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185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docx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

(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新闻采访1

新闻记者为获得新闻事实材料,对客体进行的访问、观察、思索和记录等的调查研究活动。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起点,也是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2

广播电视新闻记者为获取新闻信息而展开的调查研究活动,具有不同于其他媒介采访活动的特性。

新闻采访的共性特点3

(1)求新性:

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是新近发生、发展、变化的新鲜事实,为获取新闻而采访;

(2)突击性:

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3)灵活性:

记者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集中于一点,致力于发掘精彩的新闻素材,同时可随时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采访对象和内容;(4)广泛性:

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大,接触范围广;(5)持续性:

记者的采访往往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连续采访,不断提供新的新闻信息。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个性特点4

(1)采访形式为带机采访,采访所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声音和影像的方式直接进入新闻节目中。

带机采访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考虑新闻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虑新闻信息的传达,即需要注意所采集的信息在形式上的表现性。

广播电视记者对摄录器材具有依赖性。

(2)采访具有时间同步性。

广播电视采访的信息存在于时间流程当中,与真实生活流程一一对应,采访可以实现场同步传播。

(3)采访方式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的新闻素材可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新闻报道,以音响报道等形式进行传播,采访本身可以构成信息的显现形式。

(4)记者的角色定位更丰富。

除了调查者和传播者之外,从事现场报道的广播电视记者同时也是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现场引导者。

(5)电视采访具有合作采访的特点。

(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选题与准备

新闻线索5

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反映新闻事实的简略轮廓或片断。

新闻线索是记者追寻新闻的方向和依据。

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6

(1)记者本人的观察和积累;

(2)编辑部的报道提示或报道任务;(3)有关会议、文件、简报或有关政策和领导人讲话等;(4)来自受众的信息;(5)从其他媒介获得的信息等。

选题7

确立新闻报道对象的过程,包括对新闻线索可能引出的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新闻报道采制及传播可行性的判断。

确立选题的标准8

(1)新闻价值标准:

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

(2)新闻政策标准:

政治形势与新闻宣传思想需要;(3)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选题论证的方法和步骤9

选题论证需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精确契合新闻机构的编辑方针与定位。

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对报道的主要内容进行考察,对表现形式进行构思,最后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准备与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的准备10

(1)收集和研究与选题相关的背景材料和筹划采访预案的案头工作:

掌握相关政策、补充相关知识、熟悉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等。

需要特别注意发掘音响、影像材料;另外,根据采访方式不同,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也不同,带机采访还需要准备控制提问和回答的镜头(音响)效果。

(2)为顺利进行采访而做好物质和技术准备,包括录音录像设备、话筒、电池、磁带等,并与相关人员做好协调。

记者在现场的介入方式11

(1)旁观式:

尽量保持现场的原生态,把记者对现场的干预减小到最小程度;

(2)参与式:

记者与现场积极互动,影响采访对象和现场,甚至将记者的现场表现构成现场的一部分。

采访提纲的撰写12

采访提纲是记者对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采访对象、采访问题、相关背景,以及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方法等。

写好采访提纲,可避免盲目性,争取采访的主动。

(四)广播电视新闻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13

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进行的目击采访,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线索,搜集素材,获得第一手材料。

记者现场观察和采录的主要内容14

(1)观察捕捉事物变动的态势,把握新闻事件的进程,要注意采录具体生动的情节;

(2)观察捕捉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环境和气氛;(3)观察捕捉最能表现事物特征的细节;(4)观察捕捉人物的外表特征、动作以及情绪变化等,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观察和采录要注意的问题15

(1)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以利于观察的清晰、准确和全面,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变换观察位置,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对象及其变化的准确信息。

(2)开拓观察的视野,灵活调动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维和观察模式观察和采录。

(3)确定恰当的角色定位。

一般情况下,记者以新闻事件的目击者和记录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和采录,某些情况下,记者也可以以参与者的角色介入新闻现场,获得和传播体验性信息。

