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872908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docx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工作总结

自20XX年以来,在中国科协的直接领导下,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学会秘书处、各工作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以及各省级水保学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团结广大会员和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中国科协七大精神,站在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高度,面向国家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学术主渠道、科普主力军和交流主平台作用,在学会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期刊建设、评优表彰、技术咨询、教育培训和资质管理等方面开拓创新,不断取得新成绩,圆满完成了预期工作目标,部分工作还取得了新突破。

一、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发动会员,建言献策,专家咨询报告受到了中央高度重视

五年来,学会组织注重发挥多学科专家优势,围绕5.12汶川地震、20XX年重大山地灾害等重大问题,深入开展决策咨询,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国家决策,受到了中央高度重视,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学会在汶川地震后,及时组织专家研讨科学推进山地次生灾害预防和减灾工作,向住建部及时提交专家建议,并派多名专家赴什邡地震现场指导山地灾害评估工作,获得住建部表扬。

泥石流滑坡专委会崔鹏等研究员共撰写“建议以集约管理引导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防治实效”、“专家呼吁急需扭转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风险控制不力的被动局面”等14份专家咨询报告,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其中12份得到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2份被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央办公厅有关信息刊物采用。

崔鹏研究员撰写的“专家呼吁急需扭转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风险控制不力的被动局面”专家咨询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批示,由四川省省长蒋巨峰批示落实。

2.发动会员,立足专业,编制国家规范和重大规划得到认可

学会针对水土保持工程管理规范化这一重点,从制定行业标准和参与重大工程规划入手,发挥学会专家覆盖面广的特点,与编写国家技术规范、重大规划等30余项,得到政府部门的一致认可,使学会真正成为了政府部门的参谋和助手,树立了学会的良好形象。

五年来,先后编制完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等国家标准10项,《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土保持工程运行技术管理规程》、《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等省部级标准16项,《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规划》、《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规划》、《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3项。

以上技术规范及重大规划的编写推进了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标准化建设,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府部门开展工作提供了技术保证。

3.依靠专家,服务行业,开展技术咨询与服务工作得到好评

学会围绕水土保持行业的中心工作,发挥自身学术与专家优势,广泛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服务,主动服务于水土保持行业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五年来,先后接受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组织专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方案及规划体系研究、第四次全国水土保持普查调查技术细则、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和水利科技推广计划的顶层设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实用技术手册、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手册等编制与研究工作20余项,《水土保持法》修订、水土保持执法监督、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生态清洁小流域、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等专题调研9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森林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流失严重地区和水土流失治理典型地区等科考活动7次。

以上这些技术服务与服务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为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范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水土保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技术培训,成果示范,推广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成果受到欢迎

学会立足于提高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利用自身专家资源与技术优势,结合水土保持中心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政策、法规、标准、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

五年来,先后开展矿山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水土保持治理技术、防护林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三阶段规程贯标、沙棘专业技术、沙棘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边坡绿化工程技术、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等培训班31期,受众人数达24000多人次。

学会通过培训、示范、普及和带动作用,壮大了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队伍,提高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宣传了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政策,推广了水土保持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经验,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

开展学术交流,提升学术交流的针对性,是学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年来,针对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学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专业委员会的作用,积极筹备各级各类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议,取得显著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学会先后共主办沙棘、泥石流、防护林、生态修复、工程绿化、预防监督、科技协作、水土保持监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灾后重建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与生态水文、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等学术研讨会29次,协办或合办防灾减灾、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效益评价、水土保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水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色专业建设等学术研讨会10次。

这些卓有成效的学术会议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学术价值高,对于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治理、区域生态建设,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学会向水土保持主管部门献计献策的重要平台。

三、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宣传活动,是学会发挥功能的重要载体。

五年来,学会从大众科普宣传、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普书籍编撰入手,积极创新宣传手段,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内容,取得实效。

