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865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docx

宁强县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12

为制定好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县发改局委托陕西中西部经济发展规划研究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诚请社会各界人士就本规划思路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

宁强县发改局综合科赵远军

电话:

4398326

电子邮箱:

nqfgjzhk@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三日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

(征求意见稿)

宁强县发展和改革局

(2010年8月6日)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关键时期。

谋划好“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对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意义十分重大。

一、“十二五”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是我县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罕见的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三大战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十一五”规划目标将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国民经济增速较快,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预计到“十一五”末,生产总值达到30.3亿元,是2005年的2.36倍;人均GDP将超过8000元;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6700万元,年均增速超过12%。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

24:

39,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将调整为31:

26:

43。

五年间,一产降低了6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2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4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顺利推进,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工业经济逐年增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重点建设投入加大,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3倍,年均增速达57.43%。

一批交通、城建、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城镇建设亮点纷呈,三区建设顺利推进,县城规划区扩展到70平方公里,城市容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执行良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预计2010年底我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4960元和3775元,分别是2005年的2.63倍和2.68倍,净增9262元和2365元,平均增速达到21.3%和21.8%。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学质量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乡镇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启动实施,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得到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有序推进,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有序推进,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非公经济蓬勃发展,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宁强,成为推动宁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巩固在90%以上;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城乡居民居住、出行、通信等条件明显改善。

双拥优抚、救灾救济、残疾人事业等工作全面开展,信访处理程序进一步规范,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得到加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继续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治理与保护,严把新项目“准入关”;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生产,启动重点城镇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降低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

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和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常年保持在100%。

高度重视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58.5%,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茅;加大了汉江沿江污染防治和水源保护,区域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实施南水北调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践表明,“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如何巩固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成果,如何把生态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优势,如何把陕甘川交汇的门户优势转化为商贾云集、名牌荟萃的市场优势等,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奋力前行。

(二)发展新环境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进入经济大发展、结构大调整、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以绿色发展为主体的“低碳经济”蓬勃兴起,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开始实施,西三角经济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和机制纳入国家政策层面,宁强生态优势和潜力不断凸显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契机。

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与困难。

四大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宁强带来新的机遇。

今年,国家决定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除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将重点加强培育地域特色优势产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经济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这必将对我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争取到更大更多的投资。

2.“低碳经济”革命和资源禀赋优势给宁强带来绿色发展的新机遇。

宁强是陕南秦巴山地生态区的组成部分,是汉江源头和嘉陵江水系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好于全省乃至全国。

宁强具有重要绿色屏障作用,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陕西全省生态的总体水平,影响着陕川鄂三省的生态安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生态大后方。

同时,宁强丰富的森林资源、物种资源、水资源、原生态的自然山水景观资源、羌族传统文化民俗资源等特色鲜明,优势集中,这些都为宁强今后在绿色经济时代实现绿色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给宁强区位优势凸显带来的新机遇。

宁强地处陕甘川毗邻地区,从宏观区位看,属于西三角经济圈;从生产力布局看,属关中-天水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交汇区;从交通地理区位分析,是国家高速公路网京昆线的一段,也是全省公路“三纵、四横、五辐射”规划打通西南出口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华北入川必经门户之一,是实现“千里蜀道一日还”的快捷通道。

西汉高速公路的通车和西成客运专线、阳安二线铁路的建设将使宁强交通融入到全国铁路大动脉和陕西省快速交通网络之中。

昔日制约宁强发展的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瓶颈将逐渐通畅,区位优势正在凸现。

北承关中-天水经济带、南接成渝经济圈,紧依陕甘川毗邻经济活跃地区的宁强,必将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扩张的外延、辐射承接地。

良好的区位优势将为宁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支持力度,为促进我县融入关天经济带、西三角经济圈和加强地域间的经济联系,率先进入绿色发展的前沿,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带来新的契机。

4、县域经济发展积淀和5.12大地震灾后重建放大效应造就了宁强发挥后发优势的机遇。

宁强处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一个后发区域,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但是也有可以研究分析发达地区曾经走过的道路寻求最短的发展路径、便于吸引先行者资本和技术的移入、便于用较低廉的成本生产出具有价格比较优势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吸引必须在清洁生态环境下生产的绿色产业项目等后发优势。

加之在应对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中积累的复杂环境下恢复重建和保持稳定发展的成功做法。

这些都为宁强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大挑战:

我县发展中也存在经济发展总量较小,整体质量偏低,竞争力不强;面临县域经济区域竞争的压力较大;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日益凸显;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别的难度增加等四大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发展环境更为复杂,所处在的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宁强更好更快更可持续发展。

全县上下要准确把握全县总体发展特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切实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十二五”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积极融入关天经济区及“西三角”经济圈及汉中循环经济集聚区,以建设陕甘川毗邻明星县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以努力建设以生态示范县、绿色产业基地、休闲人居胜地为载体,全力打造秀美宁强、活力宁强、和谐宁强,全面建设陕甘川毗邻明星县。

2.发展战略

“十二五”期间,我县采取“136”发展战略。

“1”——1条主线:

以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为主线。

“3”——3大战略:

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

“6”——三大发展载体、三大建设目标:

努力建设生态示范县、绿色产业基地、休闲人居胜地为载体,全力打造秀美宁强、活力宁强、和谐宁强。

(二)发展目标

1.三大战略定位

生态立县战略

——我县是汉江水系发源地和嘉陵江水系上游,被中、省、市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定位为生态功能区。

建设宁强生态县,“留宁强一方净土、送下游两江清水”,既是我县建设生态县的内在要求,也是秦巴山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

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宁强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

保护生态是宁强的硬约束,更是宁强的软实力所在。

保护生态也是宁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唯一前提,是宁强肩负的光荣使命和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是要把生态特色优势进一步强化,并成为贯穿宁强经济社会各行业发展的灵魂,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真正成为宁强的“立县之本”。

通过争取国家和地方投资、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依托产业和城乡生态化工程建设,继续做好“青山、秀水、绿地、蓝天”大文章,要申报规划建设好汉水源国家森林公园和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着力进行生态环境品牌营销,建设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进一步放大“陕西生态屏障”品牌,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县,进而规划建设宁强生态县。

绿色强县战略

——实施“绿色强县”战略就是要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上重点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及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着力打造“生态牌”绿色农产品基地。

稳定和提升现有矿产资源、水能开发、生物开发等为主的工业向绿色、循环、低碳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工业生态化。

充分发挥宁强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逐步建立起以先进适用技术和清洁生产为支撑,以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以绿色产业为主体,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资源更新和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经济体系。

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陕西省独具特色的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和西部绿色产业基地。

旅居兴县战略

——近几年来,我县旅游资源开发初见成效,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旅游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实施“旅居兴县”战略,就是要以生态、旅游、环境优势为依托,通过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融入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和西安、成都两个旅游大市辐射区域,结合七里坝新区和小城镇建设,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体验并进,吸引周边发达地区人口来宁强投资居住为目标,不断提高知名度,聚人气、兴三产,实施城乡统筹,把旅居经济培育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为陕西省著名环境优良、适宜人居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人居胜地。

2.总体目标

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城镇、产业、人口布局进一步合理,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生态特色经济进一步显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宽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初步把宁强建成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陕甘川毗邻地区明星县。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到2015年,全县GDP总量达到62.4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实现翻番;财政总收入达到3.27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5亿元,年均增长15%,实现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0.1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9.5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力争调整到21:

32:

47;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60%以上。

——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以重点乡镇为依托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达到47%以上。

特色镇建设成效明显,与乡村经济联系紧密,产业互动明显,镇域经济带动较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社会保障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新增就业2500人,全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到97%,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7225元和9400元,分别年均增长20%和20%,实现翻番;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15%以上,恩格尔系数40%以下;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6亿元,年均增长18%,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基本平稳。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

总人口控制在35.5万人以内,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0%,耕地面积71.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

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指标达到生态县考核标准,人居环境舒适优美,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专栏1“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实际

2015年预期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1.全县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30.3

62.4

15

预期性

2.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元)

8910

17600

14.6

预期性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3

47

2

预期性

4.财政总收入(万元)

14300

32700

18

预期性

5.地方财政收入(万元)

6710

13500

15

预期性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亿元)

32.4

288(五年累计)

15

预期性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9

20.6

18

预期性

8.城镇化水平(%)

37

47

5

预期性

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960

37225

20

预期性

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775

9400

20

预期性

11.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7.15

7.7

15

预期性

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2

92

-

约束性

13.人口自然增长率(‰)

6.5

约束性

14.城镇登记失业率(%)

4.4

3.8

降低0.6%

约束性

15.森林覆盖率(%)

58.5

60

增加1.5%

约束性

1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吨标准煤)降低(%)

4.5

20(五年累计)

年均降低4%

约束性

 

说明:

1.预期性指标体现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努力争取实现的发展指标;约束性指标体现政府公共职责和工作要求、并确保实现的发展指标。

2.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功能区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定位和生产力布局构架,按照自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及现有发展状况,在全面分析生态保护价值和经济开发需求的基础上,将县域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适度开发区域、控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等五大主体功能区,实现差别化区域开发政策,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一是优化开发区域:

该区域重点涵盖老城区和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该功能区域是宁强的传统核心区,是全县经济密集区和人口密集区,承担着全县的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和管理功能。

今后的发展方向着重于更新改造和功能完善提升。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房地产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

  

二是重点开发区域:

该区域重点涵盖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七里坝新城区和西安-汉中-成都高速及108国道沿线产业带。

发展方向是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整合和提升步伐,加大空间拓展和开发力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成为特色产业集群区和推进城市化的主导区。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要成为我县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的示范基地。

七里坝新区要按照“生态化与城市化互动、人居商贸与文化休闲建设并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要求,建设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文化特色明显、人居环境优美的文化休闲中心、宜居商贸中心、县城行政副中心“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新城区。

西安-汉中-成都高速及108国道沿线产业带。

包括高寨子、大安、汉源、铁锁关、胡家坝、黄坝驿、宽川等乡镇,这是我县加快发展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轴,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规划中,要作为我县培植规模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域予以重点突破。

