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636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docx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湖南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一湖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2010年,湖南生态文明指数(ECI)为84.92,全国排名第21位。

其中生态活力得分为22.12,排名第17位,属于第三等级;环境质量得分为11.25,排名第21位,属于第三等级;社会发展得分为16.25,排名第18位,属于第三等级;协调程度得分为21.25,排名第17位,属于第二等级;转移贡献得分为14.06,排名第15位,属于第三等级(如表24-1所示)。

表24-12010年湖南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

去除“转移贡献”二级指标后,湖南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明指数(SECI)为70.86,全国排名第21位。

去除“社会发展”和“转移贡献”两项二级指标后,湖南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54.61,排名全国第21位。

湖南协调程度居于全国中游水平,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转移贡献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生态文明建设类型上,属于相对均衡型(如图24-1所示)。

图24-12010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具体来看,在生态活力方面,森林覆盖率为44.76%,在全国排名靠前,居于第8位;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为5.79%,居第13位,这两项指标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这两项指标居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环境质量方面,地表水体质量达到73.4%,居全国第11位;环境空气质量达到92.60%,居全国第11位;农药施用强度为31.34吨/千公顷,居全国第26位;农药施用强度一直在增加(30.44~31.34吨/千公顷),应引起重视。

水土流失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为39.7%,位于全国第12位。

城镇化率为43.20%,位于全国第19位;农村改水率为65.82%,位于全国第19位。

这两项指标处于全国中等水平。

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这三项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

在协调程度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3.09%,排在全国第9位,居全国上游水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为0.66%,排在全国第27位,居全国下游水平;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005吨/万元,排在全国第15位,居全国中游水平。

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水耗这四项指标均居全国中游水平。

在转移贡献方面,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为5764.71元/人,居全国第13位;用水自给率为5.86,居全国第12位;人口密度为3.10人/公顷,居全国第12位。

这三项指标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煤油气能源自给率居于全国中等水平。

各项三级指标的数据如表24-2所示。

表24-2湖南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二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生态文明水平每年均有提升,整体自身生态文明水平上升63.37个百分点。

2003~2010年度,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进步较大,进步指数分别达到了95.11%和128.24%,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贡献较大,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环境质量进步最小,仅为1.50%,是影响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幅度最大,为7.19%,这主要是由于该年度森林覆盖率进步了10.16%、人均GDP进步了16.59%、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进步了9.52%、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进步了20.2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进步了11.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进步了36.59%、单位GDP水耗和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显著下降。

2009~2010年度生态文明水平上升幅度最小,为3.44%,主要是由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大幅下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降低、农药施用强度增加所致。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4-2所示。

图24-2湖南生态文明进步态势

为了分析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的深层原因,需要进一步了解二级指标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的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生态活力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南生态活力持续增强,整体生态活力水平提高18.6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3~2004年度生态活力上升幅度最大,为5.18%,主要得益于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的显著提升,其进步率分别为4.45%、7.02%和7.78%。

2004年全省完成造林面积33.37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16.2万公顷;至2004年底,全省不同级别、层次、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由2003年的82个增加至84个,面积由99.49万公顷增加至104.9万公顷。

2007~2008年度上升幅度最小,为0.4%,该年度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没有变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的进步率分别只提高了0.71个百分点和0.95个百分点。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4-3所示。

图24-3湖南生态活力进步态势

湖南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保护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使全省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2003~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由38.9%上升到44.7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0.05%上升到36.64%,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由4.50%上升到5.88%,全省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

到2010年底,森林蓄积量达到4.02亿立方米,人均公共绿地8.47平方米,三湘大地呈现出绿意盎然、林木葱茏的秀美景色,打造了湖南亮丽的“绿色名片”。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湖南环境质量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环境质量有效遏制了退化的趋势,逐渐向好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

各年度中,2006~2007年度环境质量提高幅度最大,为5.82%,主要由于其地表水体质量进步了15.88%、环境空气质量进步了7.86%,该年度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上略有改善,大多数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基本稳定,江河湖库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的比例略有上升;全省7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酸雨污染略有减轻,重酸雨(pH≤4.5)频率有所下降。

