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91016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docx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

《现代汉语》期中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共同语就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3.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

现代汉语包括十大方言:

官话、晋语、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客家话、徽语、平话。

二,简答:

1.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见教材。

3.语音方面:

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有声调;词汇方面:

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双音节词占优势;语法方面: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量词很丰富,有语气词。

4.汉语方言差异形成的原因有人口的扩散迁移、民族的融合、地理的阻隔、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语言发展内部的不平衡性等等。

5.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论述。

6.

(1)语音方面“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因此,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都是不规范的。

这是就整体说的。

对于北京语音里的异读词,较多的轻声和儿化词,普通话无必要把它全部吸收进来,应吸收哪些,也要进行调查和研究,作出抉择。

(2)词汇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

但这并不是说,凡是北方话所有的词都可以进入普通话,也不是排斥其它方言中有用的词汇进入普通话。

具体做法是:

第一,要舍弃北方方言中某些过于土俗的词语。

第二,同一事物在北方方言中说法不一,应该采取比较通行的说法。

第三,普通话要从非北方方言中不断吸取所需要的词。

第四,为了丰富普通话词汇,也要吸收一些古语词和外来词。

第五,词汇的规范化,还要抵制生造词。

(3)语法方面“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欧化的说法,进入当代作品的某些方言,都是不规范的,不能吸收到普通话里。

语法逻辑上有毛病,表达一个意思的绝然相反的两种说法或不健康的说法,都要给予规范或纠正。

第二章语音

一,名词解释:

1.最小的从音色的角度划分的语音单位。

2.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发的音,如aeou等。

3.发音时,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到阻碍而发的音,如bpdtm等。

4.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

5.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所决定,振幅决定于振动物体受力的大小。

6.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7.也叫音质,是声音的个性、特色,它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形式。

8.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从发音和听感上能够自然感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9.音节开头的辅音,如dà(大)xiǎo(小)中的d和x。

10.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1.贯穿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

12.一种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13.一个音位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的音,这几个音就叫做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14.发音时,发音部位完全闭塞,气流冲破阻碍爆发成声,这样的音叫塞音。

15.发音时阻碍气流的两个部分靠近,中间形成窄缝,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的音。

16.塞音和擦音的结合,发音时阻碍气流的两个部分先完全闭塞,挡住气流,然后打开形成窄缝,气流从缝隙中摩擦而出,先破裂后摩擦,二者结合很紧。

17.发音时阻碍气流的两个部分完全闭塞,同时软腭下垂挡住气流通向口腔的道路,气流从鼻腔通过,形成鼻音。

18.发音时舌尖和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舌尖的两边松弛下垂,舌头两边留有缝隙,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尖两边出来。

19.发音时声带松弛不振动,发出的音不响亮的音。

20.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声音较响亮的音。

21.发音器官破除阻碍时气流较强发出的音。

22.发音器官破除阻碍时气流较弱发出的音。

23.音节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

24.将调值相同的音节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别,如阴平、阳平等。

25.声调的基本调值在音节连读时发生的变化,叫连读变调。

26.语流中部分词语中却存在着读音较轻较短的情况,即轻声。

27.“儿”音节与前面的音节相连使前面音节的韵母带上了一个卷舌动作,并改变了韵母原有的特色,这种语音变化叫“儿化”。

二,简答:

1.语音是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语音的物理属性是由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决定的。

音高是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

音强是声音的强弱,由物体振动的振幅所决定,振幅决定于振动物体受力的大小。

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

音色也叫音质,是声音的特色,它取决于音波振动的形式。

3.同一个人用同样的音高、音强和音长来发“衣”和“迂”,“比”和“痞”,我们听起来还是不同的音,原因在于音色是不同的。

前两个字音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口腔共鸣器形状不同:

发“衣”时嘴唇是扁的,发“迂”时嘴唇是圆的。

后两个了音色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发音时送出的气流有强有弱;发“比”时送出的气流弱,发“痞”时送出的气流强。

4.人类的发音器官包括三部分:

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

呼吸器官是语音的动力器官,包括肺、气管和支气管。

发音的动力主要来自肺部的气流,然后作用于声带等其他器官。

发声器官是发音的主要器官,包括喉头和声带。

是人类的主要发音体。

共鸣器官是调音器官,包括口腔、鼻腔和咽腔。

5.语音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主要表现为语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

语音和意义的关系只要得到社会的公认就可以了,如果有人不顾社会的约定俗成,擅自改动词语的语音形式或任意赋予某一语音形式以不同的意义,也就无法达到与他人交际的目的。

此外,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

各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语音系统,而这一系统是在长期交际过程中形成的,遵守严格的规则。

6.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叫发音部位;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叫发音方法。

p双唇送气清塞音;t舌尖中送气清塞音;j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l舌尖中浊边音;c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f唇齿清擦音;s舌尖前清擦音;m双唇浊鼻音;sh舌尖后清擦音。

7.发音时舌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叫单元音韵母。

舌面元音的发音由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等三个条件所决定。

o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u舌面后高圆唇元音;i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ê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ü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8.舌面元音a、o、e、ê、i、u、ü的发音主要由舌位高低、前后和唇形的圆不圆这三个条件来决定。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些发音条件,我们常常采用一张四边形的图来表示,这就是元音发音的舌位图。

四条横线依次表示舌位的高、半高、半低、低(也是口闭、口半闭、口半开、口开),左边表示舌位前,右边表示舌位后。

至于发音的第三个条件唇形的圆或不圆就利用左右两条竖的连结线来区分,两条各自的左方表示发音时唇形不圆,右方表示唇形拢圆。

根据舌面元音的发音条件,可以把它们标在图中所表示的各个位置上。

a口大开,舌位低,唇不圆。

o口半闭,舌位后半高,唇圆。

e口半闭,舌位后半低,唇不圆。

ê口半开,舌位前半低,唇不圆。

i口闭,舌位前高,唇不圆。

u口闭,舌位后高,唇圆。

ü口闭,舌位前高,唇圆。

9.“开、齐、合、撮”四呼是汉语语音学对韵母的分类,主要看韵母的韵头。

拿普通话语音来说,能充当韵母的韵头的元音有i、u、ü三个。

具有这三种不同韵头的韵母就可以分成三呼,凡是用i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是齐齿呼;用u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是合口呼;用ü作韵头或韵腹的韵母是撮口呼。

此外还有一部分韵母没有韵头,而且韵腹也不是i、u、ü,这类韵母就属开口呼。

这样,三十九个韵母就可以分成四大类。

10.因为声调在现代汉语音节中有区别意义的重要作用。

例如“chāng”(昌)、“cháng”(长)、“chǎng”(厂)、“chàng”(畅)四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都相同,但意义不同,这是因为声调不同的缘故。

假若这些音节都不标调,就无法区别它们所要表示的意义。

由此可见,声调在汉语音节里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确实是汉语音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1.调类是指一种语言里声调的分类。

如普通话语音的声调分四类,其名称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调值是音节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形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如普通话的阴平调“山shān”是高平调,55;阳平调“明míng”是中升调,35;上声调“水shuǐ”是降升调,214;去声调“秀xiù”是全降调,51。

一种语言里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有多少种类型,就有多少种调类。

我们在归纳语言的调类时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看有多少种类型就可归纳出多少种调类。

很清楚,调类和调值的关系是调值决定调类。

一种语言里声调有多少种读音,就有多少种调类。

12.调值是调类的基础,没有调值也就没有同调值的字加以归类的调类。

因此,调值决定调类。

正因为调值决定调类,所以在普通话语音里,按一般音节都能读出四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调值的情况,就应该把普通话归纳为四种不同的调类,即阴、阳、上、去四声。

如di这个音节有四种调值形式:

(1)高平(55),如“低”;

(2)高升(35),如“笛”;(3)降升(214),如“底”;(4)全降(51),如“帝”。

根据调值的不同,普通声调就分成了四个调类:

高平(55)的称为阴平调;高平(55)的称为阴平调;高升(35)的称为阳平调;降升(214)的称为上声调;全降(51)的称为去声调,统称为四声。

13.汉语音节结构有以下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用四个音素符号拼写。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

