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876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docx

强博通风能力核定报告

 

贵州省吉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强博煤矿

 

二〇一七年十月一日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2

第一节基本情况2

一、交通位置2

二、地形、地貌及水文3

三、气象及地震4

四、矿区经济状况4

五、水源和电源4

第二节地质特征5

一、矿区地质5

二、煤层6

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7

四、水文地质8

五、矿井开采现状10

六、矿井通风系统:

11

第二章矿井通风能力核定12

一、矿井通风能力核定计算公式(适应于瓦斯矿井):

12

二、矿井总进风量的计算13

三、矿井通风负压、等积孔计算18

四、矿井平均日产吨煤需要风量q值的计算19

五、矿井通风能力核定计算20

六、矿井通风能力验证21

七、矿井通风能力核算结果21

 

桐梓县强博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报告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第一节基本情况

一、交通位置

桐梓县强博煤矿地理坐标为:

东经107º02′11″~107º03′18″,北纬28º45′00″~28º47′05″,桐梓县强博煤矿位于桐梓县城北约140公里处,区内有公路与狮溪至松坎公路相连,南西70公里与川黔公路相接,北东38公里可到重庆市南川区,交通较为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二、地形、地貌及水文

该区位于贵州省北部,属云贵高原斜坡地带,矿区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海拔标高一般500m~1294.4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的一山顶,海拔1294.4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部的河流,海拔500m,相对高差794.4m。

矿区总体上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桐梓县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为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支流,地表水大多为雨季“V”型冲沟水,冲沟流程短,水量较小,旱时干涸。

三、气象及地震

煤矿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4.7℃,日极端最低气温-8.6℃,日极端最高气温34.5℃,7月平均温度24.7℃。

年平均降水量1057.1mm,雨季多集中在5~9月,年均发生暴雨3~5次,多在5~7月。

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春旱、冰雹、夏旱、夏暴雨等。

根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颁发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贵州省建设厅“黔城设通发1992〔230〕号”文件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据《建设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矿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四、矿区经济状况

区内地方工业生产基础薄弱,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矿产资源丰富,除煤矿外,建材、矿冶、旅游、服务业均有所发展。

区内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其次为麦类、豆类、薯类。

经济作物有油菜籽、烟叶等;畜牧业主要有牛、马、猪等。

五、水源和电源

1、电源

强博煤矿供电电源一回10kv线路接水坝塘镇10Kv线路网(LGJ50钢芯铝绞线,距离4公里),另一回10kv线路接重庆渝能10Kv线路网(LGJ50钢芯铝绞线,距离8公里),能满足双回路供电要求。

矿井现在已建成双回路电源入矿,并与之签订供电协议,保证对矿井进行可靠供电。

2、水源

矿井附近有溪流冲沟、泉水生活、生产用水取自矿区附近泉水流,位于矿区北部,距离矿区井田边界1km,可作矿山生产、生活用水,其水量丰富,水质良好。

不足部分生产用水由处理后的井下水复用。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

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和第四系(Q)。

1)二叠系中统茅口组(P2m)

出露于矿区东部和南部,岩性为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至厚层状细晶灰岩,夹少许燧石结核。

产珊瑚等动物化石。

厚度大于100米。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

出露于矿区东部和南部,为矿区含煤地层,主要由灰色、深灰色、黄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煤层与少量灰岩、菱铁质灰岩、菱铁岩等组成。

含煤5层,其中可采煤层两层(1号、5号煤层),位于龙潭组上部及下部。

产腕足类及瓣鳃类动物化石,产大量植物及植物根部化石,组厚约70m。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

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燧石结核,层间夹有机质条带或薄层碳质泥岩。

产腕足类动物化石。

组厚约55m。

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

三叠系下统夜郎组(T1y)按其岩性组份分为三段,从老到新依次为:

沙堡湾段(T1y1):

黄绿、浅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中夹薄层泥质灰岩。

厚约10m。

玉龙山段(T1y2):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微~细晶灰岩,偶见锯齿状缝合线构造,顶部为一层厚约1~2m的鲕粒灰岩;中部为浅灰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含泥质条带;下部为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

该段厚约210m。

九级滩段(T1y3):

