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5073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docx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

DNA的分子结构.参赛教案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Ⅱ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

  简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概述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方式阐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意义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拟采用:

①设计问题串的形式:

如“DNA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

”“碱基排列在螺旋内侧还是外侧?

”──“碱基对如何连接起来?

”,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解疑;②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模型建构的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课件动态的分步演示、教师恰当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并注意直观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活动的基本内容。

  本节内容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是另一个教学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识考点,通过习题的变式求解和讨论逐步解决。

四、课前准备:

  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件若干、DNA双螺旋立体模型、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相结合六、教学过程:

  1.提出课题

  教师活动1:

通过课件—图1至图6展示各种物体图片,提问:

这些结构的共同点是什么?

其中雕塑代表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构

  1

  造具有这样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活动1:

回答:

双螺旋结构,是DNA分子。

并进一步列举出平时可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DNA的结构模型,或者生活中酷似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物件

  教师活动2:

肯定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追问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一句话概括你对DNA的知识?

  学生活动2:

集体作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活动3:

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必然携带着海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都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

  学生活动3:

DNA分子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

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

  利用具体图片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对DNA的亲切感,消除神秘感,原来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知识降低了心理门槛。

  温故而知新:

复习已掌握的有关DNA分子的知识,引入新的内容。

强化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2.构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

  教师活动4:

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

请用合适的材料展现出来,注意三种分子的连接方式和四种碱基的表示方法,可以用四种不同比例的长方形也可以在长方形内标上碱基的代表字母。

  学生活动4:

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结构,

  图7

  教师活动5:

我们知道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活动5:

分组实物展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A

  2

  ATCG

  图8

  教师活动6:

点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结构,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的DNA分子是同一个DNA分子吗?

组成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吗?

DNA分子要蕴藏足够的遗传信息,脱氧核苷酸数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是说带有独特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量应该很多。

  教师活动7:

这样可以蕴藏大量遗传信息。

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那么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

近百年来科学家没有找到能被人们公认的答案,直到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衍射图谱和相关数据,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是一个螺旋体。

但是DNA究竟是几条链组成的螺旋体呢?

当时有的知名科学家曾提出DNA的三链、四链模型,沃森和克里克也曾试图着做了三链结构,但都被科学界否定了。

后来联想到生命现象中常常出现成对的结构,如同源染色体等,沃森和克里克开始构建DNA的双链结构模型。

请同学们分组构建DNA双链结构。

  学生活动7:

分为三个环节。

分组构建,组内讨论;实物展示,代表解说;其他组同学提出异议

  预测出现两种情况;情况一:

  图9

  异议:

两条链如何连接在一起?

教师补充:

化学家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3

  情况二: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

  图10

  异议:

碱基如何结合?

任意结合?

能稳定存在吗?

  教师活动8:

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

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

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可以组间相互交流脱氧核苷酸。

  学生活动8:

得出下图,其中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

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中的T配对,G则与C连接

  ATCG

  图11

  教师活动9:

先肯定学生的发现,然后小结:

同学们通过让碱基AT配对,碱基CG配对,成功地解释了DNA分子的碱基数量关系。

事实也正是如此,之后的研究发现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而且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通过这些氢键维持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并且嘧啶T、C结构比嘌呤A、G小,形成AT碱基对和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这也使得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并能解释DNA分子的复制。

DNA双链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学生活动9:

边观察边听讲边理解

  设计意图:

沿着构建模型-----发现问题-----补充资料-----构建模型-----到最终形成DNA结构的平面模型的路线推进,分步实现模型构建。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对DNA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同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在探究中学生也能准确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地涉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许

  TAGC

  4

  多同学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样缩短了科学研究与高中生之间的距离,借此激励学生勇敢的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3.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活动10:

展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课本49页的思考与讨论1

  学生活动10:

独立思考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DNA是两条链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

DNA内部是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

  教师活动11:

这三点就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本49页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学生活动11:

组内讨论后回答,DNA两条链反向平行。

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突出重点,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4.应用巩固,设疑铺垫  

  教师活动12:

出示练习,指导讨论。

  图12

  练习1:

说出图12中1-10代表的结构名称。

  练习2: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试推导出DNA分子的碱基之间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12:

回忆思考后独立作答练习1,其他学生补充。

  分组讨论练习2,交流后得出各种数量关系表达式。

设计意图:

巩固DNA分子结构并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活动13:

  通过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本节课后,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学生活动13:

交流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5

  教师活动14:

  通过DAN的结构特点归纳出有关DAN分子结构的碱基计算的规律

  规律一: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

即:

A+G=T+C或A+C=T+G。

也就是说,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各占全部碱基总数的50%。

  规律二:

在双链DNA分子中,两个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与该DNA分子中每一单链中这一比值相等。

  (A1+A2+T1+T2)/(G1+G2+C1+C2)=(A1+T1)/(G1+C1)=(A2+T2)/(G2+C2)。

  规律三:

DNA分子一条链中,两个不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另一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即DNA分子一条链中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中这一比值的倒数。

(A1+G1)/(T1+C1)=(T2+C2)/(A2+G2)。

  规律四:

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的两个碱基和占全部碱基的比碱基配对值等于其中任何一条单链占该碱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转录形成的mRNA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即双链(A+T)%或(G+C)%=任意单链(A+T)%或(G+C)%=mRNA中(A+U)%或(G+C)%。

  规律五: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A+T)/(G+C)不同,代表了每种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一、DNA的基本组成:

1.基本元素:

C、H、O、N、P2.基本单位:

4中脱氧核苷酸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6

  2.基本骨架:

脱氧核糖和磷酸的交替连接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G——C

  三、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四、DNA分子的特性:

特异性和稳定性

  八、目标检测

  1.在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其中一条链上所用碱基A:

C:

T:

G为1:

2:

3:

  4,则该双螺旋模型中上述碱基的比为

  A.1:

2:

3:

4  B.3:

4:

1:

2  C.1:

1:

1:

1  D.2:

3:

2:

3答案:

D

  2.在DNA分子的两条链上排列顺序稳定不变的物质是

  A.4种脱氧核苷酸  B.脱氧核糖和磷酸  C.碱基对  D.脱氧核苷答案:

B

  3.在DNA分子的一条链中,∕=,另一条链中的这种比是A.  B.  C.1  D.答案:

A4.有一对氢键连接的脱氧核苷酸,已查明其结构中有一个腺嘌呤,则它的其它组成应是()A.三个磷酸、三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B.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胞嘧啶C.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胸腺嘧啶D.两个磷酸、两个脱氧核糖和一个尿嘧啶答案:

C

  九、教后反思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模型等变抽象为形象。

通过复习,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逐步深入,通过组织学生构建模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得出结论,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具体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感受生命的多彩和可贵。

  7

  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Ⅱ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

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1.知识目标

  简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概述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方式阐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意义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三、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拟采用:

①设计问题串的形式:

如“DNA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

”“碱基排列在螺旋内侧还是外侧?

”──“碱基对如何连接起来?

”,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解疑;②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模型建构的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课件动态的分步演示、教师恰当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并注意直观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活动的基本内容。

  本节内容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是另一个教学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识考点,通过习题的变式求解和讨论逐步解决。

四、课前准备:

  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件若干、DNA双螺旋立体模型、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相结合六、教学过程:

  1.提出课题

  教师活动1:

通过课件—图1至图6展示各种物体图片,提问:

这些结构的共同点是什么?

其中雕塑代表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构

  1

  造具有这样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活动1:

回答:

双螺旋结构,是DNA分子。

并进一步列举出平时可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DNA的结构模型,或者生活中酷似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物件

  教师活动2:

肯定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追问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一句话概括你对DNA的知识?

  学生活动2:

集体作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活动3:

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必然携带着海量的遗传信息,现在大家都来当科学家,在了解了DNA分子的功能以后,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什么?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

  学生活动3:

DNA分子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

DNA分子的遗传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

  利用具体图片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对DNA的亲切感,消除神秘感,原来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生命之美;并以此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知识降低了心理门槛。

  温故而知新:

复习已掌握的有关DNA分子的知识,引入新的内容。

强化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2.构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

  教师活动4:

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

请用合适的材料展现出来,注意三种分子的连接方式和四种碱基的表示方法,可以用四种不同比例的长方形也可以在长方形内标上碱基的代表字母。

  学生活动4:

分组展示脱氧核苷酸结构,

  图7

  教师活动5:

我们知道DNA是脱氧核苷酸长链,请同学们试着把自己制作的四个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请几个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四个核苷酸是怎样排序的?

