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736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答案精选教学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第4节同步练习(含答案)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答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

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  B       2.  B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3.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1)0.08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2)慢

(1)茶色

(2)像与物大小关系

(3)虚

(4)5 不变

(1)点燃

(2)投影仪

(3)B

(4)虚

(5)B

(6)D

(1)游码

(2)右

(3)左 右 39

(4)5

(6)7.8

       

4.  

刻度尺 秒表 0.18 0.15

       

5.  

刻度尺  秒表  0.18  0.15  很小  

       

6.  

(1) 

   时间

(2)40.0  25.0

(3)小

(4)同一位置(同一高度)

(5)>

(6)B

       

7.  

(1)①刻度尺 秒表 

②0.4 0.5

③不是

(2)①光的直线传播

②A

③变小

④不变 不影响

(3)①41.8°

②反射光线

③不会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8.  

(1)①左 ②<

(2)①不是 ②90.0 偏小

       

9.  

(1)

  刻度尺 

(2)缓 (3)3.3 (4)<

       

10.  

(1)

(2)时间 纸锥下落的高度 大

       

11.  

(1)

(2)变速   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对路程不同  0.12

(3)C

       

12.  

(1)31.5 正 特性 

  大 ②③①④

(2)0.96 组合 时间 小/缓

       

13.  

(1)时间 

(2)快  快  (3)0.5

       

14.  

(1)34.2

(2)变速1.2

       

15.  

(1)小    

(2)

(3)3 2 0.18      

(4)

       

16.  

(1)小

(2)0.3 1.08

(3)大

       

17.  

(1)时间

(2)大  

(3)0.25

(4)7

       

18.  

(1)刻度尺

(2)先变大后不变 0.16

(3)A

(4)增大锥角

(5)偏小

(6)①A时间

       ②a:

未控制纸锥质量相等

         b:

将剪下的扇形纸片贴到原纸锥内

【解析】

1.  

【分析】

①物体运动距离一定时,时间越长,测量的平均速度越精确;

②人眼能够看清物体,是因为物体有光线进入人眼,探究平面镜成像是,观察的是棋子,而不是平面镜;

③体积一定的液体,容器横截面积越小,液柱长度越大;

④当橡皮筋伸长随橡皮筋所受的拉力增大而增加,在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筋伸长的长度应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关系。

本题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同学逐项分析,判断正误。

【解答】

A.在测量沿斜面滑下的小车速度时,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滑下的时间越短,为方便时间的测量,将斜面倾角调小些,故A正确;

B.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物体(棋子)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玻璃板)上有足够的光线,故B错误;

C.一般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工作的,为了使温度计液柱变化明显,应该选用较长、较细的吸管,故C正确;

D.若量程太小,可加一根相同的橡皮筋并联使用,改变刻度,故D正确。

故选B。

2.  

测量固体的密度,先测量质量m,测体积V,根据

计算密度;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利用累积的方法;速度的测量,测量距离和时间,利用公式

计算即可。

①测量小石头的密度,先用天平直接测量小石头的质量m,再用量筒和水测量小石头的体积V,根据

②一张纸的厚度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先测100张纸厚,再除以100,采用的方法叫累积法;

③测量同学百米跑步的速度,测出这位同学在这一段距离的时间,根据公式

计算即可;

④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太小,小于天平的感量(最小测量值),要想测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应用积累法,即测出多根大头针的质量,用总重量除以大头针的个数就得出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因此②④两个测量方法相同,累积法。

故选B。

此题考查测量密度、速度和利用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一根大头针的质量。

3.  