(4)将观察与思考结合。

记者在现场观察的同时,要迅速通过思考分析和判断信息内容和传播价值。

(5)把握好开机时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把握事件发展的脉络,采录下关键的内容。

(6)注意记录过程,强调过程性和动态性,展现事件发展的情节或记者采访调查的经过。

访问16

指记者同特定的采访对象访谈,进行调查研究,以获得新闻事实材料的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的选择17

(1)知情:

采访对象的选择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辐射开来,当事人、目击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实的信息;相关专家、政府官员等能提供相对权威与独立的见解。

(2)愿讲:

注意选择能够配合记者采访的对象。

(3)善于表达:

要尽量选择没有语言或行为毛病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在电视采访中,还要避免选择有不良习惯动作、表情者。

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18

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掌握与采访对象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方法,营造良好的访问气氛。

如要专心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进行适时反馈,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等。

还要注意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场所。

带机采访时要精心选择开机时机,不要因开机干扰采访对象的表达。

提问的方法和技巧19

(1)提问要具体,不宜空泛、笼统,要善于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具体的小问题,尤其对于缺少被采访经验或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提问更应具体化;

(2)提问要有逻辑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便于采访对象回答;(3)提问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特点设计问题;(4)问法应多样,在访谈的不同阶段,应恰当穿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的穿插。

话筒前采访及其要求20

以话筒为工具,以提问为手段,在新闻现场或其他场合记录对新闻人物访谈内容的采访方式。

话筒前采访的要求:

(1)尽可能地消除现场的干扰因素,如适当减少摄录人员的数量,在场者也应注意尽量减少自己存在的痕迹,话筒尽可能不要干扰采访对象与记者的交流视线,无线话筒的效果会更好。

电视采访中避免灯光直射人脸等。

(2)记者的语言应精炼,通俗化,口语化,有表现力。

(3)注意话筒采录声音的自然与清晰,采录前应注意检查录音器材的状况,确保其正常工作;正确使用话筒,避免声音变形;注意选择访问环境,避免电磁波等噪音干扰。

(4)电视的话筒前采访记者还应有镜头意识,如提问不应重复镜头中明显存在的信息,善于利用环境和周围的事物来组织问题等等。

(5)话筒前采访的一次最佳原则:

争取一次完成,否则重复多次后采访对象容易产生厌倦感,影响采访效果。

开放型问题21

指记者仅提示某一话题或访谈的范围,让采访对象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如“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等。

对于社会经验丰富、善于表达的采访对象,或访问渐入佳境之后,可适当采用开放式问题。

闭合型问题22

需要采访对象明确回答的特定的具体问题,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如“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您看到他是拿着枪吗?

”等等。

闭合式问题适合挖掘典型的情节、细节和核实材料,对于不善言辞的采访对象或访问的初始阶段,可适当采用闭合式问题。

电视新闻摄录的原则与方法23

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把真实性放在首位,不导演,不摆布,让新闻事件自然发生和演变;同时,在采用摄录技巧时,都应以不破坏真实性为原则。

(2)时机原则:

对于电视新闻摄录而言,时机意味着一切,对构图、用光、角度选择等表现要素的考虑不能以牺牲记录新闻信息的时机为代价,采录到关键的镜头和音响时形式要素的不完美是可以原谅的。

方法:

挑、等、抢。

挑,就是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根据对事物的现场分析、判断、概括和提炼,挑选拍摄最能说明事件本质的形象——动作、神态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场面。

等,善于等待最佳的拍摄时机,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平时积累的经验,预先估计可能出现的精彩场面或人物活动的高潮点,随时做好拍摄准备。

抢,即抢拍,当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或等待拍摄的目标出现时,当机立断,毫不迟疑地启动摄像机,把稍纵即逝的画面和同期声记录下来。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

广播采录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从新闻题材的实际出发:

这是恰当运用录音采访方式、成功进行录音采访的基本前提,这一要求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题材的需要和题材提供的可能性。

面对新闻题材,是否运用录音采访、如何运用,应从题材的需要出发,用于所当用是成功运用音响、运用录音采访方式的重要前提之一;另外,要从新闻题材提供的可能性出发,这里包括考虑新闻题材是否蕴含音响、新闻题材所蕴含的音响能否采录到、此音响是否宜于公开播出。

(2)注重音响的基本素质:

新闻报道对音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绝对真实、力求自然、捕捉特点(即把有特点的音响用到报道中去)、尽量清晰,采录时要尽最大努力实现这些要求,获取高质量的音响。

(3)采录时掌握采访的主动权和控制采访节奏。

因为音响稍纵即逝,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次采录机会,因此记者更需要控制采访的主动权,时刻注意现场的变化,捕捉音响。

掌握采访节奏是要注意在采访中突出重点,创造良好的采访氛围,为后期剪接、合成创造条件。

电视摄录的基本要求

电视摄像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为保证两面和同期声质量的技术要求:

(1)恰当运用景别:

在电视新闻中常用的景别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不同的景别有不同的表现功能,摄录时要灵活运用景别,强化画面的表现力;

(2)精心选择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有正面方向拍摄、侧面方向拍摄、背面方面拍摄、平角度拍摄、仰角度拍摄、俯角度拍摄,角度不同,屏幕效果千差万别,要主动地、有预见的选择最佳角度拍摄。

(3)巧妙运用光线,要真实地再现新闻现场的光线效果,适当运用人工光,确保画面的基本亮度,生动、逼真地再现被摄对象的形象、轮廓线条、质感和空间感,赋予画面不同的环境氛围。

(4)恰当运用长镜头,长镜头拍摄的画面完整、连贯、对动作、场景和情节的介绍和表现有一气呵成的特点,适合报道动态性强、持续时间短的新闻。

二、广播电视新闻写作

(一)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符合媒体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需要符合广播电视媒体的以下传播特点:

(1)快速及时,先声夺人:

广播电视在时效性上具体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可以实现现场直播,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高度重视时效性;

(2)线性传播:

广播电视按时间顺序播发节目内容,在写作中要注意不断出现小高潮点,吸引受众;

(3)受众广泛,对象性强:

广播电视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学和视觉器官,较少受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范围广泛,适应这一特点,广播电视写作中应注意通俗易懂;

(4)具体形象,感染力强:

广播电视可以运用声音或图像再现人物和事物现场,给受众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在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应注意运用好这一点,激发受从的接收兴趣;

(5)转瞬即逝,不留痕迹:

广播电视的信息符号是声音和活动图像,稍纵即逝,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应扬长避短,少用抽象、复杂的内容,便于受众掌握。

易于接收接受:

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特点要求受众的思维紧紧跟随,容不得细细揣摩,同时广播电视受众面广播,在文化、年龄上是多层次,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内容和语言应明白晓畅,易于接收、接受。

可听性:

广播电视要求受众用听学器官捕捉语音、语义,因此要让受众听得见,也听得懂,要求“上口”和“入耳”,便于口说耳听。

准确性: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要求真实准确,新闻报道对象确有其事,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过程细节、引语、资料等都应是准确的。

完整性: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信息应相对完整。

通俗性:

要把深刻的思想、复杂的问题等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清楚。

注意通俗化不等于简单化、庸俗化。

用事实说话:

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即通过叙述事实发表无形的意见。

(1)新闻报道中体现客观中立的立场;

(2)新闻报道中注意消息来源的多样性,确保报道的客观准确;

(3)采用多种“用事实说话”的手法,如选择典型事实说话、巧用背景材料说话、借用他人言论说话、用情节细节说话等等。

“造林”还是“造字”

主持人:

听众朋友,您平生见过的最大的标语字有多大?

