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6731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docx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

广西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

广西民族多以大米为主食,玉米、薯类次之(缺少水田的少数民族山区也有以玉米作为主食的)。

广西少数民族大多爱吃糯米饭,节日还作成五色花饭或把米、麦、木薯等加工成粉、做成糍粑等食品。

大多喜爱饮酒,有的民族家家户户会酿酒,甚至每日离不开酒。

苗、侗、麽佬、毛南、水等民族都喜酸食,爱腌制各种酸菜、酸肉、酸鱼。

融水苗族还有别具风味的“醋泡饭”习俗,有的民族喜食辣味和抽烟。

“辣椒骨”很多少数民族都喜爱的名菜。

居住在海边的京族人民喜食海味,肉食以鱼虾为主。

有些少数民族保留有喝血酒等各种特殊的饮食习俗。

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习惯有:

打油茶、做五色饭,瑶族鸟酢及毛南族的菜牛肉和特制的红薯干等。

各地各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

如壮、京等民族有嚼槟榔的传统习俗,如今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流行此俗。

有些地方,槟榔仍是招待客人的必须品。

侗、瑶等民族则有“鸡头敬客”的礼节。

在瑶族地区,如果媒人问亲时吃不到鸡头,就意味着亲事可能告吹。

部分瑶族忌食狗肉。

回族则忌吃猪肉、猪油、已死的动物以及动物血,而且不准喝酒抽烟。

部分壮族地区以及瑶、麽佬、毛南、彝族等少数群众,还保留有喝血酒的习俗。

瑶族:

鸟酢

“鸟炸”是大瑶山部分瑶族群众所腌制的一种特具风味的著名食品。

每年秋末春初时节,于山上装设“鸟盆”,候鸟被引诱到盆中喝水,即被预先涂刷在盆边的鸟胶粘住。

将捉到的鸟宰杀后以米粉及食盐等拌和密封在坛罐中制成,作为上品待客。

还有制成鱼、肉炸,可以陈放数年甚至几十年,留备重大节日及款待贵客用。

苗族:

苗族在饮食方面,以大米为主,杂以玉米、小米。

一般都喜爱喝酒,嗜食辣椒和各类酸菜。

有早午“打油茶”的习惯,与侗族基本相同。

打油茶

打油茶是居住在山区有种油茶传统的侗、苗、瑶等民族的一种特有的饮食习惯。

打油茶是茶叶用小锤子达碎炒黄,用小锅煮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来冲泡炒米花、炒黄豆或炒花生、炸油果等物即成,香酥可口,别有风味。

也可加入猪下水或汤圆、糯米饭、蒜叶等,或者做成甜味,视所备食料及个人所好而定。

打油茶不仅是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食,也是对亲戚朋友、特别是远方来客的一种最好的礼节性招待,一天之中,不分早午晚,随时可制作。

三江、龙胜等地的侗族,凡是请你吃打“油茶”,就是对你的最大尊重,如果你讲客气不喝,就是对主人的不恭。

桂菜的“昨天”“今天”“明天”

——广西烹饪第一人何逸奎谈桂菜

每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让广西餐饮业前途一片光明,同时也把桂菜的发展这一课题搬了出来,究竟何为桂菜?

桂菜的口味、特色是什么?

广西烹饪第一人金爵奖广西唯一获得者何逸奎将一一为我们解读

桂菜的“昨天”

所谓桂菜的昨天,是指桂菜的发展史。

说到桂菜的历史就要追溯到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了,它的发展经历了火烹时期、陶烹时期、铜烹时期、铁烹时期,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分散到集中,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特点一:

博采各家所长

桂菜不仅承接了自秦汉两晋、南北朝到隋朝、中原人南迁岭南的饮食风尚,还获得了北宋末帝逃难中流传到广西的宫廷烹调技艺,明清期间随外籍入桂官员到广西的官府厨艺,以及抗战中期桂北成为大后方,大江南北的文化名流、富商巨贾纷纷南下,随各地名流显贵入桂的国内各种地方特色菜烹饪技艺也给广西传统的烹饪技艺一个博采各家所长的机遇。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罕见的南北文化大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烹饪技术向着科学化、地域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桂菜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基础上集各方之大成,加上改革开放后各地发掘、移植、改良、创新的菜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有风格,走向定型。

