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84543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docx

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常见注意事项例析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即“三标准”、“十六字方针”;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

以“三标准”、“十六字方针”理解和运用为重点,通过较多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翻译的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1.信:

要求译文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

要求译文明白通顺,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雅:

要求译文遣词造句讲究文笔优美、生动形象乃至传神。

(2)翻译原则(十六字方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直译:

即“字字落实”,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要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能同原文保持一致。

2.意译:

只求表述原文的基本内容和思想,译出原文大意,并不拘泥于字字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意译”是一种辅助手段,只在难以直译或直译时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

我国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我们要紧紧抓住语境规律,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敲判断、学会把单个的词语放在整个句子中来理解它的意义,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例一: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

译文:

沛公明天早上跟随一百多个骑兵前来拜见项王。

2.原文:

且庸人尚羞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况且一般人尚且羞辱他。

3.原文: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4.原文:

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人墓碑记》

译文:

距离现在的坟墓(将他们)安葬在这里。

5.原文:

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2007江苏高考题)

译文:

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隐蔽在长江下游。

注意点一:

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如果不明白这些词类活用现象,不按活用的类型解释词义,而按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就势必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二: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译文:

何况我和你打鱼砍柴在江洲之上。

2.原文: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

译文:

等到李牧因为遭受谗言被杀,邯郸成为了郡。

3.原文: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

邹忌不自信。

4.原文:

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子产为政》

译文:

卿大夫忠诚俭朴,就听从和亲近他。

5.原文;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08江苏高考题)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地转移靠近刘尚到江南,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注意点二:

文言特殊句式在翻译中要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几个特殊句子——“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翻译时,判断句一定要译成“……是……”或“……不是……”的格式;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被动句要体现出被动的关系;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三: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

心里想到那里,梦里也同样有趣。

2.原文:

或欺负之者,延寿痛自刻责:

“吾岂其负之,何以至此?

”《汉书·韩延寿传》(08北京高考题)

译文:

有人侮辱他,韩延寿痛责自己:

“难道是我对不起他们吗,他们怎么会这样呢?

3.原文:

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

译文:

(原来)山下面都是石洞和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

4.原文:

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项脊轩志》

译文:

一天,祖母经过我那儿时说:

“我的孩子,好久不见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儿,很像个女孩子!

5.原文:

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08全国高考题)

译文:

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立下志向。

注意点三:

注重对关键实词的翻译

  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

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有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翻译时首先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

其次要准确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来完成文言文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例四: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侠曰:

“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北史·裴侠传》(05全国高考题)

译文:

裴侠说:

“凭借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

”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

2.原文:

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译文:

不如因此好好地对待他。

3.原文: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08山东高考题)

译文:

哥哥说:

“无论如何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

”于是他让张诚赶快回去。

注意点四:

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

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例五:

判断译文正误,如有错请修改。

1.原文:

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产为政》

译文:

您喜爱一个人,不过是伤害他,那谁敢在您那里求得喜爱?

2.原文: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冉求!

该责备你了。

3.原文:

以敬父而见罚,得无亏大化乎?

(08北京高考题)

译文:

因敬爱父亲而被惩罚,这样该不会吃亏太大了吧。

注意点五:

不忽略句子中隐含的语气

  句子的语气也是句子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如果考生在翻译时丢失了原句中隐含的语气,那么翻译也就失真了。

  

以上从五个方面谈了高考命题者在文言文翻译中设置的采分点,也是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予强化的着力点。

当然除了要特别注重以上五个方面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句子整体上的通顺,无病句,注意书写大方、清晰,这是许多老师在阅卷中的真切感受。

总之,只要同学们尽了最大的努力,答卷时格外细心,文言文翻译是可以一分不丢的。

翻译过关测试

1.【原文】宰予昼寝,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参考译文】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

2.【原文】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

“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原文】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参考译文】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4.【原文】 哀公问:

“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

“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

”孔子回答说:

“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5.【原文】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参考译文】宰我问道:

“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

”孔子说: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6.【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参考译文】颜渊感叹地说: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7.【原文】子曰: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参考译文】孔子说:

“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8.【原文】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子贡说:

“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9.【原文】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参考译文】子路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0.【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军备。

”子贡说:

“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

“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1.【原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人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参考译文】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国都中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薤露》,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又唱《阳春白雪》,跟着唱的就不过几十人了;等他唱起高亢宛转、音调多变的乐曲时,能够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

他的曲调越高级,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

12.【原文】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

“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

“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后也!

【参考译文】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在比赛 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

赵襄主埋怨说:

“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

”王子于期回答说:

“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

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

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

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

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13.【原文】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举烛!

”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

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

“举烛!

”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

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

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

“‘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

”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

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

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14.【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参考译文】宋国有家姓丁的,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因此常占用一个劳动力在外边干这个活。

后来他家里打了一口井,再也不用出去担水了,所以他告诉人家说:

“我们家打了井后多出一个人来。

”听见这话的人传开了说:

“丁家打井挖出一个活人来。

”国都里的人也都这样传来传去,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宋君派人向丁家问这件事,丁氏回答说:

“我说的是多出一个劳动力,并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5.【原文】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

“若欲闻射乎?

