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49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导学案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

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

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恭顺(  )蠕动(  )懈怠(  )敦实(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蜿yán(  )quán(  )卧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

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2.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圈点勾画)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4.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5.按照游记的“三要素”明确课文的内容。

(1)寻找“所至”,贴近作者。

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踪及其身体状况如何?

(PPT)

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2)明确“ 所见”。

.

从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明确。

(PPT)

(3)再读再品,体察所感.。

(PPT)

6.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文中标记)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品读1--3段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二)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三)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

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四)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林的?

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手法?

 

2.第11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

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采用了什么手法?

 

3.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5.主旨归纳。

 

6.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四、品味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第1段)

2.你是如何理解“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这句话的?

3.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第4段)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第5段)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7.“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8.“正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这几句交代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句?

9.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第10段)

(删去加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10.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第11段)

11.“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第11段)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14段)

 

变式题:

说说第1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五、写作特色

1.运用比喻、拟人,表达细腻活泼。

2.由远及近,多角度写景。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妙笔生花。

【课后导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貌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1.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

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

2.选文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3.从全文看,选文最后一段中“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有何作用?

4.本文的语言看起来只是“实话实说”,用词很“日常”,比较不经意,实际上不乏精心锤炼、准确传神之处。

从这两段文字中举例赏析。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1.感悟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2.学习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格拉丹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朗读课文,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

1.各拉丹冬: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2.文体知识---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叙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要素:

所至、所见、所感

(1)“所至”,即作者的游踪。

是游记的线索,是骨骼。

(2)“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现实生活等。

是游记的主体,是着力描写的对象,是血肉。

(3)“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是游记的灵魂。

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二、预习任务

1.默读全文,积累好词佳句。

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

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诚(  )恭顺(  )蠕动(  )懈怠(  )敦实(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蜿yán(  )quán(  )卧端xiánɡ(  )

3.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

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答案:

1.lénɡ qián ɡōnɡ rú dài dūn xū yùshā shà

2.豁 蜒 蜷 详 篷 蓬 砾 烁

3.

(1)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2)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事物的变化或局势多变、复杂。

(3)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4)历历在目 (5)漫不经心 (6)川流不息 (7)络绎不绝

4.[解析]D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风趣、幽默,但并没有讽刺性。

5.文中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一是为了突出各拉丹冬的环境恶劣,二是为了表现工作人员的顽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6.“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7.①在海拔六千米的草坝子上呼吸困难,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②在冰塔林摔了一跤,折断了尾椎骨;③在海拔六千米以上的高原,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课中导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2.速读课文,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示例:

①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

琼瑶仙境!

②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3.本文是采用怎样的视角来观察各拉丹冬的冰雪奇观的?

答案示例:

由远及近;由仰视到近察再到俯视。

4.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全文,圈画出有关地点转换的词语。

答案示例:

海拔接近六千米(草坝子上)→海拔已超过六千米(砾石堆上)→冰山脚下→置身于冰窟

5.按照游记的“三要素”明确课文的内容。

(1)寻找“所至”,贴近作者。

①第一第二天,作者的行踪及其身体状况如何?

(PPT)

②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答案示例: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

山脚——草坝子上——冰丛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蜷卧在冰山脚下,置身冰窟——第二天,进入冰塔林——返回砾石堆。

(2)明确“ 所见”。

.

从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写景手法明确。

(PPT)

(3)再读再品,体察所感.。

(PPT)

6.再给课文划分层次,最后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

第一部分

(1):

交代造访各拉丹冬的缘由,概写壮美景色和探险情况。

第二部分(2~13):

叙写探寻各拉丹冬的过程、感受和痛苦遭遇,展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

第三部分(14、15):

写静听长江源头的流水之声,畅想长江之水源源不断流向下游。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一)品读1--3段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答案示例:

东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东南阳坡。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什么?

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交代了近年来为长江源头探险而壮烈牺牲的探险者有十多位。

这一交代既写出了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侧面交代了长江源头的环境极端恶劣和地势的极端凶险。

3.第2自然段写各拉丹冬的季节和天气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交代季节为“隆冬将尽”,天气恶劣,这为下面摄制组遇到的重重困难埋下伏笔。

点拨:

句子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大多有三类: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4.第3自然段写安托师傅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用安托师傅的前后表现的对比显示出各拉丹冬海拔的高度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不适。

这也为作者的不幸遭遇埋下伏笔。

(二)品读5-6自然段

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远处全景: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

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五)品读第10-11自然段

1.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

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答案示例:

触觉:

温暖。

听觉:

写风。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

冰体。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2.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呢,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答案示例: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

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3.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

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答案示例: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六)品读第12-14自然段

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

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感悟:

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三、深入探究,明确主旨

1.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观赏冰塔林的?

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

第5自然段从俯视的角度写冰塔林。

作者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写出了冰塔林“晶莹连绵”“平坦辽阔”的特点。

作者在展现这一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写人在冰谷里渺小的身影,对比写出了冰塔林的“辽阔”。

2.第11自然段是从什么角度写冰塔林的?

展现了冰塔林怎样的特点?

采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示例:

这一段是从更近处描写冰塔林。

描写时,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冰塔、冰柱等的状态比作长发披肩,展现出冰塔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特点。

点拨:

景物描写的角度常见的有:

(1)时空,如季节(春夏秋冬)、时间(早晨、中午、傍晚、夜晚);

(2)视角,仰视、平视、俯视;(3)动静,以动衬静;(4)哀乐,如以乐写乐、以乐写哀、以哀写哀、以哀写乐;(5)虚实;(6)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3.标示出作者经历的句子,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

自然环境险恶:

隆冬将尽、气候严寒

驻地条件艰苦: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

行走困难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4.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

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6.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答案示例: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③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四、品味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第1段)

答案示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你是如何理解“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

“驻防”指军队驻扎防守,用在此句中是将“严寒”人格化,说明各拉丹冬的严寒时间之长,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也使行文变得活泼、亲切。

3.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第3段)

答案示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4.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第4段)

答案示例: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5.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第5段)

答案示例: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第5段)

(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

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案示例: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

“卖弄”指故意展现。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神奇伟力的赞美,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拟人手法。

7.“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冰山的精美与高峻。

8.“正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

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

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这几句交代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几句?

答案示例:

叙写作者的不幸遭遇和痛苦感受,为下文作者仍然坚持探寻下去作了铺垫。

9.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