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785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docx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

(二)

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学校转型提升

郑柱泉

围绕“办一个什么样的武汉商学院,怎样办好武汉商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人才”,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目的是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描绘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路线图。

在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介绍顶层设计、转型试点等有关情况,旨在进一步征求大家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优化完善学校顶层设计;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魂聚力,促进学校转型提升。

一、关于顶层设计工作

(一)对做好学校顶层设计的思考

第一,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

学校应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第二,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认真研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学校应该直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深刻挑战,主动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战略调整、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新要求,特别是抢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机遇。

第三,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

学校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发扬优势。

第四,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成功经验。

学校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既要学习德国、荷兰、瑞士、美国等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又要借鉴合肥学院、黄淮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

(二)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

在组织学习、调研、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武汉商学院“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

一是初步确定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左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的商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适当开展留学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面向服务业,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办学规模定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

学科专业定位——按照“坚持差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主动适应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需要,瞄准武汉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建设商贸物流类、工商管理类、旅游酒店类、机电汽车类、休闲体育类、信息技术类、应用艺术类等七大学科专业集群,逐步形成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突出商科教育特色,管、经、工、文、教、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好就业、会创业、善创新、能深造、有后劲”的应用型、复合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是初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与路径。

办学理念——与服务经济共进,与行业企业共赢。

发展战略——转型提升、特色名校、开放办学、内涵发展。

发展阶段——五年强“基础”、七年创“合格”、十年入“主流”。

(强“基础”:

通过五年左右建设,办学条件高质量达标;创“合格”:

到2020年前后,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入“主流”:

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真正融入普通本科院校、商学院的主流。

)发展指标(至2020年)——1.本科生规模发展到7000人左右,专科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

2.专任教师达到600人左右,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建成一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一批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3.学科门类达到6个左右,形成主干学科、核心学科、支撑学科的协调发展;力争建成1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

4.推进重点专业建设,选取2-3个专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的试点,力争建成一批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服务国家特殊需要,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5.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力争建成一批省级以上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在选用优秀优质教材的同时,开发一批应用型特色教材;建成1-2个省级以上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力争再获5项以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努力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6.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

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获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与地方、行业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创建特色科研品牌。

7.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校舍功能齐全,校园更加优美,办学条件显著改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校园平安稳定等。

8.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初步形成,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

本科教育建设计划——实施“应用型本科教学建设”、“科研协同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强校”、“办学条件建设”、“改革创新”等八大工程。

二、关于转型试点工作

(一)国家关于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态

1.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教育部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列入2014工作要点,强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一是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为转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是组织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搭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三是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宣传,为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研究起草《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

3.省教育厅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开展省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省级试点。

(二)抢抓机遇,趁势而为,促进学校转型提升和特色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迫切需要,是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抢抓机遇,趁势而为,促进学校转型提升和特色发展。

目前,学校正在组织力量,按照省教育厅要求研究制定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学校选择进行整体试点,首批升本的六个本科专业先期具体实施。

1.初步确定了试点的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这一主线,以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以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使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促进学校转型提升、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适合度、科学研究与行业技术进步的契合度,努力提高学校服务武汉经济结构调整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学校支撑武汉服务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

2.初步明确了试点的总体思路。

按照“一个定位、二个面向、三层模式、四项建设、五种能力”总体思路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高校,即:

一个定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二个面向——服务地方、行业的服务面向;三层模式——构建市场导向的办学模式、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力导向的教学模式;四项建设——重点加强专业、课程、队伍、基地建设;五种能力——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就业、创业、创新、创造能力。

3.初步提出了试点的总体目标。

力争用4年左右的时间,牢固树立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努力完成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从以技能培养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从相对封闭式办学向多元开放式办学的转变,实现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应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的商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成功的发展道路,成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和发展的示范。

 

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

——合肥学院十年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

《中国教育报》

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曾经,安徽省一些大企业的董事会做出过决议,合肥联合大学(合肥学院的前身)的学生一概不要,这是合肥学院人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科大讯飞,点名要合肥学院的学生,近几年累计录用了100多名毕业生。

学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全国著名建筑装饰企业录用。

曾经,合肥学院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能拿个省级奖项已属不易。

如今,与一流大学的学生同台竞技,他们照样摘金夺银:

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一等奖、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一等奖、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特等奖……近3年,该校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3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以上奖项就有40项。

是什么让合肥学院这样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从2003年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学院砥砺十年,在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成功转型突围。

瞄准德国经验找准办学定位

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系统设计

在合肥学院的发展道路上,一直有一个模仿、学习乃至追赶的目标——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

早在1985年,中德两国决定开展政府间合作,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办学模式在中国开展应用型大学建设。

或许是因为白纸上更容易作画,合肥联合大学这所1980年才由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生创建的学校,居然被德国人选中,成为安徽省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协议共建的对象,与德国5所应用科学大学开展合作。

一穷二白的合肥学院,就此踏上了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之旅。

共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德国下萨克森州无偿援助学校400万马克,帮学校建立了10个工程类专业实验室。

更重要的是,学校先后派出近百位教师赴德国学习进修,近距离感受德式教育。

他们成为后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中坚力量。

但是,影响远不止于此。

2002年,以合肥联大为主体,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与合肥联大合并组建合肥学院。

新学校、新起点,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这成为学校上下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那个时候,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办学趋同化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都向重点大学看齐,抓重点学科建设,办研究生教育。

我们就想,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这么多年,能不能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办出自己的特色?