紫红、暗紫夹黄绿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钙质砂岩,中夹中厚状泥质灰岩、灰岩。

该段厚大于150m。

5)第四系(Q)

矿区内呈零星分布,主要为灰、褐灰、黄灰色粉粘土、砂质土、砾石等,厚约0~10m。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构造

强博煤矿区域构造位于杨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箐坝向斜东翼,该向斜轴部由三叠系茅草铺组及九级滩段组成,两翼出露地层分别为二叠系、志留系地层。

轴向近南~北向,两翼岩层不对称,东翼缓(7o~25o)西翼陡(25o~62o),为一斜歪向斜。

矿界内无次一级褶曲,仅发现F1断层一条。

F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走向为NNE~SSW,矿界延伸长度大于4公里,倾向近东,倾角70o~80o,为一逆断层,断距约100m,受此断层的影响,界内常见揉皱、垮落现象,常见0.5~2.5m小断层。

  二、煤层

(1)、含煤性

含煤地层龙潭组(P3l)含煤5~6层,含煤平均总厚3.4m,含煤系数4.8%;组内可采煤层总厚度平均0.94m,可采含煤系数1.3%。

(2)、可采煤层

矿区可采煤层为1、5号煤层:

1#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中上部,上距长兴灰岩底界14~17米,下距5#煤层约50米。

为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

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石。

煤层厚度为0.80~1.24m,平均厚约1.02m,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5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底部含黄铁矿粘土岩之上,下距茅口灰岩顶界0.5~3米。

为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

结构较简单,一般不含夹石。

煤层厚度为0.80~1.23m,平均厚约1.02m,厚度变化不大,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综上所述,1、5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及层位较稳定,煤层稳定类型均为较稳定型煤层,全区可采。

矿区内可采煤层特征见表一。

表1-1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层

名称

煤层

厚度(m)

煤层

夹矸数

层间距(m)

稳定性

煤层倾

角(°)

煤种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1号煤层

0.8—1.24

1.02

无夹矸

50

稳定

12

贫煤

粉砂岩

泥岩

5号煤层

0.8—1.23

1.02

无夹矸

稳定

12

燧石灰岩

泥岩

2、煤质

(1)物理性质

层:

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半亮型,断口呈不规则。

5号煤层:

黑色,粉粒状,条带状结构,半暗~光亮型内生裂隙发育,断口呈阶梯状。

(2)化学性质

根据2007年5月16日重庆市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测试中心提交的《K1、K3煤层检测报告》,K3煤层编号为、K1煤层编号为5号煤。

矿井可采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2     可采煤层煤质分析结果表

煤层

编号

水分%

(Mad)

灰分

(Ad%)

挥发分

(Vdaf%)

全硫

(St,d%)

发热量

Qnet,ar

(MJ/kg)

煤种

1

1.29

16.68

13.39

2.59

29.37

贫煤

5

0.78

17.24

15.19

2.75

29.3

贫煤

(3)煤质类型

根据原煤分析结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煤炭质量分级第1部分:

灰分(GB/T15224.1-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2部分:

硫分(GB/T15224.2-2004)、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

发热量(GB/T15224.3-2004)评价,本矿开采煤层属中灰、中高硫高热值贫煤。

煤的用途:

矿区1、5号煤层为中灰,中高硫煤,经降硫措施后可作为电力、化工等动力用煤,可作民用燃料用煤。

三、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一)水文地质条件

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支流,矿区位于黔中高原,区内地形以中山为主,内部缓坡,境内碳酸盐类岩石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如溶丘、洼地、峰丛、溶斗、伏流等分布普遍。

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

碳酸盐岩包括二叠系上统长兴组灰岩、三叠系下统玉龙山灰岩和二叠系中统茅口灰岩,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分布区多属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岩山区,地表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岩溶潭、岩溶大泉等较发育,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以岩溶大泉、岩溶泉群或暗河等形式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

碎屑岩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砂泥岩,沙堡湾段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地段,含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

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1~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

区域内龙潭组矿床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长兴组和玉龙山段之间有较好的隔水层沙堡湾段,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较小,只是当导水断层或其它导水通道沟通上覆含水层与矿床水力联系时,上覆含水层才会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威胁到煤矿床的开采。

龙潭组矿床下伏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与煤矿床深部下煤组煤层间隔水层较厚,其地下水间接威胁深部下煤组煤层的开采。