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音节。

(4)可以没有声母、韵头和韵尾,但不能没有韵腹,不能没有声调。

14.b、p、m可以和开口呼、齐齿呼以及合口呼中的单韵母u构成音节。

f只能和开口呼以及合口呼中的单韵母u构成音节。

d、t可以和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构成音节。

n、l可以和四呼构成音节(uei除外,如没有nui、lui)。

j、q、x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构成音节。

g、k、h、zh、ch、sh、r、z、c、s和j、q、x相反,只能和开、合两呼构成音节。

15.在语流中,有些音节的声调起了一定的变化,而与单字调值不同,这种变化叫做变调。

变调多数是由后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引起的。

在普通话中,最常见的变调有上声的变调,去声的变调。

“一、不”的变调和“七、八”的变调等四种。

16.两个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变阳平(美好、理想);2、上声在非上声前面时,上声读半上声,调值为21(美丽、陕西);3、上声在轻声前有的读为阳平(想起),有的读为半上声(姐姐);4、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上声连读时可适当分组,如“二一格”、“一二格”等,再作相应的变读。

17.“一、不”单念或用在词句末尾,以及“一”在序数中,声调不变,读原调。

在去声前时,“一、不”都读阳平(调值35),如“一定、一度、不会、不对”;在非去声前时,都读去声(调值51),如“一年、一般、不学、不理”。

18.有些音节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下,失去了原来的声调,读成一种又短又轻的调子,叫轻声。

助词与语气词经常读轻声,一些叠音词的后一个音节、合成词的后缀和“们”读轻声,动词、形容词后面表趋向的词及名词、代词后面表方位的词读轻声,一些常见的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读轻声。

19.1区别词义。

2区别词性(带儿化的一般都是名词)。

3表示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

20.1对立原则:

两个音素如果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互相替换后能产生意义的差别,那么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

对立的音素必定属于两个音位。

2互补原则:

两个音素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而其出现情况又呈互补状态,这两个音素就形成互补关系。

互补的音素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

3语音近似原则:

互补分布只是归纳音位的一个必要条件。

属于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在语音上必须是近似的,至少是本地人听起来近似,否则即使是互补关系也不能归并为一个音位。

三,操作题:

1.见教材。

2.见教材。

3.来lái声母l韵腹a韵尾i声调阳平

去qù声母q韵腹ü声调去声

美měi声母m韵腹e韵尾i声调上声

羊yáng韵头i韵腹a韵尾ng声调阳平

五wǔ韵腹u声调上声

远yuǎn韵头ü韵腹a韵尾n声调上声

秋qiū声母q韵头i韵腹o韵尾u声调阴平

铁tiě声母t韵头i韵腹ê声调上声

弯wān声母u韵腹a韵尾n声调阴平

4.改正:

用意yòngyì无畏wúwèi月夜yuèyè

对流duìliú威武wēiwǔ委员wěiyuán

论文lùnwén谚语yànyǔ疑案yí’àn

堤岸dī’àn雪球xuěqiú演员yǎnyuán

规律guīlǜ谬误miùwù杨柳yángliǔ

水准shuǐzhǔn飞跃fēiyuè遵循zūnxún

疟蚊nüèwén欲望yùwàng

5.改正:

qiánjìn(前进)jiāngjiù(将就)wěishēng(尾声)

第三章文字

一,名词解释: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它是汉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3.记录语素、词的文字叫语素文字、表词文字,可合称为表意文字。

4.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也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

5.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又叫部件,是构成汉字的预制构件,是高一级的构字单位。

6.汉字的构造方式。

一般地说,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7.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异体字的存在没有任何积极作用,只会增加人们的负担,应该予以整理。

8.若干字共用一个音节,即一种读音不止一个形体。

9.同一个形体之内容纳几种不同的读音、即一字多音。

10.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整理,确定明确的标准,提高汉字的规范化水平。

汉字标准化,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即:

字数有定量,书写有定形,认读有定音,排检有定序。

11.对汉字的形体结构作分析后归纳出来的两大类别。

独体字多半由古代象形字、指事字演变而来,由一个部件构成的字。

合体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组成的字。

二,简答:

1.世界上通行的文字可以分为表音、表意两大体系。

表音文字用少量的字母或符号单纯表示语音,表意文字不直接表音,而是用大量特定的符号直接表示词或语音。

汉字就是大体上用一个字记录音节的词或语素,声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或语素往往用不同的字表示。

形声字在汉字中虽占大多数,但表音并不很准确,仍要依靠表意的形旁才能确定是哪个词或语素。

所以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3.甲骨文线条纤细,大小不匀。

金文比甲骨文丰满粗肥,方正,匀称。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线条比金文均匀,结构工整。

小篆比大篆更为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

隶书笔画有“波碟”,结果也渐趋工整。

汉隶不仅出现“挑法”,而且棱角更加突出,字形扁平。

楷书的特点是横平竖直,形体方正,结构匀称明晰。

在摆脱古汉字的图形意味这一点上,楷书比隶书又进了一步。

概括起来说,甲骨文、金文、篆书属于古文字,象形性很很强,线条多圆转屈曲,字形长圆。

隶书、楷书属于今文字,笔画由古文字的圆转变为方折,讲究“波磔”和“挑”法,字体由长圆变为扁平、方正,打破了古文字的象形性。

4.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小篆比大篆字形更匀称、整齐,笔画圆转、简化,异体字也基本废除了。

它把原来没有固定形式的各种偏旁统一起来,一个偏旁只有一个形体,为汉字组字成分的统一打下了很好基础。

汉字到了小篆阶段,文字的符号性和规范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隶书的产生,使汉字进一步变成纯粹符号性质,基本上摆脱了古汉字象形的特点,也是汉字由繁趋简的重要演变。

隶书可以说是由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一种过渡字体。

由于以上原因,小篆、隶书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5.汉字字体从甲骨文、金文发展到小篆,是一个简化的过程,小篆又简化成隶书,隶书又简化成楷书和草书,楷书又简化成行书。

这不断简化的过程反映了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当然汉字字体也有繁化的现象,但是繁化毕竟不是字形演变的主流。

写字者对汉字的简易要求和美观要求,于是不断地创造出了数量越来越多的简化字。

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许多简化字与繁体字同时通行着,最后繁体大都被淘汰,简体则留传下来。

楷书的简化更为突出,在通行的近两千年内,字体不断简化。

今天的汉字简化工作就是对这种简化趋势进行因势利导的推动工作,是完全符合汉字形体演变的客观规律的。

6.“六书”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六种造字之法,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真正能造出汉字的方法是前四种。

象形就是描绘事物形状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羊、车”等;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性符号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等;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或部件)合成一个字,把这些汉字的意义合成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休、明、从、森”等;由形旁和声旁构成新字的方法叫形声造字法,如“沐、河、桃、持”等。

7.要求对汉字进行“四定”:

定量,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以便于汉字的学习与运用;定形,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字形,如进一步整理异体字和异形词等;定音,是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读音,如进一步审订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一些多音字及轻声、儿化词的读音等;定序,指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排列顺序,现在通行的音序法、形序法等有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做到每一个通用汉字都有一个固定的排列顺序,以便于检索和运用。

三,操作题:

1.答案:

字木本末休沐采果校

造字

方法象形指事指事会意形声会意象形形声

2.答案:

字惜期草盲问阁修荆颖辩

形旁心月艹目口门彡艹禾讠

声旁昔其早亡门各攸刑顷辩

3.答案:

字奋农庄谷体闭

简化方法局部删除草书楷化全部改造同音替代全部改造偏旁类推

4.答案:

(1)象形

(2)形声(3)会意(4)会意(5)会意(6)会意(7)会意(8)象形(9)会意(10)形声(11)会意(12)形声(13)会意(14)形声(15)指事(16)形声(17)象形(18)指事(19)指事(20)形声

第四章词汇

一,名词解释:

1.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2.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具体语言中所有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

4.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5.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

6.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那部分内容,是人们对所指的事物或现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反映。

7.一个词所体现出来的反映了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评价和主观态度。

8.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是词的区别性特征。

9.人们根据词语在词义上的共同特点和相互关系,把它们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的类,组成一个一个词义的聚合。

