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5552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二疫病与公共卫生解析版

高考历史热点训练

(二)

疫病与公共卫生

一、单选题

1.《后汉书》有载:

(王景)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年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有

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②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③当时已有铁犁牛耕

④当时农作物种类较多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知,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和当时已有铁犁牛耕,故①③正确。

概括材料“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可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②正确。

所以选B项。

材料关键词“芍陂稻田”不能说明农作物种类多,故④错误。

所以ACD排除。

2.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

这表明

A.南方重视疫病

防治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前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人口稀少,而长江以北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较为密集,可见西汉时期疫情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流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

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统治相对薄弱,北方也并非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其他选项都与这种疫情分布状况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据联合国公布的资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由于人口锐减,用地荒芜,城镇、村落成为废墟,贝宁、安哥拉及刚果地区都面目全非了。

出现上述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D.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1650~1850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迅速发展,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所减少,故A正确。

1650年当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故B错误。

非洲生产力落后,疫病流行,主要原因在于列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故C错误。

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奴隶贸易

4.有学者介绍文艺复兴时写道:

“那场夺去欧洲五分之二以上人口的瘟疫,显示出欧洲封建主义已经走到尽头的事实。

……特别敏感的诗人、天才的艺术家们,都深刻感受到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所带来的压力。

围绕着如何振兴欧洲的问题,他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出来。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黑死病是激发艺术家们创造力

根本原因

B.封建经济衰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文艺复兴

C.欧洲社会危机引起反思,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

D.艺术家们特有的敏感是文艺复兴兴起的主要原因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那场肆孽欧洲的瘟疫造成的秩序紊乱和经济崩溃激发了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故C项符合材料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指的是文艺复兴精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A项错误;B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点睛:

文字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信息,简化的方法是分层提取信息,然后归纳组合。

本题材料分为三层,第一层信息是瘟疫使欧洲封建主义走到了尽头,第二层信息是欧洲封建主义走到尽头的表现,第三层是这些表现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力;由此归纳为瘟疫带来的社会危机激发了文艺复兴。

5.1351年英国贵族影响国会通过“劳动法规”,把工资冻结在黑死病以前的水平。

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

领主又企图把剩下的农奴束缚在土地上,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

这反映出英国农村

A.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B.黑死病导致劳动力不足

C.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

D.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贵族企图通过政令来改变现状,但是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资本主义的冲击,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没有体现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黑死病的影响,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B。

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普遍化,而是强调英国农村传统的经营模式受到冲击,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掌握近代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然而于事无补,因为劳动力价格仍然在上涨”“但在高工资的吸引下,农奴纷纷逃跑”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6.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法,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

这主要说明

A.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C.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处理工业化……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来看,工业革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立法、加强管理来解决,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故答案为B项。

A项是题干所揭示的现象,不是针对现象所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19世纪实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排除;D项材料不仅涉及立法,而且还有政府部门的设立,排除。

7.19世纪中期的英国被称为“法制时代”,1846年度除《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1842年颁布《矿井法》,1847年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这说明了政府

A.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

深受重商主义政策影响

C.在法律方面取得的成就

D.力图维护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19世纪中期”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为了推动海外贸易发展,废除《谷物法》和《航海条例》;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阶级矛盾激化等问题,促进资本主义发展,颁布《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等,所以英国完善法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发展,故D正确;《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公共卫生法》与放松对世界市场的控制无关,排除A;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是工业革命以前的经济政策,排除B;C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能反映出来的本质,排除。

8.1848年,英国第一个公共卫生条例诞生,第一个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

从此,“国家就以一套杂乱无章的条例对疾病展开了毫无组织的战争”。

卫生法散见于地方条例、工厂条例、埋葬条例以及种痘、煤烟、食品掺假等条例之中。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环境问题B.英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带来新问题

C.新航路开辟带来航运中心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确立改善了英国形象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17——18世纪.15世纪末16世纪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由题目中的时间“1848年”即可选出A项。

9.1840年的英国曼彻斯特,郊区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场剥削降低了人口寿命B.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C.电力应用造成了城区污染D.圈地运动破坏了城郊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1840年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因此以市中心为中心,死亡率呈现离中心越近,死亡率越高的趋势,而且在其它工业城市也出现类似现象,其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促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集聚于城市中心,带来了公共卫生危机,选项B正确;此时城市中是“工厂”而非工场,排除A;1840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城郊死亡率低于城市中心,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时间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涉及的多为工业城市,结合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集中,最终引发公共卫生危机,导致城市中心死亡率上升。

10.1854年,英国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

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这种现象

A.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B.提高了英国国民的素养

C.迟滞了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D.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1854年,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当时英国常见病和导致死亡

最大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加快了英国环境立法的步伐,故D正确。

环境污染、疾病丛生,无法说明英国已成为世界工厂,故A错误。

环境污染、疾病丛生与提高英国国民的素养无关,故B错误。

材料主旨也不在于迟滞英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故C错误。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详解】

11.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人口流动频繁

B.一战就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可知各地交流在这次流感发展中作用很大,A项正确。

B项与题目矛盾,十九世纪中期完成的工业革命,以及随后初步形成的世界市场和20世纪初的那次流感没有关系,CD项错误,只有A项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世界一体化进程的能力。

