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808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docx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2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作品:

选自《孟子》。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选自其中的课文还有《天时不如地利》、《王顾左右而言他》、《孔孟论学》(最后两则)。

二、课文分析

1.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内容结构:

①第一部分(第1—2段):

例证法。

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②第二部分(第3段):

正反对比论证。

人→国,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③第三部分(第4段):

结论。

3.写作特色:

①排比的修辞手法(第1、2段)。

②举例论证(第1段)和对比论证(第3段)。

③从小到大的写作方法(第3段,人→国)。

三、习题

A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是__________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有“”之称。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例证法论证了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B.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从正面论证了经受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和“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案】

1.战国;亚圣。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关键词:

所以、动、忍、曾、益、其)

3.B(错在第三自然段是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的)

B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时代)的思想家(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前两段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多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答案】

1.战国;孟子/孟轲。

2.在内心(感到)困扰,在思虑时遇阻,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

(关键词:

于、衡、作)

3.D(应是更多从“生于忧患”的角度。

C套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这是一部(学派)经典。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二段是事理的剖析,强调经受磨难是身负重任者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C.第三段由国家推及个人,指出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D.这是篇议论性的文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

1.《孟子》;儒家。

2.这样以后才懂得在忧虑祸患中(人或国家)能生存发展,而在安逸享乐中(人或国家)会走向灭亡(的道理)。

(关键词:

然后、知、于)

3.C(错在“由国家推及个人”,应是“由个人推及国家”)

四、考题链接

2011届二模卷D卷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

(3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列举六个事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第②段论述了只有经受磨练才能担当重任的道理。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必要性。

D.第④段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

1.孟子。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关键词:

所以、动、忍、曾、益、其)

3.A(错在论证的应是“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2012届嘉定一模卷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作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以后学派的代表人物。

(2分)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为下文论述人才的成功必须经历磨难作事实论据。

B.第二段运用排比句式论证了人才须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C.第三段的论述是从个人推及国家:

生于忧患;多难兴邦。

D.文章围绕个人和国家之间的生死存亡关系提出中心论点。

【答案】

1.孟子;儒家。

2.在内心受到困扰,在思路上受到阻碍,然后才能振作/有所作为。

(关键词:

于、衡、作)

3.D(错在“围绕个人和国家间的生死存亡关系”)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黔之驴》

三、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

和韩愈一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课内还选入了他的作品《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作品: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是《三戒》之一。

四、课文分析

1.主旨:

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同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主要形象:

①老虎:

生性大胆,颇有心计。

②驴:

徒有其表,外强中干。

3.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

老虎初见驴,小心谨慎观察。

●第二部分(第2段):

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最终认清驴的本质,吃掉驴。

●老虎心理变化:

畏惧——好奇——恐惧——怀疑——大喜

●情节推进:

惧驴——识驴——戏驴——吃驴

4.写作特色

1.心理、动作描写细致生动。

2.详略分明,详写老虎,略写驴。

三、相关成语

“黔驴技穷”、“黔驴之技”即出典于此。

四、习题

A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驴不胜怒,蹄之。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写出了老虎惧驴、识驴、戏驴、吃驴的过程。

B.老虎不断观察试探驴,终于认清了驴外强中干的实质,体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C.本文中驴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也生动刻画出它的麻木和愚蠢。

D.作者意在讽刺生活中那些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答案】

1.柳宗元;《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2.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关键词:

不胜、蹄、之)

3.D(错在作者意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那些身居高位却无才无德、外强中干之人)

B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唐朝的(人名),他与同时代的(人名)同列“唐宋八大家”。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都出自这则寓言故事。

B.老虎对驴的态度由小心翼翼地观察到无所顾忌地侵犯。

C.文章旨在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

D.全文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的是驴,对驴的形体、动作写得详细、生动。

【答案】

1.柳宗元;韩愈

2.老虎于是高兴起来,(心里)盘算着这件事说:

“(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

(关键词:

因、计、之、止)

3.D(全文详略分明,重点突出的是虎,略写驴。

C套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上文的作者是朝的(姓名)。

(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这则寓言故事能带给我们不少启示,从虎最终吃掉驴的情节看,旨在告诉人们

(3分)

【答案】

1.唐;柳宗元

2.(老虎)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终究不敢(与它)打斗。

(关键词:

益、习、其;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

3.外表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考题链接

2011届长宁二模卷

阅读《黔之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初中还学过一些“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请举出一例,写出题目:

《》。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

(3分)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

虎见驴虎驴虎驴虎驴

【答案】

1.柳宗元;《醉翁亭记》/《卖油翁》/《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记承天寺夜游》/《黠鼠赋》

2.(老虎)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靠近驴,在它的前前后后走动,但终究不敢(和驴子)打斗。

(重点:

补出主语,“益”和“习”的解释)

3.畏/惧/恐/怕识/知吃/食(每空1分)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狼》

五、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者:

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2.作品:

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文言小说集,通过谈狐说鬼,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有批判与讽刺。

“聊斋”是作者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六、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写了屠户从遇狼、惧狼、御狼到杀狼的经过,告诉我们:

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主要形象特点:

①屠户:

机智、勇敢。

②狼:

贪婪、凶残、狡猾。

3.情节梳理

①遇狼(开头——“缀行甚远”)

②惧狼(“屠惧”——“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御狼(“屠大窘”——“眈眈相向”)

④杀狼(“少时”——“盖以诱敌”)

4.写作特色

①写狼重在动作和神态描写。

②写屠户抓住动作和心理描写。

三、习题

A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世称。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投以骨”,“复投之”两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怯弱,畏缩的形象。

B.“弛担持刀”一句是对屠户的动作描写,写出其从畏惧到无奈自卫的态度转变。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贪婪。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句是对狼的动作描写,写出狼的松懈。

【答案】

1.蒲松龄;聊斋先生。

2.骨头已经扔完了,然而两只狼仍像原来那样一起追赶他。

(关键字:

尽、而、驱、故)

3.D(这一句是对狼的神态描写,写出狼的狡诈)

B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文学家蒲松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句是对屠户杀死两狼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屠户的勇敢。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点明“一狼径去”的真正目的,写出狼的凶残狡诈。

C.“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揭示了“一狼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的真正意图,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表达了对狼的讽刺,同时赞美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答案】

1.《聊斋志异》;清。

2.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他的前面。

(关键字:

去、犬、于)

3.C(这里是表现的是狼的狡诈)

C套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杰出文学家。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3.选出对本文寓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答案】

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关键字:

之、几何、止)

3.A

四、考题链接

2011届金山二模卷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狼的形象。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句描写了狼的贪婪。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描写了狼的狡猾。

D.文章结尾的议论句充满了对狼的蔑视和讽刺。

【答案】

4.清(1分)蒲松龄(1分)

5.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它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关键字:

倚,其,弛)

6.C(应是描写了狼的贪婪)

2012届黄浦一模卷B

阅读《狼》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著有短篇文言小说集《》。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生动地刻画了狼的贪婪本质。

B.“目似瞑,意暇甚”通过动作描写揭示狼的狡诈。

C.“暴起”、“断其股”生动地刻画了屠户的勇敢机智。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间接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答案】

1.蒲松龄;聊斋志异。

2.屠户(感到)非常为难/困窘急迫,担心/怕前后(一起,都)受到狼/它们的夹攻/攻击。

(关键词:

窘、其)

3.B(应为神态或肖像描写)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孔孟论学》

七、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至圣”。

2.孟子:

名轲。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4.《孟子》: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儒家经典著作。

八、课文分析

1.第一则:

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

2.第二则:

学习的方法——学思须紧密结合。

3.第三则: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好学、下问。

4.第四则:

学习的态度——学习应坚持不懈(以“为山”、“平地”设喻说理)。

5.第五则:

学习的态度——学习须持之以恒(以“一暴十寒”设喻说理)、专心致志(以“学弈”为例,将两人的态度进行对比)。

6.第六则:

学习的态度——要带着批判怀疑的精神读书(以如何读《尚书》为例)。

三、习题

A套

阅读《孔孟论学》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前四则选自。

孔子是我国学派的创始人。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含义:

(3分)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三则孔子认为自己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所以才有“文”的尊号。

B.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

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成功。

 

C.“弈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是如此了。

D.第六则论述了“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的观点。

【答案】

1.《论语》;儒家。

2.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那个(把心思全放在学习上面)的人吗?