我们开始思考、总结。

”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

思考的结果,2003年学校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我们发现,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主要服务周边200公里以内的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这和我们的理念显然不同。

我们把它叫作地方性。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路径显著区别于普通院校,强调理论与实用维度,有系统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真题真做,到一线就能干,我们把它叫作应用型。

至于国际化,不仅仅指交流规模,更重要的是研究、提炼国际上一些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关键要素为我所用。

”蔡敬民如此解释。

新的办学定位在学校内外引起不小争议。

有人讲,大家都放眼全国,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给包起来?

有人讲,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哪儿来的条件国际化?

直到2009年12月,学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调研时,一位重点大学的校长还问蔡敬民:

“研究型大学提国际化,你们怎么也提国际化?

于是,蔡敬民不得不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释他自己的理解:

“地方性、国际化,强调的都是一种开放性,都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大学建设这个目标。

开放办学,就是要在服务地方中谋求发展,在国际比较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搁置争议,埋头做事,看准了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是合肥学院的处理方式。

很多人认为,应用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全面的。

“真正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一定要围绕学生这个核心,进行一体化的设计与改革。

要建立一个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蔡敬民说。

一场艰难却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模块化教学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学生能干什么”

万事开头难!

应用型大学建设,从哪里破题?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强调理论应用与实用的维度,要求学生到一线就能干。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蔡敬民说。

服务于这一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此,从2005年开始,合肥学院开始研究制定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各个院系纷纷行动起来。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到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要素,确定能力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进行具体的能力培养方案设计,把每一项能力转化成一个个的教学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围绕特定主题的教学单元,可能是一门课或一门实验,也可能是几门课或几门实验的整合。

这就成了合肥学院围绕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而大规模开展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系主任袁暋和她的团队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原课程体系的不足,走访了大量IT企业用人单位,了解企业需要合肥学院的学生去做什么,确定企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最后概括出软件工程专业的7项核心能力及39项子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新编排构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块,把企业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融合到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中去,一个或若干个模块可培养学生必需的一项能力,并且4年的模块教学过程中都是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的。

学生通过对这些规定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上手。

生物工程专业原来的基础微生物学基础性强,缺乏专业针对性,与其他基础课部分内容重复,应用性薄弱。

生物系葛春梅教授介绍,改革后的“微生物学”弱化了微生物遗传、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生态、传染与免疫等内容,强化了微生物生理,增加了工业微生物应用,强化实验操作训练,突出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模块化教学的一大特色。

过去,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分别学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后,还达不到应具备的设计电子线路的能力。

但把两门课整合成现代电子技术模块后,担任该模块教学的谭敏教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基于每个理论知识点进行实验模块设计,形成小产品。

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设计的小产品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电子产品,这样,学生的电子线路设计能力就培养出来了。

已经从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张悦龙,在校期间带领团队设计的“宽带直流放大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

“模块化学习让我在校就掌握了设计电子产品的能力,到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进入了角色。

”张悦龙说。

模块化教学还给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自主学习留下空间。

各专业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在每个大模块下还设计了若干个子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个子模块。

电子信息专业就把过去的电子信号处理、电子测量、DSP技术3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信息处理、检测、现代电子技术设计3个子模块,学生只要选择一个模块完成学习量即可,既突出兴趣和爱好,也容易学精、学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软件工程模块共84个学时,自主学习时间为32个学时,学生可以制作模型、设计课题,自主学习的任务大大增加。

“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各门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在内容上突出应用能力培养,把‘教师要讲什么’变成了‘学生能干什么’。

”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说。

把学科导向变成专业导向

一切围绕学生的培养配置资源

在合肥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大楼,有一家合大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公司看上去不起眼,却拥有80多项国家标准的环境检测权。

这个由学校出场地、社会投资建设的企业,既面向社会经营,同时也是一个“嵌入式”实验室。

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这里做实验,所用的标本都是真实的送检样品,实验环节就是真实的检测环节,实验结果也是最终的检测结果。

据合肥学院服务地方办公室主任董强介绍,当初成立这家企业,不少人不理解。

现在看来,不仅学校省下了一笔购买实验设备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得到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重指导。

经过“真刀实枪”的实践,学生可以“零适应期”走上工作岗位。

不管是校内资源,还是校外资源;不管是政府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一定要服务于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合肥学院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的准则。

这些年,许多新建本科院校都跟着综合性大学狠抓学科建设,合肥学院却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为什么?

合肥学院副院长陈啸说,应用型高校应当以专业统筹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所有条件。

“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就抓住了人才调配、资源调配和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控制这个核心。

如何抓住专业建设这个龙头?