学会密切结合科普日、科技周、地球日、防震减灾日、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及世界环境日等主题,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水土保持觉悟和生态文明理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五年来,先后开展了山地灾害、风蚀防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低碳生活、绿色咨询等科普讲座、科普宣传、科普实践活动16次。

其中,以“认识地球,保障发展,了解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咨询与宣传活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科普讲座”、“低碳生活—世博—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知识竞赛、以“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与生物技术”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水土保持宣传标语口号征集活动、中国水土保持60年成就展等大型科普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由于学会科普宣传活动针对性强,特色鲜明,效果显著,20XX年学会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日活动先进单位”。

学会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进中小学校园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富有特色。

五年来,学会针对广大中小学生,先后开展了各类科普教育实践活动8次,其中开展了以“保持水土,爱护环境-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低碳生活、从小做起”为主题的大型科普实践活动3次。

活动通过参观、讲座、座谈、访问、展板、挂图、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中小学生介绍水土保持政策、水土流失危害、防治水土流失措施、水土保持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及日常生活中的水土保持等,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水土保持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其中,“低碳生活从小做起”主题手抄报科普活动从206份作品中评出6个一等奖,16个二等奖,26个三等奖,并集中在北京林业大学宣传橱窗隆重展出,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关注,形成了小手拉大手,学校带家庭,辐射全社会的良好效应。

此外,各专业委员会也积极发挥优势,建设现代化科普阵地。

泥石流专委会承担完成的“中国数字科技馆”的二级栏目《地质灾害科普专栏》于20XX年4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同时正式上网公开运行。

该专栏的网上运行,有力地推动了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提高了宣传效率,扩大了宣传面,提升了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1.共建平台,取长补短,大力开展海峡两岸三地学术交流

共建两岸学术交流平台,同促两岸水保科技发展,是学会始终坚持的重要品牌活动。

五年来,学会在“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系列两岸专家学者展示新成果、探讨新理论、交流新技术的平台,努力提升海峡两岸三地学术交流活动的水平。

学会共主办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等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4次,生态保育与资源环境、水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等海峡两岸三地学术研讨会4次,受到两岸专家学者与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

学会专门组团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及经营管理、水库集水区经营及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与建设管理等交流考察活动5次,深入学习台湾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育的经验。

由此促进了海峡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在生态保育、自然修复、防灾减灾、基地建设、工程设计等领域的技术交流与经验总结,增进了海峡两岸三地专家学者交流与互信,合作与共赢。

2.开拓渠道,借鉴先进,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

发挥学会优势,广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是学会服务水土保持中心工作的重要举措。

学会紧跟国际水土保持学术前沿领域,先后主办国际水土保持科学研讨会、第十三届世界水土保持大会、国际沙棘论坛、全球气候变化下流域综合管理学术报告会、欧亚沙棘最新科研成果研讨会等国际会议6次,合办、协办或组团参加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第三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第四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第一届世界土壤侵蚀大会、国际水利水电高层论坛、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第二届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8次,组织赴日本韩国生态型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科考、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水土保持法》立法与实施情况调研等学术活动2次,承担欧亚沙棘网络项目、利用沙棘技术的转让与培训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欧亚沙棘网项目高级培训等国际合作项目3项。

以上国际交流充分发挥了“引进来,走出去”的作用,不仅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也为成功输出了中国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提供了舞台。

如20XX年9月,学会主办的第四届国际泥石流大会在组织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等21个国家和地区专家交流泥石流机理、观测、评估、减灾与风险分析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泥石流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度。

20XX年9月,学会协助国际沙棘协会在俄罗斯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沙棘协会大会”,不仅深入研讨了世界沙棘产业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也向国际同行广泛宣传了我国沙棘产业技术和经验。

20XX年10月12-14日,由世界水土保持协会(WASWAC)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SWCS)发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办的土地退化防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理事会会议在西安召开。

