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6047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docx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超详细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堂笔记

中新史总结(1-3章)

第一章 古代

露布 3

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内容:

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特点:

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唐代进奏院状 4

唐代进奏院状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官报的雏形。

机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各节度使纷纷在京都设立办事机构,称为邸或进奏院。

进奏院的负责人称为邸吏或进奏官。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特点:

①不定期,无报头,由进奏官从首都直接发给各地的主官。

②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但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

③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些与收阅者并无直接关系。

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或筛选的,他们所着重传报的,往往是他们的主官所关心的那一部分内容。

“开元杂报” 8

见于唐代人孙樵的《读开元杂报》一文,其中提到的“开元杂报”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开元年间“留邸报状”的原件残件,也可能是抄件。

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特点:

无正式名称(“开元杂报”只是孙樵自己随意加的称呼)、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意义:

为唐代中期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留邸报状”即后来的“进奏院状”提供了重要的旁证。

“敦煌进奏院状” 9 

是两份现存的进奏院状的原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长期被封存在敦煌莫高窟,故称“敦煌进奏院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现分别存于伦敦和巴黎的图书馆。

①存于伦敦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皇帝的临时驻地陕西凤翔发回归义军的。

只残存了开头60行,没有结尾。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兴元、凤翔两地的活动情况。

②存于巴黎的那一份,是进奏官从长安发回归义军的。

首尾完整。

内容主要是归义军节度使派遣的专使们在长安的活动情况。

这两份进奏院状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

①没有报头。

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

③提供的信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宋代邸报 11

宋代邸报就是宋代经由进奏官传发出去的封建官报。

机构:

宋代设立了都进奏院,对各进奏院的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进奏官一般由地方委派,但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

发报制度方面,先是由各地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后来发报工作仍由各地进奏官自行负责,但稿件的采编、整理、审定等环节则逐步由中枢部门接管。

内容:

①皇帝的活动。

②诏旨。

③官吏任免。

④臣僚章奏。

⑤战报;⑥刑罚。

特点:

①不像唐代那样只是一种进奏官向自己的主官报告新闻的新闻信,而是一种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地发往各地的中央一级官报。

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信息量和时效性都有所提高。

②它的读者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和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③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已有一部分采用了雕版印刷。

④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复制和发售。

限制:

①灾异。

②军情,特别是涉及兵变、起义、反抗官军等信息。

③朝廷机事,主要是指容易遭到反对和引起争议的事情。

④未经批准公布的章奏。

“定本”制度 15

所谓“定本”,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由此一直沿用到宋末。

“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

宋代小报 16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内容:

诏令、官吏任免、章奏等。

特点:

①无报头和固定名称,不定期,有手写也有印刷。

②发行人是邸吏、使臣、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③读者面很广,有京官、地方官、士大夫知识分子及社会上关心政事的各方面人士。

④信息比较灵通,时效性较强。

⑤所发表的大多是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消息并不完全准确,还出现过故意作假的情况。

意义:

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和禁止刊载的信息,或先于官报报道,满足了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限制:

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但小报始终没有完全被禁绝,原因是邸报从内容到发行范围都有局限,无法满足社会上对信息的需求。

 

明代邸报 21

明代邸报就是在明代中枢部门统一安排下发自首都的官报。

机构:

明代不设进奏院,由中枢部门统一安排邸报的发布抄传工作,主要通过通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司汇集各类题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令和题奏;提塘将这些诏令和题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传发到省,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各级官绅中传阅。

内容:

①诏旨。

②皇帝及皇室的消息。

③官吏任免。

④章奏。

⑤军事信息。

⑥社会新闻。

特点:

①日刊。

②无固定报头,书册形式。

③以手写为主;到明末时手写和印刷并存。

限制:

明代各朝都对邸报的抄传活动进行控制,但控制尺度不一,主要禁止传播的是容易涣散人心、动摇统治者权力地位的事情。

限制邸报抄传活动的结果,虽然保住了一些机密,但也使广大官员信息不灵。

明代民间报房 25

明代中叶以后,在北京和不少省的抚按驻地及大一点的府县,开始出现了民间的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最初的民间报房,很可能是从官方的提塘报房分离出来的。

消息来源:

民间报房的官方消息仍然得自六科或提塘报房,两者的内容基本一致。

印刷:

民间报房发行的邸报,最初都是手抄的,后手抄与印刷并存,直到明末,才普遍使用印刷。

因为民间报房报纸的发行量大,所以比官报更需要使用印刷术。

经济联系:

明代民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

民间报房和抄报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也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急选报 27

《万历邸钞》

明代邸报抄本,共32册,抄录者不止一人。

所抄邸报起于万历元年,止于万历四十五年,中间有缺失。

抄录者在抄录过程中还作了一些整理工作:

①筛选和删节。

②增加了一些摘由、附录和注释。

③对同一题材的稿件进行综合。

《天变邸抄》

是一份专门报道一起北京“天变”情况的邸报,因被作为附录收入明人文集,才间接地被保存下来。

所谓“天变”,其实是一次因地震引起火药库爆炸,波及周围近百里地区的特大灾异事件。

《天变邸抄》的报道涉及方面很广,是抄报人采访了现场和众多受害者后自己编写的,出自民间报房的可能性较大,属于临时发刊、大量复印出售的那一类民间报纸。

《急选报》

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也是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具有极珍贵的价值。

这份《急选报》很可能是民间报房的产物。

作小册状,有报头,使用雕版印刷,逐个介绍了被“急选”的162名官员的姓名、籍贯和被任命的官职。

 

清代官报 31

机构:

清代官报的发布和发行和明代十分接近,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使司负责收受臣僚题奏;六科负责发抄谕旨和章奏;提塘负责官报的抄传发行。

从清代初年起,就出现了提塘奉朝廷之命自设的报房。

内容:

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

②上谕。

③章奏。

特点:

①逐日进行。

②手抄与印刷并存。

③读者主要是各级官员,平民百姓则与官报无缘。

清代小报 34

小报又称小抄,主要见于清代前四朝,由提塘官发行,内容主要是提塘官和提塘报房的人员自行采录的消息,目的在为官员们提供更多的朝廷信息。

限制:

小报在清初是公开存在的,虽非官报,但也未受查禁。

小报受到当局的限制,始于康熙末年,经雍正、乾隆两朝一再查处后,才被完全禁止。

小报受查禁的原因是:

①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的官员得已逃避刑罚。

②报道失实。

③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清代民间报房 36

私人办报活动在清初是被禁止了,直到乾隆中叶情况才有所改变,开始出现民间报房。

清代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是从一部分提塘报房中逐渐分离出来的。

所出报纸通称京报。

内容:

①宫门钞,主要报道皇帝起居、大臣陛见陛辞以及礼宾祭祀赏赐等朝廷消息。

②上谕。

③章奏。

特点:

①乾嘉两朝时无报头、封面,每天一期;同治以后各朝有报头和封面。

基本都是印刷的。

②京报全部稿件都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言论。

各报房的京报大同小异。

③读者绝大部分是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清末有个别市井贾儿也成为读者。

④以盈利为目的。

限制:

由于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官报的翻版,因此当局对其采取宽容态度。

京报

①最初用来泛指发自京都的各项文书邸报。

②清代中叶以后也用来称官报。

③清代民间报房所出报纸也通称京报。

辕门抄 40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

出版于各省省会和一些重要的府城,由当地熟悉官场情况的抄报人编印发行。

无报头,不定期。

内容包括上谕、江藩牌示和出版者自行采录的官场信息。

目的是为官绅们提供他们关心的地方官场信息,弥补京报的不足。

清代单页小报 41

出现于清代中叶以后,无报名,不定期,内容往往是当地的突发性重大新闻,一事一报,公开发售。

这类小报虽不完全具备报纸的条件,但已突破了旧式官报的模式和京报、辕门抄垄断报业的格局,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近代化报纸的先声。

第二章 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44

1815年由外国传教士米怜创刊于马六甲,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该刊编辑和撰稿人主要是米怜。

中国书式,免费赠阅,主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中国境内也时有输入。

内容:

①该刊以传教为宗旨,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科学知识。

②后期增辟专栏,介绍各国概况,开始涉及时政。

③没有新闻专栏,但在第2期刊出了中文近代报刊的第一条消息。

特点:

考虑到读者多属下层劳动者,热爱祖国,文化程度不高,因此该刊:

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

②常用对话、讲故事等方式以求生动易懂。

③长篇文章则采用连载以求短小。

《蜜蜂华报》 46

1822年由葡萄牙立宪派创刊于澳门,葡文,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近代报刊。

该报是澳门葡人社会新当权者的喉舌,以鼓吹立宪派主张为宗旨,猛烈抨击贵族保守派。

1823年保守派发动政变,报馆被封,创办者也被捕。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48

1833年由外国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于广州,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创办目的是使中国人了解西方,清除中国人高傲和排外的观念。

内容:

①内容结构与《察世俗》一样,也由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

②宗教内容与《察世俗》相比大为减少。

③伦理道德部分大谈友好、和睦、买卖公平。

④科学文化知识大增,并且着重介绍的是西方实用科技以及人文史地。

⑤增设了新闻和言论专栏,鼓吹中国应向他国学习,并极力粉饰西方人来华的意图。

 