特点二:

食材食料广泛

桂菜风格的形成源于深厚的岭南文化。

在原料上,或野生鱼种、高山野珍、野菌、野蔬、乡鸭土鸡,“野”味十足;或家藏腊、干的鱼肉,自然天成;更有贵港莲藕、桂林马蹄、荔蒲芋头、信都三黄鸡、江菜牛、田林八渡笋、德保麻鸭、巴马香猪及北部湾的蚝、蟹、鱿鱼、对虾等闻名遐迩的特产资源。

在佐料上,桂林的豆腐乳、麻辣酱、三花酒,南宁的黄皮酱、柠果,陆川的乌石酱油,玉林的大蒜,田阳的古眉面酱,百色的香叶,隆林一带的田家辣椒骨,东兴的鲶鱼汁,天等的酸辣椒„„经烹调大师扣、炖、焖、酿、炒、炸,便成为以清甜、微辣、鲜香、脆嫩为总体口味特色的桂菜。

桂菜的“今天”

虽然桂菜历史源远流长,但是真正将“桂菜”单独提出来的还是近两年,以往一提起南方的菜系,只有粤菜而无桂菜,即使是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桂菜就是粤菜的翻版.。

面对此尴尬境地,广西餐饮业和有关主管部门都意识到必须采取措施。

2002年,桂菜第一本“族谱”《桂菜精粹—广西风味菜选集》出版问世说明广西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在着力打造桂菜菜系了,同时也标志着桂菜的定位、挖掘和整理的成功,标志着桂菜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菜系体系。

近年来广西相继推出的“蛤蚧炖全鸡”、“蝴蝶仙子”、“蜂巢荔浦芋虾”、“芝麻马蹄卷”、“荷花湘莲扣”、等全国烹饪大赛获得金、银、铜奖的名菜,无一不是令人过目难忘。

桂菜开始在全国餐饮界声名鹊起。

桂菜的总体风格是:

口味注重清甜、微辣、鲜香、脆鲜,成菜讲究粗物细作,型量协调,香气蕴藉,色彩清晰,席上则要求菜肴点心,汤羹配伍的当,浓浓相面,显现文化品位。

其物料的使用,则多以山川江河天然产品为首选。

取其清新鲜亮;烹饪手法则多为扣、蒸、炖、酿、闷、炒、炸,力求保持物料的自然色泽和营养品质。

在明确的总体风格之下,依据广西各地菜色所呈现出来的明显的地域特点,桂菜又可以分为四大体系。

桂北风味菜,以桂林、柳州的地方菜组成,口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尤长于山珍野味入菜(当然,如今入菜的都是非国家保护动物)。

名菜有“野味炖全鸡”、“清蒸桂江鱼”、“荔芋扣肉”等。

桂东南风味菜,包括南宁、梧州、玉林一带的地方菜,讲究鲜嫩滑爽,用料多样化,,能选择当地良种禽畜,蔬果风味菜色,名菜有“梧州纸包鸡”、“南宁醉子鸭”、玉林“串烧金钱鸡”、“耗油柚皮鸡”等等。

滨海风味菜,以北海、钦州、防城地方菜组成。

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产品制作,河鲜、家禽的菜式也有独到之处,名菜有“春梅红烧海参”、“葵花扣鲜鱿”、“花衣蜇皮”等。

少数民族风味菜,由各少数民族菜组成,擅长用源头原料制作菜肴,尤其对江河中的野生鱼种,高山蔬菜,山间珍菌,田埂野菜,乡村土鸡、土鸭情有独钟又特别强调节期、成熟期,突出味鲜、味纯的特点。

