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6834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docx

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66页

2021届新课标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探考情悟真题

专题古代诗歌鉴赏

探考情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内容

要求

考题示例

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

诗歌的形象

概述形象特点

D级

2019课标全国Ⅰ,14—15

2019课标全国Ⅱ,14—15

2019课标全国Ⅲ,14—15

2018课标全国Ⅰ,14—15

2017课标全国Ⅰ,14—15

2015课标全国Ⅱ,8—9

选择题

主观题

★★★★★

诗歌的语言

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

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形象的方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对写景或叙事的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真题探秘】

(2019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9分)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

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江水,

苍然何郡山?

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

向来万里意,

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

今在一窗间。

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

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

  赏析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

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

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

该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

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

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

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

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

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

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

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

  孤云遂不还。

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

此中有佳句,

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

吟断不相关。

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注] 许道宁:

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6分)

答案 第一问:

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

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

“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

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作的艺术效果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

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创作背景

《题许道宁画》是宋代诗人陈与义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

诗人所题之画疑为许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此诗首联、颔联写画中山水,尺幅有万里之势;颈联写暮景,回应“苍然”;尾联写作诗,谓画中景非笔墨所能传出,既极赞画之神妙,又自惭诗之拙劣。

点评

诗人从大处着眼,略去细小景物,写晚秋的高山危石,野水远岚,展示这幅名画的气势和艺术境界。

尾联颇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

核心考点:

①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构思和诗句内容;②鉴赏诗歌的语言意蕴。

审题关键: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解题方法:

①精准理解词、句的意思;②熟练掌握表现手法;③快速判断诗歌情感;④语言特点要熟知;⑤学会分析诗歌意境;⑥赏析艺术效果;⑦联系诗歌写作背景。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②不能准确赏析原诗,即不能分辨出哪些是恰当赏析,哪些是无中生有。

命题规律:

2018年由于文学类文本变为必考内容,整个卷面分值发生变化,本题由五选二选择题改为四选一选择题。

2019年延续2018年命题形式,命题稳定。

能力要求:

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对诗歌进行赏析,设置四个选项,把其中一个选项设置为错误赏析,设误点可以是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及情感等;③如果诗词中个别字词学生没有见过,则加注释进行提示;④如果作者为学生应该知道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核心考点:

分析诗句含意,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

审题关键:

①答题区间很明确,最后一联;②题干要求分析诗句含意,既要有字面意思的解读,又要有深层含意的分析;③诗人对画的评价,则要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及写作背景回答。

解题方法:

①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②从意蕴丰富的角度提炼。

易错警示:

①读不懂诗歌,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②回答问题的语言不够准确,不会使用诗歌情感鉴赏术语。

命题规律:

①课标全国卷一般在这个题上设置分值为6分;②考查形式为给出一个明确的指向,要求考生归纳作答,多为把握诗歌内容,领悟思想感情,赏析表达技巧,等等。

能力要求:

①具备一定的诗词理解鉴赏能力;②积累一定的诗歌鉴赏术语;③具有一定的语言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

①材料的选择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限定概括分析的范围,减少学生盲目寻找答题区间的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③如果作者是学生应该知道的人物,则需要学生会知人论世,借助平常所学进行赏析。

破考点练考向

【考点集训】

一、(2019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联考,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9分)

详定试卷二首(其二)①

王安石

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扬雄②。

当时赐帛倡优③等,今日论才将相中④。

细甚客卿因笔墨,卑于《尔雅》注鱼虫⑤。

汉家故事真当改,新咏知君胜弱翁⑥。

[注] ①宋嘉祐六年(1061)朝廷春试,王安石与杨畋同任详定官,读其诗,因答之。

②扬雄:

西汉辞赋家,著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作,晚年曾对此颇后悔。

颈联“客卿因笔墨”即指扬雄写的《长杨赋》。

③王褒因善作赋而蒙汉宣帝赐帛。

枚皋曾发牢骚说:

“为赋乃俳,见视如倡。

”④唐人重进士试,宰相等高官多出自此,北宋亦相似。

⑤《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字词的训诂书。

韩愈曾说:

“《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⑥魏相,字弱翁,汉宣帝时丞相,主张“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今的学子们常炫耀自己辞赋写得好,却不知当年西汉的辞赋名家扬雄曾在晚年对自己作赋的经历深感后悔。

B.“倡优等”三字表明,当年因辞赋出众而受赏的王褒和抱怨自己辞赋出众而不受重用的枚皋,地位都不高。

C.宋朝与唐朝相似,也采用科考取士,工于辞赋者不仅可以入朝为官,甚至可以位至宰相。

D.诗人认为汉朝辞赋家地位低下的情况确实应该改变,本朝不该出现这种情况。

杨畋也是认同这种看法的。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一、

1.答案 D 

2.答案 ①对科考以辞赋取士制度的不满,对科考太过琐细无实用的批评;②对杨畋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改革思想的认同。

二、(2019陕西榆林三模,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9分)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①古形势,相对立金焦②。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 ①铁瓮:

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

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的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比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6分)

二、

1.答案 C 

2.答案 辛词结尾用典,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不被朝廷重用、才能无法施展的忧愁与苦闷;吴词写超脱凡尘、飞升成仙的幻想,表达了出尘避世、隐迹遁去的想法。

炼技法提能力

【方法集训】

一、(2019吉大附中二模,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9分)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 ①金兵南侵,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

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

②殊方:

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短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了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之意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艰苦备尝;唯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言外之意是慨叹客居岑寂。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面内容,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辞藻,不用典故,语言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韵味醇厚。

2.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即尾联写得有神的情致。

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致?

又是如何表达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一、

1.答案 A 

2.答案 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用想象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二、(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9分)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 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

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风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酹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6分)

二、

1.答案 C 

2.答案 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

②上阕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词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

③下阕写词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抒发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一、(2019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

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6分)

一、

1.答案 D 

2.答案 ①情感表达:

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

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二、(2019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6分)

二、

1.答案 B 

2.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三、(2018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野 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

1.答案 B 

2.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四、(2018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四、

1.答案 D 

2.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五、(2018课标全国Ⅲ,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6分)

五、

1.答案 A 

2.答案 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六、(2017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六、

1.答案 BE 

2.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七、(2017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11分)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

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七、

1.答案 BD 

2.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八、(2016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

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

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阊阖:

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

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

曹霸是怎样做到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

请简要分析。

(6分)

八、

1.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

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

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

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九、(2016课标全国Ⅲ,8—9)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11分)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

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

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

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

九、

1.答案 观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