二)、矿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气象

矿区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海拔标高一般500m~1294.4m,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的一山顶,海拔1294.4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部的河流,海拔500m,相对高差794.4m。

矿区总体上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层经多次风化剥蚀形成低凹或缓坡地形。

桐梓县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为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支流,地表水大多为雨季“V”型冲沟水,冲沟流程短,水量较小,旱时干涸。

煤矿所在区域属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4.7℃,日极端最低气温-8.6℃,日极端最高气温34.5℃,7月平均温度24.7℃。

年平均降水量1057.1mm,雨季多集中在5~9月,年均发生暴雨3~5次,多在5~7月。

2)矿区地层含、隔水性

1.二叠系中统茅口灰岩组(P3β)—强含水层

出露于矿区东部,岩性为深灰、灰色厚层状灰岩,含少量燧石,岩溶较发育,富含岩溶水,该组地层距煤系底部较近,对煤系底部煤层有很大的威胁。

岩石裂隙发育,易于大量大气降水渗入,因此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2.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弱含水层

呈带状出露于矿区内,岩性以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碎屑岩为主,夹数层煤层。

该组平均厚度约70m。

由于以碎屑岩为主,岩石含泥质成分多,因而岩石普遍抗风化能力弱,露头区有较厚的强~中风化带,易渗入大量大气降水,含浅层风化裂隙潜水,越往深部,岩石裂隙发育程度减弱,岩石含水性相应降低,仅含微弱基岩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该组为一弱含水层。

3.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3c)—中等含水层

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北西部,岩性以灰岩、燧石灰岩、为主,全组平均厚约55m。

露头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为区内中等含水层。

4.三叠系下统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弱含水层(隔水层)

主要由灰色、紫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平均10m左右,该组呈条带状出露于矿区北西部。

该组岩石致密,岩石裂隙发育微弱,裂隙面闭合或被方解石充填,裂隙面宽度一般小于0.2cm。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少量风化、构造裂隙水,其透水性、含水性微弱,可视为一弱含水层(隔水层)。

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玉龙山段(T1y2)—强含水层

岩性主要为灰色、浅灰色薄层状及中厚状灰岩、泥质灰岩组成,中夹钙质泥岩。

总厚度约210米,出露于内。

该段地层露头灰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岩溶作用较强烈,岩溶裂隙发育,含较丰富的岩溶裂隙水,为强含水层。

5.三叠系下统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弱含水层

岩性为紫灰色、深灰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出露于矿区西南部。

该组岩石致密,岩石裂隙发育微弱。

总体上该组地层仅含少量风化、构造裂隙水,其透水性、含水性微弱,可视为一弱含水层(隔水层)。

7.第四系(Q)—弱含水层

仅残留于山谷、溪沟、洼地,面积小。

为碎屑岩的残积、坡积及冲积物,厚度一般小于5m,仅含微弱孔隙潜水。

总体上该层为孔隙弱含水层。

3)、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

矿区主要有矿界内无次一级褶曲,仅发现F1断层一条。

F1断层位于矿区西部,走向为NNE~SSW,矿界延伸长度大于4公里,倾向近东,倾角70o~80o,为一逆断层,断距约100m,为正断层。

矿区内地表未发现泉水,其富水性和导水作用不明显,但在矿区之外沿断层走向有落水洞、陡坎分布,在与碳酸盐接触时,断层具有富水、导水作用。

该断裂(层)均切割矿床各煤层,造成煤层不连续,致使煤层与强含水层相接触,不同程度起到富水和导水作用,故在断层附近开采时应按规程要求留设足够的保安矿柱,防止断层水、岩溶水进入矿坑。

4)、地表水与地下水、含水层间水力联系

矿区位于黔中高原,矿区强博煤矿地处长江流域綦江水系羊磴河上游支流,矿区内东部有北向西流的河流,枯水季节流量小,丰水季节流量增大,其流量大,岩层垂直河流,受其地下水、地表水补给,与地下水关系密切,存在互补关系。

造成各岩溶含水层与可采煤层、地下水、地表水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河流位于矿床低部,对矿床构不成充水危害。