对天然放养和加工饲养的原料,喜欢“重土轻洋”和“原汁原味”,很讲究实惠,制法独特,富有山野乡土气息。

壮族擅长以狗肉及各种动物副产品制菜,品种多、技法精,甚具特色。

侗族的竹笋肉,苗族的竹板鱼,毛南族的烤香猪,京族的海鲜制品都很有民族风味。

四大地方菜色各显所长,一起构成了桂菜独特的地方饮食文化特色。

如今的桂菜已经确立起了“绿色、保健、长寿”发展理念和“衣食同源,药食并重”的科学发展思路。

桂菜的“明天”

桂菜虽然这一两年来有不小的进步在全区各地也有一定的名气,颇受大众喜欢,其风格、口味常常吸引许多中外宾客许多美食被选入国宴招待会,但是从客观上讲桂菜和其他强大的菜系相比,要迎头赶上还是颇为费劲,再加上现在南博会在邕城落户,对于桂菜正是一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

但是也因为该盛会,吸引了其他菜系到南宁来分一杯羹,南宁饮食业界更是迷雾重重。

究竟桂菜该如何把握南博会的发展机遇?

桂菜在影响力上能否更上一层楼,能否演化成为堪与全国各地著名风味菜系列比肩而立的一大特色菜系列,能否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还有待各餐饮企业的共同努力

壮族饮食习俗

壮族是农业民族,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瓜类、果类,饲养猪、牛、羊畜类和鸡、鸭、鹅禽类,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接触和认识了各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和动物,故美食风味甚多。

他们居住在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烟瘴重,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因此各种美食风味又与气候相关。

他们历史悠久,有丰富的食俗文化,其饮食又与他们的历史文化有关。

下面且将壮族的风味美食,择要予以介绍。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传统的有名美食。

每年“三月三”歌节、清明节、四月八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

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

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

粽粑和糍粑过春节,桂南壮族喜做粽粑,桂北壮族喜做糍粑,五月午,所有壮族都做粽粑。

这是他们节日喜用的传统美味食品。

桂南壮族的春节大粽,大者十多斤,粽中包夹猪肉、板栗、绿豆、芝麻、冬菇等,用锅头炖煮得十分软熟。

一般先敬祖宗而后食用,也拿来送给亲友。

桂北的糍粑,也是用上好糯米浸泡后先蒸熟,再捣烂,做成或大或小的圆饼,有无馅的素糍,有加上芝麻、黄糖作馅的甜糍,送亲友的再于中央点染红色印记,表示美好的祝愿。

糍粑要趁热食用,吃来柔软芬香;如已冷硬,则用火再烤,会变得皮脆心软,口感极佳,确是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南瓜、红薯糯米饭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风味食品。

南瓜黄熟,收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3:

1,煮至米熟成饭。

再将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而香,不需油盐、菜肴,即能饱腹。

红薯糯米饭做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糯米饭稍逊。

壮家常以这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十分香甜。

油炸果桂南壮族,最喜食用油炸果,特别是在过年过节之际。

做法是先将优质糯米磨浆,滤压成半干状。

以花生拌红糖、芝麻或豆蓉拌红糖作馅,捏成鸭蛋型,放进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取出后撒上一把芝麻,粘于外皮上。

此一风味食品,又甜又香,受人称道,也是走访亲友时常送的礼品。

壮族菜肴,也颇具地方民族风格,主要有几种:

烤香猪桂北环江壮族的烤香猪,是很独特的民族佳味。

当地饲养的土种猪,因水土及饲料的影响,身短、脚矮、皮薄,肉质特别鲜嫩。

烤猪就选用这种10~15斤重的乳猪,宰杀脱毛后,使用当地出产的香梗稻杆熏烤成金黄色品,然后开膛去内脏,切成小块,以水煮熟,配以当地产的香草、姜、蒜。

或用香梗稻杆烤过后,去内脏,涂上生油,再用木炭烤熟即成。

切成小块后即可配以佐料及白糖食用。

它皮脆肉软,香滑爽口。

环江的烤乳猪由于原料和方法都辛苦众不同,所以肉味也比他处的特美,当地往往在办喜事、过年节或迎接贵客时才烤乳猪,平常则难以尝到口桂西巳马和桂南上恩的壮族多喜欢烤制这种食品,只是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罢了。