10.多义词最初所具有的意义叫做本义,是这个词最初产生时的意思。

11.在当时使用最多、最普遍、最基本的意思

12.在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思。

13.对词义的分项说明。

14.指语言中那些意思最明确、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的总汇,它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

15.语言中除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二,简答:

1.①语素和词、短语是不同层级的语言单位。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由语素构成,短语是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组合起来的大于词而小于句子的语言单位。

②语素和词、短语的基本存在形式不同。

语素的基本形式是单音节,词的基本形式是双音节,而短语的基本形式则是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

③语素和词、短语的表义程度不同。

语素的意义往往不够明确、固定,一般要在它所构成的词里才能明确地体现出来。

词的意义相对明确、固定,它的意义是各个构成成分所表示的意义融合,而不是简单地相加。

短语的意义则大体上是构成短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的总和。

2.词、语素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概括而言,词由语素构成,而汉语的语素是由一个个汉字书写的。

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点:

①划分条件不同。

语素和词是从语言角度划分出来的语言单位,而字是从书写角度划分出来的书写形体单位。

②词和语素的层级不同。

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或多个语素构成。

③词和语素的表义程度不同。

词表示的意义比较明确和固定,语素表示的意义往往不具体或不固定,必须在它所构成的词里才能明确地显现出来。

④量的对应不同。

三者在量上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时一个汉字既是一个语素,也是一个词,如“天”,有时几个汉字代表一个语素和一个词,如“葡萄”,有时一个汉字表示几个不同的语素和几个不同的词,如“副”,在“一副眼镜”、“副主席”和“名副其实”里就不是一个词,有时一个汉字书写的既不是语素也不是词,如“蝌”、“鹉”。

3.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自由语素。

如“天、人、火,走、好、葡萄、咖啡”等;粘着语素是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如“语、民、习、丽”等,此类语素称为不定位粘着语素,另一类是定位粘着语素,如“子、头、者、家”等,此类语素构词时位置比较固定,只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又叫词缀。

4.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词根和词缀。

词根是意义比较实在,能自由出现在合成词前面、中间或后面的语素,如“动”、“量”等,词缀是意义比较空虚,位置比较固定,或者只出现在词根的前面,或者只出现在词根的后面的语素,如“阿姨”中的“阿”、“席子”中的“子”。

具体说来,它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词根的意义比较实在、具体,是词义的主要承担者,词缀的意义已经虚化或正在虚化。

如“孝子”和“竹子”,前一个“子”指“儿子”,后一个“子”却没有这种意思,这说明前一个“子”是词根,后一个“子”是词缀。

从语音形式上看,后面的词缀往往读轻声。

②词根在构词时的位置比较自由,是不固定的,即可以在别的语素之前、之后或中间,如“水坝”──“开水”──“下水道”,而词缀在构词时的位置是固定的,或在别的语素之前,或在别的语素之后,如“老”作为词缀只能在前,“头”作为词缀只能在后。

③现代汉语中词根数量巨大,而词缀很少。

5.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概括反映。

这个定义说明词义具有四大性质:

①客观性。

词义是以客观事物或现象为基础的,如“车、船、飞机、大、小、优秀、恶劣”等,这些词的词义都联系着现实中的实体或现象。

尽管有的词所指称的对象并不存在,如“上帝”、“魔鬼”等,但还是有客观基础的,它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错误或歪曲的反映,是人们认知水平不高的表现。

②概括性。

词义在形成的过程中,只是概括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而舍弃了其个别的、具体的东西。

如把“教室”解释为“用于课堂教学的房间”。

这是本质的归结,它不管哪类学校用的教室,也不管房间的面积的大小,只要它具有用于“进行教学”这一属性的房间,就是“教室”所指的对象。

概括性是词义的最重要的性质,任何词义都具有概括性。

③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不清,它来源于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边界不清。

例如“中午”与“上午”之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词义的模糊性是客观事物连续性的反映。

事物的核心部分一般来说还是可以明确的,但它与临近事物的差异是逐步扩大的,其间本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如时间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