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印度、新西兰、泰国、荷兰、中国等36个国家的近300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退化与荒漠化治理和流域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决策者参加会议,代表们主要围绕土地退化现状与演变过程、土地退化机理与驱动因子、土地退化防治技术与模式、土地退化与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土地退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与土地退化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4个分会场共80余人做了报告。

五、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

1.建立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经验交流、技术推广平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是学会会刊,提高期刊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成为学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履行桥梁纽带职责,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搭建的重要服务平台。

学会严格执行国家期刊管理规定,自觉遵循办刊宗旨,及时追踪水土保持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开设“综合科学考察”“土壤侵蚀监测”、“汶川大地震”和“生产建设项目”等特色专栏,期刊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方向,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顺应形势发展潮流,服务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主战场,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加突出。

五年来,《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编辑部不断改进工作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强化编辑责任制,畅通交流渠道,不但规范了稿件行文要求,提高了稿件文字水平,而且确保了录用文章质量,培养并形成了固定的作者群。

期刊编辑全面启用了远程办公系统和网刊系统,实现了编辑网络化,提高了编辑效率,拓展了来稿渠道,缩短了发表周期,从而保证了期刊的时效性。

五年来,期刊编辑部不断拓宽稿源渠道,重视期刊内含和质量,提升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共出版30期正刊和4期增刊。

年均收稿量为290篇,来稿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比例占2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占2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占20%。

三者合计占74%,期刊发文质量明显提高。

学会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明确期刊定位,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期刊影响力不断增强。

据“中国知网”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XX年机构用户数达1592个,分布于10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

2006-20XX年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数据显示,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提高,20XX年达到0.717,在农业工程类期刊中排名第三,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行业认可度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编辑部购买了采编系统。

编辑部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5月与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Journalx”和“网刊”管理系统的协议书。

之后完成了《中水土保持科学》网站备案、设计、网页内容充实和系统调试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将于20XX年正式开通。

2.以水土保持资质管理为突破,服务于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

由学会承担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工作,是水土保持行业的一件大事,也是学会工作职能的新拓展。

自20XX年10月水利部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工作移交学会管理以来,学会从制定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持证上岗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较好地完成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工作,得到水利部和行业内的高度评价。

学校专门印发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严格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条件,规范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行为,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从而为政府部门把关、为建设单位服务创造了条件。

学会认真执行资质管理办法,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20XX年新增了27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格证书单位,拓展了甲级资质单位的行业与地区覆盖面。

同时完成了原有110家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甲级资格证书单位的延续申请工作,736家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1052家丙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的换证考核工作。

为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更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培养和壮大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人员队伍,学会先后开展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持证上岗培训16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再培训12期,共培训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人员3800多人。

通过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贯彻了国家新政策、新规定、新标准,推广了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的稳步推进和健康发展,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以“评优表彰、举荐贤才”为激励,充分调动了广大水保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过积极争取和不懈努力,20XX年11月国家科技奖励办批准我会设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填补了水保行业没有科技奖的空白。

为切实搞好评优表彰工作,学会先后制定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奖奖励条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试行)》等规章和条例。

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水保科技奖”,七届“水保青科奖”评定活动,20XX年9月共评选出“第三届水保科技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5项,“第七届水保青科奖”5人,先进集体20个,先进工作者118名。

有不少获得学会表彰奖励的先进个人和获奖项目也先后荣获国家级以上奖励和荣誉,获得学会青年科技奖的孙保平、余新晓、张富和毕华兴推荐到中国科协,也先后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目前他们已经成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内同行知名专家。

通过评优表彰、举荐贤才,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正确导向,树立了行业先进和学习楷模,极大地调动了水保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水保科技进步与事业发展。

同时评优表彰的开展也拓展了学会工作领域,丰富了学会工作内容,提高了学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学会持久健康发展。

六、加强组合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健全机构,完善职能,组织建设大力推进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职能体系是学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保证。