活血食品桂西壮族地区的活血食品颇具风味。

宰羊时,将羊血置于洗净的瓦盆中,撒些盐,使之凝结。

然后将血切成小块,佐以上好米酒、姜、蒜,以除去其腥味,便可食用了。

这种食法,说是可活络补身。

另外,杀鸭时,先置上好米酸水一碗,将鸭血倒入拌匀,鸭血变成灰黑色。

拌些姜、蒜、紫苏等佐料,蘸伴鸭肉吃用,会觉得昧酸而清爽,并无肉腻感。

当然,不仅活血食品才具风味,而用血制成的其他食品也很有特色。

如用猪血制成的“龙棒”(汉意为血肠〉就是其中的一种。

杀猪时用猪血及碎肉拌上优质糯米,佐以葱、蒜,灌入洗净的猪肠中,用细线扎成一节节,入锅煮熟即成。

食用时可成节吃,也可切片吃,壮族人家常把“龙棒”分送给邻居尝尝,回报平时大家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

豆腐圆和酿南瓜花在壮族山区盛产黄豆和南瓜,他们就以黄豆和南瓜制成风味食品。

逢年过节,他们就做豆腐圆。

先将水豆腐捣烂,再以半肥瘦的五花肉、花生、香葱及芫荽等香料,拌和精盐和糯米饭,混合成馅,置于豆腐中,制成小圆球状,最后煎熟或油炸好,吃时再娴煮一下。

酿南瓜花,方法很简便,采回大朵的雄性南瓜花后,洗净,去柄皮和花心,不能破损,然后用五花肉、花生、葱、蒜、糯米饭,混合剁烂,塞置于花中,将花瓣擂合,蒸制便成。

豆腐圆和酿南瓜花,不仅味道鲜美可口,还表示家庭团圆、亲友团圆之意。

用它来招待贵客,表示真诚之心,永远难忘。

此外,以黄豆、南瓜子磨成粉状,用冷水稀释,经慢火煮沸,放些新鲜青菜,再放些米酸水,使之凝结成“豆腐摇”,味道也很鲜美,又富于营养,是壮族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的常用食品,对平时食用肉类较少的山区来说,这也是一种美食。

壮家饮料壮族地区气候炎热,烟瘴易发,消暑、防病、健身,是其地方性饮料的特征。

壮族人除喜欢饮酒以消除劳动带来的疲劳外,还喜欢饮用槟掷、山植叶、米酸水制成的饮料。

如用槟榔配制饮料,可预防瘴气重而发生的疾病。

春夏之际,疾病流行,壮族家中往往备有槟榔,用来煮水饮用,可以消除瘴气。

五月初五做粽粑,把槟榔蒸于粽面,食用粽粑前先饮些槟榔水,或把它涂于额角、手指间,也能去瘴除湿。

壮族民间少饮茶,但常用晒干的山植叶浸泡于开水中,待冷却后饮用,那是止渴、解暑的常用饮料。

壮族农村,家家自制米酸,用来浸泡辣椒、豆角、嫩笋、蒜头等。

炎暑时节,饮用些米酸水,不仅可止渴解暑,还可防治肠胃疾病;菜肴中加入些米酸水,可使人增加食欲。

这是一般饮用与保健药用相结正既别有风味,又很有实用价值。

壮族的风味美食,是他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多流存于广大农村的家庭中,极少进入商业性的市场领域,外人要到壮族农村才能品尝到。

