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91925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中药常用方剂第78MicrosoftWord文档

七、祛痰剂

燥化湿痰

1、二陈汤

【处方1】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为俰咀。

【功能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用水一钱,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拼音名】èrChénTāng

【处方2】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药为粗散。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侯。

【备注】本方是治疗湿痰的要方。

湿痰之成,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运化失健,以致湿聚成痰。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

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益脾。

煎加生姜,既制半夏之毒,又协同半夏、橘红和胃祛痰止呕;少用乌梅,味酸收敛,配半夏散中有收,使其不致辛散太过。

凡是痰湿为患,均可用本方增损治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处方3】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用法用量】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4】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桅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5】半夏(炒,去脐)枳实(炒)酸枣仁(炒)陈皮各6克茯苓15克甘草(炙)3克

【功能主治】主顽痰所致的惊悸。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竹茹,水煎服。

【摘录】《诚书》卷八

【别名】治中汤、补脾汤、正料治中汤

【处方】人参、白术、甘草(炙)、干姜(炮)、青皮、陈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脾胃虚寒,胸腹胀满,呕逆不食,自利不渴,因伤宿食,或吐后噫败脾气。

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太阴伤寒,手足温,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咽干,脉尺寸俱沉细;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中寒,饮食不化,吞酸哯啘,食则膨亨,胀满呕逆;脾胃不和,饮食减少,短气虚羸而复呕逆,霍乱吐泻,胸痹心痛,逆气短气,中满虚痞,膈塞不通,或大病愈后,胸中有寒,时加咳唾;霍乱吐泻,泻血不止;脏寒冷气,腹痛肠鸣,下痢青黑;食积,心腹满痛;忧思郁结,脾肺气凝,胀满上冲,饮食不下,腹满痞闷,兼食积者;冷食粘滞。

【用法用量】治中汤(原书同卷)、补脾汤(《本事》卷九)、正料治中汤(《直指》卷二十六)。

大便秘,加大黄(棋子大)2枚。

【临床应用】伤寒劳复《本事》:

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

予诊曰:

劳心之所致,神之所舍,未复其初,而又劳伤其神,荣卫失度,当补其子,益其脾,解发其劳,庶几得愈。

授以本方,佐以小柴胡得解。

【摘录】《普济方》卷二○六引《指南方》

【处方6】半夏(汤洗7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去痰和中。

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

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

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

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

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

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

咳嗽呕痰;痰壅吐食。

臀痈,流注。

中风风盛痰壅。

上中下一身之痰。

疡痈,中脘停痰。

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

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

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

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

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

子眩。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注意】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各家论述】1.《丹溪心法附余》:

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

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

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若果血虚燥症,用姜汁制用何妨。

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

2.《医方考》:

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

3.《古今名医方论》:

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

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

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张氏医通》:

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金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5.《医林纂要》:

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肺,去湿行水之药,而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时方歌括》:

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

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

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

故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

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

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

40):

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

方中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乌梅之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

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临床应用】1.气厥:

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

此盖积痰类祟也。

2.咬牙:

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

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

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

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

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

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

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3.夜咳:

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摘录】《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处方7】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酒厥。

【摘录】《嵩崖尊生》卷七

【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干葛、青皮。

【功能主治】酒厥。

【摘录】《嵩崖尊生》卷七

【处方8】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栀、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咳喘,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加灯心1团,水煎,空心服。

【摘录】《回春》卷四

2、导痰汤

【处方1】半夏(汤泡七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红枳实(去瓤,麸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燥湿豁痰,行气开郁。

主痰涎壅盛,头目眩晕;或痰饮留积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备注】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散结枳实下气行痰,共为君药;半夏功专燥湿祛痰,橘红下气消痰,均为臣药,辅助君药加强豁痰顺气之力;茯苓渗湿,甘草和中,为佐使药。