2005~2006年度环境质量下降幅度最大,为4.6%,该年度流经部分城市及工业区江段的地表水污染仍较严重,尤其在枯水期,氨氮和耗氧物污染在部分水域有所加重,导致该年度主要河流优于三类水质河长比例下降22.78%。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4-4所示。

图24-4湖南环境质量进步态势

湖南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完善水域功能区划,按区划进行水质管理,控制江河湖库的纳污总量,加快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削减污染物排放;全省地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显著上升。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扩大防治范围,取得显著成效,使得湖南成为2003~2010年全国5个整体环境质量改善的省份之一。

2010年,湖南地表水功能区达标断面比例达到94.8%,饮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空气质量达标城市14个,同比增加7个;酸雨频率为54.9%,下降17.7个百分点;地级城市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87.5%,提高8个百分点。

但全省酸雨污染依然较为严重,新的水土流失时有发生,酸雨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对全国的贡献较大,但其农药施用强度日益增大,农药面源污染不断加剧的形势堪忧,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不仅降低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而且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和水体环境污染。

(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社会发展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南社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提高近1倍,且有加速上升态势。

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幅度最大,为10.86%,主要体现在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农村改水率等5个方面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009年湖南省的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达到20428元,同比增长16.6%。

虽然受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湖南第三产业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服务业产值比例在连续两年(2007、2008)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上升并超过了2006年的水平。

2003~2004年度上升幅度最小,为6.75%,是由于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所致。

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4-5所示。

图24-5湖南社会发展进步态势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呈现经济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效益明显提升、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2003~2010年,全省人均GDP实现快速增长(2010年湖南GDP突破1.5万亿元),由2003年的7554元上升到2010年的24719元,提高2倍以上。

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2%;与2003年18.6%相比,提高了24.6个百分点,湖南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加,农村改水率明显上升。

但是,湖南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在2010年又有所下降。

2010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4.7∶46.0∶39.3。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62.3%和34.2%,其中,工业仍是湖南经济的“第一推动力”。

(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

协调程度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湖南省协调程度持续上升,整体协调发展水平提高128.24个百分点,但提升的速度有下降的趋势。

各年度中,2007~2008年度协调程度上升幅度最大,为15.02%,主要有以下原因:

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4519.63万吨,比上年减少0.9%;全省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3632.79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8.87%,比上年提高4.61个百分点。

工业废水排放量为9.23亿吨,比上年下降了7.8%,工业废水中氨氮、石油类、氰化物和各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均比上年减少,其中铅和六价铬排放量显著降低。

全省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比上年有所提高。

截至2008年底,全省投入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26座,当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60万吨/日,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2%。

全省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7座,日处理能力达到9030吨,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9.5%。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0.7%提高到0.82%。

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完成年度目标;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1.9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1.8%;单位GDP电耗975.49千瓦时/万元,下降9.9%。

单位GDP水耗由上年的143.35亿立方米下降到135.57亿立方米。

全省排放二氧化硫84.01万吨,比上年减少7.1%;烟尘37.77万吨,比上年减少14.8%;工业粉尘55.47万吨,比上年减少15.8%。

2009~2010年度上升幅度最小,为3.62%,是由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下降所致(从1.12%降为0.66%)。

各年度具体进步态势如图24-6所示。

图24-6湖南协调程度进步态势

湖南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积极开发和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对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总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推动资源利用由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节约集约型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3~201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0.7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上升17.34%,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提高2.5倍,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单位GDP水耗降低7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量减少70%以上,协调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

湖南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与协调程度进步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312。

2003~2010年,两者的进步指数分别为1.50%和128.24%,说明两者未能达到同步,环境质量的进步与协调程度的进步不协调。

环境质量在2003~2004年度、2005~2006年度、2008~2009年度、2009~2010年度呈现负增长,而同期协调程度的进步均为正增长。

2003~2004年度,环境质量的进步指数为负增长(-3.81%),是由于环境空气质量比上年退步了10.61%,农药施用强度比上年退步了12.91%。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农药施用量的上升是环境空气质量退步的首要原因。

