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770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docx

实用参考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二

2017法硕考研资料:

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

(二)

 一、单项选择题:

1~29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律的基本内容是()。

  A.对一定生产关系的确认B.对本民族风俗传统的确认

  C.对宗教规范的确定D.对道德规范的确认

  2.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起源上看,法律与道德是同时产生的

  B.从消亡上看,法律与道德将同时消亡

  C.法律与道德都是自觉产生的

  D.法律与道德都具有强制性

  3.下列有关法律与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与法律具有相辅相成的共生性

  B.国家与法律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C.国家与法律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国家与法律具有一致性,因此不存在任何矛盾冲突的关系

  4.下列哪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

  A.生产关系是联系法律与生产力的中介

  B.社会生产力决定法律的产生和发展

  C.国家消亡了,法律仍将存在,而不会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

  D.判断良法、恶法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

  5.下列关于法律与政治的一般关系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法律与政治都受制约和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关系

  B.政治对法律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

  C.法律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D.在政治和法律的关系中,法律处于主导地位

  6.下列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法律与道德存在共同调整的领域

  B.法律是一元的,而道德是多元的

  C.法律是道德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

  D.道德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义务或责任

  7.下列哪个属于法律制裁?

()

  A.人民法院对刘某作出判处5年有期徒刑的终审判决

  B.杨某不小心烫伤李某,主动赔偿李某200元医疗费

  C.仲裁委员会对陈某与张某的合同纠纷予以判决,责令陈某赔偿张某违约损失2万元

  D.韩某因违反党纪,被纪律检查委员会作出记过处分

  8.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

  A.一切法律责任的实现均由国家强制力的直接介入

  B.有违法行为,必然产生法律责任

  C.有法律责任,未必实施法律制裁

  D.实施违宪制裁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法治的终极性的目的价值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充分尊重和扩展人权.C权利与义务相一致D.权力制约

  10.“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是下列哪个归责原则的要求?

()

  A.责任法定原则B.因果联系原则C.责任相称原则D.责任自负原则

  11.下列关于“法学”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法或法律现象,就有了研究这一社会现象的法学

  B.法学在西方发源于古希腊,到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C.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法家、儒家等许多专门研究法律问题的法学派别

  D.马克思主义法学与以往法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承认法是永恒的和超历史的

  12.罗马法复兴时期出现的以研究和恢复罗马法为核心的法学流派是()。

  A.罗马法学派B.社会法学派C.注释法学派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

  13.在法的本质问题上,下列表述中能够成立的是()。

  A.霍布斯主张神意论B.格劳秀斯坚持理性论C.卢梭强调社会控制论D.庞德提出民族精神论

  14.关于法的本质,下列学者中主张“理性论”的是()。

  A.奥古斯丁B.格劳秀斯C.萨维尼D.庞德

  15.民间故事《铡美案》中,驸马陈世美被依法处决。

这一法律现象表明()。

  A.法律是公共意志的反映,具有超阶级性

  B.法律有时候也是被统治阶级将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结果

  C.法律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共同意志的体现

  D.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也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6.土地革命后期影响最大、实施地区最广、适用时间最长的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D.《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17.下列哪个宪法性文件规定了“三三制”?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8.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土地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B.《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

  C.《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D.《中国土地法大纲》

  19.“法例”作为篇各,存在于下列哪个法典中?

()

  A.《曹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D.《开皇律》

  20.中国封建社会最具社会影响的代表性法典是()。

  A.《法经》B.《北齐律》C.《唐律疏议》D.《大清律例》

  2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典是()。

  A.《朝律》B.《唐六典》C.《元典章》D.《明会典》

  22.“条法事类”这一法律形式最早出现于()。

  A.唐末五代B.北宋C.南宋D.元朝

  23.《问刑条例》的删定,使得“例”成为正式的法律。

《问刑条例》删定于()。

  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C.明孝宗时期D.明神宗时期

  24.明朝是哪个皇帝在位期间开始编撰《会典》的?