全方共奏燥湿化痰,行气开郁之功。

气顺则痰自下降,晕厥可除,痞胀得消。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2】陈皮2钱,半夏(姜炒)2钱,白茯苓(去皮)3钱,白术1钱5分(去芦),香附2钱,青皮(去瓤)2钱,黄芩(炒)2钱,瓜蒌仁3钱,砂仁8分,黄连(姜炒)2钱,甘草8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嗳气声闻于外,胸膈闷,舌黑、因气有痰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3、温胆汤

【处方1】生姜12克半夏6克(洗)橘皮9克竹茹6克枳实2枚(炙)甘草3克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

  【用法用量】上六味,切碎,以水1.6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集验方》

【处方2】半夏(汤洗去滑)麦门冬(去心)各45克茯苓60克酸枣仁90克(炒)炙甘草桂心远志(去心,姜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30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养心安神。

治痰饮内阻,心神失养,惊恐失眠,头目眩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长流水1升,加糯米适量,煮沸,扬二三千遍,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药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处方3】半夏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60克陈皮90克甘草(炙)30克茯苓45克人参30克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及惊悸自汗,触事易惊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煎,空腹时服。

来效,加远志(去心)、姜汁、炒北五味子各30克、酸枣仁30克(蚌粉炒入)。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九

4、十味温胆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枳实(去瓤,切,麸炒)陈皮(去白)各90克白茯苓(去皮)45克酸枣仁(微炒)大远志(去心,甘草水煮,姜汁炒)北五味子熟地黄(切,酒炒)条参各30克粉草15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不拘时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八

5、茯苓丸

处方:

半夏、茯苓、枳壳、风化硝

功能主治:

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服用:

姜汤服

6、涤痰丸

【处方】橘红2两,蒌仁3两,半夏2两,茯苓2两,苏子3两,沉香5钱,杏仁3两,贝母3两,海蛤粉2两,葶苈子1两5钱,明矾3两(煅),南烛叶2两,白芥子1两。

  【制法】上为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气急痰壅。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萝卜3斤,生姜1片,煎汤送下。

  【摘录】《内外验方秘传》卷下

润燥化痰

1、贝母瓜萎散

【处方】贝母4.5克瓜蒌3克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2.4克

  【功能主治】化痰润肺。

主燥热伤肺,咳嗽痰黄,咯吐不爽,咽喉干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清热化痰

1、清热化痰丸

【处方1】酒黄芩100g瓜蒌仁霜100g半夏(制)150g胆南星150g陈皮100g苦杏仁100g枳实100g茯苓100g

  【性状】为灰黄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炮制】以上八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七味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

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清肺化痰。

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天南星半夏白矾牙皂(不锉)生姜各60克青皮(麸炒)15克陈皮(去白)30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30克干葛15克白茯苓30克苏子(炒)30克莱菔子(炒)30克瓜蒌仁30克黄连15克黄芩24克海粉21克香附30克神曲(炒)60克麦芽(炒)60克山楂肉30克

  【制法】先将南星、半夏、牙皂、生姜用水浸一宿后,将星、夏、姜锉作粗片,入白矾同煮至南星无白点,去皂不用,余者晒干,与其他药共研细末。

再入竹沥、姜汁调,蒸饼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热。

治一切痰饮咳嗽,头晕目眩,胸膈痞闷,食积酒积,呕吐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食后姜汤送下。

  气滞,加白豆蔻30克。

  【摘录】《古今医鉴》卷四

【处方3】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30克胆南星制半夏各45克

  【制法】姜汁为丸,如椒目大。

  【功能主治】化痰清肺。

治热痰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每服6~9克,不拘时用白开水送服。

  【摘录】《医方考》卷二

2、小陷胸汤

【处方】黄连6克半夏12克(洗)栝楼实(大者)3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治小结胸病。

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1.2升,先煮栝楼取600毫升,去滓,再入诸药,煮取5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黄连清热泻火,半夏化痰开结,二药合用,辛开苦降,善治痰热内阻。