《遐迩贯珍》 53

1853年由传教士创刊于香港,是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

内容:

①除少量传教文字外,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政史地和科技知识。

②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

③重视新闻报道,新闻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外交、文化等各方面。

首创:

(中文报刊史上)①新闻图片。

②刊登广告。

③铅字印刷(境内)。

④中英文目录。

《香港船头货价纸》 53

是香港英文报《孖剌报》于1857年出版的中文附刊,这是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

该报以香港各铺户为发行对象,主要登载行情、船期和广告,也登载少量新闻。

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及《中外新报》,成为独立的报纸。

《字林西报》 55

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

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

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

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万国公报》 57

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由外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刊于上海并主编,起初完全是一份宗教性刊物。

1874年改名为《万国公报》,宗教内容只剩下很小一部分,而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信息,并增设了论说,变成综合性杂志。

读者也从教众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

1883年停刊。

1889年复刊。

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复刊后的内容:

①大量发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

②大量介绍西学知识。

③当维新思潮兴起时,大谈变法革新,并提出过许多建议和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

 

《字林沪报》 61

1882年由字林洋行创办于上海,以与《申报》竞争。

中文商业日报,是上海有影响的报纸。

内容:

①人员、样式、内容都尽量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新闻和文艺。

③言论方面,创刊初期正值中法战争,该报抨击法军,鼓励中国军民抗击到底。

④新闻方面,因和《字林西报》属同一报系,因此也享有刊用路透社电讯的特权。

⑤文艺方面,开中文报纸连载长篇小说之先河,并曾出版了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

第三章 民族近代新闻事业

王韬+《循环日报》 77

①《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和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共4版,第一版是商品行情,第二版是新闻,第3、4版是航运信息及广告。

商情和广告占大多数版面,是一份商业经营型报纸。

②王韬是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

曾参与编撰《六合丛谈》、主编《近事编录》。

创办《循环日报》后,王韬在论说中大力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抵御外侮,对洋务运动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有所批评。

他的言论是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先声。

王韬在《循环日报》发表的论说,思想和学识水平在当时均堪称一流,经常被内地报刊转载,产生过一定影响。

所以《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后来他将自己撰写的部分论说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不再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后,该报思想日渐保守。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82

①《万国公报》1895年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刊于北京,免费分送在京官绅。

主要介绍与变法有关的西方情况,在京城引起震动,虽然遭到守旧势力的疑谤,但也受到相当多官员士大夫的欢迎。

②同年11月维新派建立了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内容比《万国公报》丰富,新闻占2-3页,西学知识占大部分篇幅。

《时务报》 84

1896年由维新派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任总主笔。

内容首为论说,其后依次是谕旨、奏折、近事、报译等,报译占一半以上的篇幅。

梁启超:

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时务报》最受读者欢迎的,就是梁启超等人撰写的论说。

梁启超思想活跃,他的政论言论新颖,文字畅达,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共鸣,声名大噪。

《时务报》也成为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内容:

①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②宣传“开学校”、“变科举”是当务之急。

③宣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

④初步宣传了君主立宪制度,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

⑤对帝国主义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和侮辱中国人民的言论表示了强烈愤慨。

压制:

①封建顽固势力对《时务报》极为恼怒。

②当时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起初对《时务报》表示过支持,但随着《时务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言论日增,他态度大变,一再压制、干涉,并支持《时务报》总理汪康年将梁启超排挤出了《时务报》。

③梁启超离开后,《时务报》有意不再对维新派的活动作任何报道,而是大量发表洋务译文。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 86

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是梁启超在《时务报》撰写的第一篇论说。

该文强调报纸对于国家“去塞求通”的重大作用,表明维新派对报刊宣传的重视。

②《变法通议》是《时务报》最有影响的长篇论说,由梁启超撰写。

全文7万多字,连载21期,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

“时务文体” 101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新颖的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称“时务文体”。

发展:

“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是适应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要求而产生的。

“时务文体”在戊戌变法时期初步形成,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时成熟。

特点:

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既不受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的羁绊,又兼收散文、骈文所长。

②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大量使用新鲜俗语和外来语。

③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影响:

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对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的报纸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

不足:

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知新报》 88

1897年创刊,由于资金主要在澳门筹集,并且澳门为清廷势力所不及,因此决定在澳门出版。

该报由康广仁实际主持,从版式到内容都模仿《时务报》。

内容:

①重视论说,并注意报道内地维新运动,刊载了《时务报》不便刊载的消息和评论。

②重视译载西方国家政事和西学知识,所占篇幅达三分之二。

戊戌政变后该报继续出版,赞颂就义的维新志士,反对慈禧的废立图谋,鼓吹归政光绪,成为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言论机关。

