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55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docx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形势

第二章正确认识中国农业农村

的发展形势

中国有句古话: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也有一个相对应的说法: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基础产业,解决好人民的衣食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

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国务卿说: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粮食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们党领导亿万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的解决了接近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业发展政策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局出发,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的大事。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2年底,土改工作基本完成。

1953年6月1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指出各级农村工作部要把互助合作看作极为重要的事。

1955年7月31日,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10月4日至11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

195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简称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我国第一个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发展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奋斗纲领。

1958年8月17日至30日,毛泽东同志在北戴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1961年5月21日至6月12日,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修改《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其中规定,取消供给制;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1961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将农村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

1963年2月11日至28日,毛泽东同志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在农村普遍进行“四清”运动和城市开展“五反”运动。

1963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杭州主持制定《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作为指导农村“四清”的纲领性文件。

196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提出两个拳头(农业、国防)一个屁股(基础工业)的思想;还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

1968年12月22日,做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在《人民日报》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由此开始。

总之,毛泽东同志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基础建设和农业基础改造,大力提高农村文教卫生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80年6月邓小平的《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对于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在此后又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会议纪要》要农村土地包产到户,是农村改革有局部进入了全面推广的阶段。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少农产品派购品种和数量。

支持促进农村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允许农民发展个体经营等等。

1990年3月,邓小平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提出要将科技放在农业发展上,提出科技兴农这一战略政策。

这项政策为我国农业向带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提出只有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增产和发展才是具有无限作用的。

1992年邓小平提出农村改革打破了把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工分配的集体化作为社会主义唯一模式的僵化观念,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

农村改革及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和上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生产转移,自给性经济向商业化经济转化,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变迁;农村经济的多样化,乡镇企业的壮大、个体经济以及雇工经营的私营产生。

这一些系列放开搞活农村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说是极大的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继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三农工作。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根据中央《建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方针,以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998年11月4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又通过了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这部法律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

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吸引农民参与公共事务,让9亿农民当家作主,是一场伟大的改革实践。

这种基层民主,有利于在农村最基层建立新型的权力关系,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江泽民在《论“三个代表”》中说把加强农业和增加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

江泽民同志指出:

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如果农民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

农民收入和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的方针就难以真正落实,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也难以保持。

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可能最终实现。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需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总之,坚持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推进扶贫开发,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及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客观要求,提出来“五个基本”这就是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做出了总体上我们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

制订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也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任务,连续出台了6个中央一号文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门就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重大部署。

可以说形成了新时期比较完整的三农思想和政策   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一个决定,以及前阶段国务院通过了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如果用一句话来讲,这个基本目标任务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同时对一些主要的农产品也作了一个规划,比如说粮食产量,生产能力要超过10800亿斤,肉类达到7800万吨.禽蛋的产量要达到2800万吨,牛奶的产量要达到6700万吨.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一个任务,也非常艰难的一个任务,就是农民的收入,人均纯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

中国的农业农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

在中共中央这一系列农业农村政策的推动下,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饥荒,人均占有量为270千克,1978年粮票仍通用,但已无饥饿,人均占有量为312千克;1998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早已取消所有票证,人均占有量为411千克;2002年粮食产量回落,影响需求,人均占有量为356千克。

2004—2008年粮食连续五年增产。

1949年到200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由2264亿斤增加到10570亿斤,1949年到2008年我们的人口由5亿增加到13亿以上,在人口大幅的增加的情况下,我们的人均占有量由200公斤增加到399公斤,提高了将近一倍。

棉花产量有44万吨增加到749万吨,人均由0.9公斤增加到6公斤。

油料产量有256万吨增加到2953万吨,人均有4.4公斤增加到22公斤。

肉料产量有221万吨增加到7280万吨,人均有4公斤增加到55公斤。

水产品有45万吨增加到4896万吨,人均有0.8公斤增加到37公斤。

其他的包括糖料、蔬菜、水果、禽蛋、牛奶都大幅度增加,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满足了群众的需要。

中国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的产量已经历许多年位于世界第一。

从2006年起世界粮食计划署按照有关规定,也经过我国政府的同意,不再向我国无偿提供粮食援助。

我国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助国。

从这点出发,中国的农业为世界农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技术装备有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麦、稻谷、大豆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