合肥学院立足“地方性”的办学定位,根据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及时瞄准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与合肥市的产业布局深度互动,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在合肥学院的校园周边,就是全国最大家用电器生产基地,全国每三台家用电器,就有一台产自这里。

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校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动画等专业。

2010年,合肥市启动轨道交通建设,学校立即引进人才,组织教学资源,成功申报交通工程专业并顺利招生。

随着合肥市国际会展蓬勃发展和国际机场的落成,学校又设置了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并拟设空乘服务与管理等专业。

这些年,合肥市国际化进程日益加快,与德、日、韩的企业合作不断扩大,针对这一需求,学校及时开设德语、日语等专业,培养了大量地方急需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

据统计,合肥学院毕业生每年60%左右在合肥就业,80%左右在安徽就业。

2013年毕业生,有1620人在合肥市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6.92%,在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就业的人数就达1050人。

借助企业资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合肥学院的又一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0年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项目以后,实行了校企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企业阶段培养方案”,并建立了一个集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系统集成、认证考试为一体的软件工程能力实训平台。

企业从大一至大三渐进进入课堂,与学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学生大四进入企业,校企共同培养,在真正的企业工程环境下,培养作为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工程应用能力。

已经被科大讯飞录取的计科系2009级毕业班的庄纪军说: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有机会到企业边实践边学习,在企业、学校老师的双重指导下,让我在真实工作中收获,让我有机会把学校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让我更能提前适应工作。

如果说地方性的定位让合肥学院站得更稳,那么国际化的定位则让合肥学院走得更远。

正因为拥有了“国际化”的“基因”,合肥学院得以站在巨人肩膀上跨越发展。

合肥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现代物流业兴起,学校充分利用中德合作的优势,成功申报安徽省第一个教育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同时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简称DAAD)资助。

合肥学院采取和德国国际交流学术委员会联办的方式,并得到德国物流协会支持,使德国物流协会合肥分会顺利落户学院。

同时引进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根据国情加以改造。

去年,德国DAAD组织专家对这一专业进行了国际评估并给予很高评价,并给予25名学生40多万元的资助。

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在工业设计方面实力很强,曾主办第四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为办好工业设计专业,合肥学院和汉诺威师生连续13年每年做一次联合工业设计,吸引了三星、LG的首席设计师等参与,成为人才培养的优质平台。

去年联合设计中,合肥学院学生设计的老人助力车,赞助企业拿到欧洲市场,几个月赚了500万欧元。

2009届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王红丽获国际知名的创意设计大奖“红点奖”。

这些合作极大提升了合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的实力。

正是看中这一点,荣事达电子集团总经理夏俊生主动找上门来,把小家电设计中心设在合肥学院。

多年来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深层次合作,让合肥学院受益匪浅。

学校现有的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学科,均是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孵育发展而来的。

2010年,学校与德国高校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并对外招生。

学校还先后与国外12所高校合作承担了欧盟亚洲链、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等9个项目。

改到难处是教师队伍建设

强化教师应用能力培养是关键

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师。

应用型大学建设,教师队伍是关键。

一方面,他们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行业实践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背景,博士毕业后必须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才能任教。

我们做不到这点。

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背景,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这是众多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

所以我们就想出各种办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蔡敬民说。

化工系胡科研老师,有10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技术研发经验。

来到合肥学院后,胡科研把企业化管理和培训模式带进化工工程师之家。

在这里,胡科研培训学生1000多人,组队参加国家级、省级竞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奖20多项,去年还捧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

胡科研是学校为了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引进的人才。

这些年,合肥学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像胡科研这样具有企业经历和工程经验的教师,目前已引进高层次人才75名,他们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校企深度合作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又一条重要路径。

学校实施“应用能力培养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个任期内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双进双培”让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进校园,校企共同打造应用型师资。

目前,合肥学院与企业共建的实践基地有191个,“嵌入式”实验室3个,工程中心5个。

合肥学院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的举措,把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聘为教授,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让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挂职,以此打造“双能型”师资,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和经过行业培训的将近六成。

在合肥学院主教学楼9层,全国最大的建筑装饰公司之一——深圳市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的设计研发中心就在这里。

这里有企业投资的最先进的设备,专业教学的很多实践环节都在这里完成,学生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来做设计训练,而且还有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走进设计室,记者看到老师和一批学生正专心致志地为公司新接的项目做局部设计。

“在这里教师既教学也担任企业工程师,企业工程师同时也是学生的导师,公司最多的员工是学生。

”艺术设计系主任谢海涛说。

据深装合大公司总经理胡北南介绍,去年公司投资了100万元分批培训师生。

利用国际合作优势,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是合肥学院的又一利器。

除了多年来大量选派教师赴国外学习,合肥学院还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

霍恩教授是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汉诺威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2007年曾被安徽省教育厅聘任为合肥学院副院长,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洋院长”。

他积极推动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高校与合肥学院的合作,2009年11月,在中德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合肥德国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