回答:

不是这样的。

(关键词:

为、其、若、然)

3.A(错在孔文子不是孔子,另外“文”是谥号不是尊号。

B套

阅读《孔孟论学》第五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孟子继承并发扬了(人名)的儒家思想,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孟子的成就也得益于他的母亲,(仅限4字)的故事已成为后世家长教子的美谈。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以“一暴十寒”为喻,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选文又以“弈秋诲二人弈”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

C.选文以下围棋这门小技术为例,反映的却是学习任何技艺都需专心的大道理。

D.将学“弈”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答案】

1.孔子;孟母三迁。

2.(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植物)能够活下来。

(关键词:

暴、之、寒)

3.D(错在根本原因是没有专心致志)

C套

阅读《孔孟论学》前四则,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文中的“子”是指(人名),世人尊称其为“”。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则是写孔子一生为学的切身体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需要不断积累的规律。

B.第二则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必须要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C.第三则阐发了孔文子的谥号“文”的含义,表明学贵有疑。

D.第四则论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1.孔子;至圣。

2.(他)聪明而且喜欢学习,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关键词:

而、好、耻、下问;注意补充主语)

3.C(错在应是表明学习要勤勉且不耻下问)

【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黄生借书说》

九、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作家:

袁枚,号简斋,自号随园主人,清朝文学家。

著作《小仓山房文集》。

2.作品:

“说”是古代的一种叙议结合的文体。

一十、课文分析

1.主旨:

本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奋学习。

2.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3段):

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1段交代写作此文是缘于黄允修借书一事。

第2段首先用了“天子”、“富贵人家”少有读书者和“其他祖父积、子孙弃”三个事

实论据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接着,作者用人们对于“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深化和扩展了论述。

从心理和行为角度再次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3段以自身少年时借书难、读书专和为官后藏书丰、少读书的经历进行对比,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4—5段):

紧扣“借书”,指出黄生有幸而遇肯“公书”的人,希望其

读书专,归书速。

三、写作特色

多处运用对比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去阐明事理。

如以“非夫人之物”与“若业为吾有”作对比;以“余幼好书,家贫难致”的勤学与“通籍后,俸去书来”的疏懒作对比;以“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作对比;以自身的“不幸”与黄生的有“幸”作对比,等等。

这样,能够鲜明地阐述观点,加深读者的理解,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习题

A套

阅读《黄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袁枚号,著有诗文集。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B、第二段将人们对待借来的书和属于自己的书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C、第三段是以许多读书人的真实经历作为论据的。

D、文中“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一句,是作者向黄生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答案】

1.简斋/随园主人;《小仓山房文集》。

2.其他那些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儿孙随便丢弃的就更不用说了。

(关键词:

祖父、无论)

3.A(B错在应是广义的“物”,而不是专指“书”;C错在只是以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论据;D错在本文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此处作者是向黄生表达了自己的希望)

B套

阅读《黄生借书说》全文,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3.“必高束焉,庋藏焉”可以用成语“”来概括。

(2分)

【答案】

1.清朝;袁枚。

2.今天存放(在我这里),明天就离开(我这里)了,我就不能再看到它了。

(关键词:

去、得)

3.束之高阁。

C套

阅读《黄生借书说》第3—4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以上语段选自,作者是(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归而形诸梦”道出了“我”年少时的读书心切。

B.“张氏之吝书”具体表现为“藏书甚富,往借,不与”。

C.第3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了“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观点。

D.第4段向黄生提出了读书要专,归书要速的希望。

【答案】

1.《黄生借书说》;袁枚。

2.我年少时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关键词:

好、致)

3.C(错在以亲身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五、考题链接

2011届普陀一模卷

阅读《黄生借书说》第2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本段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B.作者列举了三个事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C.作者将借书者与藏书者进行对比,分析“天下物皆然”的原因。

D.作者写《黄生借书说》一文,目的是勉励青年发奋求学。

【答案】

1.清;袁枚。

2.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关键词:

独、为、然)

3.B(错在三个事例证明的是“书非借不能读”)

2011届金山一模卷

阅读《黄生借书说》第3—5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作者是朝的(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用意是。

(3分)

【答案】

1.清;袁枚。

2.(我)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后在梦中还出现了我向他借书的情形。

(关键词:

往、与、诸;注意补充省略的部分)

3.勉励年轻人应该珍惜年少时光,勤奋学习。

2012届虹口一模卷

阅读《黄生借书说》第2—4段,完成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