全国农机总动力由1978年的1.175亿千瓦增加到2007年的7.659亿千瓦,增长了5.5倍。

农业科技已经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培育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6000多个。

与此同时,重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运用,使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每亩68.6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10公斤以上。

特别是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水稻单产高达800公斤。

2008年我们的化肥使用量达到了5239万吨,为1952年的672倍。

我们现在的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超过8亿千瓦,是1978年的66倍。

农业科技做出了巨大贡献,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推广体系不断健全,科技贡献率由改革开放的27%提高到当前的50%左右。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加快发展,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现在农民人均受教育的年限提高到接近7.5年,为经济社会发展稳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农业内部生产的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共同发展。

河南、黑龙江等13个粮食主产省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80%以上;全国已形成东北的大豆、玉米带;黄淮海地区花生、小麦带;长江流域油菜带;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的棉花产业带。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房前屋后、栽果种树的“庭院经济”效益明显,供应大中城市的蔬果基地发展迅猛。

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目前,我国肉、蛋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肉、奶、蛋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渔业生产发展势头强劲,水产品年均增长率达到10.5%,比同期世界渔业增长率高出7.4%,位居世界前列。

“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等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十大重点工程,取得成效。

我国森林面积由1949年的82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8.6%,增加到17491万公顷,人工林面积世界第一,覆盖率增至18.21%。

(四)农村经济结构我们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产品加工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性的服务业逐步加强。

到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增加值达到了8.4万亿,比1978年增加了401倍,各类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总数达到了20.15万个,带动农户9800多万户。

乡镇企业为标志的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崛起发展。

1985年、1990年和1995年,农村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例已上升到42.3%、51.6%和76.1%。

到1995年,全国乡镇企业达2202.7万个,职工总数达12862.6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28.5%。

(五)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我们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收入1949年是44块钱,2008年是4761元。

1979年到2008年平均年增长7.1%,并且收入构成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生活也在明显改善了,人均的生活消费支出1952年只有62块钱,2008年达到3661块,恩格尔系数1978年是68%下降到去年是43.6%.农村的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也可以说中国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节科学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

新情况新问题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巨大,可以说我们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当前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来审视新阶段的新特征,认真剖析一些主要的问题,科学把握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形势任务,毫不松懈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1、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增加较快。

从人口的总量和结构变化看,1990年-2010年我们国家的人口总量净增加了9000多万人.,就直接增加了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

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的需求看,1990年-2010年城镇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

人均消费的食物增加了2成,肉类增加了3成,水产品增加了6成,奶类翻了两番,这就是需求的变化。

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看,"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以上,今后每年大体上要增加80斤粮食,80万吨的肉类,100万吨植物油的需求,80万吨的肉类也要靠粮食转化来。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农产品的需求将会强劲增加,到2020年粮食和植物油的需求总量将会分别达到了11450亿斤以上和2900多万吨。

2、保障农产品供给面临很多因素的制约。

第一,与农产品有关的资源在不断减少。

耕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人均的耕地面积现在只有1.38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其中中低产田占到2/3以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

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的27%,农业用水和其他饮用水的矛盾在加剧,灌溉的比重无法提高。

.第二,灾害影响加重。

极端的天气事件发生很多,农业气象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

农作物的病虫鼠害发生面积也逐步扩大。

2004年到2008年我国因自然灾害和病虫鼠害所造成的农产品损失分别达到600亿到1000亿斤左右。

第三,农业特别是种粮效益低越来越明显。

尽管国家对农民种粮补贴力度在加大,但是生产资料涨得更快,总体上农民种粮的效益还在呈下降的趋势。

这就直接导致了种粮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在下降。

如果农业特别是粮食收入不成为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农民种粮积极性就受到严重打击。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轻壮劳动力加快流出农业农村,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农民力素质呈结构性的下降,势必影响了对粮食生产的人力、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3、保障农产品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

结构平衡主要是两个结构,第一个品种结构,第二个地区结构。

一些主要农产品的品种某一个品种出了问题都会对整个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冲击。

土地也有限,品种之间争地争水争劳动力这种矛盾非常突出。

第二个区域结构,越来越突出,上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生产的重心开始由南向北转移,由东向西逐步转移,原来是南粮北运,现在变成了北粮南运。

