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84097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docx

78单元课课练人教课标下学期试题4

第七单元第1课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双基提要】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实施的历史背景:

苏维埃政权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的严峻考验。

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是苏俄内战爆发的主要起因;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内容。

这一政策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严格的集中管理,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它的出现显然是为严酷的战争和极端贫困的环境所迫,但也反映出当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经济建设上的思想局限性

2、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历史背景:

苏俄国内出现严重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可以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买卖。

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标志着苏维埃政权把工作中心由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施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三,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第四,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立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五,新经济政策是在承认落后和自身错误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这两个特点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大区别。

4、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的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使列宁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符合当时俄国国情和社会实际,消除了社会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发展了社会生产

【课堂反馈】

例1:

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恢复工农业生产

C.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解析】这条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也就是苏维埃政权国内、国外都面临着的严峻考验,可以得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故选C。

例2: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解析】这条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A项是两者的共同之处,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D项明显可以排除,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所以选C。

 

【目标达成】

一、选择题

1、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一项措施是

A.将大型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所有制

C.实行余粮收集制D.取消自由贸易

2、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A.集中物力财力战胜敌人B.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C..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有

1战时②共产主义③长期性④必然性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苏联的国内战争结束后,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的破坏B.人民对社会主义不满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行D.新经济政策的施行

5、余粮收集制的推行之所以成为扭转战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

1缓解了城市的饥荒②保护农民的利益

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6、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一管理B.企业没有自主权

C.产品的分配根据国家指令进行D.企业经济独立核算

7、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8、标志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会议是

A.俄共(布)“十大”B.俄共(布)“十一大”

C.俄共(布)“十四大”D.俄共(布)“十五大”

9、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前提是

A.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B.工农联盟稳固

C.国家将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D.国民经济的恢复

10、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加强企业的自主权

C.确立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D.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简释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俄罗斯同它的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的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

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这种政策”应该指什么政策?

(2)当时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

政策实施有何影响?

(3)后来这种政策被什么政策所取代?

 

1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是苏俄理想的政策?

为什么?

 

第七单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双基提要】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背景:

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农业国。

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体制上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过程: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到一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到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由1917年的3%上升到10%,这时苏联的整个社会面貌改变了,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影响: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评价它是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曾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它是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它限制商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改善的手段,以达到高积累多投资。

这一切造成经济效益十分低下,后来越来越阻碍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

3、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

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1932年,加入集体农庄的占总农庄数的62%。

1937年底,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超过90%,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占到几乎100%的播种总面积,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4、“斯大林模式”及功绩与弊端。

在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底,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新宪法的制定,宣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创造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功绩: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弊端:

包括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表现:

【课堂反馈】

例1: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A.以重工业为中心

B.农轻重协调发展

C.工业化多快好省

D.先实现农业集体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对历史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苏联在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时,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A。

例2:

对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评析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D.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只要教材熟悉,采用排除法A、C、D项都可以排除,而斯大林模式是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只是后来不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

 

【目标达成】

选择题

1、1922年12月苏联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B.乌克兰

C.俄罗斯D.哈萨克

2、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废止是在

A.1924B.1925年

C.1926年D.1928年

3、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

A.重工业B.轻工业C.农业D.军事工业

4、下列关于苏联工业化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B.“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C.“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位

D.苏联的工业化使苏联变成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

5、1925年——1937年,苏联的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①.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②.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④.大企业的国有化基本完成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20世纪30年代苏联各地农村出现农业集体化浪潮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的要求

B.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感召

C.中央的推动和压力

D.农民对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热情

7、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B.“二五”计划的完成

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

8、在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后,苏联开始

A.实行“一五”计划B.实行“二五”计划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D.新经济政策

9、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B.同苏联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C.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D.在经济上重视发挥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致命的缺陷是

A.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

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二、简释题

11.、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是苏联哪一运动期间的宣传画?

(2)这一运动在全国各地出现高潮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3)这次运动有何影响?

 

12、试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第七单元第3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双基提要】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

首先从农业开始。

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2)政治改革。

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成效甚微。

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

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的内容、结果及其原因。

内容在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

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

但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

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

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

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

苏联历史结束。

【课堂反馈】

例1: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做的秘密报告的重要内容是

A、总结党中央的工作B、提出要进行经济改革

C、号召开展批判斯大林的活动D、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解析】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故选D

例2:

导致苏联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的“八一九”

【解析】本题采用排除法,B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C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影响之一。

故本题选A。

 

【目标达成】

一、选择题

1、1956—1964年,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持改革的最早领导人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2、下列不属赫鲁晓夫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为受迫害者恢复荣誉B.强调集体领导

C.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D.提出扩大党外民主

3、下列不属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内容的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B.提倡种植玉米

C.撤消集体农庄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权限

4、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正确的是

A.有利于破除个人迷信

B.从根本上破除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扩大了党内外民主

D.是苏共历史上的转折点

5、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主要是指..

①加强集体领导原则②扩大党内外的民主

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④扩大企业自主权

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经济发展日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过高估计苏联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B.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C.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D.对市场机制的排斥

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不注意农业B.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模式D.没有加大农业改革

8、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中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最大的不同点是

A.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B.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

C.对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D.与外国合资建企业

9、戈尔巴乔夫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化”、“公开性”的直接后果是

A.引起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B.社会斗争日趋激烈

C.民族主义势力泛滥D.反对党派不断涌现

10.1991年12月成立的“独联体”

A.是苏联的别称B.是主权国家的联合组织

C.是一个主权国家D.其性质与华沙条约组织相同

二、简释题

11、材料: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

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增至140幅。

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摘自《超级大国的崩溃:

苏联解体原因探析》

请回答:

(1)从这段资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你怎样认识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1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改革遭受挫折的原因是什么?

改革受挫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七单元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2、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3、《四月提纲》提出

A、把大型企业全部国有B、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C、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D、立刻开始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4、苏俄新经济政策的重大理论意义是

A、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B、明确了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

C、找到了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D、确立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5、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而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①经济制度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农业集体化中的失误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④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①②③④B、②④C、②③④D、①④

6、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施的经济政策最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和客观经济规律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B、废除配给制,允许自由贸易

C、实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7、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规定直接要达到的目的包含

A、加强工业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B、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C、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D、借用资金和经验发展工业

8、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②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④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9、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A、加强了无产阶级政权对经济的管理B、大型和重要的工矿企业允许资本经营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D、目的是为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0、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B、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C、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其弊端越来越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1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剩余粮食征收方式是

A、有偿征收B、无偿征收C、低价购买D、限价购买

12、1921年苏维埃俄国出现严重经济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七年战争的严重破坏B、1921年的严重天灾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D、苏维埃俄国政治危机的影响

13、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B、由工人对一切企业实行生产监督

C、签定《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D、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14、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15、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制定新经济政策的最基本依据是

A、从俄国国情出发B、利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C、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D、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6、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17、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

A、卫国战争期间B、一五计划完成后C、二五计划完成后D、三五计划完成后

18、对苏联高度集中的体制的客观评价是

①基本上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A、“八一九”事件B、宣布实行多党制

C、《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D、《阿拉木图宣言》

20、导致苏联剧变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八一九”事件B、阿拉木图宣言》的签定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D、明斯克协定的签署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

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

------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养,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3集中于银行,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文选》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同价买进工业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