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747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9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及教案

第五单元科学奥秘

科学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它浩瀚无边,却又妙趣无穷。

在科学的世界中探索,我们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收获。

树木为什么会随着季节变换衣装?

潮水为什么会在一天之中起起落落?

鸵鸟属于鸟类,为什么却不能展翅翱翔?

智能机器人为什么能像人类一样从事各种工作?

……这一个个问号吸引着我们的目光。

努力探索,当把这些不可知的问号变为惊人的感叹号后,我们会发现原来科学世界如此奇妙,原来我们也能在日常烦琐的小事中创造伟大的成就。

畅游奇妙的科学世界,你发现了吗?

太阳看上去很小,可实际却很大。

它带给我们光明和温暖,创造了一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乖巧、驯良的小松鼠是那么淘气,它们的情感是那么丰富,它们搭窝的本领又是那么高明。

科学世界真神奇!

我们要紧跟前人的步伐,在科学的世界中遨游、探索,发现更多的奥秘,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本单元的两篇课文是介绍自然之物,探寻科技奥秘的,为我们揭开了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我们在感受探索自然奥秘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知识和乐趣的同时,也需要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去探索未知的兴趣。

此外,我们还要了解说明文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说明方法,并尝试着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自己感兴趣的某种事物。

分类

具体内容

课时安排

教学要点

课文

太阳

2

了解太阳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体会文中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

松鼠

2

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学习课文将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2

交流有关说明文的知识;说明身边的某一事物;试着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改写成说明文。

习作例文

1

阅读两篇习作例文,了解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能运用本单元学习的一些说明方法学写说明文;按一定顺序把事物的特点、用途及生活习性等介绍清楚。

风向袋的制作

习作

介绍一种事物

16太阳

文本分析:

《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详细具体、通俗明了地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同时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很强,尤其对于天文地理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大都感兴趣,并会通过多种方式去了解和搜集相关资料。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累信息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好这篇课文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摄、估、殖”等5个生字,会写“氏、钢、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摄、估、殖”等5个生字,会写“氏、钢、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层次,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1.读写、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

3.初步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太阳图片,播放有关太阳的儿歌(如《种太阳》《摇太阳》等),激发学生对太阳的兴趣。

导语: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儿歌,你们是不是很快就想到了早上送我们上学,晚上接我们回家,与我们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太阳公公呢!

是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给我们送来了光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么你们对太阳有哪些了解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认识认识我们的这位好朋友吧!

2.出示课题,说说太阳的有关知识。

预设:

学生对太阳再熟悉不过,都知道太阳是一个又大又圆的火球,但这只是学生对太阳的基本认识。

我们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疑问谈一谈自己对太阳更深刻的认识,如:

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

太阳到底有多热?

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如果人类没有了太阳会怎么样?

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太阳的有关知识。

(1)太阳

也称“日”,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组成太阳的物质大多是些普通的气体,其中氢约占71%,氦约占27%,其他元素占2%。

我们平常看到的太阳表面,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温度约是六千摄氏度。

太阳能是地球上除原子能和火山、地震以外,一切能量的总源泉。

(2)太阳系

太阳系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恒星系统。

它是以太阳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的集合体。

成员包括:

太阳和8颗行星、以及至少173颗已知的卫星、5颗已经辨认出来的矮行星和数以亿计的太阳系小天体。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排列,行星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这8颗行星中的7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

(3)与星星比较起来,太阳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大

在广袤浩瀚的繁星世界里,太阳的亮度、大小和物质密度都处于中等水平。

只是因为它离地球最近,所以看上去是天空中最大、最亮的天体。

其他恒星离我们都非常遥远,即使是最近的恒星,到地球的距离也比太阳远27万倍,所以看上去只是一个闪烁的光点。

2.听音频朗读,边听边留心:

画出生字新词和有特点的句子,学习朗读的停顿和语气。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shè摄shì氏度ɡānɡ钢铁ɡū估计繁zhí殖liánɡ粮食shū蔬菜煤tàn炭地qū区shā杀jūn菌治liáo疗

◆需注意的字音:

“氏”和“殖”是翘舌音,“粮”和“疗”是边音。

◆需注意的字形:

“氏”的起笔是撇,不要写成横;“蔬”的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充”或“巟”。

(2)掌握多音字,区分形近字。

◆形近字示例:

摄(拍摄)

慑(震慑)

粮(粮食)——浪

(波浪)——琅(琅琅)

娘(爹娘)——狼

(豺狼)——锒(锒铛)

(3)理解一些专业性术语。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符号℃。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水蒸气]气态的水。

常压下液态的水加热到100℃时就开始沸腾,迅速变成水蒸气。

[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指导朗读。

过渡:

跟着音频朗读本文之后,我们发现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太阳的知识。

你们知道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吗?