中粮西运并且主销区在增加,调出省在减少,产销平衡区在缩小,主销区的粮食产需缺口逐年在加大。

总之,确保主要农产品的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应该是我们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耕地,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问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利益问题,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收入问题。

农业收入的增幅连续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拉大。

2009年首次超过了1万元这个差距,城乡居民的收入达到了11020元。

再考虑到农村居民可支配的货币收入,和城镇居民所享受的福利补贴,这个差距会更大,认为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当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1、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有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处在快速的发展时期。

农村的资金大量被抽走,人才大量被吸走,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当中仍然处在非常不利的地位。

第二,农产品的价格明显偏低,农民工的工资明显偏低,征占农村土地补偿的标准明显偏低,农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当中尽管有很大改善了,但是仍然处在一个不利的地位。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突出,所以到202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要翻一番,12年的时间翻一番。

这就标志着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要接近6%。

但是即使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难以缩小,所以农民增收基础薄弱,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认为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

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长潜力,发展高效农业,做一些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有效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让农民分享到产业链条的更多的利润。

要拓展农业外部的增收空间,包括工资性收入,包括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包括要创造条件让农民享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机制的矛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建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更多的成果。

2、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按目前我们国家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化率提高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认为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而逆转,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影响是全面的,包括对农业农村。

对农业农村而言,农村劳动力长时间大规模的转移特别是年轻的有知识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特别是在市场化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面临着承担两个风险,一个是自然风险,一个是市场风险。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当中的主体,那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新情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新生代农民工要超过一亿人,一般的没有种过地,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他们渴望融入到城市,这个群体一旦失业,将成为游动在城市的非市民,会带来一些列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农民工历经发达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历练,有一些农民工有回乡创业的愿望,为他们回乡创业发展家乡创造一个好的创业环境,也是中共中央面临的一个任务。

第一,要加强输出地输入地劳务的对接,引导农民有序转移。

第二,要引导农村人口到中小城市定居。

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为农民就业创造条件。

第三,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农民,要加强农业方面的培训。

最后,要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业,要加快发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特别是要积极推动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个问题。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业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决定了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最根本最大的潜力是要依靠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但是还是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解决。

1、农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

大量的农业课题在重复研究,原始创新不足,特别是对生产上发挥大的作用的突破性科研成果还很少。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滞后。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到40%,不同品种不同作物,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到85%的水平,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课题设置的时候,设置的课题跟生产是脱节的。

第二个原因是阶层的农技推广体系不顺,机制不活,保障不足的问题,队伍不稳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转化的能力弱。

3、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产业调节和体制环境所肩负的任务,和服务的对象也有鲜明的国情特色。

这种国情特色决定了一些工作不会跟一些发达国家完全相同,所以农业科技进步必须适用农业特色和国情特色,要切实的立足产业需求,去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立足农民的需求,去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立足于创新的实践,不断去强化科技队伍的建设来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一些新的模式,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的道路。

四、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面临的问题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营制度,也是党在农村一切政策的基石,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1、小规模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化的问题。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最小的国家。

户均的规模大概只有七八亩地,在这样一个小规模经营的基础上,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小规模土地经营方式不排斥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推进农业现代化,不可能简单的追求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注意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重视发展农户的联合与合作。

2、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问题。

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是党在农村的一个基本政策,关键是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这是个重大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

但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排除并不排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这种流转是两个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要素配置过程,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且土地承包关系越稳定,产权关系越清晰,交易成本就越低,就越利于流转。

土地流转的进程,取决于我们的基本国情,取决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必须与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

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3、关于农业经营方式的两个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基本方向。

第一是家庭经营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这是从我国农业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实际出发改造传统农业,也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现实途径。

第二是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

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提高我们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的一个关键举措。

两个转变非常重要,家庭承包经营是基础和根本,完善统一经营层次,不是脱离家庭承包经营。

而是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提供服务,更好的把农民组织起来。

总之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稳定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把它作为党的农村政策大的基石,毫不动摇的长期坚持。

五、农业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

1、耕地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农业污染,草原和水域生态的形势严峻。

采取的具体解决施如下:

第一,要大力研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