更以栝楼实荡热涤痰,宽胸散结。

三药共奏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

  【摘录】《伤寒论》

3、柴胡陷胸汤

【处方1】柴胡3克姜半夏9克小川连2.4克苦桔梗3克黄芩4.5克栝楼仁15克(杵)小枳实4.5克生姜汁4滴(冲服)

  【功能主治】和解兼开降。

主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2】柴胡1钱,姜半夏3钱,小川连8分,苦桔梗1钱,黄芩1钱半,栝楼仁(杵)5钱,小枳实1钱半,生姜汁4滴(分冲)。

  【功能主治】和解开降达膜。

主少阳结胸,症见少阳证具,胸膈痞满,按之痛,用柴胡枳桔汤未效者。

现用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

  【临床应用】①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云南中医杂志》(1982;3:

33):

李某某,女,55岁,营业员,1980年10月5日初诊。

患者11年前患急性胆囊炎后,常觉有胁胀痛,近年来渐觉怠倦乏力,大便艰涩,2-3日方一行。

前日突觉右胁胀痛难忍,恶寒发热,口苦,胸闷,恶心,大便秘结,小便黄少,面色黯黄,精神不振,舌苔薄黄,脉沉细。

证属肝胆湿热气滞,然因病久体弱,不可过用苦寒攻剂,当辛开苦降,调达气机,予柴胡陷胸汤加郁金10g,木香10g,2剂之后,大便畅行,证情减轻,再进4剂,诸证消失。

②急性支气管炎《云南中医杂志》(1982;3:

33):

胡某某,男,40岁,工人,1981年1月27日初诊。

病人素体清瘦,面白无华,胃纳不佳。

五天前开始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咽痒,咳嗽吐少许白稠痰,自服西药后,头痛恶寒鼻塞减轻,但咳嗽频频,痰多黄稠,微觉喘急,汗出畏风,动则发热,口粘苦,脘闷不饥,苔白黄而腻,脉濡滑。

证展风寒咳嗽化热,痰热互结,而表邪未净,当透表清热,化痰止咳,用柴胡12g,黄芩10g,黄连5g,姜半夏10g,瓜蒌仁15g,枳实10g,桔梗10g,生姜15g,杏仁10g。

连进3剂痊愈。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

3、滚痰丸

【别名】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卷上)。

  【处方1】大黄(酒蒸)片黄芩(酒洗净)各250克沉香15克礞石30克(捶碎,焰消30克,入小砂罐内,及稍盖之,铁线练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一方加朱砂60克研为细末为衣

  【制法】上为细末,水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降火逐痰。

治实热老痰,发为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痰闭子宫不孕,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者。

现用于精神病、癫痫身体壮实者。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临卧用茶清或温水送下,量虚实加减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不可轻用,以免损伤正气。

  【备注】方中礞石驱逐顽痰,力甚猛峻;大黄荡涤陈积,开下行之路,黄芩清上焦之火,消除成痰之因,二味用量独重,有正本清源之意;沉香调达气机,为诸药之开导。

四药共奏降火逐痰之效。

  按:

《证治准绳·类方》卷二引本方有“百药煎”。

  【摘录】《玉机微义》卷四引《养生主论》

【别名】神秘沉香丸、沉香礞石滚痰丸

  【处方2】大黄(蒸少顷,翻过再蒸少顷,即取出,不可过)8两,黄芩8两,青礞石(消煅如金色)5钱,沉香5钱,百药煎(此用百药煎,乃得之方外秘传,盖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甚有奇功,曰倍若沉者,言五倍子与沉香,非礞倍于沉之谓也)5钱。

  【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痰之为病,或偏头风,或雷头风;或太阳头痛,眩晕如坐舟车,精神恍惚;或口眼瞤动,或眉棱耳轮俱痒,或颔腮四肢游风肿硬,似疼非疼;或浑身燥痒,搔之则瘾疹随生,皮毛烘热,色如锦斑;或齿颊似痒似痛而无定所,满口牙浮,痛痒不一;或嗳气吞酸,鼻闻焦臭,喉间豆腥气,心烦鼻塞。