Ⅰ【分析】

(1)根据题目中告诉的路程与时间结合速度的计算公式,即可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

(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本题考查到了速度的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统一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解答】

(1)由题意知,路程s=56cm=0.56m,时间t=7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

(2)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故答案为:

(1)0.08;

(2)慢。

Ⅱ【分析】

(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玻璃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对称,来解答此题。

本题考查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重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的考查,这些题往往有规律可循。

【解答】

(1)无色透明玻璃板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茶色玻璃板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故应选择茶色玻璃板;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等长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用的;

(3)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4)由平面镜成的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所以人离镜5m,像离镜也应是5m;又因为不论物离镜远还是近,像与物大小都相同,当人远离镜子时,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

(1)茶色;

(2)像与物大小关系;(3)虚;(4)5;不变。

Ⅲ【分析】

(1)要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

(2)根据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3)(4)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了解其应用: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像同侧,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5)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f

(6)物体发出的光是射在整个透镜上的,即物体上任一点发出的光透过透镜上任一点折射都会射向对应的像点,考虑物体上这一点发出的所有光线,即通过透镜会聚在像点上,那么当透镜遮住一半时,仅仅是参与会聚成像点的光减少了,但并不影响成像,既然所讨论的是任一点,那么对整个物体所称的像而言表现为每一个像点都变暗。

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解答】

(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其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有先将蜡烛点燃,才可以确定烛焰的中心,所以点燃蜡烛应在调整高度之前;

(2)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3)由凸透镜成实像规律可知,当蜡烛移到20cm刻度处时,此时u=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将光屏移到60cm-70cm之间,故B正确;

(4)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时,物距u=50cm-45cm=5cm,u

(5)光源“F”放在3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B;

(6)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故选D。

故答案为:

(1)点燃;

(2)投影仪;(3)B;(4)虚;(5)B;(6)D。

Ⅳ【分析】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指示的数值;

(4)物体的体积等于物体和水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

(5)根据

计算物体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不规则物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是对基础性知识的考查。

【解答】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度处;

(2)调节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说明左盘偏重,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3)称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必要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由图甲可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金属块的质量m=20g+10g+5g+4g=39g;

(4)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V水=25mL,

金属块和水的总体积V总=30mL,金属块的体积:

V=V总﹣V水=30mL﹣25mL=5mL=5cm3;

(5)金属块的密度:

故答案为:

(1)游码;

(2)右;(3)左;右; 39;(4)5;(6)7.8。

4.  

【分析】

(1)公式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

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本题的思路是:

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5s,总路程s=0.9m,故全程的平均速度

(3)上半段的路程

=0.45m,小车的运动时间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刻度尺;秒表;0.18;0.15。

5.  

【分析】

(1)公式

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再读出走s2的路程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坡度。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计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

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必须测出路程和时间,本题的思路是:

根据给出的距离,读出对应的时间,用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1)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小车从顶端到底端时间t=10:

35:

05-10:

35:

00=5s,总路程s=0.9m,故全程的平均速度

上半段的路程

=0.45m,小车的运动时间t1=10:

35:

03-10:

35:

00=3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小车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故答案为:

刻度尺;秒表;0.18;0.15;很小。

6.  

【分析】

(1)要根据

测量平均速度的大小;根据测时间时的具体状况,结合题意来分析解答;

(2)根据图象读出AB段的距离,运用公式

求出AB段的平均速度;

(3)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4)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

(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6)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结合图像来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求出平均速度。

【解答】

(1)此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在测量时间时,由于判断小车通过中间点时不容易判断,测量出的时间误差太大,所以需要多次测量;

(2)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

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知,平均速度会偏小;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故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故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BC>vAC;

(6)由题意可知,小车在此过程中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是B。

故答案为:

(1)

;时间;

(2)40.0;25.0;(3)小;(4)同一位置;(5)>;(6)B。

7.  

