谋的是人生理想。

道作为人生理想,不但是一个认知的问题,还需要去实践,花一辈子的时间去做并且要精益求精,永远没有最完美的程度。

学习古代人的东西一方面要把他的意思学得准确,但是不能完全一字不漏的接受。

在这里我们就要了解孔子的意思,他的结论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儒家思想的忧是忧我这一生没有成就完美的人格,他所担心的绝不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

第248讲 全民行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百姓需要走上人生正途,胜过需要水与火。

为了得到水与火,我见过有人牺牲了生命,但是却不曾见过有人为了走上人生正途而死的。

 

这段话所说的跟“杀身成仁”意思是一样的,反而更具体的指出来,你要分清楚轻重。

人生就是要分辨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次要,钱应该是替人服务的,你不能倒过来为了赚一点钱而牺牲了健康,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并不是真的叫你立刻蹈仁而死,而是希望你为了实现仁德,你再做很大的牺牲都是应该的。

譬如我要帮助别人,我要孝顺父母,我要去做很多好事,弄得好累,这是应该做的。

所以他想死是代表一个极端的结果,在这之前还有大好的生命。

你有很多时间、力量、金钱、能力都要用来实践人生的正路,用来做该做的事,这是比较能够代表孔子的思想。

第249讲 当仁不让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遇到人生正途上该做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老师跟学生的年龄有差距,闻道也有先后,但目标都是一样的。

都是希望将来可以实现人的理想,因为学生现在是比较年轻,将来也可能当老师,毕竟在社会上,有些人是长辈,有些人是晚辈,这个晚辈将来也会变成长辈,所以人跟人之间基本的礼貌是需要的。

我们要记得做好事第一时间就做,一有念头立刻就做,如果拖延的话这中间的挣扎是很痛苦的。

当仁不让于任何人,不要说不让于师,这是人类共同的准则,因为走上人生正路是你自己要负责的,你不能找借口,不能推托。

 

第250讲教育与人生

 

子曰: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我在教学时一视同仁,不会区分学生的类别。

有教无类的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他有所教,在古代来教的话,基本上是“五经”跟“六艺”,你教学生要有材料,教了之后才能够预期学生有什么样的表现,成为人才。

“类”代表类别,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孔子都会教。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孔子说,人生理想不同的话,不必互相商议。

这句话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人生的路本来就有很多种,各有志向,如果理想不一样,也不用互相商量,我重视的你不重视,你重视的我不在意,商量之后只有互相批评。

人生最高的快乐在于完成我生命最根本的要求,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最后目标止于至善。

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学习儒家之后,你这一生就在人群社会里面跟别人相处,尽自己的责任,让自己接触的人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安顿,这就是最大的快乐。

 

 

第251讲 生活的细节

 

师冕见,及阶,子曰:

“阶也。

”及席,子曰:

“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

“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

“与师言之道欤”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

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

大家坐定之后,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

师冕告辞走了,子张请教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确实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

 

本章讲的是生活上的一个细节,从这些小方面更能体现出孔子的做人处事。

师冕是一位乐师,也是盲者,到孔子家做客的时候,孔子并没有刻意要做什么事,只是很自然的向他介绍台阶、座位、人员。

子张这个学生很细心,年纪虽轻但很聪明,他就问说这是与盲者说话的方式吗孔子说是的,代表孔子并没有主动去教学生这些细节。

我们学儒家之后就要从各种细节着手,你要是学了之后觉得平常生活没有改变,那你学了也没用。

我们做个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表现,看到别人有困难就要体谅他的困难。

从他的角度来想,如果我是他,我希望别人怎么待我呢,我们就要这样对待他。

第252讲 治国的忧虑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藩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孔子说,求,周任说过一句话,能够贡献力量才去就任职位,做不到的人就下台。

看到盲者遇到危险而不去保护,快要摔倒而不去扶持,那么这样的助手又有什么用呢你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离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就说了,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过诸侯与大夫,不担心人民贫穷,只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太少,只担心社会不安。

因为如果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人民和谐相处就不会觉得人少,社会安定就不会倾危。

能做到这样,远方的人如果还不顺服,就致力于礼乐教化,使他们自动来归,来归之后就要安顿他们。

现在由与求二人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顺服,却没有办法让他们自动来归,国家分崩离析却没有办法保全,反而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所忧虑的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呀。

 

第253讲 益者三友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

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

与装腔作势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可以进行对比:

 一个是真诚而正直的朋友,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觉得有压力,这个是很尽责任的朋友,而另外一个说话都刻意讨好,在一起时虽然没有压力,但是这样却不利于你的进步。

 “友便辟”就是有些人喜欢装腔作势的朋友,认为跟他在一起排场很大,但是明白他不见得说话可以算话,缺乏诚信。

 “友多闻”是真正的什么事情都了解的很多,很彻底,很喜欢查百科全书。

而“友便佞”就是三寸不烂之舌,把许多事情说得很热闹很有趣,听完毕之后什么都没有,是空的。

当我们去分辨益友、损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一件事,要先分清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的。

要想交到好朋友,你怎么能够自己不先当做好朋友,来让别人愿意跟你交往。

你如果想当益友,你怎么可能有像损友那样的表现呢。

所以这样你才能够从这里面,学到孔子真正的用意。

 

第254讲 益者三乐

 

孔子曰: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

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诉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那是有益的。

以骄傲自满为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饮食欢聚为乐,那是有害的。

 

这一段孔子特别提到三种快乐有益,三种快乐有害,“乐”代表“快乐”,我们要知道有害的快乐也有很多诱惑,要设法把它排除化解。

而有益的快乐,也需要配合某些修行,否则你说要以礼乐调节生活为乐,这个第一步就要先修养。

如果修养不够的话,遇到礼仪规范,遇到乐就要跟别人或是自己的情感协调了,那就不容易了。

 

第255讲 君子三愆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与君子相处要注意三种过失,不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了,叫做急躁;到了该说话的时候不说,叫做隐瞒;没有看他的脸色反应就说了,叫做眼瞎。

 

学习儒家的时候,一方面固然要知道把握真诚,行善的力量由内而发。

另一方面要学会方法,一般来说方法就是礼,就是法律,照这个守法而重礼的原则。

但是更多的是你对于现场这种情况的判断,说错一句话,别人对你的印象立刻就不一样了。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自我修炼,而说话这一方面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话,这个年轻人就是一个人才了。

我们跟别人来往除了靠说话,其他只能靠行为了,而孔子正好提醒我们“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边所谓的与君子相处,三个过失正好是针对说话来提醒我们的。

 

第256讲 君子三戒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有三点戒惕。

年轻时血气还未稳定,应该戒惕的是好色;到了壮年血气正当旺盛,应该戒惕的是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应该戒惕的是贪求。

 

这个“君子”要把它翻译为“要成为君子的人”,否则你说已经是君子了,何必戒那个少年时候的血气未定呢。

孔子这三句话是对人的生命做全盘的观察,代表人活在世界上不管少年、中年、老年,每个阶段都要特别小心。

人的一辈子就是不能够松懈,你一松懈就可能制造错误,将来再后悔都来不及。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生都要慎,千万不要幻想什么人性本善,有什么样的人性弱点、缺点,不用逃避直接面对它,知道之后才可以去改善。

所以我们这里看到的君子有三戒,确实是很好的一个教训,很好的启发。

 

第257讲 君子三畏

 

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以下三者:

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

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这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君子有三方面的敬畏,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所敬畏,否则的话就肆无忌惮。

第一个是天命,每一个人都有人性,你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要求自己主动去行善,那么你的天命是要达到止于至善,所以这个天命是每一个人都一样的。

第二个是敬畏大人,大人代表政治领袖,孔子对于心理方面的理解认为一个人你越尊重他,他越会尊重自己,相反的你要是不尊重他,他凭什么尊重自己。

所以我们对于政治领袖,宁可多尊重他,希望他好好尽责任照顾百姓。

第三个还要敬畏圣人的言论,圣人是指已经过去的古代的圣贤,他们留下的言论是他们的心得,我们也许还没有这样的修行,缺乏这样的理解,更谈不上这样的境界,你看看圣人的言论就知道怎么样可以取法乎上。

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要求我们一定要以某一种方式一路到底,很多事情原则是这样的,你还要变通。

至于说圣人的言论,我们敬畏之后才会认真地学习,努力地实践,结果改善的还是我们自己。

第258讲 认知的层次

 

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学习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才去学习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孔子划分人的等级标准:

生而知之:

生下来知道的事,绝对只有一种就是怎么做人处事。

有些孩子生下来冰雪聪明,但他的聪明不是在于会弹钢琴,一听音乐就会唱,而是在于他非常敏锐,对于自己该做什么事好像天生就有一种知觉。

学而知之:

所谓的“人不学不知道”,就是要到学校去接受启蒙教育。

不管你早知晚知,学会之后大家都一样地知道,所以学而知之,是大多数人的情况。

困而学之:

就是你本来不愿意学的,但是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在为人处事方面碰到困难了,这时候再学习怎么样跟别人相处,提高自己的情商。

困而不学:

碰到困难的时候还不学的话就没希望了,所以最后一点就提到说你有困难你还不学,你到底想怎么办呢,这叫做下等。

生而知之是上等,那么困而不学没希望了。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说有些人生而知之,有些人困而不学,这个所知、所学的内容是人生的正途,我走在人生的正路上,该怎么行善这方面的认知,而不是指其他专业的技术。

第259讲 君子九思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有九种考虑:

看的时候考虑是否明白,听的时候考虑是否清楚,脸上的表情考虑是否温和,容貌与态度考虑是否庄重,说话的时候考虑是否真诚,做事的时候考虑是否敬业,遇到有疑问考虑向人请教,临到发怒时考虑麻烦的后患,见到可欲的东西考虑该不该得。

 

“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考虑”,代表一种高度的警觉。

像宋朝的学者说的一颗心要放在手上,好像我的心活活泼泼的,随时在观察自己一样。

修养也是一样,我们修养的时候就要看自己,随时警惕你看的时候要明白,听的时候要清楚。

色就是脸色,只要别人看着,你的脸色就要温和,容貌态度要庄重,代表我们和别人来往的时候,都要有高度的敏感。

说话就要想真诚,最怕的是言不由衷。

做事的时候,就要想是否敬业,做与不做是自己选择的,但是既然做了就要好好的做。

当你有疑惑的时候,就要想我要去向谁请教。

当你愤怒的时候就要想到,愤怒的后果是灾难。

“见得思义”是孔子一再强调的,儒家绝不反对你去追求利益,但是他一直强调,这个时候你要问自己该不该得。

所以这种九思出现的话,人生怎么可能有任何一刹那分心,任何一刹那的做错事呢。

 

第260讲 善的追求

 

孔子曰: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而探汤。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就好象追赶不上,看到不善的行为就好象伸手碰到滚烫的水。

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

避世隐居来磨炼他的志节,实践道义来贯彻他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但不曾见过这样的人。

 

孔子说这段话的时候是一种感叹,说一般人们做到第一步就不错了,就是“善”跟“不善”,你往善的方向走,别人一走你就好象跟不上。

如果看到坏的行为在别人身上出现,就跟碰到烫水一样。

这种人就是非常地洁身自爱,又知道努力上进。

而第二种人是孔子听过这种话,但是没见过的,平时避世隐居起来磨炼自己的意志,而相对的,一有机会去发挥理想的时候,就实现道义来贯彻他的理想。

孔子这段话很能够表现他个人的一些原则,他所说的“没有见过什么样的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只是比较少见而已。

 

第261讲 孔门家教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译】陈亢请教伯鱼说,您在老师那儿听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他问,学了诗吗我回答,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没有说话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诗。

另外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从庭前走过。

他问,学了礼吗我答,没有。

他说,不学礼,就没有立身处世的凭借。

我就马上去学礼,我听到的是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以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又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儿子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这边讲的学了诗没有,不是说你念过这本书没有,而是说这本书念过的道理懂了没有。

首先学了诗的话,跟别人说话就有凭借,能够婉转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跟别人可以很容易地沟通。

其次学了礼的话,你就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

最后君子要跟自己的儿子保持适当的距离,这里绝不是说不要有家教,家教要有,但那只是基本的生活规范,真正教做人处世的大道理,还是需要换别人来教的。

所以儒家它的原则是人一定有人的真诚情感,真诚的情感以亲情为重,以亲情为先。

不管你有任何其它的考虑,都不能伤害亲情。

这段有关孔子平常家居生活,怎么跟孩子相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参考。

 

第262讲 认识权利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

“来!

予与尔言。

”曰:

“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

“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

“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

“诺,吾将仕矣。

——《论语·阳货第十七》

【译】阳货希望孔子去拜会他,孔子不去,他就送一只烧猪给孔子。

孔子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拜谢,不料,两人在路上碰到了。

阳货对孔子说,你过来,我要与你说话。

他接着说,具备卓越才干,却让国家陷入困境,这样可以称作行仁吗我会说不可以,喜欢从政做官,却屡次错过时机,这样可以称作明智吗我会说不可以,光阴似箭,时间是不会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会去做官的。

 

阳货讲的理由也是很有道理的,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