世界一体化进程即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物种大规模流动和融合,广泛交流的过程。

二、材料分析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

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内容。

【答案】

(1)特点:

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影响:

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内容:

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解析】

(1)特点:

根据“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概括归纳。

(2)影响:

根据“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内容:

根据“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分析得出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

根据“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分别从促进思想解放和中西医的融合以及中医现代化角度总结回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

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

材料二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

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

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

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

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

——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面对来自环境的压力时,沉着应对,在整合和利用医疗卫生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过程中,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化“危”为“机”,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

——王冠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整合政治资源防控疫病的举措及经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

【答案】

(1)政府缺位,以社会力量为主;以民促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2)变化:

逐步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机制;应急与预防并重。

原因:

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社会变革的推动;新文化运动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

(3)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和近代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等信息分析得出。

(2)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等信息分析得出。

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府、社会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组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城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载能力迅速下降,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

城镇居民仍然廷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垃圾收集和处理被看做居民的个人事务。

由于当时环境治理尚未起步,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

19世纪后半期,公共卫生改革开始在美国各地城市中涌现。

1870年,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成为其他城市效仿的典范。

自8O年代开始,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过清洁部,专门负责街道保活工作。

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

19世纪后半期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枪疫中未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

——摘偏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玻》

材料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设立“天津城临时政府”,史称“都统衙门”,下设卫生局,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通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理、种痘,预防霍乱等。

1902年,清政府接管天津,根据与都统衙门的约定,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

卫生局以“保卫民生为宗旨”,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颁布了《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并颁行相关卫生实施细则,其中包括《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时症医院办法》、《扫除科章程》等,这是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

——摘编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宪(1905—193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兴起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天津城市公共卫生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治理尚未起步。

内容:

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环境治理;疫病防治;国家立法;吸收社会力量参与。

(2)特征:

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呈现近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交融。

启示:

强化政府职能:

完善法律法规;借鉴先进经验;调动民间力量。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背景:

由材料一中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社会经历着人口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区域的高速聚集,城市环境承栽能力迅速下降”和所学工业革命的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加快城市化进程,人员密集性流动;由“工业废物排放给城市卫生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得出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废物排放污染严重;由“居民仍然延续着殖民地时期形成的将垃圾直接倾倒在街道的习惯”、“由于当时坏境治理尚未起步”得出居民落后的卫生观念,城市环境治理尚未起步。

内容:

由材料一中的“创立卫生局”、“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由“专门负责街道保洁工作”、“垃极处理工作”等可以概括为环境治理;由“疫病防治也取得了新进展,传统瘟疫中采取的‘隔离’手段得到继承和强化”、“检疾”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疫病防治;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疾’工作”可以得出政府直接干预;由“国会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可以概括为制定法律法规规范。

(2)时代特征:

题目需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由材料二中的“许多章程、机构继续保留,卫生局得以保留,而且卫生局的职员也被延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1900年前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材料二中的“整顿天津卫生,进行街道清理、设置粪场、垃极处攻、种痘,预防霍乱等”、“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清代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卫生机构”得出其特征是近代化发展趋势;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交融。

启示:

这一题要求“综合上述材料”来回答。

由材料一中的“美国最大城市纽约创立卫生局”、“许多城市先后建立街道清洁部”可以得出强化政府职能:

由材料一中的“陆续颁布《国家防疫法》、《检疾法案》等法律法规”和材料二中的“《卫生办法》、《育黎堂办法》”可以得出完善法律法规;由材料二中的“按照西方卫生行政管理方式”可以得出借鉴先进经验;由材料一中的“城市政府还首次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垃极处理工作,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积极参加”可以得出调动民间力量。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本指疾病从人体的一个部位转移至另一部位。

“染”本指人际交往的影响,与疾病无关。

魏晋时期,“传”或“染”开始具有疫病传播的意义。

人们相信,生病是因为“自作不仁”,所以病人死后,疾病还会转移至家人甚至后代。

宋代学会使用药物、咒语处理死者的用品,以防传染。

朱熹认为,个人的心术正与不正决定得病与否,而照顾患病的亲人不会得病。

明清时期,传染成为说明疫情传播的主要用语。

医生认为兵灾之后,大量死尸产生的疫气导致人们生病。

民间助葬组织大量出现,地方士绅和政府出资安葬弃尸以减少疫气。

——梁其姿《“传染”概念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古罗马灭亡后,欧洲文明大都不关注公共卫生问题。

19世纪末期,传染病在世界肆虐了12年之久,霍乱连续18年侵袭美国。

欧美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公共卫生问题,努力控制疾病传播。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地方区域实验室、公共教育项目以及大学和其它机构的研究,法律强制公民接种疫苗。

白喉、痢疾、猩红热和伤寒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日益降低,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1977年随着索马里治愈了最后一例天花病人,人类消除了第一种恶性传染病。

——(美)丽贝卡·弗格森《影响人们生活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人对“传染”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传染病肆虐的原因及人类战胜天花的条件。

【答案】

(1)认识:

人们发现传染现象较晚;受到宗教影响;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有一定科学道理,或者科学性与迷信交织);受道德影响明显

影响:

迷信使人们长期以来无法科学认识传染现象;一定程度上推动人们采用防疫措施;增强了道德的约束力;推动了早期公益事业的产生

(2)原因:

政府没有及时关注公共卫生事业;世界市场的形成(或世界日益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