在朗读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指名学生说说本文的文体。

明确: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是说明文的一种。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成因、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朗读说明文时,我们要特别注意文中出现的数字、列举的事例等,因为这些材料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主要的知识。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数字及不懂的地方。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明确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如果没有中心句,则自己概括拟写。

预设:

播放幻灯片,罗列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①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②太阳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③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④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⑤太阳和云、雨、雪的关系。

(概括拟写)

⑥太阳和风的关系。

(概括拟写)

⑦太阳光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概括拟写)

⑧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明确:

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一般在文段的开头,有时也在文段的结尾。

(2)引导学生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划分出两个结构段。

教师:

同学们,我们已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有些段落讲的内容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可以据此来给文章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很大,很热。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

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的两部分之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预设:

本文的思路清晰,主要讲述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关联紧密。

正是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

作者在第4自然段,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衔接了起来。

明确:

过渡句一般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这句话中,关联词语“虽然……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出另一部分的内容。

(4)指名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自然段之间和结构段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太阳高高地挂在天空中,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和它见面。

学习了本文,我们了解了太阳的一些知识,也知道了太阳对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原来是这么重要。

那么课文是怎样把有关太阳的知识介绍给我们的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说明文这一文体知识,识记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了文段的内容,从而划分出了文章的层次。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________同学在课前展示了他搜集的有关太阳的资料,说明预习充分;________同学还给我们讲述了后羿射日的传说故事,生动有趣;________同学朗读课文流畅,语速适中;________同学能迅速准确地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还有________同学也找出了文中的过渡句。

总而言之,同学们在课堂上都能集中注意力,既能自主学习,又能合作交流,使我们这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积累从文中了解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在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1.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了解重点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摄氏度钢铁估计繁殖粮食蔬菜

煤炭水蒸气飘浮地区杀菌治疗

2.教师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

课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教师可以点名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然后再点名让学生说一说这两方面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一位同学给我们讲述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吗?

你们相信这个故事吗?

(不相信)对,这只是传说。

它只是在民间流传,是无法查证的,也没有事实根据。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了解太阳呢?

对,我们要运用科学这个有效的武器,去探索太阳的秘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现在,让我们再走进课文,去看看这熟悉而又显得有些陌生的太阳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抓住重点句子,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

过渡:

在上节课中,我们划分了文章的层次,了解到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

现在我们重点学习这一部分,看一看太阳有什么特点。

大家先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朗读一遍,然后我们再一起学习学习。

(1)请学生说说太阳有哪些特点。

(老师板书交流结果:

特点——远、大、热)

(2)学生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结合有关语句体会文章是如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同桌之间讨论。

预设: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巡视课堂,随时发现,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解读关键语句。

A.远:

引传说,列数字、作比较,假设,反问

明确:

课文开头以“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引出了“太阳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这个问题,再以“其实”一词为过渡,指出太阳离我们的实际距离是一亿五千万千米,然后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

到太阳上去,步行需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需要飞二十几年,最后得出结论“箭哪能射得到呢”。

从中使我们感受到太阳与地球的距离真是太远了。

B.大:

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

明确:

先说人们觉得太阳并不大,而实际上它大得很,与地球相比,要“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接着解释太阳为什么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那是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C.热:

打比方、列数字

明确:

先用“大火球”这一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都反映了出来,接着讲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课文用“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来说明六千摄氏度的温度有多高。

再讲中心温度,也就是内部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那就高达一千五百万摄氏度了。

总结: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恰当地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能更准确、清晰、生动地展示所描述的事物,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2.在理解文章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来深入探讨“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这个问题。

过渡:

太阳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太阳和我们人类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来继续探讨。

(1)快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2)边读边想。

从第4~7自然段中找出太阳和哪些事物有关系。

(学生自学讨论)

(3)学生汇报。

示例:

学生甲:

太阳和动植物的生活、人类的生活(吃、穿、用)有密切关系。

学生乙:

太阳和气象(云、雨、雪、风)有密切关系。

学生丙:

太阳和疾病有关系。

(4)为什么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预设: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填空。

教师出示课件。

有了太阳,地球上(就会有光明和温暖);没有了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

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5)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感悟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

预设:

文章最后一段话是对全文的概括,作者先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太阳对于万物的重要性,然后以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3.教师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感悟太阳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1)启发学生用一组关联词语,对太阳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表述。

明确:

因为太阳有远、大、发光、发热的特点,所以太阳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话的理解。

预设:

学生可以先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说说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结合生活中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等,来深刻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小结:

《太阳》一文,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发光、发热”的特点;又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太阳和地球、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一切自然条件都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太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将无法生存。

三、拓展阅读,积累知识

过渡: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的是太阳同人类的关系,其中提到: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光是如何杀菌的吗?

1.教师出示课件,指名学生朗读。

在太阳光中包含着一种波长比可见光短的电磁波。

它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中紫色光的外侧,所以叫紫外线,也叫紫外光。

紫外线能透过空气,起杀菌的作用,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就是靠的紫外线。

紫外线虽然有杀菌的作用,但是它对玻璃的穿透力很差。

一层两毫米的玻璃就足以挡住百分之八十的紫外线;如果是双层玻璃,紫外线就完全被挡住了。

所以,如果冬天或初春在屋里晒太阳,认为这样也可以杀菌,那就错了。

不管是严寒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都应该坚持到户外晒太阳。

这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预防各种流行的传染病。

可是,紫外线对人的眼睛有伤害作用,所以晒太阳时最好戴上太阳镜。

另外,也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因为过量的紫外线对皮肤也有伤害作用。

2.学生听读后思考、交流。

(1)太阳光靠什么杀菌?