如今改革开放,壮族人逐步进入市场,或经营些饮食业。

有些饮食店亦开辟了民族食品,壮族的风味美食渐为人知。

但壮族丰富的饮食文化尚未深入发掘,人们品尝到的还不多。

今后,仍须继续发掘、研究、改造,让它在市场经济中大放异彩。

壮族医药和壮药资源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壮医壮药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祖国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远古时期便萌发了壮医壮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壮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便积累了与疾病做斗争的一些有效方法和药物。

壮族地区也曾流传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医学收集整理。

到秦汉时期壮药种类已相当丰富,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40余种。

当时的岭南越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瘴气经验。

唐代以后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并渗透汉医学的壮族医学,壮医方剂学也初见雏形。

在唐宋时期的方书中收录了一部分岭南的解毒、治瘴气药方。

在医书分类中出现了"岭南方",标志着包括壮族医药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医药在祖国传统医药学中的明确地位。

明清时期,是壮医壮药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壮医壮药除了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广西各地方志有记载外,尚开办有地方医药教育,出现了不少壮族医药家,并办有一些慈善机构,志在救助孤寡老人及贫病无钱求诊者。

广西隆林、贵县、沂城、靖西等地均开办有规模较大的药市,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壮医壮药的发展。

纵观古代壮医壮药的发展,即使没有文字记载但通过师徒授受、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所以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壮族医药秘方验方,从而为祖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丰富的壮药资源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药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其中植物药4064种,动物药509种,矿物药50种)在全国名列

第二。

"其中壮医常用药达千种以上。

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毒药和解毒药的广泛应用,是壮医的重要诊疗特色和突出贡献,许多药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

例如《后汉书·马援传》载:

"出征交趾,土多瘴气",因常服薏苡仁而能防治瘴疾,后带回中原。

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

在贵县罗泊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铁冬青、金银花等壮医常用药。

在《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壮族地区盛产的菌桂、牡桂、苡仁、丹砂、钟乳石等被收录。

该书中有"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病"等作用的"下药"125种,壮族地区大多有出产。

唐代《新修本草》也收载了不少壮药,如蚺蛇胆、滑石、钓樟根皮、茯苓、桂、蒜、瓜芦木、黑石脂、钩吻、白花藤蛇黄、郁金、苏方木、狼跋子等。

稍其后的《本草拾遗》,更收载了著名的壮医解毒药陈家白药和甘家白药,这两种药在当时即已作为贡品上贡朝廷。

此外,用密封蒸馏法将丹砂烧炼为水银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及利用,也成为壮药开发利用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七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活血化瘀,应用广泛。

但它首先是一味著名的壮药,是壮族人民对我国传统医药乃至世界传统医药的重要贡献。

此药无论过去和现在,都主产于壮族地区--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明代以前,中原医家尚不知三七为何物,而壮族人民早已使用它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停留等病症,乃壮族人民最早发现及应用,其功是不可泯灭的。

现代研究证实,田七内含皂甙等有效成分,具有人参的治疗作用而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声称三七具有抗癌作用。

目前,国内外对田七的开发研究方兴未艾。

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以及多种心血管病防治药品,都以田七为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数以亿计。

主产或特产于壮族地区的壮药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如罗汉果、肉桂、八角、金银花、蛤蚧、蚺蛇、葛根、花粉、广豆根、广西血竭、广金钱草、扶芳藤、大黑山蚂蚁、灵香草、木棉花朵等等。

特别是田七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已受到专家的高度重视,并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

此药必将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新贡献。

广西已经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成药,如正骨水、云香精、中华跌打丸、金鸡冲服剂、鸡骨草丸。

炎见宁、三金片、百年乐、大力神等,多是在壮医验方秘方或其他民间单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提高而成。

这些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中成药,功效显著,且不易仿制,因而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近年来研究成功的"舒洁药物文胸"、"产妇春浴液"、"神女乐"洗浴液、"童热清"口服液、"胎黄消"口服液等药械,大都是在壮医验方秘方的发掘整理基础上提出来的,投入开发后己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自: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

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

壮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治法大体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类。

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的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