     

三是适度开发区域:

主要指西北嘉陵江流域产业带和秦岭南坡等地,包括代家坝、阳平关、燕子砭、广坪、青木川、巩家河、东皇沟、太阳岭等乡镇部分区域在内的西北嘉陵江流域是宁强“十二五”时期重点开发的另一条重要发展轴,也是我县生态工业优化区,以现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建设为龙头,积极发展生态型高效农业,适度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型工业。

同时以城镇群建设为载体,以青木川名镇建设和阳平关特色镇建设为重点,建设特色和精品城镇。

 

四是控制开发区域,即巴山生态经济先行区,主要是巴山、毛坝河、庙坝、禅家岩、二郎坝等乡镇。

是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是我县发展高效山区生态农业的重要基地,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

  

五是禁止开发区域。

主要包括汉江水源地及其汇水的水源涵养区域、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适度发展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生态型产业,重点是建设好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汉水源森林公园及周边全部乡镇部分区块组成的生态资源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药用植物园等观光农业,促进农业(林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建设休闲旅居山庄,引导游客开展高山野营、观光休闲、农家乐活动,同时引导当地农民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做大生态经济。

3、培育壮大第三产业,做好九大服务业。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坚持产业融合、区域联动,提升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等5个传统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金融业、科技信息业、文化业、社区家政业、中介服务等4个新兴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的生产、生活服务网络,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体系,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竞争能力,实现优势行业带动发展,新兴行业亮点纷呈,形成较为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贡献。

——旅游休闲业。

实施“旅居兴县”战略,要以生态、旅游、环境优势为依托,通过奇石、矮马等特有生物资源、优质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等旅游资源与以羌文化、传奇文化(袍哥文化)、巴蜀地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加速“123”工程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

要充分发挥新的区位优势,连接四川九寨沟国际生态旅游线路(从西安出发,途经汉中市、宁强县过甘肃到四川九寨沟)和天下蜀道旅游线路(从西安出发,经过佛坪县、洋县、勉县、宁强县,到达成都),融入秦巴国际生态旅游圈和西安、成都两个旅游大市文化休闲旅游辐射区域,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办好羌州国际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节,加大整体形象宣传力度,提升旅游知名度,逐步培育和凸显区域独特的旅游形象。

积极开发针对关中、川北、川东和陕南本地游客的“古镇风情游”和“快乐旅游”等休闲度假特色游,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家乐)、养生保健三大拳头产品,注重农家乐、观光农业、漂流、自驾游等大众型休闲旅游项目及探险、狩猎等高附加值休闲项目的开发和创新,形成体系,满足各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实现旅游产业多层次全方位推进。

着力打造好青木川古镇-传奇文化景区、汉水源森林公园-西北小庐山会议度假景区、羌族文化保护试验区-羌族民俗风情景区、大安溶洞群-黄金古道体验游景区等景区,夯实产业基础,发展核心竞争力。

在总体安排上,要强化三大旅游区块建设,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精心打造宁强旅居山城和羌族民俗风情景区,全力开发汉水源森林公园和青木川古镇核心旅游区,适度开发好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大安溶洞群-黄金古道体验游景区等旅游区,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轴线联动,形成旅游主轴线和旅游副轴线;发挥好节点作用,在西南——关中、关中——西南的双向客流上做足文章,进一步加强旅居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宁强旅居山城旅游接待主中心和青木川旅游接待副中心。

以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体验并进一步吸引周边发达地区人口来宁强投资居住为目标,不断提高知名度,聚人气、兴三产,努力把宁强打造成为陕甘川毗邻地区著名环境优良、适宜人居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人居胜地和明星县城。

到2015年力争建成一个AAAA级景区,一个AAA级景区,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一个三星级宾馆,积极扶持发展“农家乐”100户;积极培育1家旅行社,培育高素质的导游人员50名;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

年接待旅游者达8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2.5亿元,把旅游业培育为宁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商贸流通业。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商业设施,发展新型商业,积极推广现代营销方式,以中心城区、中心镇为基础,以综合超市为主力业态,有序引导和完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专卖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商贸业态布局,建立适合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购买方便、遍布城乡、结构布局合理的零售网络。

在农村大力推行乡镇连锁超市和农村放心店建设。

“十二五”期内,重点培育特色产品市场和小吃一条街;建设西部知名的秦巴林特产品市场(核桃干果市场)、陕甘川毗邻生态茶叶市场、生态中药材交易市场等;积极培育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形市场。

提高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建设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大量个体农产品中介为基础的农产品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业。

现代物流和交通运输业,提高宁强开放力度。

要加强与汉中、广元、西安、成都等有密切经济联系的城市交通。

大力发展快速货运业、客运业,进一步提高市场集约化、组织化程度。

推进货物运输专业化进程,增强运输能力和对本地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

到2015年,争取打造陕甘川物流枢纽,重点建设宁强综合物流中心;到2025年,三省边际物流中心地位基本确立,现代物流空间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宁强综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