5)、生产煤井水文地质特征

桐梓县强博煤矿未进行生产,建成后为年产15万吨的生产矿井,以平硐方式开拓,煤厚一般1.02,开采走向最长300m,倾向斜长100m,巷道控制最低标高+400m,运输大巷主要布置在煤层底板中,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金属支护,高瓦斯矿井,抽出式通风,铰车提升。

据坑道水文地质调查Q正常=3.303×106×0.000013m3/m2=42.94m3/d

Q最大=F×KF=3.303×106×0.000026m3/m2=85.88m3/d,煤层开采时无淋水现象,仅局部地段有淋(滴)水现象,矿坑充水主要来源于基岩裂隙水,大气降雨是引起矿井涌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建井以来未发生过突水淹井事故,一般有底鼓现象,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应属中等类型。

另外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水源队,了解到复兴煤矿矿井目前的实际涌水量为:

正常涌水量为3.8m3/d,最大涌水量为7.8m3/d。

北西部有很多民采老硐,现在已经停产,始建时间、开采情况、涌水量、积水等已无从查证。

矿坑充水主要来源于龙潭组砂岩裂隙水、老窑水,大气降雨是引起矿井涌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6)、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的地形地貌特征、岩性及其岩溶发育程度控制了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

区内地势较低,强博煤矿煤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黄坪河(465米)以上,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龙潭组裂隙水、小煤矿和老窑采空区积水、部分冲沟水,矿区属以岩溶、裂隙充水为主,岩溶发育,地表河流发育。

各岩层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垂向渗入补给,沿岩溶通道、溶蚀裂隙及断层等途径由势能高向势能低的方向运动,本区为地下水迳流区,地下水总体是由南向北迳流;含水层多沿落水洞、溶蚀裂隙等渗入,经短距离地下迳流后排出地表。

综上所述,本区矿床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之下,矿床直接充水含水层为富水性较弱的龙潭组碎屑岩裂隙含水层,间接充水含水层为富水性强之长兴组岩溶裂隙断层造成各含水层间产生水力联系,推测断层的导水性和富水性较强;大气降雨、河水是引起矿坑涌水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故本区属岩溶充水矿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应属复杂类型。

三)矿区充水因素分析

矿区内东部有北向西流的河流,枯水季节流量小,丰水季节流量增大,河流位于矿床低部,对矿床构不成充水危害。

A、充水水源

1.地表冲沟水

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将来沿溪沟一带开采煤层时,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2.第四系孔隙水

矿区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蓄水量有限,对煤矿开采影响小。

3.龙潭组裂隙水

该组主要为碎屑岩,富水性总体微弱,在构造断裂及应力破坏影响的地段,含水量相对会较大,矿床开采到这些地段,矿井出水量会比正常出水量增大。

该组为煤矿床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

4.老窑采空区积水

老窑内存在着一定的积水,是浅部矿井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在开采浅部煤层时,采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

B、充水通道

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

矿区内的龙潭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尤其是内部菱铁质细砂岩等脆性岩石更为发育,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

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

未来的采煤活动将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

3.断层破碎带

矿区断层破坏了地层的完整性、连续性,降低了岩石的力学强度,塑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含水性和导水性不强,刚性岩石中断层破碎带有一定含水性和导水性,可能连通含煤地层上部的中强含水层或地表水,加之未来矿床开采中,人工采矿裂隙大量出现,改变了断层带附近应力场和地下水的天然流场,地表水、地下水更可能沿断裂带进入矿井。

4.老窑采空区

矿区内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采空区积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

5.岩溶管道

矿区内长兴组灰岩含水层局部地段可能发育岩溶管道,当它们被断层沟通与下伏煤层联系时,也会成为矿井充水通道。

C、充水方式

由于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露头分布广,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强,为强~中等含水层,充水通道主要以岩石原生和采矿节理、裂隙、岩溶管道为主,规模一般不大,少量为断层、老窑巷道、岩溶管道导水,因此未来矿井充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可能发生突水。

四)水文地质类型

本矿区矿床位于最低侵蚀基准面黄坪河(465米)以上,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玉龙山段、长兴组岩溶水及龙潭组裂隙水和老窑采空区积水、地表冲沟水,故本矿区属于以岩溶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只是在断层交错地带、老窑密集地带、煤层低于最低侵蚀基准面地带,这些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增大。