最近,记者在湖北省郧西县算是大开了眼界。

今天的《焦点时刻》请听湖北台记者杨宏斌、通讯员胡成采制的录音报道:

《“造林”还是“造字”》。

  (解说)今年11月28号,记者乘车经过郧西县店子镇太平寨时,突然发现,公路旁陡峭的高山上,一个巨大的水泥字扑面而来。

因为离得较近,记者无法看到它的全部,只有跑到500米开外的地方抬头仰望,才看清这原来是一个硕大的“禁止”的“禁”字,而它只是一幅巨型标语的四分之一。

记者驱车十几分钟,才终于将山体上用石头砌成的这四个大字看清:

“封禁治理”。

四个大字连成一排,挺立在群山之间,十分壮观。

“封——禁——治——理——”,这四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呢?

  (音响)记者:

“封”就是封山,那“禁”呢?

  郑直:

“禁”就是禁止砍伐、禁止放牧——放牧牛羊,“治”就是治理荒山,“理”就是管理的意思。

  (解说)说话的人是原店子镇林业站职工郑直。

他曾参加过这幅巨型标语的设计、建造。

他告诉记者:

这幅巨型标语是店子镇政府1999年组织5个村的2000多劳力,大干一个半月建成的。

  (解说)这每个字究竟有多大?

郑直说,每个字是严格按照840平方米来建造的,一个字大约是29米长、29米宽,足有9层楼那么高,比两个篮球场还要大!

“封禁治理”的“封”字,就右边“寸”字里的那一“、”,就有9米宽、4米高,能坐下40多个人。

  (解说)是谁想起在山上造字的呢?

郑直介绍说,当时,县里号召退耕还林、封山植树,周边乡镇都在山体上做巨型标语,显示抓这项工作的气魄和决心。

店子镇的领导见别的乡镇的山体标语很气派,受到上级表扬了,不甘示弱,决定也要做几个大字,字的大小一定要超过周边乡镇。

镇里安排郑直和文化站站长桂千奇对标语字进行设计,刚开始,领导对他们的设计还不太满意:

  (音响)郑直:

“开始就是按照领导意图,一个字做一亩那么大。

结果做那么大,他们下来一看,小了,最后又重搞,重搞就是按840个平方这样设计的。

  (解说)设计的字体大小超过了周边乡镇,领导满意了,才开始施工。

郑直说,这山体大字的做工很讲究:

  (音响)郑直:

“先挖槽子,先开这个字的笔划;再用石头一个一个给它往上排。

槽子好象是40公分深吧。

石头砌好了以后,就和沙浆,和这个水泥,再灌;灌了后再抹平;抹平之后上涂料、刷白,石灰的不行,石灰的水一冲就没得了。

  (解说)太平寨山高坡陡,做字的地方坡度达45度到50度,农民们从河里运砂石,挑水上山,行路艰难。

造字时正是高温酷热的夏天,2000劳力每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干,一直干到下午七点才收工。

  (音响)郑直:

“太热了!

就说我们,我们作为干部上去还没干啥子哩,整天脸上的汗都没干过,身上的衣裳都汗湿完了。

(如果)扛沙、扛石头、扛水泥,那更辛苦啊。

  (解说)造这几个标语字共花了多少钱?

郑直告诉记者,每个字至少6000元,4个字总共就是2万4千元,这还不包括群众投工在内。

农民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如果花2万4千元买树苗的话,可以买松杉苗16万株,按常规每亩栽127棵的话,可以栽1259亩,能把这座山绿化12遍!

  (解说)为了显示退耕还林工作的力度,郧西县很多乡镇都像店子镇这样,把“造林”变成了“造字”。

据县林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全县造的300多平方米以上规模的大字近100个!

(音乐混播)

  (解说)夹河乡建有两处大型标语:

一处在金銮山,“封禁治理、美化汉江”这八个大字,共投入2500个劳力,做了三个月,每个字667平方米,八个字全长两公里,跨越三座山;另一处标语在腰滩河,“做好水土文章,绿化湖北山川”十二个大字,每个字667平方米,2500个劳力,做了四个月,标语全长五公里!