(紫外线。

(2)为什么提倡人们多到户外运动?

(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利用太阳光杀菌,能预防各种传染病。

(3)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

(因为过量的紫外线对皮肤有伤害作用。

3.学生课外自行搜集整理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上网浏览。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了解到太阳的一些特点以及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

我们也可以仿照本文的写法,去试着搜集另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天体——月亮的有关知识,然后用一篇短文介绍。

1.教师课件出示关于月亮的资料卡片。

月亮知识卡别名月球、太阴、婵娟年龄46亿年形状近似球形质量7.349×1022千克,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直径3476.28千米,地球的四分之一表面温度白天最高160℃,夜间最低-180℃运动方向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与地球的

距离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与地球的

关系是地球已知的质量最大的卫星对地球的

影响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的同时,其特殊引力吸引着地球上的水同其共同运动,形成潮汐

2.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有关月亮的资料。

预设:

同学之间自主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3.学生进行练笔。

提示:

选取月亮的两三个最重要的特点写一写,可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争取把月亮的特点说清楚,并简要介绍月亮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示例:

大家好,我叫月亮。

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你一定会想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故事吧!

呵呵,其实,我的真名叫月球,我还有”嫦娥”婵娟””玉兔”等几十个美称呢!

在人类的肉眼看来,我只有盘子般大小。

其实我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我的半径约1738000米,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虽然有这么大,可是与地球、太阳相比,我就好似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之所以在人类肉眼中我只有盘子大小,跟我离地球的距离有点关系。

现在就让我来回答这一个问题。

我距离地球384400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天然卫星。

有人可能会很惊讶,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有这么远吗?

是啊!

所以人类在地球看到的我才会只有盘子大小呀!

不仅如此,我还有很多地方能使你们感到惊讶呢!

就说我的表面温度吧,你知道阿姆斯特朗上太空和我近距离接触时为什么要穿着太空服吗?

这是因为我的表面温差很大,最高达到150℃以上,最低至-180℃左右,如果你不穿太空服的话,不是被烧焦就是会被冻成冰块儿的!

呵呵,听到这些你会感到恐惧吧!

不用怕,现在科技十分发达,制造的太空服具有隔热和保温等作用,有了它,宇航员们就不会受到我的温度的影响了。

4.交流展示,集体评议。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以“太阳”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读课文第1~3自然段,学习说明太阳特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的顺序板书“远、大、热”)

(学生们带着明确的任务分组讨论、交流)

师:

请了解“远”的小组选一名同学来汇报。

生:

我们小组了解到,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要飞二十几年。

(学生看课件填空)

[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师:

同学们在括号里填的都是什么?

生:

数字。

师:

对,通过具体数字,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就清楚了。

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某一事物的时候,列出一些具体的数字,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来理解,但数字必须是精确的,有科学依据的。

(板书:

列数字)

师:

写太阳“远”这个特点还用了什么方法?

找找看。

生:

课文上说,如果步行,要走三千五百年,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句话除了列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步行、坐飞机等例子说明太阳离我们很远。

师:

没错,这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板书:

举例子)

师:

了解“大”的小组谁来汇报?

生:

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师:

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大的?

生:

用列数字的方法。

师:

对,这里也是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太阳很大,请看大屏幕。

(课件:

演示地球与太阳的动画)

师:

看了画面,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

太阳很大。

师:

有多大?

生: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师:

除了列数字,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

把要说明的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作比较。

师:

对。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我们而言,地球已经非常大了。

拿地球和太阳一比,就很直观地突出了太阳的大。

这就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板书:

作比较)

(启发学生说一说要突出太阳“大”的特点,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师:

了解“热”的小组谁来汇报?

生: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

师:

说得很好,请看大屏幕。

太阳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生(齐):

六千摄氏度。

师:

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生(齐):

两千五百倍。

师:

太阳的中心温度真有一千五百万摄氏度吗?

生:

太阳的温度太高了,人们无法进行实际测量,只能推算出一个大概的数字。

师:

课文在写太阳“热”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其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

同学们再看一看,文章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说明太阳很热?

生1:

打比方,把太阳比作一个大火球。

生2:

举例子,用“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来说明太阳温度很高。

师: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在小组中一边读一边讨论,懂得了课文是怎样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的。

让我们再读读第1~3自然段,感受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齐读1~3自然段)

赏析:

大凡教学一篇课文,总要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

本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太阳离地球很远、太阳很大、太阳很热的特点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师或让学生细读课文,勾画出说明太阳某一特点的关键词句,或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出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这四个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这样就把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17松鼠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太阳》一课有很大不同。

文章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