()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英宗D.明孝宗

  25.清朝则例开始制定于()。

  A.顺治B.康熙C.雍正D.嘉庆

  26.清末,下列哪个制度是《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税则》及《虎门条约》确立的?

()

  A.领事裁判权B.观审C.会审公廨D.审检合署

  27.清末司法机构改革后,其最高审判机关是:

()。

.

  A.法部B.大理院C.最高法院D.最高审判厅

  28.下列哪个属于太平天国时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

()

  A.《十款天条》B.《资政新篇》C.《太平刑律》D.《天朝田亩制度》

  2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由下列哪个机构通过的关于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纲领性文件?

()

  A.参议院B.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C.资政院D.宪政编查馆

  二、多项选择题:

30~39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30.下列哪些属于公法责任?

()

  A.民事责任B.行政责任C.刑事责任D.违宪责任

  31.下列哪些属于免责的条件和方式?

()

  A.正当防卫B.紧急避险C.时效经过D.自首立功

  32.法制必然具有以下哪些内涵?

()

  A.法律的至高权威B.法的公正性C.法的规范性D.法的有效性

  33.权利保障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

  A.尊重和保障人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权利和义务相一致D.国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

  3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能否实现法治,取决于其权力结构中是否实行分工和制约

  B.确认和保障主体的权利和自由是法治的根本目的

  C.法治只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制约

  D.民主政体是法治国家的根本的政治基础

  35.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法律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B.法律制定必须符合宪法的精神和规定

  C.法的制定并不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活动

  D.一国立法体制同该国家结构形式密切相关

  36.下列关于《明大诰》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明大诰》与《大明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B.《明大诰》在整个明朝具有法律效力

  C.其规定的部分罪名是律典上所没有的

  D.其对《大明律》规定的罪名的处罚重于《大明律》

  3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北朝北魏实行“以格代科”,不使用“科”

  B.《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较,加重了某些犯罪的处刑

  C.宋朝编例,始于宋太祖

  D.《唐六典》是在武则天时期修订完成的

  3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条法事类始于南宋孝宗《淳熙条法事类》

  B.《至元新格》使元代法典定型

  C.明初不尚例的单独使用,而“以类附入”律文

  D.《明会典》乃是模仿《唐六典》的制作,以六部官制为纲

  39.《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

  A.《唐律疏议》是由张斐、杜预完成的法律注释

  B.《唐律疏议》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依据

  C.《唐律疏议》奠定了中华法系的传统

  D.《唐律疏议》对唐代的《武德律》等法典有很深的影响

  三、简答题:

40~41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0.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保障作用。

  41.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

  四、分析题:

42~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42.材料1: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

  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2:

  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受上级人民法院监督。

  一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材料3: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请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法理学知识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反映了我国法的适用中的哪一项基本原则?

  

(2)该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3)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正确适用这一原则。

  43.朝审原于明天顺三年,令每岁霜降后,但有该决重囚,三法司会同公、侯、伯从实审录。

秋审亦原于明之奏决单,冬至前会审决之。

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

“旧。

制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余俱监候处决。

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便,每至霜降后方请旨处决。

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丽死刑辄弃于市。

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

”此有清言秋、朝审之始。

嗣后逐渐举行,而法益加密。

初制分情实、缓决、矜、疑,然疑狱不经见。

雍正以后,加入留养承祀,区为五类。

  ——《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四《刑法三》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何为秋审?

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试分别说明秋审案件的五种处理方式。

  (3)清朝秋审制度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44小题,共15分。

  44.请联系我国的实际,论述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要求:

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考研法硕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9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方面即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因此选项A应选。

  2.D。

法律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而道德伴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法律将随着阶级和国家而消亡,而道德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司,因此法律是自觉的结果,但道德是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自发产生的。

据此,选项A、B、C均错误。

至于强制性,法律和道德都具有。

当然法律的强制性具有国家性,而道德不具确‘国家强制性。

  3.D。

国家与法律存在矛盾冲突的方面。

法律在对国家权力进行确认的同时也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而国家权力凭借其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具有扩展、不受法律限制的倾向。

