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8584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docx

高三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恒星日

  23小时56分4秒

  角速度:

15o/时(两极为0)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产生:

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赤道不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公转

  自西向东

  1恒星年

  近日点快(1月初)

  远日点慢(7月初)

  出现:

四季和五带;昼夜长短

  1、昼夜交替的周期:

1太阳日(24小时);太阳回归运动:

1回归年

  2、晨昏线:

(要懂得画图)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昼夜平分

  3、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o的地方时。

伦敦为0区。

  地方时的计算:

每差15o=1小时(每1o=4分钟),向东就加向西就减。

  4、二分二至图:

(边看图边记)

  

(1)冬至:

(12月22日)

  A、北半球:

昼短夜长;(南半球:

昼长夜短)

  B、正午太阳高度以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上:

H=90o)

  C、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夜;南极圈及其以南:

极昼

  D、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H达一年当中值;

  北半球则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

  E、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

  

(2)夏至:

(6月22日)

  A、北半球:

昼长夜短;(南半球:

昼短夜长)

  B、正午太阳高度以北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上:

H=90o)

  C、北极圈及其以北:

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

极夜

  D、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H达一年当中值;

  南半球则是H达一年当中最小值

  E、北半球的白昼是一年当中最长(南半球白昼一年当中最短)

  (3)春分、秋分:

(3月21日,9月23日)

  A、全球昼夜平分;

  B、正午太阳高度角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

  C、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5.天体系统:

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6.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7.地球的特殊性在于有生命的存在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则温度适中

(2)质量体积适中则存在大气层(3)体积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则产生海洋

  8、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9、太阳活动:

(1)耀斑:

色球层;最激烈的显示

  

(2)黑子:

光球层:

周期是11年

  10、太阳活动的影响:

气候;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波;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在高纬地区产生极光。

  11、莫霍界面:

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

  古登堡界面:

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发源地

  12、了解地球外部圈层

  【二】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

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

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

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

(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

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

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

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

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

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

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

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

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

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

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

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

影响:

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三】

  1、水圈:

海洋水(主要)、陆地水、大气水组成;其中陆地水淡水中以冰川为主体。

  2、河流的补给有降水、冰雪融水、湖泊和地下水;

  最稳定是地下水补给,最重要是降水补给。

  3、水循环发生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

  4、水循环图(P59)

  5、水资源:

陆地的淡水资源;

  易开发的有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衡量水资源丰歉: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

  6、洋流的形成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还受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影响。

  7、洋流模式图(P61)(判断旋转方向、寒暧流性质)

  8、洋流的影响:

  

(1)对沿岸气候:

暧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渔场:

寒暧流交汇处和上升流(秘鲁渔场)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

  【四】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平缓

  2、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主要方式,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3、岩石圈物质循环:

(P78)

  4、断层:

垂直运动产生断块山(如泰山、庐山)和断陷谷(渭河、汾河谷地)

  水平张裂产生东非大裂谷

  褶皱

  岩层年龄

  地貌

  应用

  背斜

  中心老、两翼新

  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修隧道、找油气

  向斜

  中心新、两翼老

  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找地下水

  6、山区的交通:

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选址: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7、河流中上游以侵蚀为主,中下游以堆积为主;侵蚀有: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8、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中下游—-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平原。

  9、河漫滩的形成:

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地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不断扩大并露出水面而形成。

  10、河流对聚落的影响

  【五】

  1、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热带雨林—-*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寒带苔原带

  (非洲大陆: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

  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水分为基础;森林---草原---荒漠带(中纬度的亚欧大陆最典型)

  3、山地垂直带分异:

决定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自然带的变化以热量为主导因素。

  必修2复习刚要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知识点重现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

“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

(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今后变化趋势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特点

  原始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