  (解说)在羊皮滩建的“泥沟乡退耕还林示范区”十个大字,全部先用水泥浇注,然后用白火石砌表面,两个村1300个劳力做了三个半月才建成。

建这些字的白火石,是乡政府要农民自己掏钱买的。

为了买白火石,农民最远的跑到12公里外的陕西月儿潭;没钱买,就下河捡或上山找。

  (解说)羊皮滩的这十个大字的脚下,就是景阳乡官亭村。

当年建字时,官亭村村民就说,与其花这么多钱造字,不如给官亭村修一条村民们盼了18年的断头路。

  (解说)在各乡镇竞相开展的“造字竞赛”中,店子镇终于后来居上,拔得头筹,凭借“封禁治理”这四个大字创下了字体最大的纪录!

  (解说)郧西县一些乡镇1999年开始“造字”,一晃三、四年时间过去了,巨型标语字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坚不可摧。

相形之下,这些地方的退耕还林状况却不容乐观。

  (解说)原店子镇林业站职工郑直说,建了大字之后,店子镇政府搞了几次植树造林“大会战”,还请来县电视台记者摄像。

可一阵热闹过后,剩下的是一片冷清。

站在“封禁治理”四个大字前,郑直说:

  (音响)郑直:

“你看那山上,现在还不是那个样子!

(无奈地笑)年年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等于零。

  (解说)说是“封、禁”,可是记者在店子镇看到,造了字的山上,树木稀稀拉拉,零零星星地种着黄姜和小麦;牛、羊在随意地吃着草,没有人来管。

(解说)羊皮滩的“泥沟乡退耕还林示范区”十个大字中,“退耕还林”的“还”字里面还种了农作物;红岩寨“封禁治理”四个字中的“封”字,从远处看去,隐约有几个黑点,爬到字上一看,原来不知是谁种了两分地的黄姜!

  (解说)红岩寨的大字标语下有两个村,因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经常冲毁农民的房屋。

从造绿化标语的那一年起,两个村的村民就强烈要求实施退耕还林。

去年他们还挖好了树窝,等上级发树苗栽植,可至今没人理这个茬儿!

  (解说)个别乡镇为了造字,竟然不惜毁林。

夹河镇金銮山大型标语字,跨越三座山,其中有一座山的天然林比较好,但镇里为了造“封禁治理”的“封”字和“禁”字,砍掉了不少天然林木。

  (解说)谈到这几年造字的经验,郧西县林业局的干部们很是得意,他们特别向记者说明,郧西的造字声势已经影响到了与郧西相邻的陕西6个县。

  (音响)干部甲:

“对陕西有震动、有促进。

  干部乙:

“我们这个郧西呢和陕西6个县交界,他们看到这个声势以后呢,就你追我赶,湖北人了不起嘛!

(笑)哼哼……”

  (解说)可是,在汉江南岸的陕西省白河县和旬阳县的两个乡镇,记者驱车20多公里,沿途只见树木不见字。

郧西县的关防乡和湖北口乡,没有造一个大字,却造出了成片成片的树林。

看来,“造林”还是“造字”,效果大不相同。

  (主持人)好,感谢收听《焦点时刻》。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求

导语:

广州人讲普通话难是全国闻名的。

但广州市长黎子流却因为带头讲普通话成绩显著,今天(31日)获得了广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的“推广普通话特别奖”。

正文:

(出黎子流普通话声音)“我的普通话说得很普通……”(压混)黎子流市长是地道的顺德人,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

他1990年调到广州工作后,才开始真正学习和广泛使用普通话。

上任之初,他在作报告时闹过这样的笑话。

(出录音)“拒绝接受人大监督是我讲的,本来应该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虽然不时闹出笑话,但他仍然以身作则,多讲普通话。