据此,二者存在冲突。

  4.C。

法律伴随国家产生,并伴随国家而消亡。

国家消亡了,法律也将消亡,演变为一种社会公共习惯规则。

  5.D。

法律和政治都属于上层建筑,但一般认为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居于主导地位。

法律的产生和实现往往与一定的政治活动相关,反映并服务于一定的政治,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意义上影响法律的内容或价值追求。

  6.C。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统一性,因此是一元的;至于道德,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有不同的道德取向,因此道德是不统一的,是多元的。

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而反之则不是。

因此选项C错误

  7.A。

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据此,法律制裁的前提是存在法律责任;此外,法律制裁只能由特定国家机关采取。

选项B,杨某主动承担法律责任,不存在国家机关追究的问题;选项C,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是仲裁委员会,而非国家机关;选项D,记过处分并非法律责任的承担。

  8.A。

在民法上,如果当事人主动承担法律责任,无须国家强制力的直接介入。

因此选项A错误,应选。

  9.B。

选项A、C、D都是选项B派生出来的。

充分尊重和扩展人权才是法治的终极性的目的价值。

  10.D。

责任法定原则关注的是法律责任必须由法律预先规定;因果联系原则主要关注的是行为与损害结果、客观行为与主观状态之问的因果关系;责任相称原则关注的是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责任自负原则强调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原则上必须与违法行为人一致。

据此,选项D应选。

  11.B。

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社会有了法律现象,就有了关于这些现象的思想、观点。

但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较晚。

故选项A的说法错误。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包含了有关法律的观点.但并非专门研究法律问题的法学派别。

故选项C的说法错误。

以往法学大多认为法是超历史的、永恒存在的,而马克思主义法学则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国家的消亡,阶级意义的法也会趋于消亡。

故选项D的说法说反了错误。

本题应选B。

  12.C。

罗马法复兴过程中,先后经历“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两个阶段;前者以中世纪西欧流行的注释方法研究罗马法,后者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

故选项C正确。

  13.B。

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一些学者主张将法的本质归结为人的理性和本性,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格劳秀斯、英国的霍布斯、法国的卢梭等。

德国的萨维尼主张民族精神论。

美国的庞德主张社会控制论。

故本题应选B。

  14.B。

奥古斯丁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是神意论;萨维尼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是民族精神论;庞德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是社会控制论。

本题应选B。

  15.C。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同时反映被统治阶级或同盟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选项A否认法律的阶级性,故错误。

选项B认为法律也是被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错误。

驸马陈世美也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但其仍被依法处决,体现了法律并非统治阶级个别成员的个别意志,也不是个别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

故选项C正确。

尽管中国古代存在“一断于法”的主张,但本质上属于等级特权社会。

故选项D错误。

  16.C。

选项A存在于土地革命前期;选项B兴国土地法存在于土地革命中期;选项D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存在于抗战时期。

  17.B。

选项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确立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选项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确立的是人民代表会议制度;选项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宪法。

  18.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仍确认农民分得地主土地的所有权;《中国土地法大纲》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B20.C21.B22.C23.C24.C25.B26.A27.B28.B29.B

  二、多项选择题:

30~39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30.BCD。

民事责任的规范基础是民法,而民法属于私法。

因此选项A属于私法责任。

  31.CD。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属于合法行为,不产生法律责任,当然也就谈不上法律责任的免除。

据此,排除选项A、B。

  32.CD。

法制侧重于形式意义上的法律制度及其有效实施,因此选项C、D应选。

选项A、B属于法治的内涵。

  33.ABC。

选项D属于权力制约原则的含义。

  34.ABD。

法治所强调的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也包括各项具体职权之间的制约。

因此选项C错误。

  35.BD。

法律一般情况下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但是如果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利,也可以适用于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

因此,选项A不正确。

宪法是根本法,法律的制定当然应当符合宪法的精神和规定。

因此选项B正确。

法律制定属于国家专有活动,只能由根据宪法或者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的主体进行。