近五年来,学会充分发挥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多科性、综合性的优势,健全组织,完善职能,进一步凝聚广大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学会紧紧围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六大水土保持主要任务,全力推进专业委员会和地方水保学会组织结构的完善,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后成立了工程绿化、生态修复、风蚀防治、科技协作和城市水土保持等5个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总数达到14个,同时完成了防护林、泥石流、预防监督、规划设计、监测、小流域等6个专委会的换届工作。

此外,还先后成立了河北、贵州、江苏、重庆、河南、新疆、广东、湖北和宁夏等9个省级水保学会,现有省级水保学会23个,省级学会覆盖面进一步增加。

不断吸纳和发展水土保持及相关领域跨学科、跨行业专家、学者与综合性人才作为学会个人会员。

经过努力,学会现有团体会员单位已达150个,个人会员超过9800名,学会机构设置趋于完善,地方学会建设势头良好,为学会职能和充分发挥和各种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重视规范,科学发展,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是实现学会工作规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年来,学会坚持以学会事业的规范发展和科学发展为目标,加大制度建设力度。

学会先后出台并实施了《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会员管理暂行条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分支机构的设立与管理办法》、《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奖奖励条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实施办法(试行)》、《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优秀论文评选暂行办法》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等,进一步规范了会员管理、组织建设、评优表彰和资质管理等工作,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健全科学评价制度和多元化管理体制,实现学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3.以加强指导,交流合作为举措,不断推进省级水保学会工作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蓬勃发展、水土保持事业的深入推进,以及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水保学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年来,相继成立了河北、贵州、江苏、重庆、河南、新疆、广东、湖北和宁夏等9个省级水保学会,现有省级水保学会23个,各省级水保学会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同时学会也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期刊建设、资质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加强对省级水保学会进行业务指导,鼓励各专业委员会与省级学会联合开展特色学术活动,发挥学会自身学科、专业、学术和专家优势,加强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事,服务于地方政府部门和生产建设单位,推动地方科技进步、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

有的省级学会工作开展得好,特色鲜明,社会影响很大。

比如,深圳市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工作,今年7月深圳市举办水土保持电影进万家活动。

由深圳市水务局和深圳市水土保持办公室联合制作的全国第一部以水土保持为主题的3D电影——《水土保持总动员》正式在深圳市各厂区、社区、文化广场、军营、学校等场所公开放映。

全市共有39个流动放映单位、18个固定放映单位参与了此次活动。

此次活动是深圳市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预计全年受惠百姓将超过600万人次。

《水土保持总动员》影片通过模拟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种种危害、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的改善等,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对进一步提高公众水土流失危害警示和防治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加强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推进学会网络化建设和信息化进程,是学会基础性工作的重要组成。

为此,五年来,学会先后多次更新建设学会网站,增加网站容量,充实网站内容,加强信息发布,强化网络宣传,拓展工作领域,提高工作效率,努力为广大会员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更快服务。

目前,学会网站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点击率逐年增加,已由以前的几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近11万人次。

与此同时,学会主动适应水保方案资质管理的需求,开通资质管理网站,为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编制机构服务,加强水土保持方案资质管理,规范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20XX年10月水土保持方案资质管理网站正式开通运行以来,网站点击率高达20多万人次。

网站的开通有利于及时发布资质管理、项目评审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最新消息和工作动态,便于持证单位和编制人员在线填报与查询信息,使社会公众可以随时了解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有关信息,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便可及时检举揭发。

网站还开发了资质管理系统和人员管理系统,资质单位可随时上网申报或查询资质单位、上岗人员、教育培训等相关信息。

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使资质管理工作更加公开、科学、规范。

为全面展示水保科研实践的新动态、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关水保方面的需求与问题,方便沟通,加强协作,实时交流,共享资源,水保科技协作网于20XX年10月正式运行。

该网站是我国水保科技信息与资源的共享平台,它的开通运行有力地促进了水保领域管理、教学、科研、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作,充分发挥了交流窗口、互动平台的巨大作用,是产、学、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