五)矿井涌水量

通过调查,了解到复兴煤矿矿井目前的实际涌水量为:

正常涌水量为3.8m3/d,最大涌水量为7.8m3/d。

变更矿井涌水量预计:

Q正常=30m3/h,Q最大=90m3/h。

(二)煤层顶、底板岩性

层:

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质胶结,力学强度中等,局部会发生顶板垮塌,直接底板为泥岩,力学强度低,可能发生底鼓及支柱下陷。

5号煤层:

位于龙潭组(P3l)下部,直接顶板为燧石灰岩,力学强度中等,部分会发生顶板垮塌,直接底板为泥岩,力学强度低,有底鼓现象,可能会发生支柱下陷。

(三)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地温及其它

1、瓦斯

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文件(黔煤行管字[2007]71号)《对遵义市煤矿2006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的批复》;复兴煤矿矿井瓦斯涌出绝对量0.78m³/min,全矿井瓦斯涌出相对量14.04m³/t,复兴煤矿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水竹湾煤矿矿井瓦斯涌出绝对量1.08m³/min,全矿井瓦斯涌出相对量15.55m³/t,水竹湾煤矿矿井瓦斯等级为高瓦斯矿井。

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矿井通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矿井瓦斯聚集,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2、煤尘爆炸性

根据重庆市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及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测试中心提交的桐梓县K3煤层(属层)、K1煤层(属5号煤层)检测报告,本矿煤尘有爆炸性。

本次设计按煤尘有爆炸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3、煤炭自燃倾向性

根据重庆市煤炭质量监督检验站及重庆煤田地质研究所测试中心提交的桐梓县K3(属1号煤层)、K1(属5号煤层)检测报告,本矿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Ⅲ级不易自燃。

本次设计按煤炭属Ⅲ级不易自燃倾向性进行设计和管理。

4、地温

区内未发现地温异常区,应属地温正常矿井。

5、煤与瓦斯突出

未提供煤与瓦斯突出的记录。

由于强博煤矿目前已作煤与瓦斯突出鉴定,鉴定结果属于高瓦斯矿井,则按高瓦斯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

  四、矿井开采现状

1、开拓方式及水平划分、采区划分

复兴煤矿采用平硐开拓,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法开采,矿井划分为一个采区,一个水平,该矿开采主采5号煤层,在原复兴煤矿矿区范围内,5号煤层局部已开采至+550m标高。

1号煤层未进行回采。

水竹湾煤矿采用平硐开拓,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法开采,矿井划分为一个水平、二个采区开采。

2004年初,矿井布置有+920m水平主平硐和副平硐及回风平硐。

沿1号煤层倾向布置有一条运输上山和一条回风上山进行回采。

5号煤层北东侧已开采至+760m标高;南西侧局部已回采至+950m标高。

1号煤层北东侧已开采至+930m标高;南西侧已回采至+980m标高。

2、采区巷道布置、采掘设备配备、采煤方法

原二矿井采区巷道是从主平硐及回风平硐分别掘进,布置运输与回风巷道,直接揭煤的方法布置回采工作面。

采用走向短壁式采煤方法,放炮落煤;木支柱支护;工作面倾斜长约20—30余m,走向不足100m,采煤工作面配备了小水泵、电煤钻等设备,掘进工作面配备了电煤钻及矿车等。

3、采空区情况

水竹湾煤矿位于变更后矿井的南面,采用平硐开拓,主采1号煤层,5号煤层北东侧已开采至+760m标高;南西侧局部已回采至+950m标高。

1号煤层北东侧已开采至+930m标高;南西侧已回采至+980m标高。

(2)原复兴煤矿:

采用平硐开拓,主采5号煤层,在原复兴煤矿矿区范围内,5号煤层局部已开采至+550m标高。

1号煤层未进行回采。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要留设足够的防水煤柱,以防老窑突水。

  六、矿井通风系统:

该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

矿井投产时期布置有主平硐、副平硐、回风平硐三个井筒,新鲜风流从主平硐、副平硐进入,经轨道上山、皮带上山、石门进入采、掘工作面,乏风经回风石门、回风上山进入回风大巷,然后通过主要通风机排至地面。

回采工作面和各掘进工作面均采用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