因此,选项C错误。

在当代,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

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的立法体制是明显不同的,前者是一元的,而后者是二元或多元的。

因此,选项D正确。

  36.ACD。

《明大诰》仅在朱元璋在世时具有法律效力。

因此选项B错误。

  37.BCD。

《大业律》与《开皇律》相比,减轻了某些犯罪的处刑。

因此选项B错误。

宋朝编例,始于宋神宗变法时颁《熙宁法寺断例》。

因此选项C错误。

《唐六典》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制定完成的。

因此选项D错误。

  38.ACD。

《大元通制》使元代法典定型,并非《至元新格》。

因此选项B错误。

  39.BC。

律学家张斐、杜预是给《晋律》作解释,而非给《永徽律》作解释。

因此A是不正确的。

《武德律》是唐朝的首部法典,先于《永徽律疏》制定。

因此D选项也是不正确的。

  三、简答题:

40~41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对和谐社会的保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立法方面。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首要要求,也是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作保障,才能更好地引导、规范和约束公民和政府的行为,使之依法办事,循章而为,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

(2)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司法和执法方面。

公正、高效的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司法往往被视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而社会公正则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只有建立一个公正、高效的司法体制,真正形成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民群众才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安定。

同样,执法的公正、高效也是当然要求。

(3)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体现在守法方面。

社会成员遵纪守法,政府严格依法办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体社会成员守法意识和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

(4)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还体现在法律监督方面。

法律监督可以通过对立法、司法和守法三个方面的作用来间接保障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41.

(1)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以“六法”为基本框架。

人们在习惯上把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简称为“六法全书”,其组成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法典、关系法规和判例、解释例。

  

(2)构成“六法”体系的核心的是宪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典。

基本法典构成了国民党政权法律体系的骨架。

  (3)所谓“关系法规”,是指围绕基本法典而制定的低位阶法规。

关系法规作为一种补充,与各自的基本法典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

  (4)判例、解释例是最高法院的判例、司法院的解释。

最高法院的判例经“采为判例,纳入判例要旨”,并报“司法院”核定者,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院大法官会议拥有解释宪法、法律的权力,其作出的解释例或决议,具有与宪法或法律同等的效力。

  四、分析题:

42~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42.

(1)材料反映了我国法的适用中的司法独立原则。

  

(2)该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是:

①行使职权的专属性,即司法权(审判权、检察权)只能由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②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自己的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③行使职权的合法性,即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正确适用法律,不得滥用职权,枉法裁判。

  (3)实行司法独立,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受任何监督。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但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不得导致“代行”司法权的结果。

②人民法院要接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人民检察院应当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的领导。

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行使监督权或者领导权,不得导致下级机关“畏首畏尾”的结果。

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要接受人民监督。

  43.

(1)秋审,是每年秋八月由九卿、詹事、科道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对全国上报的斩、绞监候案件进行复审的制度。

清代的秋审直接源于明代的朝审秋决,而明代的朝审又可追溯到两汉以来的秋冬行刑、录囚、死刑复奏等“慎刑”制度。

  

(2)①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②缓决,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③矜、疑,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④留养承嗣,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奏请皇帝裁决。

  (3)秋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可以将死刑案件纳入严格的司法程序中,使统治者牢牢掌握行使最高刑罚的权力,实行专制统治下的法治,以维护自身统治;但也导致多方干预司法,以致皇帝家奴也插手司法,最终结果是司法更加冤滥法律制度与实际执法日益脱节,加速了清王朝!

个政体的腐朽。

  五、论述题:

44小题,共15分。

  44.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泛指人们对法律,特别是对本国现行法律的思想、观点、心理、知识或态度的总称。

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我国法治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就法律意识与法治的关系而言,培养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就此论断进行正确的论述。

  第二,在法的制定中,法律意识起着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作用(联系我国立法实际进行正确的论述)。

  第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执法和司法中正确适用法律的思想保证(联系我国执法实际进行正确的论述;联系我国司法实际进行正确的论述;联系我国法律监督实际进行正确的论述)。

  第四,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