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271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docx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前重要考点知识100条

1.病、证、症的概念:

病,是一个完整的异常生命过程。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2.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3.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五体的阴阳属性:

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5.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气:

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

辛、甘二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6.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方位

季节

五脏

五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膀胱

7.五行的母子相及:

即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

母行虚弱→子行虚弱→母子俱虚。

子病及母:

(1)子病犯母:

子行亢盛→母行亢盛→子母亢盛。

(2)子母俱虚:

子行虚弱→母行不足→子母俱不足。

(3)子盗母气:

子行亢盛→损伤母行→子盛母衰。

8.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补母和泻子。

治法是: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

抑强扶弱。

治法是: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腑病多实;六腑宜泻。

10.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生理特性:

心为阳脏,主通明;心气下降。

11.肺的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

12.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统血。

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喜燥恶湿;脾为孤脏。

13.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14.肾的生理功能:

藏精,肾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主水;主纳气。

生理特性:

主蛰守位;肾气上升。

15.胆又称“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主要的功能有: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16.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

生理特性:

胃气下降;喜润恶燥。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17.小肠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18.大肠的生理功能:

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

汇聚水液;贮存和排泄尿液。

19.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命、濡养脏腑、化血、化气、化神。

20.寒热往来:

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半表半里证寒热的特征。

21.自汗:

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尤甚的症状。

多见于气虚证和阳虚证。

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多见于阴虚证。

22.胀痛指疼痛带有胀满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多见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的病证。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

是瘀血致痛的特点。

头部、胸胁、脘腹处常见。

隐痛指疼痛轻微,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症状。

是虚证疼痛的特点。

常见于头、脘腹、胁肋、腰背等部位。

23.失眠:

(1)不易入睡,甚至彻夜不眠,兼心烦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

(2)睡后易醒,不易再睡多见于心脾两虚。

(3)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多见于胆郁痰扰。

(4)夜卧不安,腹胀嗳气酸腐多为食滞内停。

24.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25.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弱;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脾虚;口黏腻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口酸多见于肝胃郁热、饮食停滞;口苦多见于肝胆火旺、心火上炎;口咸多属肾病或寒水上泛。

26.实脉类:

应指有力。

滑脉脉象特点: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主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弦脉脉象特点: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紧脉脉象特点: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主实寒证、疼痛、宿食。

27.浮脉类:

共同特点为轻取即得。

浮脉脉象特点: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主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洪脉脉象特点: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主热盛。

濡脉脉象特点:

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

散脉脉象特点: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

主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28.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见下表

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神

萎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得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29.阳虚证临床表现:

寒象(畏冷,肢凉)及气虚的症状。

阴虚证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30.亡阳证与亡阴证的鉴别见下表

证名

汗出

寒热

四肢

面色

气息

口渴

舌象

脉象

亡阳证

汗冷清稀

身冷畏寒

厥冷

苍白

微弱

不渴或渴喜热饮

白润

脉微欲绝

亡阴证

汗热黏稠

身热恶热

温暖

面赤颧红

息粗

渴喜冷饮

红干

脉细数疾而无力

31.风寒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鉴别见下表

证型

病机

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

风热犯肺证

风寒犯肺

肺卫失宣

咳嗽,痰黄稠及风热表证

咳嗽痰稠色黄,恶寒轻发热重,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恶风,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肺热炽盛证

火热炽盛

壅积于肺

咳喘气粗,鼻翼煽动与实热症状

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咽喉红肿,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

痰热壅肺证

痰热交结

壅滞于肺

发热、咳喘、痰多黄稠

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燥邪犯肺证

燥邪犯肺

肺卫失宣

干咳,痰少,质黏及燥邪犯表证

干咳痰少质黏,口舌咽喉干燥,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舌苔薄而干燥,舌苔薄白,脉浮偏数

32.心脉痹阻证的鉴别见下表

分型

共同主症

临床表现

瘀阻心脉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心胸刺痛,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

心痛剧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心胸胀痛,胁胀善太息,舌淡红,脉弦

33.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二者均可见脘腹痞闷,纳呆呕恶,便溏,肢体困重,面目发黄,苔腻,脉濡。

区别在于兼热、兼寒之不同。

前者病性属湿热,故有舌质红苔黄腻,身热不扬,阳黄,脉濡数等湿热内蕴表现;后者病性属寒湿,故见舌淡苔腻白滑,腹痛喜暖,口淡不渴,带下量多清稀,阴黄,脉濡缓等寒湿内停表现。