【分析】

(1)解答用刻度尺测路程秒表测时间,根据速度公式

计算速度,根据速度判断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2)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性质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随物与小孔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3)根据阅读材料和折射规律分析。

此题考查平均速度小孔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点,是常考题型,需要熟练掌握。

【解答】

(1)①小车运动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运动的时间用秒表测量,实验的原理是

②实验得到的数据:

AB全程长4m,通过全程的时间是8s,通过前半程的时间是3s,那么小车在后半程的时间为8s-3s=5s,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是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③小车在后半程的平均速度不等于全程的平均速度,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①针孔相机制作的原理是小孔成像即光的直线传播;

②根据小孔成像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小婷用针孔相机观察校园内旗杆顶上的国旗,如图乙所示,则她在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国旗的形状是图丙中的A;  

③小婷把针孔相机远离旗杆顶上的国旗进行观察,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国旗的像变小;

④若将针孔相机的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再用它看窗外景物,则塑料薄膜光屏上看到的像的形状不变,说明小孔的形状不影响像的形状;

(3)①根据“当入射角增大到引41.8°时,折射光线消失,只存在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全反射,”上述玻璃的临界角是41.8°;

②折射光线消失后反射光线的亮度会增强,其原因是折射光消失后,入射光几乎全部变为反射光线;  

③光只有从水或玻璃射向空气时,才会发生全反射,所以光从空气射向玻璃,入射角增大,折射光不可能完全消失。

故答案为:

(1)①刻度尺;秒表;

;②0.4;0.5;③不是;

(2)①光的直线传播;②A;③变小;④不变;不影响;

(3)①41.8°;②反射光线;③不会;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8.  

(1)

【分析】

①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②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知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且物距增大时,像距无限靠近一倍焦距。

这是一个有一定创新性的装置,利用这一装置更容易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倒正的关系。

本题考查的知识都非常简单,是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

【解答】

①将发光物体由a点移动到b点,物距增大,像减小,像距减小,要想找到像的位置,光屏要向左移动,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②由图知:

物体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物距大于二倍焦距,而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此时,当物距不断增大时,像距会无限的靠近一倍焦距,但永远达不到一倍焦距处,因此物体向左移动的幅度要大于像向左移动的幅度;所以,当发光物体放置在b点时,物像之间的距离会相应的增大;

故答案为:

①左;②<。

(2)

【分析】

①根据图中信息判断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大小可知;

②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AC为小车在A、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

停止计时较晚,使测量的时间变大;根据

判断速度的变化情况。

“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的统一。

【解答】

①由数据知,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相等,时间不同,可知小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由图知,sAC=10.00dm-1.00dm=9.00dm=90.0cm;

根据

,若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这样时间记录偏大,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小。

故答案为:

①不是;②90.0;偏小。

9.  

【分析】

(1)根据公式

,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sBC为小车在B、C两点前端刻度值之差;tBC由B、C两点的时刻之差求出;

要计算出vAC,需确定AC的长度和时间,用公式

计算;

(4)从表中得出小车通过AB的距离和时间,利用

计算出vAB,然后与vAC比较可得。

本题考查的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算出平均速度,测量过程中注意时间与路程单位的统一。

【解答】

(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实验中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秒表测量时间;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缓一些;

(3)由图知,

sAC=10.0cm=0.1m

tAC=15:

35:

23-15:

35:

20=3s

(4)由图知,sAB=5.0cm=0.05m,tAB=15:

35:

22-15:

35:

20=2s,

所以,vAB<vAC。

故答案为:

(1)

  刻度尺 

(2)缓 (3)3.3 (4)<。

10.  

【分析】

(1)求速度的方法是用公式

; 

(2)实验中若纸锥下落较快,则时间较难测量;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实验设计包括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其中实验原理是实验的核心,解答时一定要学会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解答】

(1)要测定纸锥下落的速度,可根据原理

; 

(2)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为减小误差,还要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

(1)

(2)时间;纸锥下落的高度;大。

 

11.  

【分析】

(1)测量速度的原理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根据照片判断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是否相等,然后判断纸锥做什么运动;求出纸锥由A到B的运动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纸锥的速度;

(3)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减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分析四个选项中的图象,找出与纸锥运动相符的图象。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测量,由纸锥照片找出纸锥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关系、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解答】

(1)测量速度的原理

(2)由图示照片可以看出,在相等时间内纸锥的路程越来越大,并不相等,因此纸锥做变速直线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