开大会时讲,开小会时讲,日常工作中也讲。

几年的锻炼,他对自己的评价是:

(出录音)“讲得很流利,但不准确。

”黎子流说,要树立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大家都要努力讲好普通话。

他的体会是大胆讲,(出录音)“多学,多讲,错了要努力纠正。

市长带头推广普通话,在广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胆地讲普通话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出市民录音)“黎市长这么大年纪都可以把普通话讲得这么好,我们年轻人,只要肯学,一定可以讲得更好。

结构线索单一:

广播电视新闻的结构要适应线性传播的特点,力求线索单一,结构单纯,让受众在几分钟的时间内掌握报道要点。

最常用的结构是时间顺序及层次单纯的逻辑顺序。

层次清楚:

在叙事繁简适宜、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做到事实之间相互照应、环环紧扣,段落之间过渡自然、步步衔接,使之成为层次清楚的有机整体。

材料组织的整体构思:

广播电视新闻是由多元素组成的,要求从整体出发,对文字解决、音响、画面、音乐等诸元素进行合理安排,使它们和谐协调,到得理想的整体效应。

核心信息处理:

广播电视新闻对核心信息要加以强调和突出,如对核心信息进行适当的重复,在主体部分巧妙强化核心信息,围绕核心信息选择材料和突出主干材料等等。

(三)广播电视消息

广播电视消息:

运用广播电视媒体迅速及时、简单扼要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类新闻体裁。

它力求以最快速度、最简洁的语言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需要遵循广播电视的传播规律,以便于声音或声像传播、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方法描述事物。

新闻六要素:

新闻报道完备地表述事实通常应具体的六个基本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和如何。

一篇新闻报道在表述中应尽可能地清楚交代这六项内容,但不能强求任何一篇新闻报道都要六要素俱全。

背景:

新闻事实之外,对新闻事实或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进行解释、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材料。

导语:

导语是整篇消息的第一个单元,它以凝练简洁的语言告知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它起到提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引导收视的作用。

广播电视消息导语写作的特点:

(1)选材精粹:

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或突出最能表现最新事态的新闻要素;

(2)具体形象:

避免概念化、抽象化,使用经过提炼的典型事实、形象化的情节可富有特点的细节;(3)简短精炼:

明确报道主旨,抓住新闻要害,用准确洗练的语言表达;(4)照应主体: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在内容及语言上,要与新闻主体协调一致,相互呼应,防止相互脱节或矛盾。

常见的导语类型:

(1)直接式导语,直接陈述新闻事实,开宗明义;

(2)延缓式导语,不直接陈述主要新闻事实,而是运用描写、气氛渲染、解释、设问等手法先写一些相关的东西,再引出新闻事实。

广播电视消息的常用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逻辑关系结构和金字塔式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导语之后,新闻主体按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的关心程度排序的一种结构。

特点是头重脚轻,短小精炼,断裂行文(用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来行文,不用过渡段),优点是重点突出,成稿快,行文干练,有利于受众迅速把握报道重点,也有利于后期编辑控制报道时间。

缺点是程式化。

适合于时效性强、事件单一的动态新闻

例:

“武汉•中国光谷”提案人获重奖(湖北电台2001年11月8日首播)

(导语)催生“武汉•中国光谷”的提案人——13位全国政协委员,今天上午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重奖。

第一提案人许其贞获奖5万元,其他12位提案人分别获得1万到2万元奖励。

(正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盛树仁在颁奖会上说,“重奖一件提案这在人民政协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时间顺序结构:

导语之后,主体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种结构保持了新闻事实原貌和进展的完整性,行文自然,线索清楚,符合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不足之处在于最重要的事实在报道中间或结尾,容易被淹没。

画面:

街景1、2

市容人员在街上检查

清洁工扫地市容人检查行人小饭店收起幌子等。

工作人员在一门上贴封条

检查团市内街头行走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