2004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87.30万吨,比上年增加2.8%,其中工业排放二氧化硫71.20万吨,生活排放二氧化硫16.10万吨;烟尘排放53.07万吨,比上年增加7.7%,其中工业烟尘排放45.21万吨,生活烟尘排放7.8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72.63万吨,比上年增加3.9%。

2004年,全省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超标的城市有所增加,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仍较重。

酸雨污染仍然严重,具体表现为酸雨分布范围广,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

2004年农药施用量在上年耕地面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由上年的95360吨增加到109493吨。

但是2003~2004年度,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为正增长(14.36%),究其原因,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虽然排放总量比上年提高了,但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3年的0.018吨/万元下降至2004年的0.016吨/万元,因此该年度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反而进步了17.57%。

2005~2006年度,环境质量的进步指数为负增长(-4.60%),主要原因是地表水体质量比上年退步了22.78%。

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4.41亿吨,比上年减少4.5%。

其中,排放工业废水10.00亿吨,比上年减少18.3%,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1.0%;排放生活污水14.41亿吨,比上年增加8.2%,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9.0%。

水污染较为普遍,特别是流经城镇和工业区江段水质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岸边污染带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少数城市存在饮用水源安全隐患。

2006年全省14个城市饮用水源水质仅永州、张家界、郴州和岳阳达标率为100%。

2007~2008年度和2008~2009年度,环境质量的进步指数分别为1.31%和-0.55%,主要原因是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而同期协调程度的进步指数分别为15.02%和12.86%。

这表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重视不够,经济增长对大尺度的环境仍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且目前还没有明显改善的趋势。

整体上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质量仍处于冲突阶段,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根本化解。

三结论与建议

湖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仍然存在。

多年来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状况处于全国的中下游。

与全国水平相比,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转移贡献处于第三等级,协调程度处于第二等级。

三级指标中除了森林覆盖率排名全国第8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排名全国第9位外,其他指标多数处于全国中游或下游水平。

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属于相对均衡型。

湖南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2003~2010年7年中湖南生态文明整体状况一直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有年份生态文明发展都处在上升态势,整体生态文明水平提高了63.37个百分点。

但同样是在这7年中,整体环境质量水平只提高1.5个百分点。

为促进湖南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根据湖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特提出以下建设。

第一,为提升生态活力,应大力植树造林,推进间接减排。

从生态活力来看,2003~2010年所有年份均为正增长,但湖南省整体生态活力水平仍然不高,需要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防护林、生态公益林和城边、路边、水边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形成以项目开发为主导的工作格局。

大力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加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充分发挥森林、湿地的固碳、吸碳、储碳等间接减排作用;减少毁林导致的碳排放,推进湿地恢复保护,持续保护湿地碳储存。

第二,为改善环境质量,应有效控制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施用量。

从环境质量来看,2006~2007年度环境质量提高幅度最大,为5.82%,但2007年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

为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湖南应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

通过取缔关闭一批非法企业、淘汰一批落后设备与企业、搬迁一批布局不合理的企业,整合升级一批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

湖南应严格控制因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而导致的面源污染,实现大尺度的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逐步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节约型农业,科学使用农药、农膜,推广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回收包装袋(瓶)等废弃物,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推进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第三,为促进社会发展,应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社会发展来看,2003~2010年度所有年份的增长都在6%以上,虽然发展实力一步步增强,但湖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值,截至“十一五”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仍有168万人之多。

这“一少一多”是长期压在湖南肩上的一副“重担”。

因此,湖南省必须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路,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新路。

湖南需要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

第四,保持协调程度,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从协调程度来看,2003~2010年一直为正增长,2007年之后有下降趋势。

湖南省协调发展绝对水平仍相对较低,单位GDP能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高能耗地区,其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工业拉动,而在工业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又偏大,经济增长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下一步的发展中,应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逐步在冶金、有色、机械制造、轻工纺织、化工、建材、石化、造纸等行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