楚王田于云梦,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而过,翼若垂云。

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

养叔进曰:

‘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

【参考译文】常羊向屠龙子朱学习射箭,屠龙子朱说:

 “你想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从前,楚王在云梦泽打猎的时候,叫虞人把禽兽赶起来让自己射击。

禽兽飞的飞,跑的跑,都出来了,鹿奔在楚王的左边,麋跑在楚王的右边。

楚王刚拉开弓要射,忽然又有一只天鹅掠过楚王的旗子,两个翅膀好象低垂着的云彩。

楚王把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该射哪个才好。

这时有个叫养叔的大夫对楚王说:

‘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射十次中十次,如果在那里放上十片树叶,那么能不能射中,我就没有把握了。

’”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书带经堂记

(清)朱书

   古书契未立,天地民物之常理,灿然上下间。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备之于身,以成理万物,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至孔子不得位,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而后世奉之为六经。

盖措之于身则其事精,而天下法之以为治;笔之於书则其义详,而万世繇之以为学。

其道一而已矣。

新城王公为御史大夫时,御书“带经堂”额大字颁赐,朝士荣之。

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带经”之说,昉于汉,御史大夫倪宽少贫,常带经而锄。

公生华胄,弱冠掇高科①,历显仕四十余年矣,知遇之隆,近古未有。

与夫顦顇②贱贫之士,杂身都养赁作③间,勤不废经者,相去甚远。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雄才大略如汉武与语经学而悦,其得力于经,有大过人者。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然则公之于经,固将与天下法之由之。

   于乎!

经之荒亦已久矣。

以宽生平力学,不过采儒术、文封禅、邀明堂,一觞而止。

经之用,顾若是与?

孔子之圣,摄相三月,断焉不能使鲁为东周,仅与其徒退而讲遗经于洙泗之滨,传之其人而已。

于宽又何责焉?

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傥回思耰锄之余,岂不曰吾今者御史大夫之尊,殆不若乡者都养赁作,得以优游一卷之书之为乐哉!

   公以天下万世所系赖之身,受六经之托,著书满家,望风求教于门下者,不可数计。

名斯堂也,其将礼耕义种,与天下治人情之田乎?

抑良农能稼而不能穑,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朱子之诗曰:

“面似冻梨头似雪,后生谁与属遗经?

”公其念经之久荒,而与吾徒锄治之,则当何如也?

书固荷锄之田夫也,幸得从公游,故记公堂而卒以锄田之说进。

【注】①提高科,摘取科举功名。

②,即“憔悴”,③都养,为众人做饭烧菜:

赁作,受雇为人劳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孔子不得位               得位:

得志                    

B. 勤不废经者                 废:

停止

C. 宽虽能使酷吏如张汤知乡学   乡:

向往              

D. 而与吾徒锄治之             徒:

弟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经之名,而莫非经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B. 其得力于经             月出于东山之上

C. 殆不若向者都养赁作     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D. 藏之名山,待其人乎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以此强调经学对修身养性、治学行事都十分重要。

B. 文章对“带经”之说追根溯源,盛赞倪宽“带经而锄”的精神,认为倪宽之所以深受朝廷恩宠,官场显赫,是因力他对经书的重视。

C. 针对学荒废的现象,作者以孔子为鲁相尚不能“使鲁为东周”为例,为倪宽辩护,指出经学荒废非倪宽之过,评价有合理之处。

D. 文章结尾作者揣摩新城王公为“所居之堂”命名的日的,交代自己写作本记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公的敬仰钦佩。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朝士荣之,公侈君赐,既揭于所居之堂,而命书记之。

②方宽之为御史大夫也,委曲迁就,以从人主之好,位盛贵极。

【答案】

(1)D

(2)B

(3)A

(4)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5)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解析】【分析】

(1)D项解释错误,“而与吾徒锄治之”意思是:

就和我们这些人一起来整治。

徒,指一类人,一辈人。

故选D。

(2)A项,而:

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B项,于:

①②都作介词,从。

D项,者:

①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②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项,其:

①代词,那、那些;②代词,自己的。

故选B。

(3)A项,“文章开头写伏羲、神农等远古圣王先贤深谙经文经书和孔子对六经的贡献”分析错误,原文中说伏羲、神农时并无经文经书。

故选A。

(4)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倪宽的文章恩泽天下人,因他而懂得重视学习的人到处都是。

辅助君王教化民众,不只是喜欢他的言论,而确实是想要让天下振兴经学教育,祛除邪恶。

既然如此,那么倪公对于经书,本来就是要让天下之人效法它遵循它。

“因”后面的内容是指出“公文章衣被天下”的原因的,因此,“因”前要断开。

“皆是也”的“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也”后需要断开。

“……不……而……”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复句,“不”之前,“而”之前,都需要断开。

“以祛邪慝”表示“振兴经教”目的,前后需要断开。

“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这里说的两句话,“不存于心”与“求见诸行事”中间需要断开。

根据以上分析,断句即可。

(5)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荣,以……为荣;侈,夸大,显耀;记,记述。

②方,当……的时候;委曲,屈身折节;好,喜好。

故答案为:

⑴D;⑵B;⑶A;

⑷公文章衣被天下/因公而知向学者皆是也/佐佑文治/不但悦所语/而欲使天下振兴经教//以祛邪慝/又未尝不存于心/求见诸行事。

⑸①朝廷官员们都以此事为荣,王公为显耀君王的恩赐,将(带经堂)三个字标注在所居住的大厅之上,让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

②倪宽在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屈身折节,曲意逢迎,依从君王的喜好而位高权重。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