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520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1.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设计

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

“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

”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

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每个小组:

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

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

(预设:

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

仔细观察,人们做了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

(预设:

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

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气球升空的过程。

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

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

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

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

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预设:

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

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

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

纸筒带有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

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

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

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

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本次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

“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

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三、研讨:

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

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

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

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

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

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

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

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

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

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

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拓展:

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

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

(预设:

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提问:

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

(预设:

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

谁再来说说你对孔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

(预设:

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我们来做“热气球”

 

【学习单】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3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

加热前,塑料袋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框的地方,比如:

袋子飞到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作业设计】

1.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以下哪一项不正确。

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

B.加热到“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

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

2.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A.体积会被压缩B.会往上升C.会往下降

3.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A.孔明灯体积大B.孔明灯的热源温度高

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7风的成因教案教学设计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

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

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

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

(预设:

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

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

(预设:

风)

2.提问:

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

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板书:

外力空气流动

3.讲述:

风看的见吗?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

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

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

二、探索:

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

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

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

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

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

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

出示蚊香。

4.讲述:

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

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

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

(预设:

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

实验步骤

(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

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

(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

(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

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

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7.风的成因

外力空气的流动风

冷热温差

空气流动

空气流动

冷空气热空气冷空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向。

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作业设计】

1.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蚊香的烟会()。

A.进入盒子中B.垂直往上飘C.向四面八方飘

2.大自然中的风是由()形成的。

A.雷电B.太阳C.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

3.风和下列空气的()性质有关。

A.能够压缩B.会流动C.有重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教学设计

4.空气有质量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感知过空气,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之后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的一课。

要让学生用“质量”一词替换学生常说的“重量”一词,但不需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质量。

本课先提问学生“空气有质量吗?

”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学生一定能想到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用过的天平,让学生思考论证空气有没有质量的具体的方法,并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影响天平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经历探究论证的过程。

也可以对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本课主要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

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小组:

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豆]

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

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

(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让学生说一说:

皮球的质量相当于什么?

(预设:

皮球的质量相当于右盘里那么多的绿豆的质量。

二、探索:

思考探究方法,严谨实验论证(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记录单]

1.皮球是有质量的,相当于这么多绿豆,木块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颗绿豆,这一杯水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绿豆(教师事先称过把图加上去),那么我们这个单元主要在研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思考1分钟,请几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不管你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还是没有质量的,都只是你的猜想,科学家他们一开始也在这样猜想,然后他们就去寻找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

我们也来想一想用我们讲台上放着的这个实验装置怎样去证实我们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如果想不到,适时出示打气筒。

3.教师小结方法:

我们可以往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再放回左边的盘里。

提问:

天平怎么样变化判断空气有质量呢?

预设:

天平左边倾斜表示空气有质量,天平仍旧平衡说明空气没有质量。

4.如果天平左边下降了,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提问:

那怎么样让天平再次平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操作。

(预设:

加绿豆。

提问:

加进去的绿豆的质量相当于什么?

(预设:

相当于增加的空气的质量。

5.出示注意点:

(1)分工明确(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人人都要观察下天平的变化),按序进行(不记得步骤的看黑板),测两次,记录数据;

(2)轻声交流,动作幅度要小(任何剧烈的行动都会影响天平的平衡);

(3)天平快要平衡的时候绿豆要一颗一颗的加,加得多了就取出,但是一定要记住数量。

(4)听到铃声收好材料坐端正。

6.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查看学生实验进度,绿豆数量出来的在班级记录表上记下来,展示用。

三、研讨:

实验结果和发现(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

班级记录表]

1.请全班交流讨论:

①实验中发生了什么?

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如果不一致,你同意现在的结果吗?

②根据你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展示全班的实验结论,学生观察每组加的绿豆的数量,说说发现。

分析数据不一样的原因。

3.指针的偏转不明显,偏转的格数少,加的绿豆数也很少,说明空气的质量很轻很轻。

(加5颗左右绿豆,10颗绿豆约0.8克)教师出示事先用电子天平测出来的10筒空气的质量,用数据说明空气质量很轻。

四、拓展:

解释皮球放气后天平如何变化(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

球针、皮球、简易天平]

1.思考:

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把皮球放回左盘,天平会怎样?

并说说理由。

(预设:

放掉气的皮球放上去后,左盘变轻了。

这也能说明空气有质量。

2.教师演示。

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有时间的话学生也可以马上试一试。

3.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中6-7页的1、2、3步就是学生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看着活动手册边做实验,既可以提醒学生下一步该干嘛了,也能及时把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第二步中把充入空气的皮球放回左盘后天平如何变化?

学生观察后画下简图,主要能反映出天平如何倾斜。

3.第三步中填写让天平重新平衡加入绿豆的数量,这些绿豆的质量就相当于充进去的空气的质量,也是从绿豆的数量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大小。

4.再重复做一次,记录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