  学生活动5:

分组实物展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

  A

  2

  ATCG

  图8

  教师活动6:

点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结构,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不同组的同学展示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请问碱基排列顺序不同的DNA分子是同一个DNA分子吗?

组成DNA的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有什么意义吗?

DNA分子要蕴藏足够的遗传信息,脱氧核苷酸数量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

碱基排列顺序不同,DNA分子也不同,每个DNA分子具有其独特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是说带有独特的遗传信息。

DNA分子含有的脱氧核苷酸数量应该很多。

  教师活动7:

这样可以蕴藏大量遗传信息。

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那么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

近百年来科学家没有找到能被人们公认的答案,直到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衍射图谱和相关数据,沃森和克里克推断出DNA是一个螺旋体。

但是DNA究竟是几条链组成的螺旋体呢?

当时有的知名科学家曾提出DNA的三链、四链模型,沃森和克里克也曾试图着做了三链结构,但都被科学界否定了。

后来联想到生命现象中常常出现成对的结构,如同源染色体等,沃森和克里克开始构建DNA的双链结构模型。

请同学们分组构建DNA双链结构。

  学生活动7:

分为三个环节。

分组构建,组内讨论;实物展示,代表解说;其他组同学提出异议

  预测出现两种情况;情况一:

  图9

  异议:

两条链如何连接在一起?

教师补充:

化学家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3

  情况二:

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化学键结合

  图10

  异议:

碱基如何结合?

任意结合?

能稳定存在吗?

  教师活动8:

1952年春天,奥地利的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访问了剑桥大学,沃森和克里克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A的量等于T的量,G的量等于C的量。

这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很大的启示,同学们你们获得了什么启发吗?

请组内讨论,然后修正本组的模型。

可以组间相互交流脱氧核苷酸。

  学生活动8:

得出下图,其中碱基间有固定的配对方式:

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中的T配对,G则与C连接

  ATCG

  图11

  教师活动9:

先肯定学生的发现,然后小结:

同学们通过让碱基AT配对,碱基CG配对,成功地解释了DNA分子的碱基数量关系。

事实也正是如此,之后的研究发现碱基间通过氢键连在一起,而且A与T有两个氢键,G与C有三个氢键;通过这些氢键维持了DNA分子结构的稳定;并且嘧啶T、C结构比嘌呤A、G小,形成AT碱基对和GC碱基对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这也使得DNA分子具有稳定的直径;并能解释DNA分子的复制。

DNA双链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称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学生活动9:

边观察边听讲边理解

  设计意图:

沿着构建模型-----发现问题-----补充资料-----构建模型-----到最终形成DNA结构的平面模型的路线推进,分步实现模型构建。

这个过程不仅促进对DNA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同时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在探究中学生也能准确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积极地涉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有许

  TAGC

  4

  多同学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样缩短了科学研究与高中生之间的距离,借此激励学生勇敢的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3.总结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活动10:

展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制作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课本49页的思考与讨论1

  学生活动10:

独立思考后作答,其他同学补充DNA是两条链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而成,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

DNA内部是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的碱基对。

  教师活动11:

这三点就是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本49页内容和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完善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学生活动11:

组内讨论后回答,DNA两条链反向平行。

碱基对之间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突出重点,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4.应用巩固,设疑铺垫  

  教师活动12:

出示练习,指导讨论。

  图12

  练习1:

说出图12中1-10代表的结构名称。

  练习2: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试推导出DNA分子的碱基之间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12:

回忆思考后独立作答练习1,其他学生补充。

  分组讨论练习2,交流后得出各种数量关系表达式。

设计意图:

巩固DNA分子结构并应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师活动13:

  通过本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本节课后,你还想继续探究什么?

  学生活动13:

交流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