该报1901年停刊,是戊戌变法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92

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在各地大量涌现,形成了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主要集中在1897和1898这两年,上海最多。

这些报刊绝大多数都倾向维新,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①出现了一批文摘报。

这些报刊大多是综合性的,内容丰富。

②出现了一批纯白话报刊。

维新派创办这种报刊目的是扩大读者面,广开民智。

③出现了一些文艺小报。

这些报纸以刊载文艺小品和社会趣闻为主,主办者大都是有一定爱国倾向的落魄文人。

这些小报往往以“讽世”、“觉世”标榜,但消闲和牟利性都是很明显的。

④创办了一些妇女儿童报刊和专业、行业报刊。

⑤出现了一些官报。

拒绝议论,业务最落后。

《湘学新报》 88

1897年创办于长沙,是湖南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和湖南维新运动的思想理论先导。

核心人物是唐才常。

变法期间,湖南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是全国最激烈的。

①该刊以推广新学为主,着重介绍与维新变法有关的世界各国各方面的知识。

②也刊载有关维新变法的上谕、奏折、新闻、评论等。

湘报 89

1898年创刊于长沙,是湖南第一份日报,也是南学会的机关报。

核心人物是谭嗣同。

湖南维新派和顽固派的斗争是全国最激烈的。

内容:

①文字浅显,言论激烈。

高呼爱国救亡,宣传开议会、伸民权、发展民族工业、推行新政。

②还刊载南学会的演说词、各地维新团体的文告、有关各地维新的新闻及评论。

国闻报 91

1897年创刊于天津,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核心人物是严复。

该报因假作卖给了日本人,帮戊戌政变后仍能出版。

后来才迫于形势真正卖给了日本人。

①本着“以通外情为要务”的方针,该报聘请了多名翻译,广译外国报纸的新闻与评论,大量介绍外国情况。

②也重视国内新闻,积极报道百日维新。

4-5章

第四章 清末民初

《清议报》 107

1898年由康有为、梁启超创刊于日本横滨,是变法失败后康、梁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报刊,梁启超为主编和第一撰稿人。

1901年因报馆失火而停办。

特点:

①样式模仿《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比《时务报》有明显提高,栏目丰富,门类清楚。

②开设了中文报刊中的第一个时事短评专栏。

内容:

①痛斥慈禧、荣禄、袁世凯等人,歌颂光绪皇帝,在保皇报刊中掀起了要求光绪归政的热潮。

②宣传维新,更明确地主张君主立宪。

《新民丛报》 107

1901年《清议报》因报馆失火而停办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新民丛报》并自任主编及第一撰稿人。

内容:

①阐述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等问题,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论”和“民权救国论”。

②介绍西方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的思想和学说。

③批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①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外,成为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②“时务文体”这时也被称为“新民文体”,风靡报界和文坛。

积极:

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的介绍和对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消极:

在政治改革上是宣扬改良的。

后来梁启超政治态度大变,反对共和,《新民丛报》从此开始反对民主革命,宣扬“预备立宪”、“开明专政”等倒退言论,逐渐为爱国青年所厌弃。

《东方杂志》 110

1904年在上海创刊,清末时是一份大型文摘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设有内务、外交、财政、教育、实业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文章。

后来不断改进,成为材料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杂志。

《时报》 110

1904年由保皇会创办于上海,是保皇会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为和《申报》竞争,该报业务上锐意革新:

①版式新颖。

②注意新闻时效和时事评论。

③大量刊载知识性强、品味较高的文学作品,受到知识阶层欢迎,很快成为上海的著名报纸。

《京话日报》 110

1904年创刊于北京。

该报以“开民智”为宗旨,以中下层市民为主要对象,报价低廉。

特点:

①全用口语写作,但内容和简单启蒙的白话报刊不同,该刊热情宣传爱国,大胆揭批官府豪门,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提倡社会公益事业。

②设立大量讲报处、阅报社、阅报牌,使不识字或买不起报的市民也成为读者,影响大增,销数过万。

结局:

因得罪了不少官僚权贵,该报1906年被查封,创办人彭益仲被流放。

《中国日报》 112

1900年由孙中山领导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任总编。

地位:

①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机关报。

②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③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

④报馆实际上还是兴中会在华南地区的党务、军务总机关。

内容:

①宣传爱国救亡,谴责侵华列强,抨击清政府,声援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②宣传反清排满,声援留日学生和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③初步宣传了天赋人权、自由、民主等资产阶级思想,赞美共和制度。

缺点:

①对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介绍较少。

②对封建思想批判较为薄弱。

《开智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