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因喷嚏而出,或因举动而吐,其痰如墨,又如破絮,或如桃胶,或如蚬肉;或心下如停冰铁,闭滞妨闷,嗳嚏连声,状如膈气;或寝梦刑戮刀兵剑戟,或梦入人家,四壁围绕,暂得一窦,百计得出,则不知何所;或梦在烧人地上,四面烟火枯骨,焦气扑鼻,无路可出;或不因触发忿怒悲啼下泪而寤;或时郊行,忽见天边两月交辉,或见金光数道,回头无有;或足膝酸软,或骨节腰肾疼痛,呼吸难任;或四肢肌骨间痛如击戳,乍起乍止,并无常所;或不时手臂麻疼,状如风湿,或卧如芒刺不安,或如毛虫所螫,或四肢不举,或手足重滞;或眼如姜蜇胶粘痒涩,开合甚难;或阴晴交变之时,胸痞气结闭而不发,则齿痒咽痛,口糜舌烂,及其奋然而发,则喷嚏连声,初则涕唾稠粘,次则清水如注;或眼前黑暗,脑后风声,耳内蝉鸣,眼瞤肉跳。

治之者或曰腠理不密,风府受邪;或曰上盛下虚,或曰虚,或曰寒,或曰发邪,病势之来,则胸腹间如有二气交纽,噎塞烦郁,有如烟上冲头面烘热,眼花耳鸣,痰涎涕泪,并从肺胃间涌起,凛然毛竖,喷嚏千百,然后遍身烦躁,则去衣冻体,稍止片时,或春、秋乍凉之时,多加衣衾,亦得暂缓,或顿饮冰水而定,或痛一醉而宁,终不能逐去病根。

  【用法用量】神秘沉香丸(原书同卷)、沉香礞石滚痰丸(《不居集》下集卷八)。

  【摘录】《准绳·类方》卷二引《养生主论》

温化寒痰

1、苓甘五味姜辛汤

【处方1】茯苓12克甘草6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

  【功能主治】温肺化饮。

治咳逆。

寒饮内停,咳嗽痰稀,喜唾,胸满喘逆,舌苔白滑,脉沉迟。

  【用法用量】上药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别名】五味细辛汤、苓甘姜辛汤、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处方2】茯苓4两,甘草3两,干姜3两,细辛3两,五味半升。

  【功能主治】气逆上冲,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后,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

肺经感寒,咳嗽不已。

  【用法用量】五味细辛汤(《鸡峰》卷十一)、苓甘味姜辛汤(《普济方》卷一四○)、桂枝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张氏医通》卷十三)。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

眼前汤己,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

故去桂枝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

  【摘录】《金匮》卷中

1、冷哮丸

【处方】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哮喘咳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用法用量】每遇发时,临卧用生姜汤送服6克,羸者3克。

更以王建膏贴肺俞穴中。

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

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

候发,如前再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3、三子养亲汤

【处方】麻黄(泡)川乌(生)细辛蜀椒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陈胆星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各30克紫菀茸款冬花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哮喘咳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用法用量】每遇发时,临卧用生姜汤送服6克,羸者3克。

更以王建膏贴肺俞穴中。

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

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

候发,如前再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治风化痰

1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1】半夏4.5克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3克甘草(炙)1.5克生姜2片大枣3个蔓荆子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痰饮上逆,头昏眩晕,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

  【备注】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2】半夏(制)4.5克白术(炒)6克天麻4.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风。

主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搅,以致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3】黄柏(酒洗)0.6克干姜0.9克天麻苍术白茯苓黄耆泽泻人参各1.5克白术炒神曲各3克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

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虚风上扰,致成痰厥头痛,证见头痛如裂,目眩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稠粘,气短懒言,四肢厥冷,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带热服。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