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452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历史 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docx

版历史高考冲刺总复习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前阶段提升六山东专用

阶段提升(六)

模块

命题角度

考频

考情说明

政治

(2018·全国Ⅱ,28)近代外交理念对中国的影响

5年2考

1.从模块内容看,经济考查为考查重点,政治、思想考查较少。

政治主要考查列强侵华背景下中国社会演变趋势及影响;经济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特点;思想主要考查中外思想观念的冲突及影响。

2.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以链接考查为主,综合性考查较多。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演变原因、特点及趋势的结论认识,注意宏观考查,忽视细节的具体史实考查。

(2016·全国Ⅲ,41)近代列强侵略下中国的开埠通商

经济

(2017·全国Ⅰ,28)洋务运动的特点

5年8考

(2017·全国Ⅱ,28)洋务企业的特点

(2017·全国Ⅱ,41)洋务运动与近代采矿业

(2016·全国Ⅰ,28)近代社会生活变化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2016·全国Ⅰ,29)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015·全国Ⅰ,28)小农经济顽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2014·全国Ⅰ,28)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

(2013·全国Ⅰ,29)晚清现代化的趋势(洋务运动)

思想

文化

(2017·全国Ⅲ,4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5年2考

(2015·全国Ⅰ,28)洋务运动期间中外思想观念的冲突

主题一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思想——对中国传统观念的挑战

【主题综述】

(1)“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其特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2)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针对训练1】(2018·山东潍坊质检)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

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

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

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

解析 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选A项。

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主题二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转型折射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

【通史阐释】

(1)从政治角度看: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2)从经济折射点看:

列强主要以武力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

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特点;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第一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从社会生活折射点看:

近代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在通商口岸传入,客观上推动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4)从思想折射点看:

鸦片战争使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同时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逐步形成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并付诸实践。

【针对训练2】(2018·山东临沂期中)光绪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875年5月30日)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

这一举措表明(  )

A.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根本上扭转

B.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

C.中国军制现代化改革开始起步

D.国防战略调整到以海洋为主

解析 据材料“清政府确立了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的方针,任命直隶总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可以得出清政府的海防意识显著提升,故选B项。

加强海防与建立海军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海防空虚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筹建海军,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筹建海军,没有涉及其他的国防战略,故D项错误。

答案 B

主题三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比较

  国别

项目  

中国

英国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外交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正当贸易,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正当贸易,英国处于入超地位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制

【针对训练3】(2018·海南海口期末)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

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不懂得国际公法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可以看出此时中国与英国在外交的礼仪上存在很大差异,而这种差异的背后实质上是两国治理秩序的差异,一个是先进的资本主义,一个是落后的封建主义,故选C项。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只是表象,故A项错误;不了解世界形势也不是本质上的区别,故B项错误;不懂得国际公法只是外交知识的欠缺,也不是实质,故D项错误。

答案 C

历史解释——从本质上看待和评判史事叙述的能力

所谓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

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

(2017·课标全国Ⅰ,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

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解析 本题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洋务派举办洋务企业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解读如下:

据材料“土煤……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到“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可知,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税负减少,这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企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开平煤矿的管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控制煤矿业,故C项错误;税负减轻只是煤矿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因而“保证”一词言过其实,故D项错误。

答案 A

(1)要注意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要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3)要充分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4)要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