34.肝风内动四证鉴别见下表

证型

性质

主症

兼症

舌象

脉象

肝阳化风证

上实下虚证

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

手足麻木,步履不正

舌红,苔白或腻

弦而有力

热极生风证

实热证

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高热神昏,躁热如狂

舌质红绛

弦数

阴虚动风证

虚证

手足蠕动

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舌红少津

弦细数

血虚生风证

虚证

手足震颤,肌肉瞤动,关节拘急不利,肢体麻木

眩晕耳鸣,面白无华

舌淡苔白

35.心肝血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的鉴别:

心肝血虚临床症见心悸、失眠多梦、眩晕肢麻、视力减退等。

而肝肾阴虚证和肺肾阴虚证都有肾阴虚的证候,均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及阴虚内热的表现。

36.子午流注顺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37.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38.桂枝汤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9.桂枝汤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40.小青龙汤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痰稀此方宜;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速记:

龙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41.银翘散组成: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苇根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速记:

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42.银翘散中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此升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辛散透表之力。

43.桑菊饮组成: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

(速记:

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44.桑菊饮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5.大承气汤主证: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46.麻子仁丸主治:

脾约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脘腹胀满,舌红苔黄,脉数。

47.济川煎主治: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48.小柴胡汤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十二枚

(速记:

生芹菜炒大虾仁)

49.小柴胡汤主治:

(1)伤寒少阳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中风,热人血室证。

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50.逍遥散组成:

炙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烧生姜一块薄荷少许)

(方歌: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速记:

逍遥住江河,才敢摇铃铛。

51.逍遥散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52.逍遥散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

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

53.清营汤主治:

热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降而干。

54.清营汤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淸透泄,使营分热邪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具体应用。

55.龙胆泻肝汤组成: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原著本方无用量)

(速记:

皇帝通知龙龟卸柴草车。

56.龙胆泻肝汤功用: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57.龙胆泻肝汤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经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瘘,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58.清胃散组成:

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黄连、升麻

(速记:

生母当皇帝。

59.清胃散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

60.芍药汤组成:

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速记:

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

61.芍药汤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62.芍药汤主治:

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63.芍药汤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耗伤阴血之虑。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体现“调气则后重自除”之义。

四药相配,调气和血,共为臣药。

64.芍药汤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

65.理中丸主治:

(1)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面色㿠白,气短神疲,脉沉细或虚大无力。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或霍乱等。

66.小建中汤主治:

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兼见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舌淡苔白,脉细弦。

67.四逆汤主治:

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

68.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

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69.大柴胡汤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急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70.参苓白术散组成:

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参、炒甘草、白术、山药

(方歌:

参苓白术扁豆莲,甘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71.参苓白术散功用: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72.参苓白术散主治:

脾虚湿盛证。

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亦可用治肺脾气虚,痰湿咳嗽。

73.补中益气汤组成:

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方歌: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柴升归陈助,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74.补中益气汤功用: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75.补中益气汤主治:

(1)脾胃气虚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脉虚软。

(2)气虚下陷证。

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伴气短乏力,舌淡,脉

(3)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76.生脉散主治:

(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

(2)久咳伤肺,气阴升虚证。

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77.归脾汤组成:

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炒酸枣仁、人参、木香、当归、远志、炙甘草、生姜、大枣

(速记: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

78.归脾汤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79.归脾汤主治:

(1)心脾气血升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80.归脾汤配伍特点:

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补气。

81.炙甘草汤组成(必考):

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清酒

(速记:

阿妈卖地,贵大人干生气)

82.炙甘草汤功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定悸。

83.炙甘草汤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84.六味地黄丸主治:

肾阴精不足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85.一贯煎主治: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虛弦。

亦治疝气瘕聚。

86.一贯煎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因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故内寓滋水涵木之意

87.一贯煎中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

88.肾气丸组成:

干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炮附子(六味地黄丸+桂附)

89.肾气丸主治:

肾阳气不足证。

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90.肾气丸全方配伍意义:

重用“三补三泻”,以益精泻浊,少佐温热助阳,以“少火生气”。

91.缺铁性贫血血象检查:

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92.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最常用硫酸亚铁片。

93.成人患者中急粒白血病最多见,在儿童患者中急淋白血病多见。

94.骨髓象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依据。

95.骨髓移植是当前将白血病完全治愈最有希望的措施。

96.FT3和FT4:

是诊断甲亢的首选指标。

97.TSH测定是反映甲状腺功能最敏感的指标,尤其对亚临床型甲亢和甲减的诊断具有更重要意义。

98.类风湿关节炎X线摄片检查,首选双手指及腕关节摄片检查。

99.大脑中动脉闭塞:

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10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常用垂体后叶素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