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

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

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壮医在遣方用药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和辨症论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青蒿、摈榔、薏苡仁等药物;对痧病,选用救必应、金银花、板蓝根、三叉苦、山芝麻、黄皮果等方药;对瘀病,选用田

七、"桃仁、赤芍、苏木等药物;对疮肿,选用大青叶、蒲公英、地丁、七叶莲、两面针等药物,此为对因治疗。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兼症,结合对症治疗的药物,如外感热毒痧症,咽痛甚者可加毛冬青、鱼腥草、穿心莲、玉叶金花之类;咳甚加瓜蒌根、十大功劳、百部、穿破石之类。

对于以虚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壮医治疗以补虚为主,并主张多用动物药。

如妇女虚冷无子者,以山羊肉、麻雀肉、鲜嫩益母草、黑豆互相配合作饮食治疗;对气血虚弱,兼有风湿,颈、腰、肢节疼痛,历年不愈,每遇气交之变而加剧者,壮医主张多进各种蛇肉汤或穿山甲汤或乌猿酒;对阴伤干咳者,喜用猪肉或老母鸭、水鸭、鹧鸪肉煲莲藕,壮族地区动物药十分丰富,因而运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成为壮医用药的特点之

一。

"

由于壮医强调辨病为主,因此在治疗上大量使用专病专方。

现已收集的数千个壮医药专病专方,广泛应用于壮医临床各科,有的确实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

从历史上著名的陈家白药、甘家白药,至现代广泛应用的百年乐、大力神、三金片、鸡骨草丸等成药,都是在验方、秘方的基础上研制而成。

其他如胃病用山白虎胆、一枝箭、过江龙、金不换;痨病用不出林、铁包金、石油茶、穿破石、黑吹风;红白痢用凤尾草、地桃花、金银花藤;骨折用天青地红、小叶榕、七叶莲、泽兰、接骨草、铁板栏、两面针等,不胜枚举。

壮医药膳

壮医药膳是在壮医药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美味食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医在全面分析患者的症状、病因、体质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季节合理运用药膳进行食疗。

食补的原则为春升、夏清淡、秋平、冬滋阴。

壮医药膳的烹调特别讲究保持食物和药材的原汁原味,使食物与药材的性味紧密结合,更好地发挥治疗、保健作用。

烹调方法有蒸、煮、炖、炒、煲汤等,制作药膳时,还加入一定和调料,增加药膳的色、香、味,提高食欲。

壮族药膳中,蚯蚓、蚂蚁、蜈蚣等虫类,蛇,鸡,猫,老鼠是传统的美食,经烹调加工成药膳食用,如油炸蚕蛹、清补凉炖老鼠等。

瓜果是常用的原料,制作出各种民族特色的瓜果药膳,如山楂糕、菠萝盅、石榴汁。

此外,壮族人民对米饭的作法也多种多样,竹筒饭、生菜包饭、五色糯米饭享誉海内外,并开始打入国际市场。

如今,壮族人民在传统药膳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药膳,品种不断增加,如药膳罐头、保健饮料、药膳糖果、药膳点心、药酒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来客的欢迎。

壮医药膳将为人们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作出更大的贡献。

痧病的治疗

痧病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全身酸胀、酸痛、口淡纳差、四肢无力,也有部分病人出现胃肠症状,如腹痛、腹泻,西医往往诊断此病为"感冒"、"流感"。

壮医民间医生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较为丰富,现归纳如下:

1.刮痧、挟痧、角痧(拔火罐),还有用野芋头烧热后进行药刮,鸡蛋、银器刮等。

2.挑刺法:

用三棱针挑刺颈、背、胸部20-30处,并挤出少许血。

3.服药:

①金银花(或藤)、山芝麻、青蒿、黄发果叶各30克水煎服;②生发15克,红糖20克水煎服;③感冒头痛严重者,用根葱白十根、蒜三根,粘米煮粥二饭碗,粥将熟时放葱、蒜再煮沸,趁热一次吃完后盖被使全身出汗;④如发高热者用野芋头60克切片加米炒黄后用水煎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